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男孩深陷手機遊戲,自我封閉,心理學家:這是「情感傷痕」效應

情感導師 6240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大家好!我是專注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對於很多家裡有青春叛逆期孩子的父母來說,相比孩子厭學、休學、沉迷手機遊戲更可怕的是,孩子選擇自我封閉,緊鎖房門,徹底拒絕與父母以及外人溝通。

就像有一個15歲的男孩,自從和父母徹底鬧翻後,整天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玩手機遊戲,拒絕和家裡人溝通,只要父母在家裡,孩子堅決不出門。

根據這個男孩的媽媽反映:"有時候,哪怕孩子想要上廁所'方便',但由於父母在客廳,孩子就是'硬撐'也要撐到晚上父母入睡後,才出來上廁所"。

另外一個14女孩,為了能夠"自我封閉"得更徹底,甚至採取非常忤逆的方式——在廚房拿了把菜刀逼着媽媽離開這個家,而且還揚言如果媽媽不離開,就別怪她不客氣了!嚇得媽媽連行李都來不及收拾,就匆忙地從自己家裡逃出來了,這個媽媽後來回憶,她說當時孩子看她的眼神都是充滿殺氣的,嚇死個人。

15歲男孩深陷手機遊戲,自我封閉,心理學家:這是「情感傷痕」效應

深究原因才知道,原來孩子之所以要用這種極端的方式,把媽媽趕出家門,主要是因為媽媽不允許孩子玩遊戲,經常逼着孩子去上學,導致孩子最後實在受不了了。

女孩甚至對她的網友說:"她寧願一個人生活也不想和媽媽住在一起!"後來經過孩子小姨的勸說,孩子才願意退讓一步,允許媽媽回家給她做飯,除此之外,不允許媽媽呆在家裡。

不得不說,把孩子趕出家門的見過不少,把父母趕出家門的還是頭一次見;目前這個孩子整天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玩手機遊戲,刷短視頻,作息紊亂,日夜顛倒,這不禁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青春期孩子為什麼會陷入自我封閉、沉迷網絡遊戲的深淵呢?

這涉及到一個心理學效應,叫做"情感傷痕"效應;如何理解"情感傷痕"效應呢?我們先要搞懂一個關鍵詞叫做"疤痕組織";心理學家麥克斯維爾·梅爾茲在其著作中寫道:

"疤痕組織的作用,是形成有保護作用的表皮或外殼,這是生物界保護某一個地方,以免再次受傷的一種方法。"

就好比一個剛開始學穿高跟鞋的女性,一開始總是容易被不合腳的鞋子磨破腳後跟,但時間長了,腳後跟(或者其他部位)就會生出老繭,使得我們再次穿高跟鞋的時候,不至於感到敏感疼痛,這就是"疤痕組織"的作用。

如果說"疤痕組織"的出現,是由於我們穿了不合腳的高跟鞋;那麼,"情感傷痕"的出現,則是因為我們採取了錯誤的觀念對待自己或孩子,使得我們自己或孩子的內心生出了厚厚的"老繭",變得不再對外界事物敏感,而是變得麻木、絕情。

儘管"疤痕組織"的出現,是大自然的一種善意,是對我們身體的一種保護。但是,情感的傷痕卻會使得我們不自覺地鑽進消極思維以及負面情緒的泥潭而無法自拔。

那麼,當我們孩子的內心出現"情感傷痕"的時候,會造成哪些不良的後果呢?

1、導致孩子內心變得孤獨、麻木。

就像上文所列舉的14歲女孩,用利器(刃)來威脅媽媽,把媽媽趕出家門的例子,不得不說,孩子的這一行為,在正常人看來簡直是不可理喻的,但是,當孩子的內心被"情感傷痕"裹了一層厚厚老繭的時候,她就顧不上那麼多了;

另外,孩子內心的孤獨與麻木,會使得她在自己的內心與外界之間,築起一道防禦他人傷害的情感高牆,這自然容易促使孩子斷絕與其他人的聯繫,甚至把自己和原來的自我隔絕起來,更嚴重的,就可能發展出自閉症、抑鬱症等病態心理。

正如心理學家梅爾茲所說:

"感到孤獨的人,覺得與別人不相往來的人,也會覺得與真正的自我斷絕了往來,與自己的生活斷絕了聯繫。"

2、情感傷痕會助長青少年犯罪。

精神病治療專家曾經指出:"少年罪犯往往表現出頗有獨立性,而且帶有自誇傾向,他們特別願意大言不慚地宣稱自己痛恨所有的權威人士,但這通常大多是言過其實的。"

近些年,關於青春期孩子如何對父母或老師施加"暴行"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這恰恰是內心情感傷痕累累(情感傷痕)的孩子,向權威挑戰的最好說明,在對家人以及社會造成巨大威脅及傷害的同時,無形當中,也助長了青少年犯罪。

3、導致孩子形成破損的自我意象。

所謂"自我意象"實際上就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及評價;,而當我們內心情感受到傷害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及評價便是消極且負面的,自然而然,便難以發展出正向積極的行為,更難以成為一個擁有創造性思維,且能夠實現自我的人。

那麼,一個能夠實現自我的人具備哪些特點呢?

認為自己是受歡迎的、被需要的、被接受的、有能力的個人。能夠充分接(接受)納目前的自己。能夠感到自己與別人平等同一的。擁有豐富的知識與常識。

換句話說,我們只有通過不斷改善自己的思維方式,建立全新的積極、完整、健全的自我意象,我們才有勇氣向他人敞開心扉,接納他人以及自己,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既然,"情感傷痕"對孩子成長的傷害如此之大,那作為父母如何避免自己以及孩子的情感受傷呢?

(一)培養情感的堅韌性與穩定的自尊。

有一個休學在家15歲的男孩,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拒絕和父母溝通,每當和父母面對面碰着時,他便會生氣地把手中的物品摔在地上,或者是順手把身旁的凳子推倒,總之,他總要搞點動靜來表達自己受傷的情感。

這實際上說明了孩子的情感是很脆弱的,是很容易受傷的,就像一顆"玻璃心",輕輕一觸碰就碎了,甚至還沒觸碰到,就裂開了,用心理學術語我們稱之為"低自尊"狀態。

心理學家梅爾茲是這樣形容"低自尊"狀態人群的:

"最容易受到冒犯的人,也是自尊最脆弱的人,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這種情況不僅在孩子身上存在着,在我們父母身上也並不少見。比方說,有一個媽媽,每當看到孩子熬夜玩手機,就焦慮不堪,為了不給孩子通宵玩手機遊戲的機會,她甚至直接斷網斷電,對孩子進行強行干預,結果可想而知,親子關係斷崖式破裂!

另外一個青春期孩子的父親,當又一次看到孩子早上起不來床,並且不願去學校上課的時候,他徹底崩潰了,萬念俱灰地對孩子媽媽說道:"這個孩子廢了,這個家沒有希望了,我只能放棄他了,讓他自生自滅吧!"

其實,通過父母的這些言行,一方面我感受到了"恨鐵不成鋼"的失望,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向孩子傳遞以及示範了父母情感的脆弱("低自尊"狀態)。

這無異於告訴孩子,父母的情感是很容易受傷的,父母的內在(情緒)環境是極不穩定的,試問如此這般的原生家庭環境,又怎麼可能培養出孩子情感的堅韌性與高自尊呢?

因此,想要改變這種狀態,我們非常有必要充分理解心理學家梅爾茲在其著作中多次強調的理論:

"我們最大的毛病在於將自己的行為與'自我'混為一談。我們總是以為,我們做了某件事情,這件事情的性質就肯定我們是某種人。"

換句話說,我們(或孩子)的錯誤行為歸屬於我們(或孩子),但是並不等於我們(或孩子),這就好比,當我們看到有個小孩摔了一跤,我們只會說"他跌倒了",但是我們不會給他扣一個帽子說"他是一個跌倒者!"

又好比,我們聽到遠方傳來一段難聽得要死的鋼琴彈奏的聲音,我們只會說"這曲子彈奏得真難聽",而不會說:"這是一台無可救藥的爛鋼琴!"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7-27 19:07:55

服務特別好,而且給人的感觸也挺深的,真的可以的

頭像
2024-06-08 07:06:37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