部編版九年級下《詩詞曲五首》導學案

情感導師 547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詩詞曲五首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了解五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部編版九年級下《詩詞曲五首》導學案

⑵ 了解五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⑶ 體會五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⑷ 背誦並默寫五首詩。

2、能力目標:

⑴ 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培養學生讀詩的趣味。

⑵ 積累五首詩中的名句,增強語言感悟力,豐富語言寶庫,逐步提高欣賞品位。

3、德育目標:

這五首詩,或撫今追昔、慷慨悲憤,或感時傷懷,或思親憂國,文筆優美,文思獨特。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教學重點

1.品析詩歌的語言,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2.揣摩詩歌的內涵,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1、反覆朗讀,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藉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體味作品所蘊含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胸襟抱負。

教學過程

第 1 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國的古典詩詞源遠流長, 浩若繁星, 在這筆豐厚的遺產中, 反映戰爭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從古至今, 戰爭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主題,戰爭總是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和痛苦。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 《十五從軍征》 ,了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 學會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識梳理

1、走進作者

三、鑑賞: 《十五從軍征》

1.詩歌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點?

意象 松柏、叢冢、跳兔、飛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點:荒涼寂靜,無人的蹤跡。

2.說說下面這句詩的表達效果。

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

這句詩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 孤苦伶仃的狀況, 主人公此時內心感到極度的孤獨

悲傷。這一句也將哀景推向極致, 蓄足了抒情的勢, 使得最後一句 「淚落沾我衣 」感人至深。

3.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來謀篇結構,反覆朗讀詩歌,說說其返鄉經

歷及其情感變化是怎樣的?

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 →歸途中 →返回家中 →「 出門東向看 」;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 (歸途中 )→希望落空 → 徹底失望 (家中無人 )→悲哀流淚,心茫然 (「出門東向看 」)。

4.詩歌的主題是什麼?

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會兵役制度不合理的樂府民歌, 詩中描繪了一位少年從軍數 十年後返回故里時,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現出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

四、鑑賞: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從題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這是一首詠雪詩,這也是一首送別詩,描寫的是送友人歸京的場景。

2.這首詩前後側重描寫的內容有何不同?兩者是如何完成過渡的?

前面重在詠雪,後八句主要是寫送別。 用「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 」一句完成了過渡。

3.詩中是從哪兩個方面揭示了當時的天氣寒冷?

從正面和側面來寫當時天氣寒冷的。正面: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雲慘澹萬里凝。 」側面:「將軍角弓不得控, 都護鐵衣冷難着。」

4.「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中的「折」「即」換掉好不好?為什麼?

不好。「折」字寫出了北風之猛, 有了這樣猛烈的風, 漫天飄落的雪才能 「飛」 。 「即 」字表現了詩人的驚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猛雪早。

5.你認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為什麼能夠流傳千古?

以春景寫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貼切,既表現了邊塞特有的奇異壯麗風光,又寫出詩人的驚喜之情。

6.「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幾句描寫有何作用?

寫軍營將士的苦寒生活, 反映了戰爭的艱苦及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同時為送行場面渲染了悲涼氣氛。

7.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所展示的畫面,並談談這句細節描寫的作用。

傍晚時分,轅門外,大雪紛紛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儘管風颳得挺猛,紅旗卻一動也不動。 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 旗幟在寒風中毫不動搖、 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將士的象徵。 這兩句一動一靜, 一白一紅, 相互映襯, 畫面生動, 色彩鮮明。

8.詩的最後一句「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體現了中國繪畫中的「留白」這一藝術手法,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運用留白手法,寫得含蓄,引發讀者無盡的思考; 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捨

及朋友離去後的無限惆悵之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

第 2 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剛剛在本冊書第三單元中賞析過宋詞中豪放一派辛棄疾的詞風, 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首他的詞,來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詞到底有何相似與不同。

二、鑑賞: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1.作者為什麼發出了「何處望神州」的感嘆?

這首詞是作者到鎮江去做知府時所作, 鎮江, 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當他登臨京口 (即鎮江 )北固亭時,想到大好中原已淪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憤不已,觸景生情,故而發問。

2.「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句中「悠悠」一語雙關,有哪兩層含義?這一句是自問自答,這一問一答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悠悠 」 既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又指詞人思緒之無窮。 「不盡長江滾滾流 」,借用杜甫《登高》詩句 「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以此透露作者情感:無奈,傷感,抑鬱。

3.賞析「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一是突出孫權的年少有為, 「 年少 」而敢於與雄才大略、 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這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 二是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 他不斷征戰, 不斷壯大。 而「 坐斷東南 」,形勢與南宋政權相似。顯然,稼軒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並戰而勝之,正是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怯懦苟安。

4.賞析「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詞人把孫權作為三國時代叱咤風雲的英雄來頌揚, 其所以如此用筆, 實借憑弔千古英雄之名, 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也! 「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句話, 本是曹操的語言,而由辛棄疾口中說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呼聲。

5.再讀全詞,概括本詞的主旨。

作者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諷刺南宋統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無能。全詞飽含着作者愛國、衛國的強烈感情。

三、鑑賞: 《過零丁洋》

1.了解背景

此詩是作者的代表作, 創作於作者被俘後第二年過零丁洋時。 後來元軍統帥張弘范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傑等人,文天祥寫此詩以明志節。

2.賞析詩句,把握情感與主旨

(1)詩的首聯寫了哪兩件事?

一是受到皇帝選拔, 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 二是在頻繁的抗元戰爭中已度過四年。

(2)頷聯「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運用對偶的修辭以外還運用了什麼修辭?有何作用?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大宋國勢危亡如風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將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抒寫了國破家亡的悲哀。

(3)頸聯「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覆出現,妙在何處?

「 惶恐 」「 零丁 」反覆出現,巧借兩個地名,渲染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影響深遠。請說說你的理解。

人難免一死,為祖國捨生取義,一片丹心永垂史冊。這兩句詩直抒胸臆,抒發了詩人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表現了民族氣節。

(5)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感情?請簡要分析。

這首詩飽含沉痛悲涼,既嘆國運又嘆自身,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致。最後一句由悲而壯、由郁而揚,慷慨激昂、擲地有聲,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語調顯示了詩人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四、鑑賞: 《山坡羊 ·潼關懷古》

1.了解創作背景及詩歌體裁

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曆二年 (1329 年 ),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陝西行台中丞以賑災民。 《山坡羊 ·潼關懷古》便寫於應召往關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現新興的體裁 —— 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 包括套數和小令兩種基本形式。套數由若干曲子組成, 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天淨沙》《山坡羊》 都是有標題的小令。 本篇 「山坡羊 」 是小令的曲牌名, 「 潼關懷古 」是標題。

2.品讀詩歌,把握詩歌內容與情感。

(1)反覆朗讀課文,說說這首小令根據內容可以分為幾層?每一層寫的是什麼內容?

共寫了三層。第一層: 「峰巒如聚 ,,山河表里潼關路。 」寫潼關地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第二層: 「望西都 ,,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由潼關的險要地勢想到其重要的歷史作用及曾建都長安的歷代王朝,抒發懷古情思。第三層: 「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從對現實場景的描寫轉入議論抒情, 詩人通過對歷史清醒的認識, 對老百姓的疾苦感到無比憤慨和深切同情。

(2)請自選角度品析「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 聚」 字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中, 「怒」字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用「聚 」「 怒」將山的雄偉與水的奔騰之勢勾勒出來, 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出了潼關的地勢險要。

(3)你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王朝之 「 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所以說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句話在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對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與人文關懷,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

(4)作者是怎樣將寫景、懷古、議論三者有機結合的?

作者先描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 然後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後發表議論,得出結論: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渾蒼茫的景色、真摯深沉的情感和精闢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使得全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基礎積累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D)

A.松柏(bi) 春谷( chn) 狐裘(qiú) 飲歸客( yng)

B.兜鍪( móu) 都護(hù) 潼關( tóng) 躊躇(zhù )

C.干戈(g) 雉雞(zhu) 瀚海(hàn) 浮沉( fú)

D.寥落( liáo) 神州( shén) 惶恐( huáng) 宮闕( què)

解析:A選項里「 飲歸客」的「飲 」正確的讀音是「 yn 」;B選項里「躊躇 」的「躇 」正確的讀音是「chú」;C選項里「雉雞 」的「雉 」正確的讀音是「zhì」.故選D。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山迴路轉 回: 迴環

(2)峰巒如聚 聚: 聚攏,包圍

(3)興,百姓苦 興: 指政權的統治穩固

(4)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 紅心,比喻忠心

(5)八十始得歸 始:才

(6)淚落沾我衣 沾:_滲人

3.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B)

A.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B.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C.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D.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解析:A項正確劃分是「遙望/是君家,松柏/家/累累」。C項正確劃分是「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D項正確劃分是「北風V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4.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C)

A.《十五從軍行》選自《樂府詩集》。漢樂府民歌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

B.《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作者是唐代邊塞詩人岑參。他與高適並稱「高岑」。

C.詞始於南宋,是一.種抒情詩體,是隋唐時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到唐代達到頂峰。「南鄉子」是詞牌名。

D.《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元曲作家張養浩的散曲作品,是他赴陝西救災途經潼關所作的。

解析:C詞是唐宋時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至宋代達到頂峰。

5.默寫

(1)《十五從軍征》更加深刻的表現出老翁孤獨淒涼的處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出門東向看,淚落粘我衣。

(2)《十五從軍征》揭露(表現)漢代極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3)《十五從軍征》表達淒涼破敗的景色的句子是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遠景描寫)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景描寫)

(4)《十五從軍征》描寫主人公征戰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兔從狗竇入, 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5)《十五從軍征》表現作者家破人亡、孤獨悲傷的句子是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6)《十五從軍征》詩中和賀之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是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7) 《十五從軍征》從別人口中得知親故凋零的句子是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8)《十五從軍征》描寫家國破敗,控訴當時繁重的兵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的句子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雜樹,井上生旅葵。

(9)《十五從軍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詩句是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10)《十五從軍征》描寫歸鄉老兵現在的境況(老人孤獨處境和心情)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粘我衣。

(11)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以風見雪,造成別開生面的開闊雄奇氛圍的詩句是「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12)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兩句以花喻雪,描寫了早晨起來看到的奇麗景象。

(13)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兩句視線從帳外逐漸轉入帳內,寫飛雪飄進珠簾,打濕了軍帳,讓人感到異常寒冷。

(14).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兩句寫將士卻毫無怨言,依然拉弓練兵,更表現出將士們樂觀的戰鬥情緒。

(15).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兩句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描繪出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突出了雪景的雄偉壯闊。

(16)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兩句寫餞別宴會的盛況,表現了送別的熱烈與隆重:擺開筵席,搬來各種樂器,且歌且舞,開懷暢飲。

(17)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兩句寫歸客在暮色中迎着紛飛的大雪步出帳幕,凍結在空中的鮮艷旗幟,在白雪中顯得絢麗。

(18)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兩句寫雖然雪越下越大,但送行的人千叮萬囑,不肯回去,抒發了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19)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兩句用平淡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將士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也表現了邊塞將士的豪邁精神。

(20)《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抒發詞人千古興亡之感,不盡愁緒和感慨的句子是: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21)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以「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兩句回顧自己的仕途和征戰的經歷。

(22)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兩句,用兩個比喻句濃縮了國家的災難和個人的坎坷,感慨國家和個人的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

(23)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寫詩人為自己的命運憂慮,感嘆自己的孤苦伶仃,無力挽救國家的句子是「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24)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表現出作者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表現了詩人為國家安寧願慷慨赴死的民族氣節。

(25)張養浩的《山坡羊·驪山懷古》中與「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相呼應的句子是: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26)《山坡羊潼關懷古》一曲中點明主旨的句子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27)《山坡羊潼關懷古》描寫潼關地勢險要的句子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閱讀理解

一、閱讀《十五從軍征》,完成下面的題目

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鑑賞,不正確的兩項是(B )(E )

A.詩人以「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開篇,看似平淡,卻耐人尋味,含蓄點出了戰爭周期之長和當時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從」到「中庭」四句,由遠及近,側面寫出主人的家荒涼破敗的景象,控訴了戰爭對普通人生活的毀滅。

C.詩的最後兩句通過對老兵「出門張望,老淚縱橫」這一動作細節描寫,進一步抒發了老兵心中的悲涼之感。

D.全詩以老兵回家的情感變化為線素:滿懷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徹底失望一悲哀流淚,有波瀾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E.此詩與《採薇》同為戰爭題材的詩作,都表達了歸途中急切、擔優以及回家後發現家中物是人非的哀傷之情。

解析:B:「側面寫出」不正確,這四句是直接描寫老兵家園的荒涼景象;E:「都表達了回家後發現家中物是人非的哀傷之情」錯,《採薇》只描寫了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

2.請結合全詩,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形象。

本詩描繪了一個久戰沙場、不得歸家,年老歸家卻已家破人亡,孤苦無依、內心哀傷的老兵形象。久戰沙場,不得歸家;「十五」從軍,「八十」方回,寫出老兵一去數十年,有家歸不得,年老歸家卻已家破人亡;歸途中逢鄉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墳累累,到家所見是兔子、野雞;庭院中長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長出了「旅葵」,處處荒涼破敗。孤苦無依、內心哀傷;春谷作飯,采葵作羹,卻不知遞誰,出門東望,潸然淚下,心中的悲哀訴說不盡。

二、閱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完成下面的題目

1.賞析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以春景寫冬景,運用比喻、聯想,既寫出詩人的欣喜之情,又生動地描繪出邊塞奇麗的雪景,表現了邊塞特有的奇異風光。

2.「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一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與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表達感情方面的相同之處是什麼?

寫友人已去而詩人佇立遠望的情形,表現了詩人依依惜別和無限惆悵的心情。二者都寫出了分手時凝望友人遠去的情景,表達了依依不捨之情。

3.本詩以「雪」為線索,「雪」共出現四次,依次組成四個畫面,請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四幅畫面的內容。

(1)送別前的「飛雪」,八月飛雪苦寒圖。(2)中軍置酒餞別時的「紛紛暮雪」,軍營宴別奇寒圖。(3)臨別時的「雪滿天山路」,東門惜別惆悵圖。(4)送別後的「雪上空留馬行處」,別後雪地思鄉圖。

4.對《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賞析不正確的一項(A)

A.這首詩描寫了唐代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了詩人在朋友返京時載歌載 舞的喜悅心情。

B.這首詩情景交融,先寫景襯托送別,後又在送別中描寫雪景。

C.詩中「忽如」一詞寫出了「胡天』大雪來得急驟,也表現出詩人驚喜好奇 的神情。

D.「愁雲慘澹萬里凝」展示了邊塞冰天雪地、陰雲重重的景象

三、閱讀《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完成下面的題目

1.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 )

A.這是一首懷古詩。作者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歌頌,諷刺南宋統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

抗、昏庸無能。

B.「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這兩句詩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是說三國時代的孫權年紀輕輕就統帥千軍萬馬,雄踞東

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當如孫仲謀」本是曹操的語言,現在由辛棄疾口中說出,代表了人民要求發憤圖強的呼聲。

2.作者讚頌孫權的用意是什麼?

借古諷今,抒發作者對宋統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復失地的投降路線的憤懣之情(若只答「借古諷今「不得分);希望能有像孫權那樣有才略的人來領導抗金鬥爭,統一祖國(或: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願望)。

四、閱讀《過零丁洋》,完成下面的題目

1.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D)

A.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聯寫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敵的經歷,「辛苦」和「寥落」兩個詞道盡坎坷的人生際遇,感情深沉,悲鬱感人。

C.頷聯將國家命運與個人不幸聯繫在一起,寫危難形勢,抒憂患之情,比喻形象,對仗工整。

D.頸聯運用擬人手法,將「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與自己的心情巧妙結合起來,感人至深。

解析:D(地名的雙關,不是擬人。)

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千古名句主要運用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請從鍊字的角度賞析「取」和「照」的表達效果。

主要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加強語氣,表達為國捐軀、捨身取義的意志與決心。「取」和「照」,普通的動詞表達神聖 的意義,簡單、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揚,充分表達出作者的民族氣節與生死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閱讀《山坡羊 ·潼關懷古》,完成下面的題目

1.請談談你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表現了一個歷史主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群眾依舊過着痛苦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人民苦難的同情。

2.曲的開頭描寫潼關的地勢,作用是什麼?

在潼關路上望西都,自然引發歷史興亡的感慨;寫潼關之險意在說明歷代王朝仍然難逃滅亡的命運,突出了主題

3.賞析「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一個「聚」字和一個「怒」字,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形象地表現出峰巒高峻的形態和波濤呼嘯的氣勢。

4. 選出對該曲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版名,「潼關懷古」是曲的標題。

B.「山河表里潼關路」這句勾畫出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的特點。

C.曲中的「聚」字賦予靜止的峰巒以動感,「怒」字則生動地表現出波濤洶湧澎湃的情態。

D.作者在曲中表達出深深的傷感悲憤之情,他傷感悲憤的最主要原因是「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真題體驗】

閱讀下面唐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江夏送倩公歸漢東

李白

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

寧知喪亂後,更有一珠歸。

【注釋】明月:傳說中的「隨侯明珠」,與「和氏璧」齊名。寧知:誰也沒有想到。喪亂:安史之亂。

1.簡要賞析「更有一珠歸」

中「珠」字的妙處。

答:以珠喻人(倩公),寫出了李白對倩公才學、品格的讚美(景仰)。(扣住「比喻」、「讚美」,意近即可)

2.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前兩句表達了詩人對美麗富饒的漢東國的讚美之情。後兩句表達了對倩公經歷戰亂還能平安回歸的慶幸(驚喜),對全縣公的讚美,以及和友人(倩公)離別時依依不捨的感情。(扣住「讚美」、「惜別」,意近即可)

【2019年中考語文隨州考點解讀】——名句賞析。

(1)某詩句歷來受到人們的讚賞,該如何理解 ?

(2)詩歌的某聯流傳成了千古名句,請分析原因。

(3)從某句詩中領悟到什麼人生哲理 ?

應對策略

答題前先判斷出詩句的類型,從景、情、理三方面分析。一般來說,詩句具有這三種類型,分別如下:

(1)寫景:景重,情濃,意淡。如果是寫景,用了 xxx 的寫景方法,描繪了 xx 的優美

景致等;景致優美,讓人心怡。

(2)抒情: 情重,景散,意明。如果是抒情,思考抒情方法 ( 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寓

情於景,情景交融 ) 、情感色彩與思想感情等;情真意濃,格調高亢。

(3)言理:意重、情濃、景淡。 如果是哲理,思考 理- 趣的融合、哲理給人的啟示和思

考等。蘊含哲理,氣人心智。

描寫類 答題格式: A、本詩在描寫上成功的運用了描寫, 寫出了(詩句解說即字面含義),烘託了詩人感情。 B、本詩在景物描寫上的特色是,這樣的描寫使景物 (答作用: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同時渲染了的氣氛,表達了詩人的感情。

抒情方法 答題格式: 這句話運用了抒情手法, 全詩主要寫出了 (詩句內容解說) ,抒發了情感,這種方式使詩人情感抒發得(用術語)。

修辭類 答題格式:本句或本詩運用了的修辭手法, (作用)地寫出了(詩句解說即字面含義), 表達了詩人情感。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4-05 10:04:23

現代年輕人的情感問題很多,需要這樣的情感諮詢師,很專業

頭像
2024-04-01 00:04:25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頭像
2024-02-13 21:02:29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