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最熱議最常見心理問題(現象)【學生篇】【附帶解決方法】
目錄
1.自卑心理
2、自負心理
3、自私心理
4、逆反心理
5.孤獨心理
6、中二病
7、嫉妒心理
8、厭學心理
9、早戀
10、沉迷網絡
11、盲目追星
12、考試焦慮
13、情緒不穩定
14、學習壓力大
15、抑鬱症
16、性格懦弱
17、適應能力不強
18、過度依賴
19、性格冷漠難以溝通
20、學習上偏科
上下滑可看全部
1.自卑心理
在學習生活中經歷過太多挫折,如果沒有及時疏導和調整,孩子就會越來越自卑,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適當的自卑可以激勵改變和成長,但過度自卑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自卑該怎麼辦?
幫助孩子們消除自卑感,父母和教師要注意不要輕率地隨意貶低他們的能力或品質,以免損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給予褒揚和鼓勵。孩子自己也要有「我能行」的一種信念,恰到好處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種自信。平時不管做什麼事情,不可操之過急,目標不可定得太大太高,不然就易於受挫。可將它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這樣就易於打勝仗,而每次成功都對自己是一種激勵,這有利於提高自信心。要以寬容、豁達的態度來對待挫折,並進行恰當的「挫折歸因」,即造成挫折的原因要分析得正確,然後想辦法去克服困難。
自卑猶如孤獨的孿生姐妹,有自卑的存在,就擺脫不了孤獨的陰霾。人人都可能有孤獨的時候,但孤獨並不意味着就是獨來獨往。孤獨就是對周圍一切缺乏了解,對所處環境及周圍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一個人長期沉浸於孤獨的心理狀態,將對智力發展、情緒、語言交流等方面產生障礙。
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說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可伴有 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諸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鬱、失望等。
自卑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導致自己的生活質量下降,出現社會適應不良等等。以下有五個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
1.心理減壓
有的人產生自卑的原因很簡單也很偶然,並非情況很糟,但一時的陰影往往久久不能散去,使他不能以平常心去面對新的工作與生活。對這種情況,要學會如何調整心理壓力,讓其從自卑的情緒中擺脫出來,可幫換換環境,調整一下形式與方法等,就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環境感染
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一個充滿友情的氛圍。在自己需要的時候,能有親人與朋友與自己及時的進行感情上的溝通、生活上的幫助。同時有人能關心自己的成長進步,鼓勵自己發揮積極性,不斷克服自卑心理。
3.正確認識
學會從多角度看問題,全面辯證地看待和評價自己,從而發現自己的長處,樹立自信心。要用理性的態度面對失敗和挫折,做到大志不改,不因挫折而放棄追求。善於挖掘自己的潛能、利用自身的特點,大膽嘗試,勇於拼搏。
4.鼓勵自己
善於運用表揚與肯定的方法樹立自己的自信心。在工作、學習、思想方面的積極表現、正確做法和細微的進步,要採取一定的方式給予及時的、恰當的評價和鼓勵,並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從而使自己受到鼓舞,增強自信心。在批評其缺點或錯誤時,也要適當的肯定其積極因素,做到批評中有鼓勵。
5.目標激勵
一個人在某一方面的失意,往往會促使他想方設法在其他方面有超常的發揮,以維繫其心理平衡,保護其自尊心。我們要發現自己的長處,找准容易成功的突破口,幫助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和計劃,並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鼓勵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其獲得某種成功,找回自信心。
2、自負心理
與自卑相反地是自負心理,擁有自負心理的孩子會盲目自大,過高地估計個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導致很多決策失誤,一旦遭遇滑鐵盧,甚至可能造成很大的打擊。
孩子自負有哪些表現?
第一.自視過高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別人都不行。很少關心別人,與他人關係疏遠。這種人時時事事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顧及別人,不求於人時,對人沒有絲毫的熱情,似乎人人都應為他服務,結果落得個門庭冷落。
第二.看不起別人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很多,這種人固執已見,唯我獨尊,總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在明知別人正確時,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總愛抬高自己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第三.過度防衛,有明顯的嫉妒心這種人有很強的自尊心,當別人取得一些成績時,其妒嫉之心油然而生,極力去打擊別人,排斥別人。當別人失敗時,幸災樂禍,不向別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時,在別人成功時,這種人常用「酸葡萄心理」來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孩子自負該怎麼辦?
接受批評是根治自負的最佳辦法。自負者的致命弱點是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接受批評即是針對這一特點提出的方法。它並不是讓自負者完全服從於他人,只是要求他們能夠接受別人的正確觀點,通過接受別人的批評,改變過去固執已見、惟我獨尊的形象。
1.與人平等相處
自負者視自己為上帝,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動上都無理地要求別人服從自己。平等相處就是要求自負者以一個普通社會成員的身份與別人平等交往。
2.提高自我認識
要全面的認識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抓住一點不放,未免失之偏頗。認識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評價,應該放在社會中去考察,每個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時又有不如人的地方,與人比較不能總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不足,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負,既要看到自己的過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現在和自己的將來,輝煌的過去可能標誌着你過去是個英雄,但它並不代表自己的現在,更不預示着將來。
3、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表現在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在乎他人的利益的利己主義思想,他們更樂於獲取,不願意分享,這樣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上會吃很多虧,真心的朋友很少。
1、幫助孩子理解他人
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不要隨便扣上自私自利的「帽子」,可以適當對孩子加以引導,簡單的說教可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這個時候的孩子可能不一定能理解這些道理的。可以通過講故事或做遊戲等孩子喜歡的形式幫助孩子理解他人,學習站在他人的角度去體驗他人的感受,比如可以來個角色扮演,媽媽扮演孩子,扮演時可誇大自私的惡劣後果,完全模仿孩子剛才的表現,引起孩子足夠的重視和看法,讓孩子來體驗一下在這種情況下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角色遊戲使孩子能經歷、體會別人的情感,知道自私給別人的害處,從而促使他改變這樣的行為。
2、讓孩子意識到自私的後果
及時的提醒和討論。當孩子剛表現出自私行為時,立即的強烈責備反而不好,應給予提醒和討論。討論是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討論內容是使孩子了解自私的後果——自私的孩子不受歡迎。孩子為了不落到沒有朋友玩,沒有好聲譽的結果,會意識到以後自私行為的注意和改正。
3、讓孩子明白分享的價值孩子之所以不願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是失去。父母應該理解孩子這種難以割捨的「痛苦」,讓孩子明白,分享其實不是失去,它是一種互利。分享體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如果孩子表現出分享,就設法肯定孩子這麼做的價值,讓孩子感覺良好,感覺自我價值得到認可。當孩子得到別的孩子或大人的分享時候,就告之這是他人對孩子分享行為的回報,別人也同樣感到溫暖和快樂。這樣彼此關心、愛護、體貼,這樣多次,孩子的利他接受能力增強了,他自然地去關心別人。
4、以身作則,訓練利他行為
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需要時刻關注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樣。有時候我們家長對待那些問路人都沒有一點耐心,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更會覺得事不關己,何必操心。父母在平時的言行中,表現出對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難的幫助,對社會一種熱心、關心的態度,會感染孩子,使他也關心別人。
反覆訓練孩子的利他行為,經常讓孩子與小朋友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孩子與小朋友們共同活動,共同分享活動的快樂。另外,應經常創造孩子為父母服務的機會,如家裡買了水果、糕點時,讓孩子進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時表揚強化。當孩子表現出禮讓、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拿給小朋友玩、主動讓座等好的行為時,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激發他們繼續這樣做的願望。
5、不給孩子搞特殊化
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環境,這無疑對防止孩子滋長「獨享」意識有積極的意義。對兒童,家長切莫把他置於只享受,滿足欲望,而不履行義務的特殊地位,家長就要讓孩子分擔合適的家務勞動,要讓他們懂得欲望的滿足和履行義務是同等重要。父母還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的需求,也要想到別人,知道自己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關係,自己有願望,別人也一樣有願望,應當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好東西大家都有一份,不允許一個人獨霸。這樣,孩子才會養成尊重長者,關心別人的習慣,而不會事事只想到自己。
4、逆反心理
青少年成長中為求自我獨立對父母或師長所表現出來的反抗心態。如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你讓他做,他偏不做;你不讓他做,他偏要做。
一、父母要求過高,不合理
影響指數:★★★★★
如果父母給孩子的要求過高或者不合理,孩子自覺無法完成時,很容易產生並積累負面情緒,要是經常如此,他們就會不聽話。
所以,家長給孩子定規矩前,要先想想是否符合其年齡特徵,是否超出其能力範圍等。同時要每天跟孩子交流感受。
二、平時溫和,不滿時大聲呵斥
影響指數:★★★★☆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家長的現狀,表現為家長對孩子多數時候的交流很溫和,但一到孩子犯錯或不令家長滿意時,家長常常採取大聲的命令、呵斥孩子,使得孩子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這種方式可謂屢試不爽。
實際上,家長是通過大聲命令來宣洩自己對孩子不滿的情緒。久而久之家長就養成了這個慣性,把大聲呵斥當做讓孩子聽話的手段,其本質是讓孩子屈服,雖然孩子內心抗拒,但卻無力反抗,只能被迫服從。但隨着孩子長大,你們的矛盾就會在某一天火山爆發。
三、溺愛孩子,孩子撒嬌就服軟
影響指數:★★★★☆
關於溺愛,想必很多家長也明白箇中道理,但對孩子卻狠不下心來,把兒子當小皇帝養,把女兒當小公主養,即使孩子不聽話也會順着他們來。久而久之,孩子的公主病、皇帝病就出來了。以後出身社會,孩子會遇到很多坎,而這些坎就是父母一手「修建」的。
還有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會說服自己:孩子那么小,難免會犯錯誤,下次改正不就好了。然而,家長不去懲罰孩子,孩子又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
當孩子意識到犯錯誤的成本如此之低時,就會犯下更多的錯誤,而那時候家長再想去管教,就會被家長誤解,長期寬容孩子使家長早已丟掉了在孩子心中的威望。
所以,當你的孩子每次都通過對你大吵大鬧或者哭哭啼啼來達到目的時,家長就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四、一個充紅臉,一個當白臉
影響指數:★★★☆
看過電視劇《小別離》的朋友都知道,海清飾演的媽媽,黃磊飾演的爸爸就是這個典型,女兒朵朵每當犯錯,都會去找爸爸黃磊求救,使得媽媽海清必要的家庭教育達不到目的,夫妻還因此鬧了不少小矛盾。
嚴父慈母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的變化了,孩子在兩種教育方式下成長,每次犯錯都有保護傘,孩子犯了錯誤,爭吵的卻是父母,那孩子自然就不會把家長當回事,怎麼可能會聽話呢?
還有一點,父母觀點達成一致是很重要的,此外如果和老人同住,孩子常常也會得到他們的庇護,這一點家長朋友儘量和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通個氣兒。
五、對孩子承諾,卻沒有兌現
影響指數:★★★☆
家長要是說話不算話,孩子自然而然就不會聽話,更嚴重的,孩子也會變成一個說話不算話的人。
據極客數學幫觀察,家長許下承諾卻不兌現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在某個時刻,為了哄孩子許下的承諾沒有兌現,這種承諾在家長心裡兌現的可能性較低,但孩子卻會記在心裡。
其二,家長不把對孩子的承諾放在心上,常常會忘記,或者無法按時兌現。偶爾一兩次可能還可以矇混過關,但次數多了,孩子就會認為你不把他當回事,孩子自然不會把你的話當回事。
六、不注重傾聽
影響指數:★★★★
有的家長只看結果,不注重過程,所以不注意傾聽。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不負責的表現。畢竟,你不聽孩子說,孩子怎麼會願意多聽你說呢?
極客數學幫建議各位家長要有傾聽孩子心聲的意識,因為傾聽得越多,孩子越對你放得開,自然也會更願意參考你的意見。
七、太嘮叨
影響指數:★★★★
有些父母說話抓不住重點,絮絮叨叨,還夾雜着許多抱怨、責備的話;還有的家長說話毫無邏輯,幾件事翻來覆去地說。這樣做,孩子完全搞不清楚父母究竟想要說什麼,希望自己做什麼,結果家長喋喋不休說得痛快,孩子卻昏昏欲睡,不知所云。
因此,父母在跟孩子提要求時,儘量使語言簡單明了。每次只說兩三件事,並讓孩子重複自己說過的話,同時督促他去做。
5.孤獨心理
許多中學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或顧影自憐,或無病呻吟。他們害怕加入集體生活,卻又抱怨別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常常一個人背着大家獨自活動、寡言少語,活在自己的世界。
措施:家長朋友要多陪陪孩子,並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試幾次就會慢慢好起來。
6、中二病
——「我與別人是不同的。」
——「錯的不是我,是世界。」
——「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有反例,就參看上面三條。」
這是孩子與成人的過渡期、思春期特有的一種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價值觀的總稱,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熱衷性的精神狀態,被比喻成有類似於「發燒」的「病狀」。
父母要理智應對孩子的變化
1、逆反心理加重。進入初二的學生個性特點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學對老師、家長的批評不再虛心接受,開始反駁、頂撞,甚至嘲笑師長,越是父母和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一定要和師長「對着幹」。課堂紀律也明顯比初一鬆散,只要有同學搗亂,全班同學就會長時間大笑和混亂,從眾心理很強,對老師的批評也不在意。
2、外界的誘惑增多。隨着年齡的增加,初二學生開始有了自己的隱私、小秘密,不再什麼事都向家長和老師匯報,開始有意地疏遠長輩,獨自把自己關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同時開始在同齡人中尋找親密夥伴,與同伴分享秘密。
3、初二的學生也開始注重外表。變得好打扮,衣服鞋帽也講究品牌,一些男生開始沾上吸煙、喝酒等不良習氣。開始上網,尤其是男生,不停地打遊戲。一部分學生也考慮過沉迷網吧對自己的危害,甚至下決心離開網絡,但往往管不住自己,抵禦不住網絡的誘惑。
4、初二部分學生的戀愛行為表現大膽。在集體場所公然以「老公」、「老婆」相稱,舉止親密。不可否認,早戀是青春期感情的萌動,但初二學生談戀愛更多是受社會環境影響,「試探」和「遊戲」的成分居多,如果再受一些不良書刊或網絡的影響,很可能會誤入「雷區」。
5、成績不穩定。在學習上,初二是一個分水嶺,學科數量明顯增多,學習方法也有所改變,一些學生能及時調整適應變化,進步很快,由成績中等上升為優秀。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存在畏難情緒,將心思用在學習之外,成績迅速下降,對學習失去興趣,自暴自棄,從此一蹶不振,這樣的同學到了初三往往很難有所突破,中考的失利難以避免。
三大對策應對「中二病」
「中二病」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家長之所以感到焦慮、困惑,是因為他們沒有隨着孩子成長而成長,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因此,兩者之間產生衝突。家長應該提早認識這種現象,在接受理解的基礎上從容應對,不急不躁、坦率交流。
家長和老師都應特別關注這個時期孩子的變化,但同時要給予他們一定的空間、自由,讓他們健康成長。同時給家長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1與孩子做戰友,而非敵人
家長一定要與孩子成為「一個戰壕里的戰友」,上初二後,孩子各方面都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交友、學習、中考等,有些孩子還會成績下降,小凱即是如此,有時還會頂撞老師,家長應首先體諒孩子的苦楚,與孩子一起共度難關,與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千萬不要指責孩子,再給孩子增加任何壓力。不要提中考的事情,把眼前做好,把眼前的問題解決好,中考順其自然。
2做孩子的學習好助手
周女士提到,小凱的成績有所下降,其實,孩子嘴上不說心理肯定也是着急的,所以建議周女士先撇開孩子的成績和排名,而是要重點關注孩子在
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孩子一起分析,並找到原因,一起尋找解決辦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是關鍵。如果孩子真的是遇到學習上的瓶頸了,可以通過報補習班,找輔導老師等方法解決,學習上的難題解決了,孩子的成績自然就上去。
3調整溝通方式,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
大多數中國的家長,在孩子上初二以前,習慣於用家長式管教孩子,對孩子總是用耳提面令的方式,現在就要趕緊改一改了。隨着青春期的到來,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也會隨之增強,這個時候再把孩子像奴才一樣的使來喚去不僅行不通,還會製造矛盾和衝突。
在交流的過程中,家長要守住自己的情緒,學會聆聽,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發言。如遇孩子心理鬱悶,不願跟家長交流,這時候切記不要步步緊逼,可採取其他方法,比如給孩子寫個小紙條、或發短信、微信,細節上關注孩子,讓孩子打開心扉。
測試:看你家孩子有沒有患上「中二病」
1、比較注意自己在同學、老師、親戚、朋友心目中的形象、評價和地位。
2、對很多事有自己的觀點、認識、體會,不容易溝通,不輕易服從師長尤其是家長的指導和批評。
3、是非觀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方面我行我素,自以為是;一方面不願脫離同伴,從眾心理明顯。
4、喜歡出人頭地,在「應試教育」下常有緊張的感覺,在分數的壓力下常有自卑的心理。
5、學習成績兩極分化,不少學生到了初二就學不下去。統計材料表明,全國初二的輟學率達到了5%左右。
6、有不同性質和程度的叛逆、對抗情緒以及說謊、尋釁鬧事行為等。
7、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青春期躁動明顯。男生有時變得很暴躁、小氣,容易計較;初二女生相對較為成熟,又過於獨立。
孩子不聽話不一定是壞事;孩子太聽話不一定是好事。不聽話的通常是聰明孩子對事情有自己的見解。如果你一定要孩子完全聽話,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你的孩子永遠無法超越你。既然叛逆期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家長要做的就是如何在孩子叛逆的時候正確的引導孩子。
7、嫉妒心理
在中小學,一部分學生漂亮的容貌、優異的學習成績、優越的家庭條件、受到老師的寵愛,常常會引發另一部分學生的嫉妒之心。他們越是關心和重視嫉妒對象,越有可能會讓絕望與恐懼感擊中,從而發展為憎惡、敵意、怨恨和復仇這樣一些惡劣的情緒。
孩子的嫉妒,是對小夥伴中在智能、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不許爸爸媽媽親近或愛別的孩子。
2、別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學習上有了進步,或受到教師的表揚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氣,對別的孩子中傷、諷刺、排斥等。
3、別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夥伴多,就打擊、嘲弄、疏遠,甚至怨恨。
4、別的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欲望,就產生對立情緒,或怨恨,或採用另外的形式補償和替代,如別的孩子不借水彩筆給他,他就向別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給那個孩子玩,以藉此壓倒對方。
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
家長應採取心理疏通並輔之以思想教育來消除。
1、對孩子嚴格要求。鼓勵孩子勤奮踏實、積極進取、樂於助人;對於浮躁、損人利己的不足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以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2、對孩子的讚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圍夥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好圖虛榮;同時,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藐視別的孩子。
3、激發孩子把嫉妒轉化為競爭意識,使孩子在趕、超先進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從而使壓力轉變為動力,超越嫉妒。
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理解小夥伴,交流和溝通感情,增強與小夥伴團結共進的氣氛。
8、厭學心理
厭學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感到學習沒勁,喪失上進的信心,學習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對學習喪失興趣,把學習視為苦差事,上課懶得開課本,作業不能獨立完成,盼望着早點畢業以求解脫,更嚴重者根本不學習,終日渾渾噩噩,看到課本就頭痛,坐進教室就犯愁,經常遲到、早退、曠課,對老師缺乏感情,部分學生最終輟學流失。
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上課不專心時常走神,學習成績上不去!這些典型的厭學跡象開始出現了,那要怎麼辦呢?
孩子厭學一直是令父母頭痛,甚至讓整個家庭混亂的問題。對於厭學情況不嚴重的孩子,家長要及早積極的解決。對於厭學情況很嚴重的孩子,必要的時候,要積極求助專業機構,如心理輔導、心理諮詢、拓展訓練等。有的學生產生厭學,原因在於父母過高要求,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不暢,或者是父母忙於自己的工作等事務,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
青少年兒童為什麼會厭學?
1:學校教育方面原因
讓孩子感到有未來有希望;
現在的學校都是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只重視學生成績,缺乏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伴隨着孩子的學習時間加長,考試次數增加,作業量加大等因素,加劇了學生成績上的兩極分化,使一部分學生不斷產生新的學習困難,導致厭學。 學校採用「填鴨式」教學,不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強迫學生學習;教師濫用懲罰;學生的學習負擔重,壓力大;學習的難度與能力不相符;忽視課外活動;教師對學生缺少關愛等,都會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
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任;
父母往往對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重視孩子的考試成績,而不重視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時常因為學習問題責罰孩子,使孩子對學習生產畏懼心理和厭煩情緒。切勿強行逼迫孩子適得其反,類似的案列時常發生器結果孩子學習成績並未好轉親子關係越來越差。 很多家長忙於自己事業的發展,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關心不足,孩子得不到情感上的支持與溫暖,而家長只一味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這樣的孩子雖然吃喝不愁,學習成績卻一踏糊塗。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學習上是無法感受到愉悅的,容易造成孩子對學習生產厭惡情緒。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更多的關心和呵護,學習並非孩子的事情同時也是家長的事情!我們要在這個過程幫助孩子找到成就感和興趣。
針對這些原因,
家長在幫助有厭學的孩子的過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則:
1.了解孩子在學習上的苦惱,幫忙分析孩子產生厭學的原因,共同尋找解決方案。避免給孩子打擊,如隨意給孩子下定義,認為學習有問題,原因無非就是孩子笨或懶。尤其不要說別人家的孩子比他優秀來打擊他。
2.和孩子建立融洽的關係,讓孩子信任接受你。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尊重他們的情緒和想法。
3.工作忙的時候,分配些時間和孩子保持溝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狀況,讓他們感覺到父母不論多忙,都是在乎他們的。
4.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父母寄予孩子的期望,是孩子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重視孩子每一個小小的成功體驗,讓孩子漸漸發現學習的樂趣,走出厭學的行為模式。
9、早戀
伴隨着身體的發育成長、生殖系統的成熟,中學生會在心理上產生對異性或同性的好奇與嚮往,兩者之間易產生朦朧的好感,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說、影視媒體的推波助瀾,對中學生的性心理發育來說是種催熟劑,再加上家長、教師過於嚴厲的批評和監督,使學生產生了較強的逆反心理,這更容易使學生走入早戀的誤區。
一旦出現中學生談戀愛的問題,持有傳統觀念的家長通常都會採取極端方式來處理。但是,隨着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和老師變得開明了,「疏」才能治理「情感洪水」。
「堵」表面看似乎有效,實際上則適得其反。他們開始嘗試着將「愛情」變成推動中學生提高成績的巨大動力。這種方針是沒有錯的,但是具體怎樣做,又成了難題。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處理中學生談戀愛的問題呢?希望以下建議能給家長一些啟示。
調整認知,面對早戀要冷靜
孩子到了中學,尤其是高中,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基本上是一個成人了,有了追求異性的需求是必然的。回想我們的祖輩們,他們這個年紀的時候已經做了爸爸媽媽了。
社會進步發展到今天這個狀況,已經不允許他們這個時候就開始為自己的感情做準備了。因為在社會上生存的難度加大了,他們不得不首先學會在社會上獨立生存,在此基礎之上再想其它。所以,他們得壓抑、推遲自己的情感需求,以適應這個社會。
您不妨回想一下,孩子掉第一顆牙時,您的感受。還記得他拿着牙,嚇得嗚嗚直哭,而您則是感到又心疼又好笑的感覺嗎?其實高中生情竇初開和換牙一樣都是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
那麼,就像面對孩子掉第一顆牙一樣鎮定地看待他們的「戀愛」吧!
將愛情轉變成學習動力的「五步驟」
第一步:淡化概念
用「早戀」給中學生的感情扣帽子是最可怕的。在這個時期,有的中學生「戀愛」的本質,只是在強壓之下尋求的一種情感寄託,並不是真的愛情。如果這個時候盲目指責,只會擴大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結果令他們越陷越深,不可自拔。
明智的做法是對中學生表示理解和尊重,說明交朋友不應該僅限於同性,有了比較談得來的異性朋友是成熟的表現。至於這種與異性朋友的關係的性質,不予以界定。
第二步:分享感受
獲得了家長的理解和尊重,孩子會又驚訝又開心,自然就卸下了心理防衛。這時,家長要注意乘勝追擊,與他們探討如下問題:
對方什麼特點令他對之另眼相看。不論孩子怎樣回答,都肯定他們的眼光。
和對方在一起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感受。不論孩子如何描述,都表現得像孩子一樣珍惜這樣的感受。
和對方交往對自己有什麼幫助。無論孩子從哪個方面闡述,都要把結論歸結到對自己的終身發展上。
最後一定要表示,通過聽孩子的描述,認為這個異性朋友是一個非常值得交的益友,希望自己能有機會認識他。
第三步:接納態度
如果前面的環節進行的順利,中學生會願意把自己的異性朋友介紹給您認識的。您可以選擇請兩個中學生吃「肯德基」,也可以選擇邀請他們到家裡來隨便聊聊。
交談的內容可以涉及家庭情況、學習的成績、未來的理想等等,但是要牢記一條主線——要求兩個中學生能夠互相鼓勵、互相幫助,提高成績,為實現各自的理想而共同努力!
第四步:經常溝通
到這裡,基本上您已經明確了自己的立場,將自己的態度和期望都傳達給了中學生。而他們也會用努力奮鬥來回報您的尊重和理解。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在處理感情問題的時候,往往是不夠理智的。
所以,接下來的日子裡,您一定要注意經常和中學生溝通,了解中學生每天在學校的經歷、感受。細心觀察中學生每天的行為、情緒變化,一旦發現了異常,您要及時詢問原因,並給予他們處理問題的建議和方法。
切忌帶有不滿和焦急的情緒,這樣的情緒會令中學生失去安全感,為了不讓您擔心,再與您溝通時會隱去重要的部分。
第五步:不忘鼓勵
在注意經常溝通的同時,不忘了肯定孩子任何一個細小的成績。不僅僅是月考成績的進步要肯定,包括生活上習慣的改變,哪怕是有一天在您準備叫他起床時發現他已經自己起來了,也要肯定。
每一次肯定,都能傳遞給他欣賞的信息,這種信息能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也能拉近與他們的心理距離,讓孩子與自己無話不談。
10、沉迷網絡
沉迷網絡的孩子表現沉迷遊戲、聊天等,上課不集中一心想着遊戲和網絡上的精彩內容,長時間導致學習不在狀態,成績直線下降,加上網絡更易觸及,網癮少年越來越多。
談到青春期,很多家長都要抖三抖,一是怕孩子與自己開始疏遠,二是怕孩子叛逆管不住。可孩子的青春期早晚都會來,極客數學幫提醒各位家長朋友,與其擔驚受怕,不如主動出擊。
一、坦然面對,該放手時放手
從六年級開始初進青春期,孩子開始有了主見,看起來是好事兒!但到了初中,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常見的如孩子不願意父母接送,因為會覺得很沒面子;越來越不想和父母交流;私人空間意識加強,臥室關門的頻率越來越高。
家長再怎麼着急,孩子既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家長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做好心理準備,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做好行動準備,總之,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意識比較強,父母應該放手時就放手。
同時,還要注意防範孩子的網癮和早戀,請接着往下看。
二、培養興趣愛好,避免網絡沉迷和早戀
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孩子接觸網絡和新鮮事物的機會比我們那時候要容易得多,現如今你也會經常看到「小學生又放假了」、「現在的小學生作業還是太少了」等一些成年人的調侃語句,折射出網癮少年越來越低齡化。
整體而言,「網癮少年」現象大多發生在初中階段,比如孩子放學回來就上網,不是在打遊戲、聊天、就是在看電視、玩iPad。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建議家長朋友們,多去培養孩子幾項興趣愛好,轉移孩子對網癮等不良愛好的注意力。
可以鼓勵孩子去體驗某一項體育運動,如游泳、跆拳道;某一種樂器,比如吉他;或者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這一方法,還可以很好的預防早戀的發生。關於閱讀方面,家長要留心不要讓孩子接觸網絡低俗小說,引導孩子多看一些正面的文學作品。
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堅持下去。如需了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以及如何培養其他興趣,你可在文章底部了解查閱方式。
三、個性化明顯,家長儘量遷就
有沒有發現孩子越來越注意自己的外形了,髮型要這種,衣服要買那種,風格變化多端,甚至還有家長們無法理解的獨立特行衣服款式也穿在了孩子的身上!這其實就是孩子青春期的自我表現。
孩子注重個性也是很正常的,只要孩子不過分,家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可,畢竟兩代人的審美觀念從來沒有達成一致過。
13歲以後,孩子會很叛逆,不喜歡家長的說教,該怎麼辦呢?
四、孩子叛逆?家長不要硬來
隨着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加強,他們知道家長和老師說的不一定全部都是對的,所以會表現得比較叛逆,也難以溝通。
建議家長不應盲目的否定,更不要強加自己的看法給孩子,孩子很多時候「不聽話」不是因為不認同正確的道理,而是家長高高在上的態度。
切忌不要總是在孩子耳邊講,自己怎樣為他付出,拿別人家的小孩兒說事兒,這樣做只能招來逆反心理。
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不取決於家長說了多少,而取決於孩子聽得進多少。因此,這個階段的家長一定要少言、慎言、多聽、多看。家長要以一種孩子容易接受,尊重孩子的姿態與孩子溝通。
叛逆與自尊心掛鈎,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傷孩子的自尊。
五、孩子犯錯,儘量別傷其自尊
孩子犯錯是要教育批評的,但儘量是單獨的,談話性的,避免公開的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最好面子,自尊心很強,公開教育以示嚴厲懲戒是大忌。
此外,家長還要和老師配合幫助孩子成長。
六、做好家校溝通
多跟班主任老師交流,關注孩子在校內、家庭兩方面的變化是有必要的,若被孩子發現,就要跟孩子說明,自己只是關心他,願意幫助他從客觀的角度來解決問題,不是想監視他,不是不信任他。
建議家長們可以在孩子上初一之前,與孩子進行一次深入的交談,列舉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初中學習的重要性。父母一定要幫助他明確目標,為他鼓勁。同時,爸爸要向兒子做好生理知識的傳達,媽媽要向女兒做好生理知識的傳達。
此外,和孩子溝通時,應該幫助引導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要就事論事,具體地分析問題。
七、幫孩子解決問題,而非製造麻煩
比如引導孩子結交積極上進的朋友,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畢竟父母不可能一直陪伴孩子。
此外,孩子成績下降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幫助找出成績下降的原因所在,然後鼓勵其解決,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11、盲目追星
「腦纏粉」、「死忠粉」是當下中小學生追星的最好總結,比如為了追星翹課去聽演唱會、去機場接機,耽誤了學習;比如為了喜愛的明星,毫無節制地買明星周邊等;為了明星,課上翻閱明星的娛樂資訊,課下更是無休止的討論等。
孩子從初中開始,越來越多的心思都不會和自己的父母訴說,包括他們遇到的種種煩惱,這其中有9個煩惱最為典型。那麼,究竟是哪些煩惱讓父母們不得而知呢?接下來就跟着極客數學幫來看看這9大煩惱都有啥!
一、學習負擔過重的煩惱
從初中開始,孩子可利用的課餘時間會越來越少,因為課業會越來越繁重,越來越難,這讓包括學霸在內的很多孩子認為學業壓力大。可能你覺得這並不是什麼不可告人的煩惱,但其實很多孩子會覺得告訴父母也無濟於事,而且說不定還會引來一句責罵或是一句乾癟無力的鼓勵。
學習負擔重就要提高學習效率來化解負擔:
(1)提高聽課效率:通過課前預習提高聽課的針對性,聽課時要全神貫注,爭取發現和解決新的問題,並在聽懂的基礎上做筆記;
(2)將學習任務目標化,併科學安排時間:隨着中學學習科目的增多,難度增加,科學地安排時間十分重要。孩子在學習上要有一個總體上的規劃,並注意要遵循以下原則:彈性原則、自然原則、增強原則;此外計劃中還要將回顧舊知識納入其中。
二、學習成績下降,遭到冷眼和訓斥
現在的孩子,只要成績下降或者沒有提升、提升慢、成績不穩定都會遭到埋怨,尤其是成績本來挺好卻突然下降更是要遭到「千夫所指」,對他們而言可謂是內憂外患。
【建議】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知道,最惱火的其實還是孩子自己,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千萬不要泄氣,應該冷靜地找出問題的癥結,對症下藥,重建信心,才能走出失敗的低谷。
三、男女同學正常友誼被誤解
從初中開始,孩子們就陸陸續續進入青春期,性別意識得到加強,男男女女走得近了一點就會遭到其他同學的「非議」,這讓本來什麼事也沒有的雙方會承受很大的壓力。
【建議】如果僅僅是正常的友誼,就要鼓勵孩子不必在乎他人的目光。
四、被當眾批評,很傷自尊心
只要被老師當眾批評,被要求當眾念檢討或者當眾念自己寫得差的作文等都會特別傷孩子的自尊心,即使是有些看起來開朗的孩子表面上嘻嘻哈哈,其實內心別提有多掉面子了,而且這種糗事怎麼可能跟父母講呢!
【建議】家長可以不追究,但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要有擔當,犯了錯誤,首先要勇敢地承認錯誤,其次是堅決改正錯誤,最後做到不犯或少犯錯誤。當然,作為教育者,當老師的也應該注意批評的方式和方法,力爭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穫」。
五、大考在即,學習成績提不上去
什麼時候孩子對提升成績的欲望最強?沒錯,就是考試前,包括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高考等考試之前,尤其是看到周圍的其他同學都在認真複習的時候,這種煩惱會更明顯。
【建議】要想輕鬆迎接考試,必須在平時打好學習基礎,如果平時沒認真學,自然就會手忙腳亂想抱佛腳,以數學為例,實在要抱佛腳就要把課本上最基礎的知識要弄明白,然後在有時間的情況下對重點知識進行集中練習。
六、學習成績不好,影響人際交往
作為過來人的我們肯定知道,關係要好的幾個同學成績和自己都不會差太多,想要和成績好的做朋友自覺會被他們嫌棄,而成績比自己差太多的又不太願意結交。
【建議】溝通是建立友誼的第一步,家長要鼓勵孩子不要否定自己,不要將自己表現得很弱,畢竟大家都是平等的個體,多向別人表現出友好的一面,真誠對待,主動向同學們伸出友誼的手,就會陸續交到新的朋友。
七、對Ta產生了「朦朧的愛」,不能自拔
青春期的每一個人心裡都會有一個愛慕的對象,這個念頭只能藏着掖着,部分有勇氣的孩子會邁出第一步,但結果不如人意的情況居多。如果把這事告訴父母,簡直就是死路一條。
【建議】無數事實早已證明,早戀絕對是一把懸在中學生頭上的利劍。它斬斷的不僅僅是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時甚至是生命。但是,家長一旦發現早戀現象不要驚慌,而應該用溫和的方式解決,因為這個時候的他們是叛逆的,會越管越不聽話。
首先,我們應該尊重、關心、理解孩子,加強情感溝通;其次,幫助孩子提高認識,正視早戀;再者,及時與老師聯繫,共同指導孩子多參加各種活動,轉移情感,鼓勵孩子勇敢地去面對現實,去解決問題。
八、父母吵架,苦不堪言
所謂家醜不可外揚,絕大多數孩子都不會將自己家裡不如意的事情告訴外人,比如父母吵架、打架等,這些事情每遇到一次,他們就會憂鬱好幾天,導致情緒低落,學習不在狀態。
【建議】家長應該盡力保持家庭和諧,畢竟家是港灣,本應溫馨而甜蜜,而且孩子對這些是非常敏感的。
九、攀比的煩惱,總覺得自己很low
中學階段,攀比現象會很明顯,包括在物質方面比穿着,比學習用品,比電子產品;在家庭條件方面比誰家的房子大、比誰的父母當的官大、錢多;在外表方面比長相,比身高,比頭髮,比皮膚等;在榮譽方面比誰在班裡當的「官」大,比誰受教師的喜歡,比誰成績好。總之,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啊!
【建議】人的攀比心理是內在的,需要通過合理的自我調節實現負性攀比到正性攀比的轉化,從而幫助考研人建立正確的比較觀念,擺脫壓力的束縛,找到前進的動力。具體方法包括:1.通過自我暗示,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2.儘可能地縱向比較,減少盲目地橫向比較;3.增強自身實力,克服負性攀比。
另外,還有一個前提,要想知道孩子有沒有這些困擾,家長們就要多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多傾聽他的抱怨,然後根據情況給出自己的建議而不是命令。
12、考試焦慮
考試焦慮表現為一聽要考試就緊張起來,考前睡不好覺,考試時出現情緒緊張,心慌意亂,記憶卡殼等現象,某些平時學習成績不錯的學生,一到考試就慌了手腳,無法發揮自己應有的水平,不僅危害學習,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家長們要好好反思一下以下的問題,這可以幫助弄清楚自己,這樣就至少可以不給孩子添亂了。
恨不得替孩子去考試?
考試期間,一些家長忍不住會問孩子很多細節,「考場安靜嗎?」「監考老師怎麼樣?」「你發揮得好嗎?」這些逼問會把緊張情緒傳遞給孩子,令孩子覺得不勝厭煩,甚至還給孩子造成壓力。
如果你忍不住會這樣問,或想這樣問,那麼你可以問問自己,你是不是有恨不得替孩子去考試的衝動?
那些習慣安排孩子一切的父母很容易有這種衝動,他們希望能把握或掌控孩子的一切,希望能了解孩子的一切。這就好比孩子要喝一口水,家長們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喝,孩子做了後,他們就很可能知道,孩子嘗到的那口水到底是什麼味道。他們很想知道水的味道,但自己根本沒有嘗的機會,於是就着急得不得了,會把問詳細的細節,那樣就可以身臨其境,在想象中體會喝水的感覺和水的味道了。
如果反省時發現自己有這種衝動,那麼請記住,是孩子在考試,不是你!
聽孩子的話
一些家長問我該怎麼辦,但聊着聊着我發現,我提供的建議,其實他們的孩子都提過了。所以,聽孩子的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譬如,一個在大公司做高管的媽媽在孩子高考前請假一個月,專門給孩子做保姆,孩子的爺爺也從天津飛過來專門陪孩子,結果,孩子越來越焦慮。這位媽媽問我該怎麼辦?
談話中,我了解到,那男孩對媽媽說過,你不必這麼做,高考是我的事,你該幹嗎幹嗎!孩子也對爺爺說過,您不必這麼照顧我,您還是回老家吧。這是很好的辦法,我對這個媽媽說,你們按照孩子的意思做了後,他的焦慮情緒至少會消失一大半。
很少有孩子希望在高考期間被人整天圍着,父母們須切記這一點。
考試期間,父母們會用各種方式對孩子表達關心,但這時請按照孩子們的意思去行動。如果他煩,你就別逼他;如果他不想對你說考試情形,尊重他;如果他建議你該幹嗎幹嗎,請接受這個做法。
同樣,如果孩子對你說,請你多陪陪我,我需要你,那麼,按照孩子的意思去做。
別想做孩子的心理醫生
很多父母關心孩子這時的感受,如果覺得孩子的情緒不對勁時,會不由自主地扮演糾正孩子情緒的角色。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太特殊,父母想扮演孩子的心理醫生是很難成功的。如果孩子和父母一直有很好的溝通,那麼父母扮演這個角色可以,如果平時缺乏溝通,臨時抱佛腳是沒用的。
孩子緊張是正常的
不要因為孩子一顯出緊張就覺得天要塌下來,用平常心去接受緊張感,告訴自己「這很正常」。緊張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過於追求不緊張。
並且,不要對孩子說「你別焦慮」。相反,倒無妨對孩子說「有點焦慮沒什麼」,甚至說「想焦慮就焦慮吧」。
人的植物性神經系統很好玩,我們不讓它怎樣它就會偏偏怎樣,但我們讓它怎樣它倒很容易就是不這樣。
最有必要的工作是後勤
如果孩子明顯反對,那麼就不必承擔這個工作。如果孩子允許,那麼可以做做後勤工作,譬如保證飲食、防止遲到或生病,提醒孩子按時作息,但最好不要指揮孩子如何「作戰」。
不要用你那雙焦灼的眼睛盯着考場
孩子去的時候,不要盯着;孩子回來的時候,更不要用你那雙焦灼的眼睛迎接孩子。看着那些新聞照片,我實在難以理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家長死死地盯着考場的方向,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
不要在孩子面前失控
可能孩子會有一兩場發揮失常,可能考試期間的交通、住宿讓你憤怒……但無論出現什麼情況,儘量保持冷靜,去想怎麼解決問題,而不要情緒失控,不要在孩子面前失控。
情緒實在太大,等孩子不在場裡發泄一下。不要當着孩子的面發泄。
如果孩子失控了,你務必鎮定
可能孩子會有考試焦慮,可能孩子會有意外發生……不管怎麼樣,儘可能保持鎮定。孩子焦慮是因為覺得自己掌控不了局勢,你保持一個鎮定的姿態,就可以給孩子莫大的幫助。
不要給孩子打氣
少數家長會對孩子說「我們為你做了很大犧牲,現在就看你的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些話是百害而無一利,高考對孩子也是大事,不需要你去督促。
別讓孩子估分
孩子可能會自動估分,但家長不要去問孩子。最好是考完一科,就放下一科。
不要拿孩子和別人做比較
不要問孩子「別的考生考得怎麼樣」這類愚蠢的問題。
學習放鬆
家長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心理放鬆技術,和孩子一起來放鬆身心。最簡單的放鬆就是深呼吸。
防止孩子放鬆走向放縱
不能縱容孩子採取極端的放鬆方式,譬如打電腦遊戲、唱卡拉OK。這可能會讓孩子丟掉必要的緊張感,最終丟掉在考場上的感覺。
總之,一個整體的原則是,清晰地告訴自己,是孩子在考試,而不是你。如果你發覺自己有莫名其妙的情緒和行為出現,問問自己,我這是怎麼了。如果你能體察到你到底在幹什麼,你就可以平靜很多,並還可能很好地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
至少做到一點吧:不給孩子添亂。
13、情緒不穩定
表現為中學生情緒豐富而強烈,但情緒起伏變化很大,不穩定,而且容易衝動,往往不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時,可能會一點點小事而情緒激動,也可能為一點點小事而灰心喪氣。多變的情緒,常常使他們難以專心致志、善始善終地做好每一件事,學習、生活也因此受到干擾。
過于敏感的孩子,是非常需要愛的孩子。
「過敏」的根源是低自我價值。價值感指的是孩子感到自己被周圍的人所接納,是個好孩子,受到父母和周圍人的喜愛、歡迎和關注。
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因為確信自己很好,能愉快地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所以他不容易受到情感的傷害,總是以積極地心態解讀周圍的信息,不會對批評反應過度,或對周圍人的看法過于敏感。例如,小朋友拒絕了他的邀請,他也會有些失望,但是,他會想,「他拒絕我不是因為我不好,不可愛,他一定有其它更有趣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相反,低自我價值感的孩子,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小事而受傷,對自己受傷很敏感。任何交往中的挫折都會成為他們不夠好的證明。例如,小朋友拒絕了他的邀請,他的心情會跌倒谷底。「瞧,果真沒人喜歡我!」如果小朋友玩笑地稱呼他「小豬嚕嚕」,他會大發脾氣,而後難過半天,「看來我真的又蠢又懶!」
分享是愛和友誼的表達,是一項很重要的社交技能和友好行為,對於孩子結交新朋友、融入新團體,保持和維護友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對於幼小的孩子,他們認知和社會性的發展水平,都沒有為分享做好準備。對於很多孩子來說,看到自己的東西在別人手裡,是無法容忍的事情,他們不理解雖然別人在使用屬於他們的東西,但是那個東西還是他的。在他們看來,一旦別的孩子把玩具拿走,那個玩具就不再屬於自己了。
你也可以教給孩子積極的思維方式和正確的行為策略。
1)幫助孩子分析讓他們沮喪、生氣、難過的真正原因。
2)鼓勵孩子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和孩子一起找到對別人行為的合理和可以接受的解釋,客觀地分析別人的意圖,避免總是把別人往壞處想。
3)鼓勵孩子向前看,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告訴孩子坐在那裡渴望、遺憾、抱怨是沒有用的,應該通過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
14、學習壓力大
父母寄予厚望,成績總上不去,學習成績差,學習成績下滑都會導致學生學習壓力大。適當的壓力可以促進學習,過大的壓力則會壓得孩子透不過氣來。尤其是成績不好的學生有着最敏感的心靈,老師、家長、同學一些不自覺的行為,一些未在意的話語,都會傷害到他們的自尊。
一、「笑臉相迎」
孩子一回家,家長就要滿臉笑容地招呼他,並問他:「今天在學校有什麼有趣、好玩的事嗎?」你的問話會引導孩子,讓他覺得上學是一件美好的事。家長千萬別劈頭蓋臉就問:「數學考幾分?」孩子一聽,馬上壓力就來了,怎麼能輕鬆應對學習呢?因此笑臉是最好的溝通,笑話是最甜蜜的開心果,家長有時也可講講笑話給孩子聽,這樣孩子的情緒也可以變好起來。
二、用「鏡子」看孩子
1、放大鏡:把孩子的優點放大來看。孩子一有好的表現,就立刻稱讚他說:「你好棒喔!」「你真聰明!」以此增強孩子的榮譽心和自信心,他就會變成有責任感的孩子;
2、縮小鏡:把孩子的缺點縮小來看。對孩子的無心之錯,家長要多寬容,淡化他的疏忽,安慰他後,再陪他檢討改進的方式,如此降低孩子的挫折感,也鼓舞他重新奮發的勇氣;
3、望遠鏡:把孩子的前途放遠來看。追求的目標放大了,對於眼前一兩次模擬考的挫敗,就不會太在意,眼光保持高遠的心態,才能勇往直前,獲得最後勝利。
三、掌握情緒平和三原則
1、不生氣:說話時不生氣,生氣時不說話。家長一生氣就會說出不理性的話,傷了和氣和感情。
2、不嘲諷:避免說風涼話或指桑罵槐。嘲笑讓孩子喪失自尊,諷刺讓孩子產生敵對心態,家長要謹言慎行,才不會讓敏感的考生,受到無辜的傷害。
3、不鬧翻:親子間有爭執時,要理解才能諒解,妥協才能解決。否則一旦鬧翻了,不僅傷害了親情,也阻斷了溝通的橋樑。
四、感同身受:
快樂分享可增倍,憂傷分擔可減半。家長要當孩子的知己好友,就要做到下列兩件事:
1、分享喜樂:孩子有高興或得意的事跟你說,你要開心地陶醉在他愉悅的情境裡,跟隨他的情緒共舞,所以他笑一聲,你要笑三聲,表示你聽了比他更開心,這樣他的快樂就會增加一倍。
2、分擔憂傷:孩子有傷心或難過的事向你訴苦,你也要表現出同情、理解的態度,接納他的情緒垃圾後,再給予貼心的擁抱和安撫的話語,。所以他哭一分鐘,你要哭三分鐘,表示你比他更難過,這樣他的憂傷就可減少一半了。
15、抑鬱症
有抑鬱症的孩子輕者悶悶不樂、總是不開心,重者悲觀絕望、度日如年;還表現為孩子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失眠多夢,精神不佳。
兒童抑鬱症是起病於兒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緒低落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精神障礙。
美國研究者的調查表明抑鬱在兒童中的發生率為0.4%~2.5%,在青少年中這一比率可能上升至5%~10%,這與澳大利亞及意大利的研究結果一致。
在10歲以前男女患病比例相似,以後隨年齡的增加女性患病率逐漸增加接近男女比1∶2。
兒童抑鬱的表現
兒童、青少年抑鬱症的識別率低,診斷難度大,臨床表現有其特點:
1. 情緒波動大,行為衝動。
成年人抑鬱症常見的表現如體重減輕、食慾下降、睡眠障礙、自卑和自責罪在兒童、青少年抑鬱症卻不常見,相反,激惹、發脾氣、離家出走、學習成績下降和拒絕上學卻十分常見。
2. 部分兒童還不能準確表達內心的感受
如憤怒和沮喪等,有些則在表達認知症狀時,如絕望和自卑還存在困難。
3. 不同的年齡段各有特點:研究發現
3~5歲學齡前兒童主要表現特點為明顯對遊戲失去興趣,在遊戲中不斷有自卑自責、自殘和自殺表現;
6~8 歲的兒童主要有軀體化症狀如腹部疼痛、頭痛、不舒服等;其他有痛哭流涕、大聲喊叫、無法解釋的激惹和衝動,
9~12歲兒童更多出現空虛無聊、自信心低下、自責自罪、無助無望、離家出走、恐懼死亡。
12~18歲青少年更多出現衝動、易激惹、行為改變、魯莽不計後果、學習成績下降、食慾改變和拒絕上學。
培養孩子的性格
讓孩子充滿陽光自信是遠離抑鬱的最佳途徑,那麼,如何培養呢?
1. 訓練孩子獨處的能力
心理學家說,安全感不是依賴感,如果一個孩子需要熱情而穩定的感情聯繫,他也需要學會獨處,比如讓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間裡。
孩子獲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時刻在場,即便他看不見你,他心裡也會知道你在那裡。
2. 滿足孩子要有度
對於孩子的各種需要,大人需要去「回應」,而不要事事「滿足」。 要人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能夠心情愉悅地另一個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兒童精神病科醫生托馬斯博士告訴我們,「只有當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即能獲得某種東西並不取決於他的欲望,而是取決於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內心的充實快樂。」
孩子越早明白這個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
一定不要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願望。正確的做法是,拖延一些。
3. 孩子發火的時候冷處理
孩子發火,第一個辦法是轉移注意力,想辦法讓他去自己的房間發火。沒有了觀眾,他自己慢慢地就會安靜下來。
適當地懲罰,並貫徹到底。
說「不」的策略:不要乾巴巴地說不,要給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行。 即便孩子聽不懂,他也能懂得你對他的耐心和尊重;
父母之間要意見一致,不能一個說行,一個說不;禁止一件事情的同時可以給他做另外一件事的自由。
4. 正視他的缺陷
如果孩子和別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太胖了,耳朵形狀有問題,或者性格與行為很偏激,父母一定不要否認這些事實,而是積極和他討論,尋找解決辦法,或者接受現實。
在這方面,去找專家是最好的辦法,因為小孩子一般會把專家(比如醫生)的話當回事。
5. 批評,對事不對人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比如,孩子弄壞了媽媽的首飾,這樣說是對的:
「你看,如果你去玩你沒權利玩的東西,就會發生這樣糟糕的事。」
這樣說是錯的:
「你太壞了,你怎麼能弄壞我的首飾呢?你成心不讓媽媽戴了!」
第一句明確告訴了孩子,他的錯誤在於他「動了不該動的東西」,並沒否定孩子的人品。第二句話則為孩子定了性,使他很沮喪,打擊了他作好孩子的自信心。
6. 放手讓他去做
讓孩子早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將來他會更積極主動地做事。
不要過分替孩子做事情,替孩子說話,替孩子做決定,越俎代庖之前,可以想想,這件事,也許孩子可以自己做了。
不要說的話:「你不行,這事你做不了!」讓孩子「嘗新」。有時候大人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僅僅因為「他沒做過」。 如果事情不是危險的,就放手讓孩子嘗試。
7. 讓孩子敞開心扉
與人溝通是能力,把心裡的想法說出來更是一種能力。
14歲的男孩子,需要父親正確的引導,積極地及時地說出自己心裡的話,會避免做出一些陰暗的事情,不及時控制、避免,他會更可怕的延續下去。
在孩子8歲前,如果沒有一個陽光快樂正確的母親,那麼這個孩子會在12歲後將她母親的影子浮現在自己身上。
所以,此時,一定不能認為孩子只是孩子,是善變的,更不要認為長大了會好的,其實陰暗已經嚴重地出現在這個家庭里,如若沒有制止與引導,長大只會更加嚴重與恐怖。
8. 強調所得的東西,懂得愛
親情友情,感官享受,強化這些「獲得」,讓他在享受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享受。 強化他的認識:我擁有很多,我現有的東西很珍貴。
必須讓他知道這些親人們對他的好,不是應該的,不是必須的,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欠誰的,給他的愛,是大人們的負責任,他必須懂得感恩。
他們以後也會是為人父母。這個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他必須明白父母給他的不是必須,不是習慣,是愛。
9. 必須懂得尊重他人
不管父母是什麼身份,不管周圍的人是什麼身份,必須要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沒有身份區別。
也許是爸爸的朋友,也許是媽媽的同事,也許是爸爸的司機,也許是學校門口的看守員等等,這些和他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對他的給予,他必須心存感激。
尋找,積累,強化那些美好的積極的事物,是給孩子生活的最甜蜜禮物——每天都有收穫,有愛,明天會更好,要努力!
孩子抑鬱如何調節?
如果孩子有了抑鬱的表現,父母也不要太着急,可以嘗試以下方法去幫孩子調節(但如果父母也拿不準,最好建議看醫生)。
1. 認知調節法
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抑鬱狀態,都有非理性觀念在作怪。所謂認知調節,也就是誘導啟發孩子進行深刻的反思,排除心中的非理性觀念。
比如,「學習失敗是我的無能,我的無能讓我沒有希望,沒有希望我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就是非理性觀念。只要消除了這一非理性觀念,抑鬱情緒很快就會跑掉了。
2. 暗示調節法
積極的心理暗示會使人的灰色心境亮起來。
比如可以用這樣的暗示語——我現在處在一個很安靜的地方,心情十分平靜舒適。我以前所以情緒抑鬱,全是自己主觀臆想造成的。不要認為自己有一兩次失敗,就是無用的人,就是比人家差的人,就抬不起頭來。
挫折困難並不可怕,我有毅力戰勝困難和挫折。我開始學會凡事都要往積極方面想,我的心情不再壓抑和抑鬱了,我的心情愉快起來了。
這個方法與上一個相輔相成。
3. 傾訴調節法
引導孩子學會表達,學會傾訴心聲,學會把心中的憂愁、煩惱、痛苦、悲哀等情緒,向親朋好友訴說出來,學會該哭的時候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場。
大雨過後有晴空,傾訴之後心中的抑鬱情緒會一掃而光。
4. 日記調節法
日記可以有兩種寫法:
一是主觀性的。有消極情緒時,在日記中自我傾訴,然後對消極觀念進行剖析,辨明其中的謬誤。這可以算認知調節法的一個具體方式。
二是客觀性的。不寫自己的內心感受,不提「我」字,儘可能地記錄外界的現實生活。這樣逐漸會看到生活中的陽光,心中也就會灑進陽光。
5. 快樂調節法
情緒抑鬱的人應該學會尋找快樂。父母應該引導孩子領悟生活中不是沒有快樂,需要的是我們會尋找快樂。
培養一種興趣愛好是一種快樂,看一次喜劇小品是一種快樂,踢一次球是一種快樂,唱一首歌是一種快樂,說一個笑話是一種快樂,參加一次聚會是一種快樂……
6. 交友調節法
增進人際交往,搞好人際關係,是保持精神興奮、情緒開朗的一劑良藥。
人際交往有兩重意思,一是從別人那裡收穫,也就是從別人那裡獲得積極的心理能量,來化解自己的抑鬱情緒;二是從為別人付出中獲得,也就是通過幫助和關心別人,獲得自我心理的滿足和快樂,讓抑鬱情緒隨風飄散。
7. 目標調節法
有些人之所以感到學習生活受到挫折,往往是因為自我目標定得不切實際。目標難以實現,就感到自卑失望,就容易陷入抑鬱狀態。所以,應該指導孩子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不要太高太嚴,讓自己有一顆平常心。目標調低了,就容易獲得成功,心裡也就容易收穫成功帶來的滿足和歡樂。
16、性格懦弱
性格懦弱的孩子大多性格內向,做事態度軟弱,不懂得拒絕,明明自己不願意去做的事情,卻不能去拒絕;沉默寡言、不好鬥、幾乎沒有朋友、說話聲音很小、眼神怯懦躲閃、做事遲緩、猶豫、常常不喜歡獨自做事也不敢獨自出門當與人發生爭執時,不會據理力爭。更有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總是逆來順受。
性格是一種個性心理特點,畏首畏尾、缺乏獨立性、過分依戀親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說話等是性格軟弱孩子最突出的表現。在性格形成時期,孩子表現出性格意志的缺陷,父母應引起重視並及時進行幫助、引導。
一、讓孩子學會生活,把握自己
家長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於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導致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萎縮。
二、讓孩子接觸同伴,鍛煉自己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表現得最為明顯,這也是糾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徑。愛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點,父母要讓性格軟弱的孩子經常和膽大勇敢的小夥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時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鍛煉。
三、尊重孩子,不當眾揭孩子的短
相對來說,性格軟弱的孩子比較內向,感情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果當眾揭孩子的短,會損傷孩子的尊嚴,無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強化孩子的弱點。
四、讓孩子大膽地說話
要做到這一點,功夫還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應該戒急戒躁,不能當面打罵、責備,迫孩子說話。其次,可以邀請一些同齡小孩和性格軟弱者一起參與集體活動,這時父母在一旁引導或乾脆迴避,讓他們有一個自由的無拘束的語言空間。如果條件允許,父母還可以經常帶孩子到一些視野、空間開曠的地帶,鼓勵孩子放聲宣洩。
17、適應能力不強
表現為一有變化時轉不過彎不能馬上適應,不願意嘗試新事物,墨守成規,有這些情況的孩子在新環境、新集體、新事件發生時反應較慢,要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來適應。
孩子們對新環境難以適應的原因,總結起來可以分為三種:人生、地不熟、對舊環境的不舍和懷念。找到了問題所在,就讓我們對着目標物biu biu biu逐一擊破吧~
1
消滅「地不熟」問題
提前熟悉新環境的基本情況。如果是短期的環境轉換,如旅行,父母們可以利用發達的網絡,或者詢問當地朋友、旅行團顧問等,掌握旅行目的地的氣候、飲食、風俗習慣等情況,做好相應準備,並告訴孩子,讓他也有個心理準備。如果是長期的環境轉換,如升學、轉學、搬家等,則可以提前實地考察一下,帶孩子四處轉轉,熟悉新環境,減少陌生感和不安全感。
2
消滅「人生」問題
鼓勵孩子結交新朋友,建立新的社交圈。要讓孩子在新環境中如魚得水,少不了新的玩伴。有的家長可能會擔心自家孩子性格內向,不敢交新朋友怎麼辦?分享我鄰居的一個做法:她的女兒轉學後不好意思和班上新同學交朋友,她知道後,趁周末邀請了一群女兒的同班同學來家裡做客,給他們做糕點,讓他們一起玩遊戲,慢慢地孩子間的關係就拉近了。當孩子不敢主動結交新朋友們,父母們不妨適當製造些機會。
與學校老師做好溝通,及時了解孩子情況。除了家人之外,最了解孩子日常的就是學校的老師了。家長們需要多從老師處了解孩子情況,關注他有沒有出現不適應的現象。
3
鼓勵孩子發現新環境的優點
有的孩子由於對舊環境的不舍和依戀,對新環境產生牴觸情緒。這時,爸爸媽媽們也不必着急,一方面,可以幫孩子尋找新舊環境之間的相同點,讓他和舊環境的老朋友保持聯繫,從熟悉感中找到親切感,緩解牴觸情緒;另一方面,引導孩子發現新環境不同於舊環境的優點,鼓勵孩子向前看。
18、過度依賴
依賴性較強的孩子表現為缺乏主見,做不了決定,遇事首先不是想自己怎麼解決,而是馬上請別人幫忙。這樣的孩子缺乏擔當,沒有自信,缺乏創造性,成不了大事。
依賴對孩子的危害大,造成孩子依賴父母的原因也很多,但如果用合適的方法加以正確的引導,孩子依賴他人的習慣是可以減輕和克服的。
(1)讓孩子認清楚依賴的危害
孩子依賴父母,可能是一時的偷懶或者父母包辦導致的,而孩子並不知道依賴會對自己不利,不了解依賴的習慣會影響自己的美好前程。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耐心講明依賴會造成的種種不良後果,讓孩子認清楚依賴的條條危害,孩子就會在心理上改變對依賴的錯誤認識,從而試着獨立,學着自強。
(2)儘量給孩子提供動手的機會
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要讓孩子自己動手,比如做一些家務。除此之外,父母還應給孩子多提供和創造動手的機會,帶孩子去兒童社會體驗公園也是一種比較好的自強培養方法,如成長灣兒童社會體驗公園專為3-12歲兒童設計的、由兒童自主管理的小城市,可為孩子提供醫生、警察、法官等70多種職業角色體驗。可以讓孩子在公園內學着做小生意或者其他社會職業,這樣孩子親自動手的同時,依賴的行為也就隨之消失。
(3)別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
孩子小時候喜歡自己動手做一些事情,但因為沒有經驗又缺少鍛煉,過程中就可能犯錯誤。很多父母在看見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趕忙插手,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去做,或者乾脆動手幫孩子做了起來,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因此,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父母都應該讓孩子獨立把事情做完,如果失敗了引導孩子動腦思考,在換另一種方式去做,直到孩子把事情做到圓滿成功。
(4)家裡的事情多讓孩子參與決策
家裡有什麼事情,父母多跟孩子說說,聽一下孩子的建議,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意見,讓孩子學着參與決策。這樣能夠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並且能夠使孩子體會到自己在家裡的重要性,鍛煉孩子自主能力的同時,還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主人翁意識,從而減少孩子依賴心理的產生。
(5)激起孩子昂揚的鬥志和強烈的自尊心
父母應在平時有意識地多表揚孩子獨立做事情的能力,這樣能激起孩子的昂揚鬥志和自尊心,從而產生「別人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到,別人不能做的事情,我也要想方設法完成」的好勝心理。父母對孩子的好勝心理進行鼓勵,孩子就會採取進一步的行動。這樣就幫助孩子從心理上和行為上脫離了依賴的惡習。
綜述
如今的社會,各個方面的競爭都很激烈,只有獨立自強的人,面對困難時才能勇敢上前,努力奮進,發掘出自己巨大的潛力,最終取得成功。而一個做事猶豫不決、缺少獨立的思維、總愛跟在他人身後、事事乞求他人幫助的人,在這個社會很難立足,最終也只是一個自卑的平庸之人。所以,孩子的依賴行為父母一定要給予足夠重視,想辦法讓孩子儘早學會獨立,為孩子將來的成功做好準備。
19、性格冷漠難以溝通
性格冷漠的孩子,表情很少,不愛說話、不懂關心別人,很少有在乎的東西;而且提防性強,容易對別人發脾氣,但其實他們希望跟人交流,這和從小長大的環境有很大關係的。
下課一個人發呆,上課不參與活動討論,面對不合群的孩子,家長怎麼辦?
舉個例子:
我家孩子讀四年級了。他在學校是個不合群的孩子。比如下課以後,別的同學都成群地聚在操場做遊戲,他就喜歡一個人坐在教室里發呆。同學叫他玩,他也會跟着去,但是去了以後愣愣地站在一邊,根本參與不到集體中。
語文課上老師要求分組討論問題,他只是聽,並不討論參與。好不容易他能參加個集體活動,沒過幾分鐘,他肯定和同學發生爭執。老師跟我們反映了好幾次,雖然着急,但是束手無策。請問專家這可怎麼辦啊?
家長您好!
7-12歲的孩子開始渴望友誼了,「不合群」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家長特別需要警惕的信號。因為人是有社會性的,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與他人的聯繫,心理的健康發展同樣離不開群體的影響。特別是孩子,如果一個孩子只是因為成績,他還不至於討厭學校。但是如果這個孩子在校園裡沒有朋友,或者衝突不斷、受人排擠,就很可能導致他產生厭學情緒了。
可以說,只有當孩子融入群體之中的時候,他才能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和平衡,他的困惑和痛苦通過與人交流也會得到化解。因此,孩子只有融入群體,他才能自覺地調整自已的行為去適應社會的需要,才有更多的機會去學會生活享受快樂。
孩子不合群背後的原因
不合群的現象,在孩子中間其實並不罕見,很多原因都可能引起這種現象。了解孩子不合群背後可能的原因,有助於家長放寬心態,對症下藥。
天生內斂、容易迴避的氣質類型
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從父母那裡獲得了不同的氣質類型,如果孩子正好是粘液質或抑鬱質的,性格就會偏內向,遇到陌生人,比較慢熱、被動,在群體交往面前傾向於退縮或迴避,表現出不合群的特點。而且,由於氣質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往往這種氣質類型孩子的家長,會有一方甚至兩方是這種氣質類型的,如果家長不能接納自己,就很容易對孩子的不合群現象反應過激。
成長環境過於封閉,缺乏對外交往體驗
如果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本身性情不是很外向,給孩子提供的交往機會較少,自身示範也不夠多,那麼孩子就可能因為缺乏同伴交往的積極情感體驗,難以對同伴交往產生興趣,交往技能也就無從得到的鍛煉機會。
獨立面對外部世界的勇氣不足
有的孩子因為成長過程中沒有從父母的愛中獲得足夠的安全感,獨立面對這個世界的內心力量就會比較欠缺,難以獨立融入同伴交往的世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合群」的應對妙招
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給孩子情感的支撐
對於那些先天氣質類型比較內向的孩子來說,家長千萬不要對他們主動交往的期望值過高,這就是他們本來的樣子。如果家長連這一點都不能接納,一味催着孩子去跟同伴一起玩,孩子不敢上前甚至還嫌孩子膽小,那麼孩子就很難感覺到家長無條件的愛,反而更容易退縮。反之,如果家長能尊重孩子本來的樣子,不強求他們一定要去加入同伴玩耍的隊伍,而是耐心地等待孩子,那麼,孩子在感覺到家長的接納與支撐後,反而可能找到加入同伴遊戲的勇氣。
提供交往機會,但給孩子適應的時間
對於缺乏交往體驗的孩子來說,家長有必要給他們提供交往的條件,讓孩子有在交往中體驗交往樂趣、習得交往技能的機會。比如,邀請孩子喜歡的朋友到自己家裡玩,讓孩子扮演小主人招待朋友;給孩子在學校找一個比較熟悉的同伴,條件允許的話讓他們同來同往,讓孩子上下學路上不至於落單,如果這個固定同伴的性格比較外向,在小夥伴的帶動下,慢慢拓展交往範圍的可能也會更大。
讓孩子知道合作很重要
很多孩子不懂得合作的意義,這是不合群的前兆,也為今後人生成功埋下隱患,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要找各種機會交給孩子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鼓勵他與別人合作完成,增加他的交際機會。
20、學習上偏科
偏科表現為對某一科不喜歡,導致學習不上心;另外孩子不喜歡某個科任老師也可能造成偏科,孩子就會對老師心生反感,恨屋及烏。
「偏科」是指在學生學習學校文化課程中,某一門或者幾門功課成績特別好或一般,同時剩下的功課成績特別差或較差,這種情況我們稱為「偏科」。「偏科」 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偏科現象出現的高峰期在初中,這恐怕與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課程的加重有關。
馬雲偏科,結果三戰高考
雖然個別人的偏科並沒有影響到他以後個人的成長和成才,例如馬雲,他從小學開始,各門功課中最讓馬雲感到頭疼的,非數學莫屬。那可不是一般的頭疼,簡直糟糕得一塌糊塗,第一次高考,他的數學成績竟然考了1分,也正是因為他的數學成績考的如此低,所以那年他沒有考上大學,落榜後的馬雲,垂頭喪氣,他覺得自己根本不是上大學的料,也沒那個好命,便準備去做個臨時工以貼補家用。在他打工的過程中,他漸漸地明白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之路,不僅是漫長的,更是充滿坎坷、曲折的,若要有所成就,必將經歷一番磨鍊。於是他下定決心再戰高考,終於在第三次高考中,他憑着數學79分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我舉這個例子不是說「偏科」是可以不用管的,雖然偏科在一定程度上並不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成才,但偏科的危害遠沒你想象的那麼簡單,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偏科現象的影響力,經過初高中三年的學習積累,對中高考成績的影響致命的,馬雲正是因為偏科所以導致他考了三次高考才能考上大學。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偏科就如同人缺了一條腿,即使剩下的那一條腿再強壯,也不如兩條腿走路快、走路舒服。因此,家長們要充分認識到偏科對孩子的危害,找出導致孩子偏科的原因,從而找出避免、解決孩子偏科的科學有效的方法。
「偏科」的危害
一、降低學習自信心
如果孩子某個科目總是學不好,尤其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補習,仍然不見效果,此時,如果家長和教師不加以及時正確引導,孩子便認為自己沒有學習這一科的天賦和「細胞」,久而久之對該科目的學習興趣就會漸漸變淡,甚至對該科目徹底失去興趣並產生恐懼和排斥心理,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該科目成績越來越低,最後喪失對該科目的學習自信心。
二、影響其他學科
孩子一旦出現偏科現象,如果不及時地做好引導,往往會使孩子對該科目產生煩躁和厭倦情緒,逐步引發對學習的厭學情緒,進而很可能影響到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耐心。
我們也都知道各個年級各個科目之間的知識是相互聯繫、融會貫通的,學習上出現「瘸腿現象」也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例如:語文不好,缺乏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會影響政治、歷史試題的分析、判別等。
如果孩子在初一就出現偏科現象,並且家長沒有給予重視甚至置之不管,那麼等到初二、初三,孩子該科目成績不僅越來越低,學習興趣也會越來越淡,同時也會影響孩子其他科目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甚至嚴重偏科的學生會因為偏科問題導致總成績在班級排名末尾,以至於被列為差等生行列,這些因素都極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厭學情緒,到時候解決的不單單是偏科問題了。
因此,家長們要充分意識到偏科對孩子造成的嚴重危害性,爭取將偏科現象扼殺在搖籃之中。
三、中高考遭殃率非常大
在初中的時候,孩子如果出現偏科現象,尤其是重要科目偏科現象,後果是難以想象的。舉個例子,如果你物理十分好,可以考到90分甚至100分,但你英語卻考得很差,只有40多分,那麼你在中考的時候就很難考進一個好的高中,甚至考不上高中,只能上職業高中或者國際校。
初中老師們經常說,考上一所好的高中,就等於一隻腳踏進了大學的校門。好的高中就意味着在中考中必須考出好的成績,好的成績意味着不能有嚴重偏科現象,甚至偏科現象。可見,偏科對中考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致命的。
「偏科」原因是什麼
造成孩子偏科的原因有很多,但總得來說,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類即孩子自身內在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
一、個別差異所致。一些學生就是對某些科目特別不感興趣,從開始學習時就不能很好地進入狀態,所以一直以來出現偏科較為嚴重的情況,這樣的學生往往在其它的某一門功課上會表現得特別突出。
二、性別差異。大多數情況下,大部分的男孩會對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類學科比較感興趣,而語文、英語、地理、歷史等文科類學科相對較差。而女孩則恰恰相反,大多數女孩會對語文、英語、地理、歷史等文科類學科比較感興趣,而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類學科相對較差。
三、外界因素的影響。由於不同的孩子對於不同的事情會有不同看法,也會存在不同的反應,孩子偏科學習,受教師影響較大。所以,在聽課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老師的某些語言或者某些行為而產生對老師的不滿,無法激發學習動機和熱情,從而不願意投入足夠的精力在這門課程之上,因不喜歡某個老師,也往往不喜歡某個老師所教的學科,久而久之,學習成績下降,喪失對這一科學好的信心,導致惡性循環,從而導致偏科現象的發生。
四、學習方法不正確。由於各門學科之間在學習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異,而許多中學生不知道如何制定科學有效的學習計劃,造成學習時間管理混亂,沒有條理性,綜合運用能力不足,學習效率低下,從而導致偏科。
五、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特殊的文化氛圍和家長的某些愛好以及家長職業差異也會誘發學生偏科。如家長愛好文娛,家庭藝術氛圍濃,則孩子往往偏愛音樂;家長愛好體育,喜歡活動,則孩子偏愛上體育課。調查發現家長是語文教師的,孩子愛學語文,當數學教師的孩子愛學數學。
5種方法解決「偏科」
一、調整心態,樹立自信心
孩子如果出現了偏科,家長不要太着急,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然後教育孩子要自信,不要自卑,教會讓孩子掌握積極的心理暗示方法,要在自己的心裡暗示自己:加油,我一定能行!同時,家長面對孩子偏科問題,要給與孩子更多的學習關注,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要貪多,積極幫助孩子糾正偏科現象。如果孩子哪門科目已經很差了,就不要和其他的同學比,教育孩子把自己當成下次超越的對象就可以了。
二、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是孩子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分析原因的過程中,我們知道孩子偏科往往是因為對該科目不感興趣,因此,家長要配合老師從各個方面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如目標激發興趣、成功激發興趣等等。讓孩子把被動、消極的「要我學」變成熱情、主動的「我要學」,只有這樣,孩子的學習的積極性才有可能進入最高階段,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三、學習時間由短到長
「偏科」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家長和孩子都不要着急。凡是不擅長的學科,大都是不感興趣的。如果一開始便讓孩子在差的科目上投入大量時間,必然會讓孩子倍增煩躁與厭倦。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按照學習目標制定出一份學習時間表來。
比如今天只讓孩子複習某一科的某一小節,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在這半小時裡讓孩子踏踏實實地把這一小節內容掌握了,再學習其他學科。家長要記住,一定要對孩子有耐心,時間一長,孩子對差科的學習興趣就會逐漸培養起來,同時還可以將差的科目夾在強的科目中學,時間同樣不要太長,以避免枯燥無味的學習。
四、做題由由簡到難
對於孩子不擅長的科目,不要一開始就讓孩子做太難的題目。因為孩子本身這個科目基礎知識就差,所以做難題只會浪費孩子的時間,不但不能提高成績,反而會讓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心。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從簡單的習題入手,牢牢掌握課本上最基礎的知識,在確保孩子完全掌課本上最基礎的知識後,再適當提高題目難度。
五、找出差中之差
即使是對於很差的學科,孩子也並不是所有問題都一無所知,有些問題還是略知一二的,真正讓孩子拖後腿的是這個科目中某一點或兩點。如果家長和教師能幫助孩子把這個差中之差找出來,來一個強化或突擊性的訓練,就可以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對該科目有一個較大的改善和提高。
六、幫助孩子自我摸底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補習之後,家長如果對孩子補習效果仍然心裡沒底,不知孩子學得如何,這時候家長可以找一份試捲來,讓孩子進行考試,考試的結果可以代表孩子這段時間該科目的補習效果。孩子如果考得不錯,不僅成績提高了,而且孩子學習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同時此次考試結果,也可作為孩子下一步學習計劃制定的重要參考依據。
歡迎閱讀,當你讀到這裡,說明你很愛你的孩子,我可以看得出是很有耐心的人,在將來教育孩子的路上,你一定是一位很成功的家長,如果讀了這篇文章還不能解決你目前所遇到的問題,請在留言區留言或者在後台留言給我們。再次感謝你的閱讀。
文章編輯:M先生
評論列表
我一直有關注,真的很有幫助
可以幫助複合嗎?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