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字數很少,如何在有限字數里得到最濃稠詩意?古人是這樣做的

情感導師 7162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密度」一詞,起源於物理學,意謂同一體積中,所含質量愈多,則密度愈大。現代詩人乃用以解釋現代詩,認為現代詩重質不重量,與鋪陳式的敘事詩與詩劇等迥然不同,它是必須講究密度的。

其實就我國的絕句律詩來說,字數行數極短,只限於四句二十字、二十八字或八句四十字、五十六字,在讀者眼前僅有一瞬間的展現,卻必須立即提供一個玩味不盡的完美經驗。

詩詞字數很少,如何在有限字數里得到最濃稠詩意?古人是這樣做的

由於全詩在量的方面受到短小的限制,所以在質的方面務必要求精煉與濃縮,使有限的句字中所含的詩意,非僅豐富而已,更求能達到飽和點。以現代的術語來說,就是要求詩質密度的增大。

前人已有不少詩論,與今人講究「密度」的技巧類似,如宋代吳沆的《環溪詩話》中,討論到「一句要言三五事」、「七言句中用四物」等,認為事多則「健實」,物多則「愈工」,又如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裡,曾提出將二句壓縮成一句的「縮銀法」。此種理論以及一般詩家所常談的煉意、凝鍊等主張,目的都在求詩意的濃稠,不使詩質稀薄、句法鬆散。這些方法,實質上即是在討論「密度」。

姑且借用「密度」這個名詞,來研究促使詩意濃稠的方法。如何才能增大詩的密度呢?歸納分析前人的技巧,大凡轉折多、層次多、實字多,又或運用逆折、壓縮、翻疊等手法,都能使寥寥有限的字句中含意倍豐、含義轉深。

一句數折,意象復疊,可促使詩意濃至

詩心文心,無不以曲折為本色。曲折得法,可以使同樣長度的句子裡,意義加多;也可以使單一的意象,轉變為複式的意象。反之,一句平直的詩句,毫無曲折,往往一句只有一個簡單的意思,使全句的筆墨形成浪費。

如杜甫的《送王十五判官扶侍還黔中》的第五句:

離別不堪無限意。

朱瀚說這句詩做得「無聊之極」,原因是這七個字只有一個平直的意思,無限意就是指離愁,何必要用上七個字?這種寫法,淺易而庸俗,拖沓而陳舊,只像隨手拾來,不曾費絲毫曲折的心機,所以詩質極稀薄。想來這位王判官與杜甫一定沒有什麼深交,所以杜甫只堆些湊數的文字去應應景吧?

不過,杜甫的詩集裡,壞詩並不多,許多詩句,都在一句之中有幾度曲折,被後人視為仿效的模範,如楊萬里在《誠齋詩話》中說:「詩有一句七言而三意者,杜雲「對食暫餐還不能」,退之雲「欲去未到先思回」,有一句五言而兩意者,陳後山雲「更病可無醉,猶寒已自知'。」(頁二)

所謂一句七言而三意,一句五言而兩意,就是在造句上一句三折或一句折。有時轉折得像是故意截斷,有時轉折得像是矛盾,總之是不希望平直踏下,只寫單一的意思。誠齋所舉的詩,「轉折」是具備了,與「離別不堪無限意」七字比起來,含義的豐嗇已自不同,但還談不到意象的復疊與情趣的飽和。這可能是實字太少,全由虛字組成,又不能在少數的實物上再加抽象的概念,使虛實相倚吧?

若舉杜甫的「且看欲盡花經眼」為例,多了「花」、「眼」二字,情趣會具足一些,但還不能算轉折得極好的例子。若舉杜甫的「日短江湖白髮前」為例,這樣的句子,便覺得是凝鑄而成,自然比前面的例子,更富深沉雄渾的意味,這原因非僅是由於實字多、內容足,而是「日短」與「江湖」不聯接,「江湖」與「白髮」也不聯接,節節斷開,就節節曲折,一句三折,在這兒極為明顯。

但是「日短江湖白髮前」仍不曾構成意象的復疊,原因是實景太多,未能運用抽象的意象將實景複合起來。這麼說來,全用虛字轉折或全用實字轉折,缺少虛實相倚的內涵,是不能使轉折絕妙的。

試看李商隱《重過聖女祠》詩的第三句:

一春夢雨常飄瓦。

這句詩如果省作「雨常飄瓦」,就沒有什麼轉折,且只能構成單一的意象,加了「一」字,在音節上很動聽,還表示出「整個春季」的長度,無意間使春雨有了「綿綿不絕」的具體景象。加了「夢」字,與「雨」字結合起來,就起了曲折,並使原本為單一的「雨」的意象上,加上一個抽象的「夢」的概念,便形成了繁複的意象。

「夢」字在這兒作平聲讀,由於拗救而特別響亮,特別凸出。再從訓詁考據的角度看,「夢雨」是甲骨文中的「幺雨」,《殷契粹編》第八一六片:「不雨,乙、幺雨,少。」《說文》解釋幺字:「幺,古文系,細絲也,讀若覛。」幺雨乃是細雨、微雨。《詩經·信南山》:「益之以震霂」。《爾雅·釋天》:「小雨謂之震霂。」震霂即是幺雨,幺、夢都是唇音字,幺雨即是夢雨,今俗稱「毛毛雨」。

但從詩人藝術的手法而言,「夢雨」二字又自然和神女的「雲雨巫山」聯想在一起,意象便更加繁複,使原有的實景變得如夢如幻,這便是善用虛實相倚的手法,化實為虛,點虛為實,全仗這一個「夢」字的投入!以一春夢雨表出「夢想好合」,以「夢想好合」而不得,比擬見擯於令狐氏,如此層層推想,則用意更為深入而曲折,這句詩里所含的「詩的質量」極豐富,與「春雨常飄瓦」五字相差甚大。

又如李商隱《汴上送李郢之蘇州》詩的第六句:

風柳夸腰住水村。

這句詩如果作「風柳水村多」,就變成只是敘景的句子,轉折就少,含意也很單薄。但這句七言詩卻不同,風和柳本是兩件東西,但因有了「夸腰」二字的拈合,使風柳兩者的意象合在一起,風沒有腰,柳在沒有風時也無從「夸腰」,有風有柳才能夸腰,而「風柳夸腰」四字相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變成佳人婀娜多姿的描寫,所以這四字一聯接,使「風柳」原本的意義有了轉變,這是第一層曲折。下面再接「住水村」三字,表面上固然像在描出蘇州水鄉的風物,暗地裡也暗示出美人淪落的悲傷。

水村上的風柳夸腰,哪裡能比得上宮牆裡舞着春風的楊柳?所以住水村三字,不能只作通常的景物看,有了這三個字,上面四字的意思又有了轉變,這是第二層曲折。而英雄的懷才不遇,也正如美人的艷色淪落,這麼比喻,住水村的楊柳,不正是在寫「人高詩苦滯夷門」的李郢嗎?李郢的懷才不遇,可以從杜牧的《湖州正初招李郢秀才》及《寄李起居四韻》詩中得到證明,那麼李郢就是住在水村上夸腰的楊柳了,這是第三層曲折。

如此說來,這七個字乃是經過了嚴密的錘鍊,包蘊着強烈的感情,幾經轉折以後,使字面上好像很平淡,骨子裡卻有深沉的含蓄,蘊含着甚強的暗示力,真是做到了「精芒外隱,風骨內含」的神境,這種由「至繁」歸向「至簡」的寫法,達成了「語密」、「意密」的任務。

由此可以明白詩質稀薄的詩就是讀了上四字,約略猜得到下三字。或讀了上一句,約略猜到下一句。而後代有人教作舊詩道:只要用四字成語下面接三個字就行了。

像清代尹繼善的詩:「隨遇而安忙亦樂,逢場作戲老彌痴。」順着成語隨口直下,這樣的惡詩易作,也易淪為張打油。但像元代劉因的《老岸》:「千古心期破茅屋,百年人事短燈檠。」讀了上四字,不易料到下三字,因為詩意有了轉折層次。

再如明人邊華泉《寄李空同》詩:「四海酒杯形影外,十年詩草夢魂余。」四海下不該聯接酒杯,酒杯下也猜不到「形影外」三字,全出讀者意外,如此一句中有三折,詩的密度才能呈現。

至於五言的句子,楊誠齋主張要含有兩個意思,也就是不要平直而下,至少要有一次曲折,朱熹曾批評像「細雨濕青林」、「暖日熏楊柳」那樣直統而下的句子,一日可以作百首,不算是詩。能在五言中曲折兩次則含義更豐足,李商隱詩「日兼春有暮,愁與醉無醒」曲折而不直統,才成好詩。

又如元遺山《別李周卿》第二首中的句子:

詩中柱天手。

「手」是一個單一而具體的意象,加上「柱天」二字,意象就變得較為繁複,而構成了另一種抽象的意義。再加上「詩中」二字,又使力挽風雅的抽象意義,變得相當具體而嚴肅。「詩中柱天手」變成了一代詩豪最好的讚美與象徵。

試將這句詩仔細地分析,「手」與「柱天」本來不是直聯的,「詩中」二字與「柱天手」三字也不能直聯,但將這五個字鍛煉在一起,其中轉折了兩次,分為三截,終於凝結成富有密度的句子,這是靠詩人的匠心日夜敲打後的成品,它與散漫的、鋪陳的、無心的句子完全不同。

分作數層、層層入里,造成層波疊瀾的境界

曲折多,密度就大;層次多,密度亦大。方東樹曾說:「凡短章最要層次多,每一二句即當一大段。」(《昭昧詹言》卷十一)層次多到可使「一二句即當一大段」,這樣手法,該是何等緊湊,何等縝密!可見前人對於詩中密度的增大,早經注意,而以造成層波疊瀾的境界,為尋求密度濃稠的途徑之一。

詩的層次,概略地分,有用意的層次與造句的層次兩種,造句的層次中,又分一篇之中一層深一層的,一句之中層層入里的,以句中層層入里的其密度最大。

講究用意的層次,能透深一層去寫,總比泛泛地只作膚廓的描寫,要顯得多一層意味,如王昌齡的《浣紗女》詩:

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

吳王在時不得出,今日公然來浣紗!

這詩起首兩句寫得調俗氣靡,缺少遠微深厚的境界,如果三四兩句仍用這種浮淺的筆觸寫下去,可能成為一首打油詩了。上兩句是讚美錢塘江畔的少女比花還美,下面本來要說出「個個貌似西施」之類的話,但畢竟高手落筆,與人不同,轉深一層,不從西施說,卻從吳王那邊說,吳王夫差還在的時代是不得出來,教人驚艷的,今日卻公然出來浣紗了!

賀黃公欣賞本詩說:「直以西施譽之,借吳王作波,妙甚!」(吳喬《圍爐詩話》引)所謂「作波」,就是以波瀾層次來轉深一層,一樣稱讚她們貌像西施,但遠較平直的讚譽層次多而富有意味。用「公然」二字轉深一層去寫含意更深,譚元春說:「味「公然」二字,似恨似幸。」(見《唐詩歸》)的確,似恨是一層意思,似幸又是一層意思,這些少女是以吳王不在為「可恨」呢?還是「慶幸」呢?她們雖貌若西施,但比西施不幸呢?還是更幸運呢?用意轉深一層,便引出層層人里的妙意來。

至於全詩用層次法寫成,一篇之中,一層深一層的,如王昌齡《長信秋詞》的第四首: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全詩的層次是:因失寵而尋思,因久思而夢,因夢而覺,因覺而疑,共分作五層。所尋思的是自嘆命薄,所夢見的是復道奉恩,覺來卻只見火光照。到西宮來,知道東邊的昭陽殿裡君王還在和趙飛燕姐妹夜飲呢?如果復道奉恩分明是真的,那麼火照西宮該是假的;火照西宮已知是真的,那麼復道奉恩該是假的了!

是夢非夢,這便是所疑的事。分明夢見,卻成虛夢,這才「真成薄命」了。短短四句中,這五個層次迴環相接,產生許多波瀾。

徐英欣賞說:「此詩立法最奇,以四三二一為一二三四,錯敘到底,千古以來,解人不多,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徐氏指出本詩的敘述是錯倒着的,應該從第四句敘述起:分明是在閣道迎駕,無有可疑,但覺來望見夜飲的火光照過來,卻是冷酷的事實,證明我見到主上只是一個夢,於是久思不寐,不能不相信自己真成薄命的人了!徐氏將全詩倒過來欣賞,這思、夢、覺、疑的層次,倒轉過來也可以通的。

至於一句中分作數層,剖析起來如剝蕉抽筍、層層人里的句子,更能表現出濃稠的密度。如蘇東坡的《汲江煎茶》詩:

活水還將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描寫煎茶的水需要活水,煎茶的火需要活火,怎樣才是理想的活水呢?下句「自臨釣石汲深清」就是活水的說明。楊萬里以為這七字中有五層意思,他說:「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處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釣石,非尋常之石,四也。東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誠齋詩話》頁三)

非僅如此,其實「東坡自汲」是雅事,「釣石」是雅物,釣石下清澈無泥的深水又何嘗不雅?取來煎茶則更雅!這麼說來,這兩句詩是靜觀思考後組織成的極度精密的句子,換句現代的術語來說,它是一句具有「高度知性」的詩,但卻表現得如此自然平易,而七字之中能具有五層意義,密度之大,可以想見。

又如杜甫的《登高》詩: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羅大經指出這一聯中有八個意思:「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悽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鶴林玉露》卷十一)

羅氏所說的八個意思,實則是八層意思:「悲秋」點出了季節的悽慘,這是第一層。但在家鄉悲秋,遠不及在「萬里」外悲秋,這是第二層。那居在萬里他鄉者的悲秋,又遠不及飄泊無定、作客異鄉者的悲秋,這是第三層。但短期旅居於萬里他鄉者的悲秋,又遠不及久羈他鄉、思歸不得者的悲秋,這是第四層。久羈他鄉、思歸不得者的悲秋,若是年少氣盛、志在四方,那麼他的悲秋,又遠不及百年暮齒、垂老飄泊者的悲秋,這是第五層。

這久羈他鄉、垂老飄泊者,若是身體康健、步履輕快,那麼他的悲秋,又遠不及身老多病、終年飄泊者的悲秋,這是第六層。那身老多病、終年飄泊者平日的悲傷,又遠不及去登台遠眺、滿目蕭然時的悲傷,這是第七層。垂老飄泊的人,登台遠眺,若有親朋同行,那時的悲傷,又遠不及無親無朋獨自登台者的悲傷,這是第八層。用意不斷地累增,在有限的字數里,這樣層層累荷,到了第八層,感情已抵達飽和,且具有強烈的爆發力了!

細讀杜甫的詩,大抵上都是功候深純,層次堅密,字不輕下,下必有意,也字字不能取代,如《寓目》詩,眼之所見當然是全詩的焦點,結尾說:「自傷遲暮眼,喪亂飽經過。」眼是一層,遲暮眼是二層,遲暮眼值喪亂是三層,遲暮眼飽看喪亂之經過,則是四層了。又如《月夜》詩:「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可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自憶是一層,他人憶我是二層,我想他憶是三層,我憐他不懂得憶是四層。首首琢煉敏妙,愈讀愈覺氣味龐厚。

#詩詞#

如何寫出不遜古人的佳句?這幾種語序句法能增強詩性,詩人應掌握

詩詞中情感與理性結合,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妙用,且看詳細分析

為何好詩詞夢幻而浪漫?通過10個案例分析與學習,原來這麼簡單

通過古人詩詞案例分析,學會詩詞的時間寫法技巧,句子可瑰麗無比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8-17 23:08:04

情感分析的比較透徹,男女朋友們可以多學習學習

頭像
2024-05-19 05:05:00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頭像
2023-11-10 09:11:19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