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期的沈從文:結識一生好友徐志摩,仰望他與林徽因的榮譽之愛

情感導師 7059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上篇提到:沈從文如何走出自卑:解決生活問題,獲取貴人相助,謹防小人扎針。這段時間我所描繪的沈從文窘迫的生活將要告一段落了,接下來,留給沈從文的將是如何擴展人際關係,尋求更大的發聲平台。

一個人對情慾管理的自信將是其命運轉折的重要因素。當我們心中壓制不住怒火將會導致問題更加複雜化,導致我們所面臨的問題與責任將與生活脫鈎,腦海中會時常出現了悲情、冷漠的感受,最終反噬擊垮你。沈從文雖然有過自卑,但他堅定信念不動搖,註定克服困難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接下來這篇文章,我們就是要討論如何給自己的情緒找一個正確的發泄渠道。逐漸走出自卑的沈從文,是從何處與何人獲得自信呢?

是誰來幫沈從文揭開了窘迫與壓抑的面紗

瓶頸期的沈從文:結識一生好友徐志摩,仰望他與林徽因的榮譽之愛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到哪裡去?」

1923年至1925年期間,沈從文用堅定的學習信念喚醒了夢中那個充滿文學幻想的自己。

沈從文剛到北京的時候,他的作品大部分用於滿足自己渴求的文學自由與大學生夢想,因此創造了很多潛意識裡的假象。現實的窘迫打碎了一切,在飢餓與寒冷的世界裡,沈從文意識到只能通過握住手裡的筆才可以建立了與這個世界正確溝通的渠道。在極力表現自我的思想的過程中,沈從文從林宰平那裡獲得了「作家之路」的人生鑰匙。

【以「我」帶入思考去解讀沈從文問題】:「我是沈從文,我來自一個被束縛思想的母體,我要破殼而出成為一個作家。」這是他3年所思所作的結論。

「我面臨着什麼樣的問題?我要怎麼做?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1926年至1928年期間,沈從文的作品開始從觀察生活本質轉變為正視人性的問題,他所面臨的新問題就是如何擴展自己的視野。

沈從文在「湘西」這樣的山水鄉村環境下長大,形成了一種對自然美的敬仰,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感悟,尤其是對美的概念有獨到的見解,關注生命之美與生活與自然融合的每一個細節;從軍以後的沈從文接觸到了亂世里的人情世故,厭惡軍閥草菅人命的行為,從而更充分理解生命的價值,建立了充滿愛的世界觀。沈從文在北京生活的3年時間,這份「美與愛」的思維逐漸生根發芽,成為他奔向作家之路的指明燈。

雖然沈從文思想自由但是性格內斂,所以身邊朋友大多是與自己興趣相投的人,多為互相欣賞而走到一起的文學愛好者,同時也限制了多角度的邏輯思維發展。幸運的是:本性浪漫忠於信念的沈從文總會產生一種吸引力,會引來有共同追求「美與愛」夢想的先行者。

【以「我」帶入思考去解讀沈從文問題】:「我面臨着被人群埋沒的可能,我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個性突出,創作出來新的藝術境界,如王國維所說:『上焉者,意與境渾』,把「景」與「情」自然融合在一起。最終建立新時代「美與愛」的思想,化解憂愁、苦難、邪惡的思想。

沈從文學習的黃金時間就來自1926年後的3年,他這3年的變化卻少有作品敘述。

這段時間內他卻是最渴望自身成長與強大的,也是最想要尋求自信與認可的3年。他幾乎把精力與金錢都花費在出版作品上了,去構建與擴展自己的社交圈。

不負眾望,他的作品在3年的時間內已經開始陸續在《晨報》《語絲》《小說月報》《晨報副刊》《現代評論》上發表170餘篇。沈從文作品的風格在他去香山慈幼院以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25年之前的作品多為晦澀難懂的自敘小說,真情的表達雖然獲得少部分人的青睞,但是作品裡不免也會黏住了些易怒、悲涼、自卑的情緒。在此以後,沈從文的文章在抒情小品、散文、人物速寫、詩歌等風格和體裁中切換自如。內容也開始具有批判性思維,揭露假象背後的真實。他開始設定了屬於自己的場景,創建個性的文化。可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裡,文學秩序並不在他的掌控之下。

新文化影響下的創作者如雨後春筍一樣瘋狂生長,出現了一大批的現實主義作品,這對於曾經喜歡契科夫小說的沈從文來講,如果只是喜歡批判投機小人,痛斥惡劣資本家,糾正好高騖遠的小白領似乎限制自己的作家之路。沈從文很少再繼續觀察底層人們的生活現象後,文字極具靠向他的「美與愛」的新世界,他暗自期待着;誰會首先出現在他的新世界裡呢?

他們「三」

沈從文除了在北大聽課認識陳翔鶴等學生以外,還通過文章的交流獲得了林宰平的點撥,從而結識了梁啓超、熊希齡等大佬。徐志摩對於沈從文來講,是另外一個存在,一個擁有不同經歷,不同性格,卻擁有對「美與愛」炙熱追求的朋友。

兩個人雖然擁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但是卻在追求「美與愛」的道路上擁有相同的信念與意志力。

恰如東方的俠客與西方騎士,雖然他們擁有不同身份,卻可以擁有相同的理想並為此而奮鬥。一個為了情義,一個為了榮譽,都願意以生命來追求理想。

沈從文的愛念「舊情」與「本情」,「舊情」是山水滋養下的自由浪漫之情,情融於景色美不勝收,「本情」是懷人性之根本情慾,是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愛戀;

徐志摩的愛念「新情」與懷「鍾情」,「新情」是念新文化下,西方紳士典雅之情,有愛心、勇敢、謙虛、含蓄、深沉,突顯人格之美,「鍾情」是懷有與紳士相同着裝、文雅的舉止,對美麗生活建造有相同意願人的愛戀。

「尤其是徐志摩先生,沒有他,我這時節也許照《自傳》上所說到的那兩條路選了較方便的一條,不到北平市去做巡警,就臥在什麼人家的屋檐下,癟了,僵了,而且早已腐爛了。」——沈從文

徐志摩不僅給予了沈從文最大限度的協作,還幫助了沈從文擴展對整個世界的觀察的視角與真實看法,提升了沈從文個人的認知。

沈從文與徐志摩的第一次相聚,源於徐志摩1922年至1924年的作品《志摩的詩》。而作品背後的主角就是才氣逼人的林徽因:她是徐志摩眼裡矯情且自戀的可愛,喜怒形於色的純真,心直口快的獨立女性。雖然徐志摩已經擁有家室,卻在林徽因的愛情問題上堅持到底,甚至與父親決裂。這些都是源於徐志摩內心對於榮譽、自信的看重,他要找到的是與自己相同的「騎士精神」。

也正如林徽因的《那一晚》所述場景一樣,在林徽因眼中,徐志摩就是那個願意為愛的榮譽而犧牲騎士,詩中含義:走到了頂層是對一個人騎士精神崇高的信仰;跨上羽翼的箭,射滿弦對應是林徽因對騎士自我犧牲精神的認同;歌唱與讚賞無需質疑就是對榮譽的尊重。

也正如徐志摩的《你去》所述心境一樣,在徐志摩眼中,林徽因是與自己擁有相同愛情觀念的人:徐志摩用大步向前來對待每一次離別,無論前方有什麼困難,都要追尋兩個人心底深處的愛。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徐志摩《再別康橋》

所以沈從文在讀《志摩的詩》的時候,其實也感受到的是徐志摩與林徽因的榮譽之愛,用生命捍衛的「偉大之愛」。這種精神之愛一下子震撼了沈從文的心靈,這正是他內心的「舊愛」與「本情」互補,通過了解這種愛。可以更大程度表達與釋放真愛,到達世界範圍的愛。

沈從文在閱讀《志摩的詩》的時候被徐志摩詩歌中流露真摯的感情而感動過,那種帶有正義光輝的榮譽之愛,鄙視着醜惡與虛偽。

這一切的背後並不只是沈從文在與徐志摩交流,還是由林徽因對待愛的態度來引導着三個人後來的友誼發展。林徽因的真實努力,又矯情的可愛,鮮活的內心給予徐志摩愛最大程度的釋放。正是這樣的一種引導,使得這位有身份地位的「紳士」徐志摩可以發掘「鄉下人」沈從文的「愛與美」心境。在並未見面的情況下都會傾囊相助,成為摯友。

林徽因的愛,念「真情」與懷「人情」,「真情」是林徽因自信性格的體現,作為福建近代史最重要的三大家之一的林家,林徽因自信是與生俱來的。「人情」反映了林徽因愛好結交好友,言談藝術出眾,「林徽因的太太客廳」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這裡雖然講到的是沈從文的故事,但是今天卻有了三個主角:沈從文、徐志摩、林徽因。我們能從他們的故事中感受到這世界最珍貴、恰到好處的友誼,是愛串聯着沈從文的信念,徐志摩的榮譽,林徽因的真實。後來林徽因也成為了沈從文無話不談的朋友。

沈從文在傾慕這位紳士以後,就特別想要繼續深化與徐志摩的友誼,選擇獨自去拜訪他。

沈從文與徐志摩的第一次見面

今天,在文章的最後,我想把沈從文與徐志摩第一次見面的情景與感悟寫下來,為的是對照沈從文在1936年所寫的《鳳子》裡面鳳子、老紳士、青年人的三個小說人物的人生經歷。我們或許可以看到作家沈從文客觀當時對於愛的看法。

沈從文心潮澎湃地閱讀了《志摩的詩》,內心對徐志摩對愛的豁達與瀟灑十分讚美,他根本無法再入睡,一心想着要拜訪徐志摩。拿起筆的時候,沈從文已經想象着徐志摩創作詩歌的情景了。

清靜優美的秋天,徐志摩迎接沈從文不是西裝革履的紳士形象,而是穿着睡衣短褲為他朗讀了一首詩《這年頭生活不易》:

沈從文一邊聆聽着徐志摩這首詩歌,一邊對徐志摩的柔和、親近的表情與行為而感動。不遠千里來相識,徐志摩的真情流露使得沈從文感受到了這自然的美,詩句中的詞與詩句外的人此時融合在一個情感中,真實、可靠、清心。

這種在常人來看並不是稀鬆平常的問候,卻讓沈從文心中暗喜,這就是他要找到的那個人,可以最近距離接觸自己內心「美與愛」新世界的人——徐志摩。

看着徐志摩朗讀詩句時候真摯的表情,沈從文也在思考着:

這首詩很明顯讓人聯想到了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這就是徐志摩《這年頭生活不易》的原型詩。戲劇性結構,悲劇性結局,並發表議論形式的尾聲。這裡表現了一種懷抱理想專程追尋美好事物,而又追不到的失望、空餘惆悵的情感。沈從文把自己鑑賞想法隨即告訴了徐志摩。

「沒想到,你對詩歌有那麼高的鑑賞力。」徐志摩感嘆了一聲。

「是你寫得太好了,實在太好了!」沈從文真誠地說道。

沈從文與徐志摩的第一見面從一首詩歌開始,又聊到了人生的過往,還有,對生活、情感、財富的觀念交流,以及他們無拘無束暢想着未來的日子。

友誼、靈魂、愛與美的感悟

作為讀者也是旁觀者角度來看,也許我們並不能準確的了解他們作品中關於偉大的「美與愛」,鍾情的「美與愛」,與人世的「美與愛」,但是我們在欣賞一些小說、詩歌等作品中找到對應的感悟,形成一整套對自我人生的思考。就如所講述的三個人隱藏關係中,我們能從作品中感受到友誼,再從友誼的作品中感悟靈魂。

沈從文《鳳子》題記中這樣寫道:

在《鳳子》裡中年男人對鳳子說:「我們應該對自然美而驚奇」,關於時間與生命的價值,鳳子很年輕,並未體悟過,所以她認為:「美是平常的。」而在這種不公平的思考前,男人內心是在傾向於對生命過往審視中流逝的智慧之美而感慨。

第二段對話是青年人與獨居紳士,紳士說:「自然在成熟一切,在創造一切。」青年人則反對,認為這些只是紳士年輕時候的思考。

沈從文所感悟到的「美與愛」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通過人的經歷、思考而成長,成熟,走向平和、公平,建立新的思想境界。

我想這就是他們三個人所暢想的心境吧。感謝您的閱讀與支持!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7-03 03:07:52

有情感誤區能找情感機構有專業的老師指導,心情也好多了

頭像
2023-11-30 11:11:54

求助

頭像
2023-11-25 05:11:55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