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之見》:拒絕虛假生活,不走捷徑的成長才是受益終生的收穫

情感導師 8015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時代的發展與底下的人們總是息息相關,無論好壞都由人們自己判斷和定義。而人們判定時代好壞往往參考於自身的生活情況,但由於環境和思想的不同,人們對生活的理解和嚮往都有着不同的見解。唯一不矛盾的是無論哪個時代下的人們,他們都嚮往美好的未來生活並努力朝好的方向努力,也因如此,時代也註定是隨着人們的變化而變化,這期間真誠的汗水將不斷建起通往美好的道路,而一切迂腐、混亂、矛盾、不良的錯誤思想、行為都將得以淘汰和矯正。

《小丑之見》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因里希伯爾於1963年發布的一部長篇小說。伯爾出生於德國,是一位親歷過二戰的戰後作家,期間應徵入伍,打過仗,受過傷,當過俘虜,最後兩手空空地從戰爭中走出來,這之後伯爾的戰後創作生涯都圍繞戰爭與人性缺陷的問題進行。

對於戰爭,伯爾是不客觀的,戰爭帶給人們的罪惡和迫害是絕對深痛惡絕的;而對於人性的缺陷,伯爾的文字又是直觀的,沒有過多的隱喻和象徵,在關切底層人民的同時指出他們的懦弱和無知,望其成長;在批判政府、秩序管理者以及資本家的不作為或是錯誤做法時又指望他們關切民生,有所醒悟,有所擔當。正是這種正氣凌然又飽含人性溫情的作家,在二戰後的德國重建期間,伯爾也成為了公認的「廢墟德國的倖存良心」,而《小丑之見》就是伯爾的典型代表作。

小說講述的是富豪之子漢斯因不滿父母以及周邊人「利益至上」卻又假作好人的虛偽生活方式,從而決定離家出走去當一名小丑。他靠着小丑的身份扮演社會的上流人士以及政府官員,用滑稽愚蠢的動作和話語來博人一笑。那些平時對待各種資本家、權勢者一副畢恭畢敬的模樣,如今又在背後施以無情嘲笑的行為讓漢斯感到自己就是一面鏡子,照出每個人偽裝背後的真實模樣,包括納粹初期投機納粹換取利益的父母,他都施以諷刺。他為自己揭示出來的虛偽感到快樂,並試圖用一個邊緣人的視角來讓那些為了利益不擇手段、拋棄良知的人們認清自己的錯誤。但對於那個已經將「圓滑市儈」視為是必備生存之道的社會,漢斯最後也因寡不敵眾導致心理無法平衡,淪為社會的另類,孤獨一生。

《小丑之見》:拒絕虛假生活,不走捷徑的成長才是受益終生的收穫

《小丑之見》充滿諷刺、滑稽的情節讓人有種無法分清孰是孰非的模糊感,但不斷深入又不禁讓人感覺自己曾幾何時也是小說中正義耿直的小丑漢斯。漢斯的行為令人動容,而他的失敗卻又令人深思這是否是可取的、合理的?當苦難以關乎利益、生存的問題擺在眼前時,一個人是否會迷失在貪圖金錢、名利的精神世界中?當內心的正義感與整個社會公認的「處世之道」有所背離時,是否能夠堅守住那份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或是找回被塵世污穢浸染的初心?這是每一個人都要自我尋找的答案。

01、一場浩劫,將富有情感的靈魂,不斷打壓成「動物世界」弱肉強食般的生存競爭者——小說背景

20世紀納粹德國崛起初期,隨着納粹黨四處招募,大批沉浸在「無用武之地」的退伍軍人、資本家、低級文人、政客、罪犯等,仿佛看見了生活的曙光一般,一併投身進了納粹黨。而希特勒對於招募人員方面,從不在意是什麼人,只要能夠效忠納粹,便一併納入納粹麾下。

這一系列的社會變動,對於德國人而言,士兵已淪為「堅守職責的炮灰」,擺在民眾面前的只有投身罪惡以保周身安全與反抗面對未知苦難的抉擇。

希特勒投放的「加入納粹就好比分割蛋糕一般」的宣言,充滿誘惑又讓人無法拒絕。事實是,不少德國人也因戰爭期間參與納粹黨的隊列進行謀利,戰後紛紛躋身上流人士。

而對於戰後的西德,是無數被戰爭迫害的靈魂的一次新生,他們空空如也,艱難的在廢墟中尋找維生的方法。逐漸的,對於生活的嚮往,也已不再建立於滿足生存的基本條件後的思考,他們艱難的捕捉生活中任何可以改變命運的曙光,且大多圍繞金錢和權勢。

而聯邦德國得益於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實行,獲取了大量的經濟援助用於重建後,對於資本主義者而言,如風口一般利益就擺在眼前,他們所帶領的社會風氣逐漸往「適者生存」的生物本能發展,而對自身的人格、尊嚴以及良知,僅僅是可隨意棄之舍之的「精神皮毛」。

伯爾的印象里,戰前與戰後重建時期的德國本質上並沒有任何變化,如動物世界般「適者生存的法則」依舊鮮活的保留在人類的世界當中。資本家、貴族、權勢者等一系列原先的上流人士依舊可以動用一切關係和手段迅速的回歸原有的生活品質。

而「發苦難財的人也似乎摸索到了生存法則一般」從中獲益,剩下的只有底層人民幽怨、絕望以及無聲的哀嚎。由此引發的雪球是當關乎生存的問題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考慮問題時,重建時期的眾多底層德國人漸漸感受到「金錢和權勢」是能夠讓一切都享有優先權的方式,社會也變的如同金錢一般,冷漠、冰涼。

他們缺乏自我的思考,一切擁有財力和權利的上流人士,都值得被人艷羨、嚮往以及尊敬,只要能夠同他們一起獲取利益,便可任其擺布,隨之前行。

這種建立在邪惡和虛偽上換取的歡樂與崇高,終歸也只是隨時間而淘汰的精神產物,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法則並不適用於擁有情感的人類。時代需要前行,離不開人們思想、道德、良知等多方面的不斷變革和進步,如若不然,苦難的教訓和傷害將重複上演,對於苦難後的重建也將沒有任何意義。

02、苦難下圍繞利益出發的一切行為,只會不斷釀造更多的錯誤,傷害更多的人

漢斯的家族屬於上流人士,父母在1930年代投身納粹黨成為投機分子後又與法西斯合作,不斷擴大家業。漢斯母親是一個講究禮儀得體的女性,從小漢斯與姐姐、哥哥便被教育在外行為舉止都要有所分寸,飯要少吃,話不能太多,聲不能太大,憤怒需要掩藏,一切都要有所克制。

這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可當漢斯無意間看見母親在地下室用手狼吞虎咽多吃東西時,才知道母親與平時生活的模樣天差地別。

1945年,二戰到達尾聲,美國軍隊開始侵入德國,為了穩固家族的榮耀,母親便騙漢斯姐姐去參加高抗戰,說是進入一線與那可惡的「猶太人」對戰。然而這一去便再沒回來,當漢斯收到姐姐死訊的時候,一家人正在如往常一樣享用晚餐,不聞不問。

戰後,隨着德國重建盛行的贖罪活動,漢斯母親又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四處宣揚德國人的懺悔之心,可在漢斯心中,母親的懺悔就猶如她騙姐姐上前線,以及生活表面與現實的偽裝行為一般,虛偽至極。

在漢斯的所見所感中,德國人的懺悔和改良都「太過隨意和不痛不癢」,且一切都在以上流人士為軸心進行,表面做着各種利國利民的好事,實則一切都在圍繞利益而行。

漢斯清楚的了解這一切,德國人的集體投機行為正在進入到下一個錯誤當中,以至於他對這個給予他生命的母親都已心灰意冷,只想逃離。

而漢斯的父親在漢斯眼裡卻有些許不同,如果父親與母親不是同一陣列,漢斯對父親的印象甚至有些許善意。可一旦想起他們的行為,這父子兩的關係就充滿了冷漠和陌生感。

漢斯渴望充當小丑,從一個富家子弟往底層發展,原本父親滿腹期待的認為他將會是一個藝術家或是演員,但隨着漢斯逐漸走向他期望的模樣成為社會上的另類後,這位父親對自己的兒子,充滿了無奈和失望。

他聲稱自己了解漢斯的想法,充滿正義、耿直、嫉惡如仇,對待一切骯髒、迂腐、狡詐都不予妥協和原諒,他甚至明白漢斯所演繹的社會現象都是真實存在的,但他卻認為漢斯只是一個並未長大的孩子,他勸說漢斯應該像個男人一樣接受現實,試圖用「人要生存」這份苦衷說服漢斯。

漢斯父親的形象正是作家伯爾對世人的一份「匿名調查問卷」,對於人人皆知的社會規範,像自動反饋程序一般輸入在每個人的腦海中,一旦違背就意味着將背負起與整個社會背道而馳的壓迫。於是他們選擇了隨波逐流,這份被強行灌輸的社會思維與規範,即使他們深知是錯誤的,也只會習慣性的選擇接受、忽視以及妥協。

03、「洗腦式」的惡勢力宗教力量,是釀造罪惡的源頭,「無腦式」的跟隨潮流,只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煉獄

個體思維背後更為強大的是教會信仰的暗中作祟,書中,納粹時期,德國的天主教同樣是隨納粹黨步伐的教會,他們四散宣言,設立學校,在天主教的學校中,每個學生除了要學習作戰技巧,還要被灌輸法西斯精神。

而戰後西德時期,教會又一改原先高呼「法西斯萬歲」的旗號,百八十度轉彎開始起帶頭作用進行改良,向全世界呼籲充當尋找失去的道德良心的楷模。

在這背後,「加入天主教,一切罪惡都將隨之被原諒和瓦解」當精神安慰,讓那些罪惡的人也以此為信仰得以心安理得。以此為中心將集體錯誤掩蓋,強行將每個人埋藏在心底無法問世的罪惡隨信仰淡化、遺忘。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份投機的集體思維的建立和傳揚,影響的是無數人的生活軌跡和方式。

實際上,伯爾所批判的即是他們「隨趨勢四處傾斜」的牆頭草行為,外加對其具有帶動作用下對普通人的擔憂。也是潮流、集體化思維影響的揭示,天主教的行為如同漢斯的母親一般充滿了虛偽和投機取巧,錯誤輕描淡寫的隨着社會風向而轉變,殊不知這份投機的思維灌輸讓苦難中重生的人們落入了更深的煉獄。

這份依靠掩蓋錯誤的生存方式,將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埋下深根,不斷萌發更多未知的難題。對於任何一個苦難或平和的時期,承認錯誤,懺悔錯誤,承擔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將錯誤的思想強行包裝為人人奉行的正確觀念,只會徒增更多的難題。這不僅僅是關乎每個人一生的處事生活思維習慣,更是一個時代往美好發展的錯誤捷徑。

04、集體認同的錯誤思維,碾壓式的將少數人堅持的正確觀念粉碎,錯誤橫行,良知受阻

主人公漢斯,一生都在抵抗虛偽與錯誤,對於父母,漢斯是厭惡的,但這並不代表漢斯天生叛逆,對於姐姐,漢斯是無比珍愛的。可自姐姐被父母騙去打仗去世起,漢斯內心深處便深知社會黑暗的腐水已滲入到親情,漢斯的行為舉止代表的家族的門面,他的身份是父母對外的另一宣傳片。一旦漢斯的行為危機到這個公眾的良好形象,照樣會被捨棄。這正是漢斯誓死要當一位小丑附加「報復」父母的原因。

在面具底下,他可以肆無忌憚的揭示一切虛偽的面紗,諷刺人們那虛假的愛情、親情、友情以及虛偽的社交溫情。小說的最後,漢斯被母親趕出了家門,朋友也開始厭惡他,可這卻令漢斯更加的愉悅,也為其增添的繼續為之反抗的動力。

然而,壓垮漢斯的最後一根稻草是自己的未婚妻瑪麗,瑪麗是漢斯在世界上唯一願意妥協的對象。儘管他知道瑪麗信奉對自己而言是極大的敵人天主教,漢斯也能夠說服自己對瑪麗不必如此苛刻。

但漢斯的無信仰主義,瑪麗的虔誠,使二人終究走向了陌路。受信仰洗禮至深的瑪麗最終還是無法與漢斯共進退,在社會強壓給她的「正確三觀」下,瑪麗最終嫁給了一位有錢有勢的天主教徒。

至此,漢斯的反抗逐漸衰弱,表演頻頻出錯直到銷聲匿跡,而他的小丑角色也如同人們生活當中出現的一陣滑稽的演出一般,沒有人真正懂得漢斯的用意,即使明白,也隨之淡忘。

最後,漢斯也開始逐漸被現實壓垮產生妥協的想法,當他落魄到需要去街頭賣藝維生時,漢斯陷入了憂鬱。在漢斯的身上,他長期的處於一種社會資本家、教會推行的「虛偽生活主義」包圍圈,他從一個能夠準確分清是非對錯並不善妥協的形象變成了一個也需要考慮生存的存在,父親為漢斯留下錢財,漢斯一副拒絕的模樣,卻又想到這錢可以用來買酒,他覺得無妨。

經紀人看他窮困潦倒為其再次安排了大劇院的演出,但漢斯也拒絕了,他希望自己能夠去街頭賣藝就好,但之後他又想自己已經需要靠乞討維生時,他又陷入了憂鬱。

漢斯的另類的形象,與整個社會都是格格不入的,滿腔正氣卻也逐漸被磨平了稜角,這其中有他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並對這個世界的虛偽一概而論化的表現,可最大的原因所在依舊是他無法撼動的集體奉行的思維,準確的說,是他觸及到了每一個人都不願被揭示、承擔的痛楚與罪責。

05、面對難題,應找尋真實有效的客觀對待方式,並堅信虛假終將被揭示、淘汰,留存下來的定是長久的美好

在漢斯身上,他那看待世人和世界眼光和態度如今依然盛行,「圓滑市儈」的生活之道思維也依然不斷在看不見的角落流傳。

而他的失敗很大原因在於他懂得社會規律,或者說是一種集體化的社會「潛規則」。他試圖改變,可對於他自己,甚至沒有人生規劃,即使想要改變什麼,也無法通過小丑的形象給予世人一絲的變化。他的沉淪在人們看來是種教訓,以至於這份滑稽背後的正確三觀,也不過是場亂世下的笑話。

但對於集體化的固定思維,我們也無需將其一概惡化的施以理解。在處於劣勢的形勢下,妥協是不可取逃避和懦弱的表現,在保證自身不被同化的同時,妥善、合理、漫長的正向思維疏導才是其中最有效的平衡點。

反向觀止,《小丑之見》若將視角放在小丑漢斯所對抗的人身上,我們也依然能夠找到許多錯誤的共同點,加以挖掘,加以自省,加以改正。那麼漢斯一腔正義對抗整個社會的虛偽與錯誤的意義所在,便不會建立在他失敗的基礎上去進行考量。

真誠是找尋一切問題根源的關鍵,虛偽和逃避錯誤之會埋下更深的禍根。在伯爾的文字中,他的希望寄託體現於此,「整個社會做到人人真誠顯然是個浩大漫長的進程,但卻是條正確的發展道路,對被戰爭大範圍破壞的德國重建及全世界而言都尤為重要」。

「當黑暗大範圍籠罩時,光明遍顯的尤為難得,相反,若光明盛行,又怎會讓邪惡與苦難帶來的黑暗有機可乘?」如同漢斯被集體奉行的集體思維壓倒一般,若每個人都擁有漢斯那般堅決抵抗錯誤的堅守精神,或許漢斯便不會被壓迫而產生過多的極端和拒絕妥協的邊界思維。

生活註定將朝真實且美好的方向發展,漢斯所追求真實的生活態度,對於每個人的成長而言同樣無法忽視,是有跡可循不受爭議的收穫,更是受益終生的正確思維。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9-23 09:09:36

給出的方案很有意義很實用,對我的幫助很大!

頭像
2024-03-31 23:03:31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頭像
2023-12-25 18:12:25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頭像
2023-10-04 07:10:46

可以幫助複合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