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褒貶不一的影片,一場涇渭分明的「站隊」。
李安新片《雙子殺手》引發的爭議還在發酵。支持者讚賞導演孜孜不倦地探索電影的邊界,像堂吉訶德般孤身奮戰;反對者則對《雙子殺手》中電影技術的濫用頗為不滿,劇本徹底淪為李安嘗試「新鮮玩意兒」的腳手架。
《雙子殺手》可能成為李安職業生涯的「滑鐵盧」。據媒體報道,電影拍攝成本約為1.4億美元,此外還有約1億美元的市場營銷費用。截至目前,《雙子殺手》的全球票房僅1.19億美元,很可能最終面臨虧損。
為什麼手握「120幀+4K+3D」黃金組合和「兩個威爾·史密斯」,仍無法讓這部萬眾期待的影片叫好又叫座?也許,是時候拋開李安的「大師光環」,認真聊聊《雙子殺手》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了。
在電影誕生之初,並沒有建立標準的幀率。直到上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出現後,為了保證音質的同時又維持成本,24格的幀率才變成了工業標準。至於更高幀率的電影,也是《阿凡達》開創3D大片時代後的嘗試。如今,李安有機會嘗試120格,又有CINITY影廳支持放映,這有什麼不好嗎?
可問題就在於技術使用的悖論:太真,反而會顯得假。24幀雖然不夠清晰逼真,但它在觀眾和圖像之間提供了一種必要的過濾——一種認知距離,而那種有點夢幻的、不真實的質感可能是製造我們所說的「電影幻覺」的關鍵。
《雙子殺手》是個標準動作片,影片中大量超越肉眼可觀察的運動鏡頭,讓我們以為身在動畫中。當年邁的威爾·史密斯被自己的克隆體追殺時,鏡頭不斷在上帝視角和兩人視角中切換,整個橋段看得人頭皮發麻,但觀眾卻不會為主人公的際遇感到揪心——一切都仿佛在可以死而復生的電子遊戲或TV Game中,你永遠不用擔心老威爾·史密斯會掛掉。
在這場戲中,120幀帶來的割裂感尤其突出。一方面,我們感受到高幀率下視覺的「真」;另一方面,超越生活經驗、過度平滑的畫面時刻提醒着它的「假」。這也導致了《雙子殺手》帶來的「沉浸感」被阻斷,觀眾總是從劇情中往外跳。
此外,影片另一大看點威爾·史密斯的「數字技術減齡」也早不是個新話題了。早在上世紀90年代,林賽·羅韓在喜劇片《天生一對》中一人分飾兩角,布拉德·皮特在《返老還童》裡實現了逆生長,馬丁·斯科塞斯在《愛爾蘭人》中也展示了他的數字減齡技術。雖然「數字造人」到李安這裡已經登峰造極、真假難辨,但也無法引起大家初見《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泰坦尼克號》《阿凡達》時的「驚奇」感受。
不可否認,我們能夠從高幀率影像中看到令人印象深刻的微小細節,威爾·史密斯手上的汗毛、夜幕下飛馳的遊艇、劃開的河面、追逐場景中驚起的鴿子、機槍掃射時廢墟的散落顆粒。但坦率地講,高清逼真的畫面沒有完全與情節融合,片中的大量「文戲」讓高幀率技術非但無用武之地,反而讓觀眾感到怪異。
技術的更新無疑為電影製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李安會繼續用孩童般的摯誠尋找「數字之美」,一路上所經歷的艱辛曲折都會成為藝術探索的寶貴財富。
縱觀電影史,電影藝術的每一次飛躍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持,筆者也並不期待李安「回頭」,一味深耕自己曾經熟悉的劇情片。但從影片目前的票房和口碑來看:更新的,未必就是更合適的。新的技術之於導演就像是一根魔杖,能為導演以及觀眾呈現一種新的選擇。在技術的路上探索的同時,也永遠不要忘記:對大多數走進影院的觀眾而言,他們需要的首先是一個精彩的故事,而這也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電影的基本面。
來源:人民網-娛樂頻道
評論列表
我朋友諮詢過,還真的挽回了愛情,現在兩人已經結婚了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