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外界斷聯也能過神仙日子,百位人類學者青睞的桃花源

情感導師 7968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80後女建築師周貞徵,

在美國獲得設計專業的碩士學位後,

便選擇回國,5年來

她數次紮根貴州深山裡的一個小村莊,

與外界斷聯也能過神仙日子,百位人類學者青睞的桃花源

為這裡的婦女們造了一座摩登、實用的工作室。

由於大型車輛無法進入,

大利侗寨至今仍是一個桃花源。

村子保留着罕見的自循環體系:

食物、衣服、房子,都是自己「種」出來的,

疫情期間與外界斷聯,

生活卻完全不受影響,

前後已有100多位人類學家前來考察過。

大利織染婦女、建築師周貞徵、手藝職人

周貞徵與當地師傅合作,

用傳統的冷杉木、穿鬥技術,

造了一棟完全融於當地環境的新建築:

婦女社區活動中心。

同時,她又和貴州小伙十八一起,

用同樣的方式在古井上建造了一棟民宿,

還入圍了全球最大的專業建築網站之一

「建日築聞」的提名。

製作傳統侗布的婦女們,

每天都會到社區活動中心工作,

周貞徵帶着她們參加北京設計周,

拿下「最佳生活方式改良獎」等兩個大獎,

婦女們和她們的手藝,

還登上了2017年的《紐約時報》。

現在的村子裡,

穿梭着學者、職人、建築師、國外遊客,

村民們見怪不怪,照舊過着傳統的生活。

周貞徵說:「從外面看,

好像是我們在幫助當地婦女,

但我們在整個村子裡學到的,

是對生態循環的思考。」

撰文 |Tango 責編 鄧凱蕾

周貞徵與張十八是大利侗寨的新青年

2015年的秋天,建築師周貞徵第一次來到位於貴州黔東南的大利侗寨,此行的目的,是與全球文化遺產基金會一起,做一個婦女的非遺項目。

大利侗寨隱藏在貴州的深山裡,從公共巴士的下車點到寨門,周貞徵徒步行走了5公里,一個轉角處,山坳里突然出現了一個整齊、漂亮的村寨。

到處都是典型的侗寨木結構建築,沿河而建,鱗次櫛比。鼓樓是整個村寨的中心點,門前有大片廣場,人們在這裡忙碌着。

10月份是村子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男人們在田裡收割,婦女們則忙於織布。幾乎每一家的婦女都在收板藍根,然後發酵起缸、捶打,只為製作侗族最具有特色的亮布。

當時的周貞徵完全沒有想到,在之後的5年裡,她會經常出現在這個廣場,甚至參與到整個大利侗寨的建設中來。

婦女社區活動中心

周貞徵出生在台灣,爺爺是湖北人,奶奶是四川人。90年代,全家移民去了美國。

「回想起來,從小家裡的語言就很豐富,爺爺和爸爸說了一輩子湖北話,外公講浙江松陽話,外婆喜歡說上海話。」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周貞徵對大陸充滿了好奇,因為那裡有好幾個「家鄉」。

2008年,周貞徵第一次回到大陸,正趕上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她覺得整個城市都處在爆發期,充滿活力。

第二年,她在美國哥倫比亞城市設計專業取得碩士學位,便毫不猶豫地再次回到北京,與兩位在美國時的同學成立了ATLAS工作室,專注於建築空間及多領域設計。

除了日常的設計工作,她多次跟隨業內前輩前往汶川等地,參與到災後重建的工作中。這些工作經歷,幫助她累積了對農村的了解。

對周貞徵來說,貴州既神秘又親近:「從小我就聽說,奶奶的媽媽是貴州人,西南的官話我一般也都聽得懂。」

在周貞徵到來之前,大約已有100多位人類學者來過這個村子考察,他們發現這裡保留着最傳統的生態和生活方式,幾乎沒有受到「全球化」的影響。

整個村寨位於榕江縣的山谷之間,是侗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600年前的明朝。

侗族使用的是口頭式的語言,沒有具象的書面文本形式,他們靠着山歌和民間故事,將本地的文化代代相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個「自循環」的體系。

村子的周圍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樹種以杉木和楠木為主。冷杉,因為油脂豐富,能有效防蟲,通常被用來蓋房子。只要不發生火災,就能保持上百年的時間,杉木的樹皮還可以用來做房屋頂部的防水。

一棵冷杉的成長周期大約為18年,村里只要有孩子出生,父親就會在自己領地種上杉木,等到孩子年滿18歲要嫁娶,或是老宅要翻新時,就能砍下足夠的木料,全村人會一起來幫忙造新房。村民對待樹木的態度非常謹慎,絕對不會亂砍亂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全球文化遺產基金會項目總監李光涵,在北大攻讀文化遺產保護博士時,就曾把大利作為一個典型案例研究和推廣。現在,一些哥倫比亞的部落村寨已經開始研究和學習「大利模式」。

她說:「傳統村子能夠做到這一點挺牛的,自給自足和開放之間的尺度,它恰好停留在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周貞徵一直覺得,建築與面料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人類所造的第一個建築是帳篷,它就是一頂軟性的建築。在著名的現代建築學院,早期德國魏瑪包豪斯大學裡,紡織系是女性必修的專業課之一。」

在家家戶戶都織布、染布的侗寨,周貞徵決定從建築入手,為婦女們建造一棟工作室。

以前,寨子裡的婦女沒有可以一起工作的地方

周貞徵和團隊一起,將位於中央廣場的一處水泥建築拆除,準備利用傳統的穿斗構架,以及本地杉木,建造一棟社區活動中心。

中國傳統建築中的穿斗構架並不少見,但侗族的穿斗工藝結合了多種形式,大大增加了難度。即使是建築師出身的周貞徵,也感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她決心與村子裡的「老法師」聯手。

楊勝和在10多歲時,就被侗寨上一任掌墨師傅選中,成為接班人。掌墨師傅在村寨社會裡的地位非比尋常,通常一個村子裡只有一位。

每家每戶造房子,必定要將他請來。師傅從不畫圖紙,卻能規劃選址、上樑封頂,甚至還懂一點傳統風水,是村子裡的「資深建築師」。

通常,培養一位掌墨師傅需要15-17年,徒弟必須蓋一座鼓樓、一座風雨橋,才算正式出師,成為寨子裡公認的下一任「掌墨者」。

侗寨鼓樓、風雨橋

掌墨師傅掌握了中國傳統木工里的絕活:穿鬥技藝。楊勝和雖然不畫圖紙,但會為每棟建築做一隻神秘的「墨盒」。

這隻神秘的盒子裡,藏着整棟房子的建築數據——不同長短的木條上,標記了精準的尺寸,任何精巧的建築都依靠這些刻度,實現奇妙的平衡。

掌墨師傅楊勝和與他的「香杆」

當地人把墨盒裡的木條稱作「香杆」,它其實是一個非常現代的預製體系。把老房子拆掉後,換一個地方,依靠這套香杆,就能重新建起和原來一模一樣的房子。

建好後的工作室分為三層,底樓是染坊,便於染料保存、布藝陰乾。二層是婦女們的工作活動區,配上了現代縫紉機和模具,大家可以隨時工作、討論。

三層展廳&圖書室

二層婦女工作室

三樓的空間不定期會做一些展覽,不斷有品牌買手和手工藝愛好者,從北京、上海乃至國外前來參觀。

今年,掌墨師傅楊勝和75歲,也到了該挑選繼承者的時候,但他卻放棄了這個傳統:「我希望現在的孩子們能走出大山,受到更好的教育。」

侗寨傳統建築的精美木構細節

掌墨師傅這個職業,在未來或許會消失,但侗寨木構建築仍然能作為一項非遺傳承下去。

楊勝和常常陪着村民們去榕江縣的木料加工廠,在現代技術和機械設備的輔助下,侗族人可以直接採購到切割好的木料,運回建造地,按照簡單的圖紙說明,就能把一棟房子像積木那樣搭起來。

2017年,大利婦女活動中心亮相威尼斯雙年展

2019年婦女活動中心建築在上海舉辦小型展覽

婦女們製作的侗族亮布,一部分會為家人做新衣服,一部分會儲存起來,等到孩子婚假時使用。而侗族的傳統技藝:豆染,正在面臨年輕一輩斷層的問題。

和苗族的蠟染不同,豆染是將黃豆磨成粉,加上石灰後調成糊,上銅油之後刮在模板上,晾乾後放到染缸里,取出再次晾乾,最後把豆麵糊刮掉,過程相當繁複。

周貞徵說:「我第一次看到豆染,是當地人俾孟給我們看她奶奶留下來的侗族被套,我問她是如何完成的,她說她也不清楚。上學之後,很多侗族女孩沒有時間,看着母親、祖母製作侗布。」

大利侗寨婦女們展示自己的作品

周貞徵將很多即將失傳的豆染,拍照存檔,帶回去北京。再和專家一起重新復原了這些豆染的圖案,重新刻板,帶回大利,在社區活動中心給婦女們授課,教她們拾回豆染技藝,準備做一系列現代床上用品。

侗寨布藝產品走進大城市的買手店

工作室現在被命名為「大利婦女活動中心」,周貞徵很喜歡村裡的孩子們一起過來玩:「孩子在他們的傳統建築里,看着媽媽在做手藝,這是一種具有身份認同的傳承。「

2017年,周貞徵帶着婦女們前往北京參加設計周活動。同年,大利婦女活動中心建築模型在威尼斯雙年展亮相。11月12日,大利侗寨的婦女們和她們的手藝,還登上了《紐約時報》。

婦女們登上了《紐約時報》

侗族人以黑白為美,最高級的侗布會呈現出一種亮黑色,在陽光下,又泛着神秘的藍紫色光澤。

與人們傳統印象中花里胡哨的少數民族審美的布料截然相反,侗布呈現出一種意外的克制,自帶神秘的高級感,很受城市裡買家的歡迎。

用侗布製作的休閒椅凳

在周貞徵的幫助下,婦女們用侗布製作出了抱枕、嬰兒被、環保袋……許多產品走進了北京上海的買手店,登上了國外設計網站,其中最貴的抱枕價值近2000元人民幣。

新設計後的侗寨傳統織染抱枕

2020年疫情後,大利婦女們雙喜臨門,連獲兩個大獎,貴州非遺主題的文創獎、最佳生活方式改良獎。大山深處,婦女們的地位開始產生微妙的變化。

周貞徵清楚地記得,剛到村子來的時候,每每到婦女家買布,問到價格的時候,婦女們都會把猶豫不決的眼光投向丈夫,或是兒子。

現在,這個原始的父系社會迎來了不小的「變革」。當發現妻子的手藝活能帶來每年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收入增長,丈夫也開始重視原本習以為常的傳統。

午後,丈夫們經常一起拎着沉甸甸的染布,在河邊認真地清洗、捶打,甚至在家裡悄悄幫妻子踩縫紉機。

與城市相比,侗寨婦女有一種原始的天真感,周貞徵讚嘆:「她們既勤快,又放鬆。」

每天凌晨4、5點,婦女們就要起床做家務、干農活、照顧孩子和老人、染布、給蓋新房的男人送飯……

但一到春天,她們會相約一起去後山烤肉,從中午開始一邊唱歌、一邊喝酒,直到太陽下山。真正肆意的放鬆,唯有在這片山谷里才能獲得。

張十八,90後貴陽人,是村寨里唯一定居的漢族。他來到大利的時間,比周貞徵還要早3個月。

2015年,張十八關掉了自己在廣州經營的小廣告公司,回到貴陽。喜歡旅行的他,決定利用迷茫期好好轉一轉自己的家鄉大貴州,開始深入黔東南徒步。

盛夏7月的某一天,原本打算去荔波的十八,遭遇景點臨時關門,他在地圖上發現了附近的大利侗寨,意外進入這片桃花源。

大利婦女教張十八辨認本地野菜

「一進到這個村子,就覺得這裡簡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很快,我又來了第二次,第三次。」

9月,十八決定在大利侗寨定居。朋友建議他「開一間民宿」,十八心動了,並立刻付諸行動。

「我後面才知道別人真的想做民宿,會考察好幾個地方選一個點。我就是喜歡這個村,在這個村住下來,順便做一個民宿,所以對行業什麼考察都沒有。」

張十八和周貞徵常與村裡的婦女們聚在一起

第一家民宿選在村裡的河邊,十八自己當包工頭,找了村裡的師傅改造。民宿建成後,十八真的過上了嚮往的「有人情味的」生活。

村里一共有300多戶,大家都彼此相識。從村頭逛到村尾,十八一路打招呼,遇到老人家都會停留片刻,用夾雜了侗語的普通話交流。

十八最喜歡村裡的老太太和他開玩笑:「你扎着個小辮子,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這讓他覺得無比溫馨,仿佛回到童年時貴陽大院裡的生活。

侗天井上民宿 客廳

侗天井上民宿 餐廳

在大利生活了將近2年,十八見證了婦女工作室的落成,他邀請周貞徵接着做第二個在地項目:在村口的古井上,一起設計建造一座新的民宿。

和2年前僅僅想要定居的心態相比,這時的他多了一份職業的「野心」。他在一線看到了鄉村發展的新浪潮:「我們90後想要做一番事業,機遇不光是在城市裡,在鄉村也一樣,而且可能做得更好。」

新的民宿建在村里最受歡迎的一口古井上方

井上民宿 休閒長廊

新的民宿仍舊與掌墨師傅合作完成,但在裝飾上,他們帶給了師傅們更多挑戰。比如入口處的紅磚牆,他們在整個榕江換了10次師傅,才砌出了透光的陣列效果。這堵牆砌出了名氣,不少村民都好奇地跑來看這堵牆,討教方法。

師傅們的悟性很高,他們一開始並不理解,裝飾木板為什麼要刻意保持裸露的粗糙邊緣,當他們明白城市人想要追尋某種「自然原始的感覺」時,也開始嘗試用他們的經驗,做一些巧妙的設計。

比如,在房間的裝修里,師傅們想出了榻榻米墊高並一直延伸出去的簡易施工法,站在每個房間的落地窗戶前,都有一種挑空的感覺,仿佛與山寨融為一體。

從大堂到房間,都使用了侗寨布藝產品做裝飾。周貞徵帶着婦女們開發了更多產品,做出了抱枕、床品、包袋、甚至是服裝。

張十八與周貞徵

民宿入圍了全球最大的專業建築設計網站的提名,這讓十八和周貞徵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其他獲得提名的項目,投資級別都動輒千萬,甚至上億。

民宿的工作人員都是大利本地人,管家是一個90後媽媽,她原本在外打工,現在通勤只要步行2分鐘。

雖然身在村寨里,但年輕人可以通過民宿的接待工作,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外來者。當她們發現,外地來的攝影師、藝術家很喜歡自己的家鄉,對於家鄉也有了新的認同,開始有意識地收集、保留更多侗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工作室的銷售情況逐漸穩定後,有了第一個正式員工:楊正仙。自從當上了工作室主管後,丈夫日漸發現,原來妻子還挺有領導能力的。他自己也不再外出打工,農閒時在網上做一些小生意,還在家裡改造了幾間能留宿的客房。

十八的一位朋友辦了一個慈善社團,每年幫助推廣當地的臍橙,銷售所得的錢款用於一些公益項目,比如侗寨大歌的傳承。在這個社團的贊助下,大利寨還誕生了有史以來的第一位研究生。

女孩現在在貴州師範大學讀民族音樂專業,她是家裡的老大,這在不太重視女孩教育的大利,非常不易。

張十八的民宿成了朋友們在大利的落腳點

今年,村里迎來了更多對手工藝感興趣的年輕人,他們來自貴陽、大理、成都,其中有一對年輕的手織布職人,一一和小婷。她們長租了一棟民宅,作為自己在大利的家和工作室,每天勤奮地埋頭織布。

一一有自己的藍染品牌,原本在成都定居,被保留完好的侗寨亮布工藝吸引,決定搬來研究侗布,尋找手工藝的突破。

定居在大利的90後布藝職人:一一(上)小婷(下)

一一和小婷幾乎從早到晚都在紡織機前,研究和嘗試各種織布法。累了,就去附近的野外散散步,梯田的風光令人神往,大自然的美景除了解壓,也帶來更多工作靈感。她們在侗布的編織中,融入創新,織出自帶科技感的布料。

一一與小婷的作品

最近,村里悄悄來了一位退伍軍人,租住在村民家裡,休養身心之餘,還邀請以前的軍醫同事日常為村裡的老人免費看病。

近年來,通往大利的公路逐漸修通,但只能通行7人座以下的小車,旅遊大巴無法直接抵達,這讓大利有機會「適度地」發展。

侗寨婦女楊俾孟從沒想過能去北京,

她很自豪能通過手藝與外界交流

疫情後的鄉建浪潮,也正在出現一個日益年輕化的新趨勢,但真正能經歷大浪淘沙堅持留下的人,往往並不是想象中,實現了財富自由、能在鄉村虛度光陰的人,而是像周貞徵、張十八一樣,尊重鄉村、喜歡鄉村的生活方式的一群年輕人。

周貞徵說:「從外面看,好像是我們在幫助當地婦女,但其實我們在整個村子裡學到的,是對生態循環的思考。」

部分圖片攝影:朱銳、張力、莊嚴

部分圖片提供:ATLAS、一一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8-16 13:08:04

這個真的給我們很多幫助,特別是對愛情懵懂無知的年紀,可以讓我們有一個正確的方向

頭像
2024-08-15 13:08:55

求助

頭像
2024-06-19 12:06:13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頭像
2023-11-03 17:11:08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