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阿Q遇上孔乙己,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情感導師 725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歡迎關注百家號《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文/齊雲軻

(阿Q)

【作者簡介】齊雲軻,男,1988年生,生長於古蔡州大地。自幼酷愛文史。2007年以來,在各級各類報紙副刊、文藝刊物、文學網站、微信平台等媒體發表作品五十餘萬字。系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孔子學會會員、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當阿Q遇上孔乙己,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說真的,剛開始接觸到這部名為《阿Q與孔乙己》的曲劇時,對它就非常喜愛,原因是裡面的演員表演很精彩,很搞笑,總讓人不由得哈哈大笑。時隔數年以後,再來看這部戲劇時,忍俊不禁固然還有,但更多的是,心中生出的那一股股傷感之流早在不知不覺間襲滿了心扉,眼眶也漸漸潮了。讓人不得不在大笑之後,嘆息之餘,陷入對劇中人物,對現實生活,對人生命運深深的思索之中,

阿Q,魯迅先生唯一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自從誕生以來就被視為文學作品中具有「精神勝利法」的人物形象的代表。他獲此「殊榮」確實也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在這部戲劇中,他出身卑賤,甚至連自己的姓名都搞不清楚,為了求得心理平衡,他硬說自己姓趙,比趙秀才還長三輩,就連趙太爺「我還管他叫乖乖」。

結果被趙太爺一巴掌抽得暈頭轉向,再也不敢姓趙了。他見錢眼開,為了一塊鋼洋,竟不顧顏面,在大庭廣眾之下去鑽桌子,後來又進城偷盜,甚至想去投奔革命黨也不過是為了發財。他欺軟怕硬,被趙太爺搧、地保詐、假洋鬼子打之後,把怒火全撒在了小尼姑頭上:「我說今天咋恁倒霉,原來是碰上了你啊!」又是摸她的頭,又是擰她的臉,又是揪她的耳朵。

(曲劇電影《阿Q與孔乙己》)

趙太爺搧了他,他只好借打小d來挽回面子。孔乙己在他面前自詡為「賢士」,他就諷刺說:「你連鹽都吃不起,咋會拉出咸屎(賢士)來?可笑!」在夢中革命成功後,他要將所有欺負過他的人一律殺頭。他革命的目的就是勝利後要啥有啥,想娶誰就娶誰,還可以得到一個聚寶盆,財寶花不完,用不盡:「白天要是用四兩,夜裡馬上長半斤。」

可見他革命的目的是何等的荒唐,何等的自私,何等的可悲。他這或許並不是革命,只是想改朝換代,他也根本不明白革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精神勝利法」是他戰勝挫敗感,維護自尊,求得心理平衡的靈丹妙藥。當他被地保敲詐走200文錢後,「呸」一口,罵道:「媽媽的狗腿子!兒子打老子,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就算給孫子壓歲錢了!」以此來求得心理安慰。被假洋鬼子打了以後,他對小d說:「他那根哭喪棒(註:實際上是手杖)是外國產的,我是想嘗嘗打頭上的滋味。」

鑽桌子後,被假洋鬼子又罵了一頓,他見假洋鬼子走遠了,就罵道:「媽媽的!只有狗才能想出這樣的辦法叫人鑽,對!我是人,他是狗,他是狗!」他又愚昧麻木,無知到令人心痛的地步。投奔革命黨未成,反而被人抓住充當了替罪羊,押上了刑場。囚車上的他非但不為自己冤屈而費思量,反而為大堂上畫押時畫的圓圈兒不夠圓而遺憾不已,認為「看來我還缺乏基工訓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並且發誓「到陰間我一天練它三千遍,就不信來世我畫不圓」。

見眾人一邊高呼他的名字,一邊向他扔東西,他非但不生氣,反而感到十分榮幸:「臨死前能被眾人攆着看,也是我阿Q今生今世造化不淺,活的也算不一般。一生能遇一次這種場面,吃槍子兒我要是眨眨眼,就不算頂天立地的好兒男。」殊不知,眾人是為看他的笑話,他卻還盡力表演,以博得這些看客們的喝彩。他冤屈地去死,心中本該痛傷,卻為了面子故作堅強:「面對死,咱也算大義凜然!」並嘲笑孔乙己:「我痛痛快快去死,你卻落了個半死不活,咱倆誰強?」可當真要殺頭時,他又大呼起「救命」來。

儘管他有諸多缺點,可他身上至少還有一個閃光點,那就是他對吳媽的愛。在趙府里,他除了吳媽外,不聽其他下人的話,經常替吳媽幹活,他當眾鑽桌子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得到那塊鋼洋買點東西,到吳媽面前表現表現,以博得她的歡心。他認為「雖說她是個小寡婦,有模有樣乾淨利落。這些年我一直對她印象不錯,做夢都想跟她結合。」他買來花布和雪花膏跪下向吳媽求愛,顯然並非一時心血來潮。

他想革命成功後,自己要做了皇帝,就讓吳媽做正宮娘娘。臨刑前,他哭着對吳媽說:「你信不信,我阿Q這輩子真真假假的事太多了,可我對你的感情,那是一點水也沒有摻啊!」為今生不能與她成雙成對而遺恨。

孔乙己,在魯迅先生小說中是迂腐寒酸而又自命清高的舊文人的典型代表。在這部戲劇中,他一心欲金榜題名,大展宏圖,為此他「四十年為功名熟讀孔孟」,但不幸的是「踏破了考場門,難附文星」。為此,他心裡不甘、痛苦、疑惑:「不惑之年,我困惑滿胸:為什麼赤金偏被土灰埋,千里馬難遇伯樂公?」

儘管如此,他還是堅信自己是有真才實學的,肯定會有好前程的,只是未遇明主而已。因為嗜好讀書,所以愛書如命:「書是我的衣,書是我的田,書是我的命,書是我的天。不怕家中斷米麵,只患案頭少佳篇。」飯可以不吃,書不可不讀,餓死事小,缺書事大,要書不要命,典型的書呆子,讀書讀傻到了極點。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去偷書,認為偷書無罪,因為「書束之高閣如怨婦在樓,一朝我請下,相攜度春秋」,自己愛書,書也「總把知音酬」。

但是他也因此失去了雙腿,再也站不起來了。後來朝廷罷考,他入仕之門被關上,想自己苦讀幾十年的努力都白費了,徹底絕望了,憤然道:「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誤了流光。可笑我曾思致君堯舜上,不過是空懷志一腔。」遂將心愛的書撕碎,因為罷考了讀書已經無用,一個愛書如命的人如此,可見他對現實是多麼的絕望,心情是多麼的沮喪,心中是多麼的痛傷。

而且自嘲:「讀的什麼聖賢書,作的什麼破文章」,科舉廢除了,他也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動力,失去了目標,失去了一切,只好「三碗濁酒盼沉醉,解煩脫憂到夢鄉」。他雖清貧,但是又很清高。勸阿Q不要為了一塊鋼洋而鑽桌子:「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士可殺而不可辱」,阿Q不聽,他無奈地說:「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視而不見鈎,朽木不可雕也。」面對別人對他的譏諷,他能反駁就反駁,不能就走。

在縣長面前,他不像別人那樣害怕,而是始終保持着文人所特有的傲氣,見別人又要取笑他偷書被打斷雙腿站不起來,就先下手為強:「坐着有何不好?你們哪個見了我不是點頭哈腰?」見阿Q與吳媽在一起,他雖然極力反對,勸吳媽「清白莫塵染」,講寡婦改嫁後慘死的古例,讓她好好守節,但是他內心深處卻又是十分羨慕他們:「此情夢裡幾度見,紅袖添香酥手捧茗暖心肝……似這般鴛鴦交頸盡意纏綿盡意纏綿,哎呀呀一朝也心甘。」

為了維護封建禮教,他只有壓抑自己,始終意識不到自己已深受其害。罷考了,前程沒了,可他那封建倫理觀念依舊根深蒂固,牢不可破,認為革命是犯上作亂,儘管他也懂得「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道理。雖說他迂腐固執,但是從他身上我們畢竟還是可以看到些優點。

比如他為孩子們發茴香豆,教酒店裡小夥計「茴」的四種寫法,特別是在阿Q臨刑前,他當了自己的長衫,買來酒和茴香豆為阿Q送行,格外令人感動。按說他該恨阿Q的,因為他偷書是阿Q告發的,失去雙腿也是阿Q的「功勞」。但是他還是親自來送行,並且最初在大堂上見縣長要找替罪羊時,大聲喊勸:「阿Q你不能畫押,畫了你就回不去了!」

可見他並不是那種心胸狹窄、有仇必報的人,在是非黑白面前,他還是很耿直的。刑場上,他還善意責怪阿Q:「我不讓你畫押,你偏要畫,這回好了,你要被殺頭了!」並作自我檢討:「以前我總以為自己讀了幾本書,要比你這不讀書的人強,現在看來,你我也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之間啊!」聽到阿Q喊「救命」時,他趴在地上痛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又如何?死又如何?……這生還不如死啊!」發出了落魄知識分子對生活極度絕望、對現實極度悲觀、對黑暗社會極度不滿的最強音!

吳媽,是戲劇中的女一號。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中對她着墨不多,在這部戲劇中她成了舊社會飽受苦難的下層勞動婦女的典型代表。十八歲嫁人,一年後就守寡,人生才開始一小步,便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過早的凋零了。寡婦門前是非多,她雖然真心守寡,卻仍受流言中傷。「一個人無依無靠誰可憐?一顆心無着無落整日懸。」

天天嘆息不已,心如黃連,以淚洗面,度日如年。因為日子的難過,她也曾想改嫁,但是「又怕違了規矩惹事端」,封建禮教這條無形的大鎖鏈禁錮着她,壓迫着她,折磨着她,她又無力反抗。痛定思痛後,她為男女地位不平等而強烈不滿:「心裡只把爹娘怨,為什麼生我是女不是男?男人們三房四妾隨意娶,女人們想再嫁塌地崩天!」想反抗不成,不反抗日子又太難過,這種矛盾心理在對待阿Q的感情上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當見到阿Q為她買的東西時,她感動的哭了:「你給俺買的?你咋會給俺買東西啊!」雖然她對他有意,但是為了名節又不得不拒絕這到來的幸福。所以,她與阿Q在一起被孔乙己撞上時,她也只好喊人來抓阿Q這個「流氓」,說:「這個該死的阿Q,害得我好苦啊!」兩個有情人不能在一起的原因,竟是那腐朽骯髒的破規矩!

阿Q臨刑前,她帶着一肚子遺憾與悲痛化成的苦水前去送行,見他最後一面。我們不妨把他們在刑場上生離死別時的對唱摘錄下來,仔細品味一番:

阿Q:吳媽,可記得半年前的那一晚?

吳媽:一樁樁一幕幕,如在眼前。

阿Q:我對你確實是真心一片!

吳媽:我對你也並非冷心冷肝。

阿Q:為什麼你不願吐露真言?

吳媽:非不願實不敢,有苦難言。寡婦不敢門前站啊!阿Q啊!你可知:女人難,吳媽我更難!

阿Q:吳媽!知你難,我也難,至如今咱老百姓誰不難(註:這一句後來改為:人活在塵世上就該作難)?阿Q這輩子缺臉少面,暈暈騰騰二三十年。人只見我整日嘻皮笑臉,怎知我肚裡裝滿苦辣酸咸!吳媽呀!念起我臨死還是個光棍漢,下輩子求你與我配姻緣!

有情人離別場面本來就令人感傷,況且是生離死別,更何況他們連一天的幸福生活也沒有,愛情就如此匆匆的夭折了,豈不更令人悲傷?縱觀阿Q一輩子的所作所為,基本上乏善可陳,吳媽少年守寡,日子肯定也艱苦難過,但是唯一讓人感到欣慰的是,他們獲得了一份愛,一份刻骨銘心的愛。

這愛雖來去匆匆,雖不敢聲張,雖使人遺憾,但也畢竟使他們死水般的人生泛起過微瀾,使陰沉鬱悶的心曾得到過一絲陽光的撫慰,讓在淚水中沉溺的身心感受到了一團火焰帶來的短暫的溫暖。可是,他們這對歷經苦難的有情人最後還是被迫勞燕分飛,愛情以悲劇結局,這又不得不使人惋惜,不使人難過,不使人更加痛恨那個造成他們悲劇的吃人的黑暗社會。

除了以上三個主要人物外,這部戲曲還成功地塑造了許多配角人物。例如假洋鬼子,他本是一個胸懷大志的熱血青年:「求科學我進城把新學上,尋出路又赴日本去留洋」,學有所成後,回故鄉想為國為民大幹一場,結果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無計可施:「現實像瓢水,澆得我透心涼。

舊勢力好像一張網,網裡人糊塗成了一鍋湯啊!」他被迫屈從於強大的舊勢力,並助紂為虐。他恨官腐敗民麻木,但是又看不起下層人民,認為他們愚昧無知,不可救藥,甚至以取笑他們為樂。再如地保,是個典型的奉迎拍馬、欺軟怕硬之徒,阿Q被趙太爺搧之後,他趁火打劫,向阿Q要「罰款」,以樹立自己的威信。

趙太爺表面上道貌岸然,儼然一副衛道士派頭,卻不允許阿Q那樣的下人與自己同姓,還一直想占吳媽的便宜。鄒七嫂和少奶奶表面上勸吳媽保重,背地裡卻說:「平日裡都不乾不淨,這會兒又在那裝純淨!」並把阿Q給吳媽買的東西給「順」走了。縣長看起來很公正,講民主,但是為了早日破案,硬是拉阿Q做替罪羊,充當搶劫犯給殺了。

除此之外,戲劇中所反映的歷史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深刻性也令人嘆服。革命義士為國為民而犧牲,卻得不到民眾的理解,反而成了民眾取笑的對象。阿Q進城見臨刑前的革命義士連聲嘆息:「可憐!可憐!可憐!」他就罵道:「媽媽的!自己都快被殺頭了,還說人家可憐!」不能明白革命義士因為民眾的愚昧無知而痛心的深意。

這極易使人聯想到魯迅先生在日本看幻燈影像時,見一個中國人被當做俄國間諜為日軍殺害時,圍觀的中國人麻木不仁的樣子,以及魯迅先生在《藥》等作品中留下的那些令人痛心疾首的文字。這反映出辛亥革命並未完全取得成功的一個根本原因是:沒能充分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學到了革命的真理,明白了革命的必要性,積極投身到革命的隊伍中去,成為革命的中流砥柱,革命方能成功。

另外,也反映出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之後的廣大人民,特別是下層人民思想的狹隘、落後,精神的萎靡、愚昧,「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思想已經深入到他們腦髓里去,日子苦也不「犯上作亂」,說他們「民智未開」未免過分,可他們確實是愚昧麻木的令人心痛。

辛亥革命後,清朝的知縣老爺搖身一變,成了民國政府的縣長,把總成了警長,地主還是地主,貧農還是貧農,一切依舊,換的只是一身衣服,一塊招牌,一種稱呼。雖有「現在不興下跪了」的進步,但是這又於國於民會有多大的改觀?革命的徹底性又有幾許?革命距離完全勝利又有多遠?

魯迅先生不安排阿Q冤死在清朝末年的舊社會裡,而讓他死在革命後的所謂新社會裡,到底又有何深意或暗示?凡此種種,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正因如此,曲劇《阿Q與孔乙己》自從1996年被劇作家陳湧泉先生搬上舞台後,就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扮演阿Q的青年演員楊帥學先生,也因自己在這部戲劇中那幾近完美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讚揚,他也憑這個角色,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河南曲劇演員中首個獲此殊榮的人。

期待以後會有更多的文學作品,經過「通俗」後走下堂來,走進普通人家的生活之中,為大家提供更多的精神大餐。如此,將是我們的戲劇和文學的幸事,也是民族文化和文學前輩們的幸事。

(魯迅先生不安排阿Q冤死在清朝末年的舊社會裡到底有何深意?)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8-29 08:08:21

文章我看過,感覺說的挺對的,有問題的話可以多去看看

頭像
2024-07-08 19:07:48

求助

頭像
2024-06-12 23:06:29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頭像
2024-03-25 09:03:56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