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對我好不是男友的義務?因覺得對方不夠愛而吵架,瀕臨分手,要怎麼挽回這段感情?
問題描述:
我和我男朋友是在讀大學的時候認識的,他比我大兩屆。剛認識時他大三,對我很好,經常帶我去吃好吃的,幫我借複習資料,對我噓寒問暖。但是他大四實習以後,每天在學校的時間越來越少了,經常加班,平時也很少理我,白天我給他發信息他也很少回,晚上直喊累,說不了幾句話,就要去睡了。
周末說好來找我,以前是一早,現在都是中午以後才起床,我覺得他沒有以前那麼在乎我了,也因為這個跟他吵,他說我不理解他,可是他以前不是這個樣子的,難道對我好不是他應該做的事情嗎?上次吵架,他已經說出要不然我們都冷靜冷靜這樣的話,是我死拉着他不讓才沒分手。我現在想挽回這段感情,想讓他像以前一樣愛我,我應該怎麼辦呢?
導師點評:
首先,聽你的描述,他雖然平時理你少一些,但我還是能夠感覺到他是在乎你的。你覺得他不夠愛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對於他有一個要求或期待,即「難道對我好不是他應該做的事情嗎」,這在心理學中叫做「反黃金法則」,這也讓他覺得你不理解他,是你們爭吵的關鍵點之一。
另外,你的男朋友正處在從學校到工作中這個逐漸承擔起社會責任的時期,而你還處在大學學習期間,這導致你們現階段要面對的東西是不同的,他的壓力自然也會大一些。如果你真的想挽回這段感情,就要明確你們現在的時期不同,嘗試着理解他現在的處境。
「黃金法則」與「反黃金法則」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A.Ellis)曾提出過這樣一種理性觀念,即:「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也就是說,你希望別人對你好,你就對別人好;你希望別人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幫助你,你就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幫助別人。
很多人在生活中常常錯誤地運用這一定律,即「我對別人怎樣,別人必須對我怎樣」或「他是我的XXX他就只能怎樣」,當這類絕對化的要求變得難以實現的時候,這類人就會在生活中對他要求的那個人產生憤怒和敵對情緒——這就已經違背了「黃金法則」,我們稱之為「反黃金法則」。
很多公眾號都會有這樣的描述:「我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同樣的道理,他愛你,他選擇為你做一些事情,對你好,帶你去吃好吃的,對你噓寒問暖,這是他在表達他的愛意。
因為他是你男朋友,以前空的時候經常來發消息跟你說很多話,現在忙了也必須發很多消息,如果沒空了,就是不愛你了?因為他是你男朋友,以前他周末沒什麼事情一早來找你,現在好不容易可以睡個懶覺睡到中午再找你,就是不愛你了?誰規定的?你對他過高的期望和要求,造成了你的不滿和憤怒,這是導致你們爭吵的最大矛盾,如果這個觀念不能改變,我想即使沒分手,你們可能也走不遠。
「延緩償付期」
在發展心理學中,我們常定義18歲至35歲之間的成年人為青年期。在青年期,人們的任務是自我發現、自我意識形成和人格再構成,要經歷複雜而艱難的同一性確立和對社會生活的選擇。簡單來說就是,在高中及以前,我們往往更多的依賴父母、老師,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學習考試上。而對於一些問題,我們從來沒思考過——「我是什麼人?」、「我該怎麼做?」、「我能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我該如何努力實現我的夢想?」等等。
因此,人們需要再高中畢業之後,有一定的時間來暫緩履行成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先去想明白上述問題,發現自我。這個時期一般發生在大學時期,這是人們對參與社會的延緩,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延緩,我們稱之為「延緩償付期」。
很明顯,他比你大兩年,大四在實習,就代表他的心理延緩償付期即將結束,他需要在這個時候通過實踐、檢驗的過程,決定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未來的職業,肩負起社會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而你,剛剛大二,正是有大把時間和青春可以體驗大學生活,從認真學習向社會公民過度的這樣一個階段,所以,準確地說,你們處在人生中的不同階段,你們目前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當他每天在工作崗位上累死累活,忙得死去活來時,你卻坐在教室里安安靜靜讀書,聽課,甚至還能在空閒時間刷刷手機。當他為一個客戶地聯絡而弄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你正在宿舍里和你的好姐妹談談八卦,說說哪個娛樂明星又有了什麼新聞。你覺得,你因為感覺他「對你沒有以前好」而跟他吵架,合適嗎?
如何正確理解和表達你的同理心
說完這些,我們再來看你們應該怎麼辦。很顯然,他現在不可能像你所謂的「以前」那樣對待你,並且以後也可能不會。權衡利弊,如果你仍然想要和他在一起,那麼你需要做的事情,首先就是向他表示理解。
1
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你與他即使相戀,但首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你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生活態度都完全不同,甚至,你們可能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經歷。就像A可能無法理解B因為被別人借走200元而痛苦了半年;C也無法理解為什麼D明明考了3.0的績點卻仍然覺得自己沒考好。如果想要真的理解他,你應該拋棄自己的固有經驗,站在他的處境,用他的角度看問題,去體驗他的內心世界。越是如此,你就能越深刻、準確地感受他所感受到的。
2
善用肢體語言
我們在和別人表示理解時,除了語言上的「我理解你」,有時還可以藉助非語言表達。比如,你可以用關注的目光看着他,你也可以在跟他說話的時候身體微微前傾,在他跟你說話的時候用點頭的動作,或者一些細微的面部表情,都會讓他覺得被理解到。有時這些非語言的表達,會比直接說,要更簡便有效。
3
及時修正反饋
有時候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往往自以為理解對方,但實際上你的理解和對方的表達可能會出現一些誤差,這在你剛開始嘗試表達理解他時會更為明顯。你可以主動採用嘗試性、探索性地語氣進行詢問,從他表達的感受之中修正你的意見,再一次反饋給他。
我相信當你站在他這一邊,完全地理解他、陪伴他的時候,他能有更多地能量去運用在工作上。等到他穩定解決了承擔社會責任的時候,也就同樣有能力去承擔和你之間愛的責任。通過你的改變,我想,一定能夠帶動他的改變,你們之間的愛會有一個完滿的結局。
評論列表
我朋友諮詢過,還真的挽回了愛情,現在兩人已經結婚了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