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跟幾位朋友出門聊天,每個人一坐下來,就開始傾述自己的煩惱。
有人吐槽工作的不順利,有人埋怨跟女朋友鬧矛盾,也有人懊悔當初讀書的時候沒有好好學習,不然現在就不會是這副模樣。
全場五個人,唯獨我一人默不作聲地聽着其他人的話語,時不時點下頭,表示「我有在聽你講話」。
說着說着,好友冰哥忽然對着我,問了句:「怎麼感覺你現在變得越來越沉默了,最近工作以及生活怎麼樣?」
我聽完後連忙放下手中的奶茶,聳了聳肩膀,平淡地回了句:「一切都還行吧,工作上馬馬虎虎,生活就是一天一天過咯。」
「那就好。」冰哥簡短地回了三個字。
接着,我繼續一邊聽着其他人講,一邊時不時點點頭。
不再喜歡動不動就跟別人傾述生活,成了我目前的一種狀態。
相比起主動說出自己的煩惱,我似乎更加願意去聽別人的瑣事。
然而,以前的我,並非如此。
02
以前的我,一遇到什麼煩惱,就喜歡跟好朋友打電話埋怨。
跟室友鬧矛盾不合,大晚上裹着外套在走廊跟朋友講電話,埋怨寢室關係為什麼如此難處理;
拼命學習,最終卻沒能得到理想成績的時候,也會在群裡面跟朋友吐槽,這次運氣太差,複習的知識點全沒考到;
找工作不順利,投出去的簡歷石沉大海,心情極端糟糕,便在微信上跟朋友抱怨人生太艱難。
......
生活中遇到一點不如意的事情,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個人埋怨一下,讓別人安慰我幾句。
好像得到了別人的安慰後,煩惱自然會消失不見。
然而,就在兩年前,也就是從我走出校園,步入社會後開始,我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沉默,不再喜歡跟朋友述說自己遇到的各種煩惱,而是更加傾向於將內心的苦,放在心底獨自化解。
有時候也會因為工作焦慮得徹夜難眠,躺在床上胡思亂想,結果就是越想越焦慮,越焦慮,越睡不着。
第二天醒來,臉上掛着厚重的黑眼圈,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朋友看到我的情況後,問我發生什麼事了嗎?
我裝作什麼事都沒發生,回了句:「沒事,就是昨晚追劇追得太晚了,沒睡好,晚上早點睡一覺就好了,別擔心。」
表面上叫朋友「別擔心」,但其實背地裡依然煩惱得睡不着覺。
那一段時間,我聽網上說,睡覺之前喝一杯牛奶,有助於睡眠,因此我一個從小特別討厭喝牛奶的人,硬生生去超市提了一箱回來,告訴自己每晚睡前喝一瓶,就能不再受失眠困擾。
除了喝牛奶外,我還嘗試過睡覺之前做運動,或者泡腳等方式,讓自己能夠做到躺下十分鐘就立馬睡着。
這要是換做以前,我一定先大聲跟朋友說:「我失眠啦,工作壓力太大,好煩啊,該怎麼辦?」
而如今,選擇沉默,獨自找辦法解決問題。
我不知道這種改變對於我來說是好還是壞,也許,這就是成長吧。
03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努力回想自己上次跟朋友傾述煩惱是在什麼時候?
想了很久,才想起來,是在今年春節的時候。
那一段時間,整個人無論是工作,還是感情上,都遇到了很多問題。一個人憋了好幾天,實在沒辦法獨自消化負面情緒,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
於是,我在微信上找到最好的朋友,問他吃飯了嗎?在幹嘛呢?
簡單地寒暄了幾句後,隔着屏幕,他便知道我遇到困難,於是連忙問我發生什麼事了?
那天下午,我跟他聊了好久,那應該是自從我們畢業步入工作後,在網上聊得最長的一次對話了。
跟他聊完以後,我整個人的心情變得好了許多。
我到現在還記得,那天他開導了我很久,中途我一直很擔心影響到他工作,於是不斷地重複着一句話:「你要是忙的話,先不着急回我,我自己再好好想想。」
而這句話,恰好在兩天前,也有一位讀者跟我這樣說過。
兩天前的晚上,大概在十點多吧,那個時候我還在寫文章,微信上收到一位讀者的留言。
「學長,你忙嗎?我有點煩惱可以跟你說嗎?」
我回了句:「可以哈,不過我正在忙,你先說,我晚點回覆你。」
他可能是看到我在忙,不好意思打擾我,於是匆匆發了一句「那我自己再想想」,外加一個捂臉的表情包。
我回復他:「好的,總要學會獨自化解難題。」
獨自消化負面情緒與困擾,或許是每一名成年人都必須學會的基本技能。
04
我很喜歡的作家村上春樹,在《舞!舞!舞!》一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緒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每次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總想在「不准回頭看」後面加上一句:不准什麼事都求別人,要學會獨自消化困擾。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每次有煩惱的時候,你都想找身邊的朋友傾述,以獲得他人的安慰。
可是,你要知道,別人不可能無時無刻都在你身邊呀,人生的更多情況下,你得學會獨自面對煩惱。
煩惱的時候,可以騎騎車,可以跑跑步,也可以大睡一覺,讓情緒先平靜下來,再好好去追尋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困擾的方法。
學會獨自化解難題,少抱怨,少麻煩別人,是每一名成年人的必修課。
評論列表
老師真厲害,耐心而又理智的去幫助受傷的人,文章寫的讓人很感動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