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只生養不作為」,對孩子造成的「創傷」,6歲之後無法挽回

情感導師 9011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廣受關注,因為最早一批留守兒童已經長大,他們身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已顯露出來,但城市「寄養兒童」問題並未引起有關家長的重視。

城市「寄養兒童」大多數是和父母一起生活,只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他們的實際養育人是爺爺奶奶或保姆。這些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天天能見到或一周見一次。但是父母對他們成長不用心,使其有着和農村留守兒童相同的成長境遇。

精神上的「留守兒童」就是指這些生活在父母身邊,但是父母卻不承擔教養的責任。把孩子丟給老人或是保姆帶,自己只管拿錢回家或是肆意過着「單身」生活。

為什麼孩子會成為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父母「只生養不作為」,對孩子造成的「創傷」,6歲之後無法挽回

同事最近很苦惱,兒子六歲了,馬上就要讀小學,可是還不會自己吃飯,性格內向,和其他小朋友玩不到一起。

她和孩子爸都屬於開朗話多型,實在想不通為什麼兒子一點沒遺傳到,反而唯唯諾諾,話不多脾氣還挺大。

後來聽她細說才知道,夫妻兩個比較懶散,平時上班顧不上孩子,下班也是做喜歡的事,都是奶奶照顧孩子。一周有幾天下班早也是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或是約朋友逛街,不願意花時間陪孩子。

一開始她覺得這種狀態挺好,孩子在身邊,又不用太費神。飲食起居老人全給承包了,雖然對老人的教育理念有意見,為了避免家庭矛盾,一般都順着老人的意思。

結果就是現在孩子六歲了,每次吃飯都要奶奶喂,晚上要和奶奶一起睡,性子內向執拗。她和孩子爸還批評不得,批評重了孩子哇哇哭,老人跟他們急;批評輕了,就是耳旁風,孩子根本不聽。

她不無後悔的說,「當初就應該自己辛苦點親自帶,本以為放在身邊養就行,沒想到不親力親為,放在身邊和送回老家也沒啥兩樣。」

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

那些不在乎和孩子相處時間及相處質量,也不去細膩體悟孩子感受的人,不是他們不愛孩子,而是骨子裡覺得和孩子相處不是件重要的事。

在他們心裡,孩子就像是一件寶物或一個小動物,可以暫時寄存於一個值得信賴的人那裡,然後可以隨時完好無損地取回來。

他們沒有關注到嬰幼兒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喜怒哀樂、成長中的每一種境遇,都會在孩子那裡留下深刻的痕跡。

為什麼孩子需要父母親自帶

1. 3歲前的啟蒙教育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

知名教育專家尹建莉在自己的書中講到女兒圓圓出生不久的事情。那時丈夫因為工作關係長期在外地,家裡老人都不在身邊,她也要工作。

孩子奶奶讓她把孩子送回老家,她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不是怕孩子奶奶帶不好孩子,相比而言,婆婆比她更有養孩子的經驗。

她很重要的一層顧慮便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婆婆沒上過學,這方面肯定不如自己。儘管那段時間很苦很累,一度低血糖被醫生警告要休息,她依然堅持自己帶娃。

後來圓圓長大,學習成績好,人又懂事,她和丈夫也不用特別操心,娃是越帶越輕鬆。

家長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這個「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資」。

剛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小時候不管,長大了自然不好管,試問誰能把一張亂塗亂畫的紙擦乾淨呢?

2. 孩子對父母有情感需求

除了啟蒙教育,培養孩子的情感依賴也是至關重要的。

尹建莉在自己的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說:當別人說我們命好生了個懂事的女兒時,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些家長,當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對孩子何等怠慢:有的人「一心撲在工作上」,有的人忙着喝酒應酬,有的人整天沉醉在麻將桌上......甚至見過一位母親,僅僅因為對婆婆給妯娌看孩子的嫉妒,就把自己不到三歲的孩子也送去給婆婆帶。

這樣的父母,孩子小的時候,不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到孩子大了,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才對自己的孩子抱怨連連,感嘆自己命苦,感嘆做家長不容易。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認為,「兒童出生數月後,開始熱愛和信賴經常照看自己的那一兩個人,把他們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即使年僅半歲的嬰兒,也會因為照顧自己的父親或母親突然離去,而喪失對人對物的興趣,不開笑臉,不思飲食,精神上受到嚴重的壓抑……兒童長大成人後,畢生處世樂觀還是悲觀,待人熱情還是冷漠,為人多信還是多疑,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出生後頭兩年中主要負責照看他們的人的態度。」

李玟瑾教授也曾在自己的育兒講座中提到類似的理論:孩子在三歲前屬於情感建立期,這個時間段對孩子和父母尤其重要。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紐帶。否則等孩子長大了,因為沒感情,自然跟你不親。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人再疼她,她也需要天天看到爸爸媽媽。在孩子的情感需求上,沒有人可以取代爸爸媽媽。

3. 孩子很快便會長大

除了上面提到的兩點,還有一點看似無關緊要,卻意義重大。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錯過了便再也不會重來。不止一次聽寶爸寶媽說,「時間過的好快,一眨眼,我那個摟在懷裡的寶貝已長成不需要父母照顧的小大人了。」

父母大都會有這樣的遺憾,孩子怎麼長得那麼快,還沒玩夠,就突然間長大了。

因此即使沒有其他顧慮,單為了親眼見證孩子一天天的成長,也要自己帶孩子。

如何讓孩子不成為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一個小小的孩子喊你爸爸媽媽,那不是輕飄飄答應一句的事,需要你在時間、精力和心思上付出很多。既然決定要孩子,就要對孩子負責、用心,把和孩子相處當作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來認真對待。

不要把孩子輕易送回老家,或是全權交給老人帶。要儘量想辦法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最好能天天見到孩子。

即使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裡只裝着工作和社交,僅僅拿出所剩無幾的精力和時間的邊角料來分配給孩子。

必須要和孩子分離時,一定要想辦法儘量降低孩子在感情上的失落。比如提前讓孩子和爺爺奶奶或其他臨時撫養人建立感情,分別的日子裡經常給孩子打電話,多和孩子溝通,定期去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時刻在關心着他,儘量減少孩子的失落感。

上帝造人,讓人天然地愛自己的孩子,就是為了使父母能夠用心地養育自己的孩子。「工作忙」等任何原因,不應該成為父母對孩子不用心的理由。

為孩子營造幸福的家庭環境。現在很多父母在為孩子創造美好生活時,把方法用錯了,他們使勁往家裡搬東西,卻不注重家庭氛圍,讓家動不動就變成了一個夫妻利益角斗場,一座冷冰冰的沒有生氣的宮殿。

台灣著名學者傅佩榮說:「人若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就很難展開一個正常的生命。」

家庭是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體會生命的美麗,認識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啟蒙教材。 一個母親不僅必須是一個「好媽媽」,而且必須是一個幸福的母親。母親的情緒對孩子影響極大,她對生命的熱愛會像她的焦慮一樣感染孩子。

哲學家弗洛姆說:「當一個不幸的婚姻面臨解體時,父母之間陳腐的論據是,他們不能分離,以免剝奪一個完整的家庭給孩子所帶來的幸福。

然而,深入研究表明,對孩子來說,家庭中緊張和不愉快的氣氛,比公開的決裂更有害,因為後者至少教育孩子,人能夠靠勇敢的決斷,結束一種不可容忍的生活狀況。」

父母們常常想給孩子攢更多的錢,實際上多少錢都買不來孩子的快樂。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讓孩子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都健康地成長,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育的人,這才是父母所能給孩子最豐厚的、一生享用不完的財富。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5-23 09:05:34

有情感誤區能找情感機構有專業的老師指導,心情也好多了

頭像
2024-05-04 23:05:42

可以幫助複合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