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慶的心態嬗變:古代、近代和現代文人筆下的中秋

情感導師 5526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撰稿丨余世存

根據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幾乎每個中國人,少年時期都學習過幾首有關中秋的詩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年後又在一次一次的節日氣氛中溫習詩詞的意蘊。

跟我們其他的傳統佳節一樣,中秋節是說不盡的。其起源已經模糊不清,有說是帝王祭祀,《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拜月的習俗演變下來,文人雅士和民間競相仿效,成了一個節日;還有一說是跟農業生產有關,農民為慶祝豐收,選在這樣的月圓之夜,以報答天地日月之恩……

中秋節慶的心態嬗變:古代、近代和現代文人筆下的中秋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傳統節日是在歷史的發展中積澱而來的,幾乎沒有哪一個節日只有單一的來源或原因。但中秋節最大的意義在於,這一節日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從而過節乃是家人團圓為最重要的內容。其象徵附加義,如祈盼豐收、幸福,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等,都是跟團圓相關。或者說,農業之豐收有糧食滿倉為證,人之豐收應以親人團圓為證,中秋節即天人相證。

人們過中秋的習俗,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說到底是與圓月相互印證。人的大團圓或我們中國人的大團圓「集體無意識」,有着悠久的歷史。儘管文人哲人一再告誡說,「曲則全」,「此事古難全」,缺憾是一種美,等等,但我們中國人固執地把大團圓當做戲曲乃至人生的目的,甚至把團圓之夢想做得世俗,說出了「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的話。這其中一定有現實的原因。

《節日之書:余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余世存著,老樹繪,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9年1月版

那就是我們中國人一直生活在戰亂、流離失所之中。歷史學家統計說,歷史上只有兩次超過十五年的和平期,一次是公元前14年至公元3年,一次是公元870至875年。但這兩次的頭尾年份仍都發生了戰爭。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還有一個特點,多選擇在秋天開戰。傳統所謂的說法,春耕秋戰。現代史上的軍閥孫傳芳也有名言,秋高馬肥,正好作戰消遣。

在大時間序列里,農曆的秋八月正是師卦時空。一個農事收穫的時空卻也意味着是軍事吃緊、進入戰爭狀態的時空。如果是大收穫,天遂人願,風調雨順,農作物得到大豐收,人們需要防範異族人來搶劫,需要戰爭般地動員民眾來搶收;人們也有條件考慮對外征伐,給曾經欺侮凌辱自己的敵人一個說法。如果是收成不好,歉收無收,災難和社會矛盾加劇,窮者被逼無奈,鋌而走險,揭竿而起,逼上梁山。先哲充分感覺到了這一時空的肅殺、金收而刀割、涼意和戰爭狀態,故有師卦之命名,並繫辭說,「君子以容民畜眾」,翻譯成現代白話就是,大人君子應該讓民眾有喘口氣的機會。

我們因此能夠想象,在古人那裡,中秋月圓之際,父子、夫妻的分離狀態。戰場上的將士在思念家鄉,家鄉的親人在思念遠方的遊子、役者、勞者、商賈……中秋月圓,正好檢驗着個人家族的團圓平安。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理解歷史上那些亂離詩篇、中秋的思親詩篇。我們中國人才會將中秋節過得詩情畫意,過得熱烈、痴著。

詩人、學者、自由作家。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國家官員、志願者。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著有《老子傳》《大民小國》《家世》《時間之書》等。

在傳統文學作品裡,看古人過中秋非常有意思。

我們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諸葛亮,即是在中秋之夜祭祀,為自己延年益壽而不得。《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中說:時值八月中秋,是夜銀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動,刁斗無聲。姜維在帳外引四十九人守護。孔明自於帳中設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盞大燈,外布四十九盞小燈,內安本命燈一盞。孔明拜祝曰:「亮生於亂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顧之恩,託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馬之勞,誓討國賊。不意將星欲墜,陽壽將終。謹書尺素,上告穹蒼:伏望天慈,俯垂鑒聽,曲延臣算,使得上報君恩,下救民命,克復舊物,永延漢祀。非敢妄祈,實由情切。」拜祝畢,就帳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則計議軍機,夜則步罡踏斗。

卻說司馬懿在營中堅守,忽一夜仰觀天文,大喜,謂夏侯霸曰:「吾見將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你可引一千軍去五丈原哨探。若蜀人攘亂,不出接戰,孔明必然患病矣。吾當乘勢擊之。」霸引兵而去。孔明在帳中祈禳已及六夜,見主燈明亮,心中甚喜(到底不能如佛家灑脫)。姜維入帳,正見孔明披髮仗劍,踏罡步斗,壓鎮將星(姜維脫崗)。忽聽得寨外吶喊,方欲令人出問,魏延飛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腳步急,竟將主燈撲滅(魏延意外惹禍)。孔明棄劍而嘆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伏地請罪;姜維忿怒,拔劍欲殺魏延。

這是《三國演義》中唯一提及中秋的地方。這一故事不僅印證前面有關師卦的猜想,也說明中國人對月亮的崇拜。諸葛亮選擇中秋之夜禳星拜月,希望月亮能讓諸葛更亮一些亮得更長一些。但諸葛亮沒能逃脫宿命。

《水滸傳》的中秋夜雖無戰事卻同樣驚心動魄。第一次中秋:「當時月色清朗,午夜初長,黃昏已半,一輪月掛如銀。冰盤如晝,賞玩正宜人。清影十分圓滿,桂花玉兔交馨。簾櫳高卷,金杯頻勸酒,歡笑賀昇平。年年當此節,酩酊醉醺醺。莫辭終夕飲,銀漢露華新。……但見:桂花離海嶠,雲葉散天衢。彩霞照萬里如銀,素魄映千山似水。影橫曠野,驚獨宿之烏鴉;光射平湖,照雙棲之鴻雁。冰輪展出三千里,玉兔平吞四百州。」這是史進血戰前的短暫歡樂。在中秋之夜,史進火燒了史家莊,打死了許多官兵,從一個鄉村富二代淪落成了亡命之徒。

第二次中秋:「玉露泠泠,金風淅淅。井畔梧桐落葉,池中菡萏成房。新雁初鳴,南樓上動人愁慘。寒蛩韻急,旅館中孤客憂懷。舞風楊柳半摧殘,帶雨芙蓉逞妖艷。秋色平分催節序,月輪端正照山河。」這是武松跟張都監過中秋,歡樂易短,人生原來有翻臉、陰謀、陷害、殺人、上梁山。

第三次中秋,是晁蓋於中秋時節,派赤發鬼劉唐,帶着一百兩黃金和一封書信,找宋江報恩。他們見面的時候:「天色昏黃,是八月半天氣,月輪上來。宋江攜住劉唐的手,分付道:『賢弟保重,再不可來。此間做公的多,不是耍處。我更不遠送,只此相別。』劉唐見月色明朗,拽開腳步,望西路便走,連夜回梁山泊來。」但這報恩也招來災禍,因為晁蓋的書信,宋江殺了閻婆惜,也上了梁山。

第四次中秋,是盧俊義離開梁山回家,「盧員外直喝得二目發直,四肢發軟。眼看中秋將至,盧員外終於又鼓起勇氣向宋江辭行。一別家山歲月賒,寸心無日不思家。此身恨不生雙翼,欲借天風過水涯。」結果這一中秋之夜是盧俊義家破人亡,義無反顧地走向梁山。

第五次中秋,花和尚魯智深擒了方臘以後,不願回朝廷領功,就留在了杭州六和寺。是夜,月白風清,水天共碧。(魯智深與武松)二人正在僧房裡睡。至半夜,忽聽得江上潮聲雷響。寺內眾僧,推開窗,指着那潮頭,叫魯智深看,說道:「這潮信日夜兩番來,並不違時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當三更子時潮來。因不失信,謂之潮信。」魯智深頓時參透「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偈言,在六和寺圓寂。

《紅樓夢》中的中秋夜多有悲意。雖然開篇有賈雨村在中秋夜得到甄士隱的資助,參加科舉考試,但幸運之後即有厄運。到第七十五回《開夜宴異兆發悲音 賞中秋新詞得佳讖》更是寫明「悲涼之霧,遍被華林」,賈府男女老少一起賞月,這次中秋家宴卻暗含蕭條之氣。原本喻意大團圓的圓桌只坐了半壁,還有半壁空着。用賈母的話來說:「常日到還不覺人少,今日看來,還是咱們的人也甚少,算不得甚麼。想當年過的日子,到今夜男女三四十個,何等熱鬧。今日就這樣,太少了。待要再叫幾個來,他們都是有父母的,家裡去應景不好來的。」脂硯齋評點:「未飲先感人丁,總是將散之兆。」後來大家聽曲賞桂花。「只聽桂花陰里,嗚嗚咽咽,裊裊悠悠,又生出一縷笛音來,果真比先前越發淒涼。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靜月明,且笛聲悲怨。賈母年老帶酒之人,聽此聲音,不免有觸於心,禁不住墮下淚來。眾人彼此都不禁有淒涼寂寞之感,半日,方知賈母傷感,才忙轉身陪笑,發語解釋。又命暖酒,且住了笛。」到七十六回,林黛玉見人家團圓,獨自傷感。史湘雲安慰林黛玉,約她去山下聯句吟詩:「這山上賞月雖好,終不及近水賞月更妙。」二人到了水邊,你一句我一句地吟起詩來。一隻暗影中驚飛的白鶴,使史湘雲吟出佳句「寒塘渡鶴影」。林黛玉也不甘示弱,對上一句「冷月葬花魂」。湘雲拍手叫絕:「果然好極!非此不能對。好個葬花魂!」又嘆道:「詩固新奇,只是太頹廢了些!你現病着,不該作此過於清奇詭譎之語。」

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至於《西遊記》中的中秋夜同樣是悲劇,寶象國的百花羞公主就是中秋夜被黃袍怪搶走,後來給父親寫信:「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良夜佳辰,蒙父王恩旨着各宮排宴,賞玩月華,共樂清霄盛會。正歡娛之間,不覺一陣香風,閃出個金睛藍面青發魔王,將女擒住。駕祥光,直帶至半野山中無人處,難分難辨,被妖倚強,霸占為妻。是以無奈捱了一十三年,產下兩個妖兒,儘是妖魔之種。論此真是敗壞人倫,有傷風化,不當傳書玷辱。但恐女死之後,不顯分明。正含怨思憶父母,不期唐朝聖僧,亦被魔王擒住。是女滴淚修書,大膽放脫,特托寄此片楮,以表寸心。」

總的說來,誕生於古代中國晚期的四大名著以及其他文學著作,對中秋之夜的記錄多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了悲劇的底色。中秋、收斂、衰亡、悲情等,在一個共同體發展的後期幾乎是高度統一。沒有新生力量的加入,共同體只能無可挽回地走向末路: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到了現代,作家筆下的中秋多近民生民情,跟古典作品中的中秋大不相同。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寫道: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同時,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們送節禮了。街上的鋪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像鮮艷的新娘子;就是那不賣禮品的鋪戶也要湊個熱鬧,掛起秋節大減價的綢條,迎接北平之秋。北平之秋就是人間的天堂,也許比天堂更繁榮一點呢!

林語堂在《京華煙雲》中不僅寫了螃蟹宴,還寫了風俗:中秋宴如果覺得油膩,可以選擇應季的柚子來解油膩,是個不錯的選擇哦!柚子是中秋節的必備水果,因為「柚」與「佑」諧音,「柚子」與「遊子」諧音,所以在中秋吃柚子既有希望月亮保佑的心愿,又有遊子歸鄉團聚的意思。

豐子愷畫作《松間明月長如此》。

豐子愷筆下的中秋是屬於年輕人的:「記得有一年,我在上海過中秋。晚飯後,皓月當空。我同幾個朋友到馬路上去散步,看見了上海中秋之夜的形形色色,然後回家。我將就睡的時候,忽然有一個人推門進來。他送我一副眼鏡,就出去了。我戴上這副眼鏡,一看,就像照着一種X光,眼前一切窗門板壁,都變成透明,同玻璃一樣,鄰家的人的情狀我都看見了。我高興得很,就戴了這副眼鏡,再到馬路上去跑。這回所見,與前大異;一切牆壁,地板,都沒有了;但見各種各樣的人各自過着各種各樣的生活。可驚,可嘆,可憐,可恨,可恥,可鄙……也有可歌,可羨,可敬的。我跑遍了上海的馬路,所見太多,興奮之極,倒在馬路旁邊睡着了。醒來的時候,卻是身在床中。原來是做一個夢。」

周作人筆下的中秋是知識人的:「本來舉杯邀月這只是文人的雅興,秋高氣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覺得有意思,特別定這日為佳節,若在民間不見得有多大興味,大抵就是算帳要緊,月餅尚在其次。我回想鄉間一般對於月亮的意見,覺得這與文人學者的頗不相同。普通稱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餅水果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塗目,祝曰眼目清涼。……中秋的意義,在我個人看來,吃月餅之重要殆過於看月亮,而還帳又過於吃月餅,然則我誠猶未免為鄉人也。諸位要問我為什麼特別介紹今夜月,我大略的可以告訴你們的。我不單為今天是兔兒爺的生日,不單為今天的月球與地球最近,我為的是從我們的遠祖起,每年在這一日留下些特別的感情,造成不可磨滅的事實。數千年來古人所瞻望所歌詠的就是這個月,而且這寒熱得宜,桂子香飄的時節看這圓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

徐志摩筆下的中秋是詩人的:「我重複回到現實的景色,輕裹在雲錦之中的秋月,像一個遍體蒙紗的女郎,她那團圓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時她冪弦的顏色,那是藕灰,她踟躇的行踵,掩泣的痕跡,又使人疑是送喪的麗姝。所以我曾說: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團圓。」

至於魯迅,在其日記里記錄了二十多個中秋日。1912年的中秋,魯迅在北平:「除歷中秋……見圓月寒光皎然,如故鄉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餅祀之不。」1917年的中秋,魯迅的日記是跟朋友聚餐:「烹鶩沽酒作夕餐,玄同飯後去。月色極佳。」1926年的中秋,魯迅在廈門:「舊曆中秋也,有月。語堂送月餅一筐予住在國學院中人,並投子六枚多寡以博取之。」1931年的中秋,魯迅的活動是:「舊曆中秋也,月色甚佳,遂同廣平訪蘊如及三弟,談至十一時方歸……」但是魯迅小說作品中的中秋卻多少繼承了古典作家們的悲涼意味: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

我們當代人同樣都可以說出自己的中秋節意義。不過,比較起來,當代人跟古人的生活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使人們過起中秋節來發生了很大的不同。同樣地,當代人的分離、孤身一人的處境並不比古人好多少,兩地分居、大齡青年、單親家庭等,使當代人的團圓夢較之古人的更為光怪陸離。跟古人不同的還有,今人對分離分別遠無古人感受到那麼深刻、慘澹。當代人即使遠隔千里萬里,仍可以通過手機通訊隨時晤談,隨時把酒言歡。因此,月圓之兆對當代人來說,多半是一種熱鬧,一種儀式。當代人隨時隨地可以把親友召喚成「一席」,從這個角度看,團圓的意義已經發生了變化。

有關中秋節的今昔比較中,飲食也是重要的一個領域。當代人的飲食口味卻跟古人的飲食口味有所差異,月餅在古人那裡是人間美味,但在當代人這裡卻多隻具有象徵意義。每到中秋,月餅都是必不可少的禮品,但節日一過,如何處理月餅就成了一大麻煩。「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像蘇東坡說什麼,「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等等,在當代人看來,只能說是短缺經濟時代的感覺,已經不是今人的追求。從這一角度上說,當代人要過好中秋節,對月餅等美食的改造是題中應有之義。

《節日之書》插圖,老樹繪。

也就是說,跟傳統的中秋節日的意義有所不同,當代人過中秋節更多是在商家、市場、傳統、秋天明月等聯合發力中度過,當代人需要從人生、一年時間、中秋等格局坐標里重建節日與自身的關係。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投入,在節日裡過出自己的個性和意義,以自己的意義增富這一節日。

我曾經連續兩年收到朋友王康的中秋短信,為此也有起興。王康的詩是:

朝瞰忽起積雲空,萬里江山思未窮。為問秋光深幾許,一行征雁一林楓。

我為此口占的新詩是:

心裡的熱鬧和狂暴繽紛引起身體的叛亂兒時的圓滿暗示一個孤獨的異鄉人錯失高尚的風景舉頭的日子到了最深重的利益是那望不可即的德性完整在天地間的溫柔里他的自重只是淒清的秋蟲他的語言紛紛凋謝只有親友們還把他想起一個無家可歸的熱情在天涯海角的翻滾里隨風飄落,一頁又一頁

第二年中秋,又收到王康的「中秋懷友人」:

清輝無痕化碧雲,天涯輕掠孤雁影。又是山黯水澹時,一樣澄明一樣深。

我為此仿里爾克寫下了一首「秋願」:

主呵,讓分道揚鑣的孩子們

意識到你的完整。是時候了

讓山黯水澹接續人間的燦爛

你的光輝接管夏的紛爭

讓神聖家族的孩子們長大長久

智慧之馬,勇氣的韁繩

不曾有的果實,全給他們豐收

藉此安然度過嚴冬的嚴重時刻

誰此時沒有抬頭,就不用舉頭

誰此時無情,就永遠無情

讓風吹過白夜的國度

暴人和暴行們退避

讓他們墜地如葉

等待新生

如今我寫下這篇有關中秋的短文時,想到老康在異國他鄉已經過了好幾個中秋節了。這是一種新奇的漢語經驗,無數的華人在海外過中秋節。我們把中秋過成世界性的了。我相信,中國人的中秋詩篇已經傳遍世界各地,「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我寫過幾年微博,微博上也有過節的文字。

其一:老廖發送他親身經歷的事作為中秋福利。有一次文學節,來了不少阿拉伯詩人。有一人跟他套近乎,說他曉得兩個中國詩人:廖,你和北島、還有李白熟嗎?你說他們倆,誰的詩寫得好些?老廖答李白。阿拉伯人搖頭說:李白的政治立場如何?人家北島是支持巴基斯坦的,所以比李白棒。

其二:達爾文森林失去了往日的寧靜。每一個山崗前都有狼狗的嚎叫表演,每一棵樹下都有鳥兒的聚會,熱鬧太多,以至於很多貓、狗、小羊不願入睡,它們都像夜鶯一樣不管不顧,像貓頭鷹一樣睜大眼睛。狐狸小姐對啄木鳥說,都快中秋了,各回各的家,各找各的媽,這些浮躁虛無的新一代禽獸們如何面對親友和家庭呢?

其三:殷之聲是生活在河南的一個普通工人,他生前留下了不少日記、散文。25年前的中秋節時,他寫了這麼一段文字:「生命的延續是必要的,然而只有思想與精神延續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延續。我們祝福自己的女兒能自立,能夠吸取一切前人的良知,能夠建樹自已、發展自己、完美自己。」

本文摘自《節日之書:余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余世存著,老樹繪,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9年1月版),由出版社授權刊發。

摘編丨吳鑫

編輯丨徐偉

校對丨薛京寧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5-22 05:05:33

我朋友諮詢過,還真的挽回了愛情,現在兩人已經結婚了

頭像
2024-02-22 16:02:18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頭像
2023-11-08 01:11:53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