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整版關注:工作是為了快樂還是意義

情感導師 6979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陳芳(化名)在某沿海城市上班,幾乎每天都是第二晚高峰(晚上10點)後才回家,才上班1個月,感覺自己就像是一顆螺絲釘,已然職業倦怠,想要辭職。

李猛(化名)是某中學語文老師,每天除了語文科目的事情,還有許多雜事,入職半年,越來越覺得工作沒有意思,想辭職考博。

你也有與他們同樣的困惑嗎?曾幾何時,工作似乎是一件不需要懷疑的事情,每天上班,不管做什麼,數十年如一日,一直到退休。隨着時代的變遷,生活方式更為多元,生活節奏逐漸加快,互聯網衝擊着勞動的分工與合作,人事流動不斷加劇。工作對於個體的意義,亦不再像從前。如果對於前幾代的人來說,工作是一趟長途火車,那麼,對於現代的年輕人而言,工作或許更像是地鐵,坐幾站都可隨時走下。

這樣的一種轉變,是年輕人自我意識越來越凸顯的一種表現。其一,大家不願讓自己變為一個機器人,每天在規定的條條框框中按部就班地工作;其二,年輕人希望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能夠體會到成就感;其三,大家期待自己的價值觀能夠被尊重,不被領導強迫做事,不做一些無用功,尤其是形式主義的事務。

中國青年報整版關注:工作是為了快樂還是意義

這些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凡事過猶不及,自我意識越來越凸顯,也可能導致「入一行恨一行」。盲目跳槽後,仍然會陷入迷茫,甚至最終懷疑自我。

那麼,怎樣去理性分析工作中涉及到的各類因素?如何面對工作中的困惑?如何更好地平衡自己對於工作的心態呢?

對於做一件事情,有兩個最基本的維度,那就是:快樂+意義。對於N件事情累加起來的工作,不妨也試試從這個角度去進行分析。

有些事情可以為自己帶來快樂,比如打遊戲、品嘗美食、旅遊、購物、看電影等;有些則可以為自己帶來意義,比如看書、寫文章、練琴、跑步等。當然,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每個人的標準會有不同,對某些人來說快樂的事情,對他人而言可能是痛苦的;對部分人來說有意義的事,於其他人而言可能毫無價值。

工作中的快樂可以來源於多方面,最常見的有:自己真心喜愛,對行業真正感興趣;「錢景」光明,報酬豐富;工作內容清閒,不費力;社會大眾認可度高。同樣,工作也能帶來多重意義,包括有價值感和成就感,可以積累經驗、不斷成長,自己具有主動權、能夠被尊重,可以幫助他人、為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等。

快樂和意義可以把工作分為四類:快樂且有意義的事情;快樂但沒有意義的事情;不快樂但是有意義的事情;不快樂且沒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會發現,魚和熊掌難以兼得,所謂「錢多活少離家近」的工作幾乎沒有。就算有,長期這樣下去,成長(意義)方面也可能受到很大影響。

因此,大部分工作,實際上是在後三種情況間做出選擇。快樂但沒有意義的事情,往往只能給人帶來短期的愉悅感。長遠來看,這樣的工作只能讓年輕人虛耗時光,無法累積行業知識、提升職業技能,必然會影響未來的職業發展。

日常工作中,也不乏不快樂但是有意義的事情,比如鑽研枯燥的專業書、熬夜寫報告等。這類事情雖然做起來比較難,不太容易堅持,但恰恰是在專業層面的打磨與深耕,才能為自己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不快樂且沒有意義的工作,可能是每天忙於應付領導和同事不合理的工作要求。即便自己不喜歡、不贊同,也只能一味地忍讓和迎合。

如果某項工作對於自己確實是不快樂且沒有意義的,那就應當及時止損,早點離開。否則,不僅會讓自己的事業停滯不前,還容易引發抑鬱狀態等。如果一份工作做起來不快樂但還是有意義的,那可以不着急跳槽。快樂與否並非恆定不變的狀態,有時候,人會因對某一領域了解更多而進一步產生興趣。因此,不妨給自己多一些探索時間,積累經驗、培養興趣,為未來更好的發展奠定紮實的物質和心理基礎。

當然,利用這一標準衡量工作選擇的前提,是對自我偏好有着清晰的認知。若是不清楚自我特點與目標定位,不知道自己應該承擔何種責任,就很難從工作中體會到真正的快樂,也不能感受到人生意義和價值。因此,年輕人應當在大學期間多實習、多進行自我探索,明確自身的優劣勢和熱情所在,避免在畢業時陷入迷茫狀態,隨波逐流地找工作。

(作者:陳武,系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師)

會拼也會玩,本該成為年輕人的價值坐標

南向歌

互聯網公司員工的非正常死亡事件,讓輿論場的情緒在瞬間被點燃。年輕人的猝然離世,觸動了某些深層次的焦慮與不安。有人聯想到10年前的「富士康13連跳」事件,後來的信息顯示富士康並非輿情洶湧時眾口鑠金的「血汗工廠」。相反,規範管理、相對良好的員工福利、基本不欠薪等優點,讓當時的富士康並不擔心招工問題。

多年過去,隨着製造業的升級轉型,再加上受高等教育人群的擴大,矛盾轉向了更「高端」的互聯網產業。前幾年一首《感覺身體被掏空》的歌曲,以一種海派幽默的氣質,描述了都市奮鬥青年的身心疲憊感。近段時間,網友通過比較幾座城市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流調情況,又將觀察視野引向追求安逸還是「多打一份工」的討論。

可以說,這代年輕人不排斥奮鬥,甚至主動擁抱奮鬥。相比他們逐步接觸市場經濟的父輩,這一代年輕人更熟悉市場規則,也深刻地領悟到付出換取回報的樸素經濟學常識。不幸去世的互聯網公司女員工,最後的朋友圈簽名是為公司「守邊疆」,令人唏噓感慨之餘,也不得不承認新興互聯網產業對年輕人充滿吸引力。

多數年輕人並非懼怕奮鬥,而是擔心自己的奮鬥被「工具化」。只有讓奮鬥者看到遠方的願景,才能讓人踏實篤定地邁出每一步。

在互聯網行業,跳槽是晉升和薪資增加的主要路徑——這也是因為在龐大的「系統」里,內部上升渠道並不通暢。靠「論資排輩」在用人單位「升級」的規則,在人才流動頻繁的互聯網企業並不奏效。更何況,在一些互聯網公司還存在殘酷的「35歲定律」,如果你35歲沒有成為足夠高層的管理人員,那麼面臨的下場就可能是被淘汰。

很多企業會通過塑造校園化環境來構建起自己的公司文化——內部擁有品質不錯的食堂,同事之間互稱「同學」,公司還會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來建設團隊。這些做法自然有其值得褒揚之處。從校園到公司,人際關係依然簡單,年輕的畢業生不會感到太多不適,可以像完成一份作業一樣來完成工作任務。

但是,完全依靠這種類似校園的組織框架來實行管理是不現實的。一個人在學校里,其唯一的身份就是學生,一切行為都要遵循學生的身份特徵。而進入社會以後,他就必須接受自己的多元身份——於公司而言是雇員,於戀人而言是未來的依靠,於房東而言是繳納租金的房客。那種試圖以類校園環境框住員工,而缺乏對員工其他身份角色考慮的企業,本質上也是對人才的不尊重。

最近,「深圳女孩」的段子火了。兩個深圳的女生到外地朋友處做客,主人問她們在深圳生活都聊點什麼,女孩說:搞錢。有人批評這樣的段子是地域性的人設販賣,但「深圳」本身的指向,可能並不在於南海邊的那個圈,而在於那種為理想而打拼的精神。「搞錢」不是拜金,它也是對創造價值的一種直白描述。

因此,讓年輕人看到上升的空間,看到「打工人」的前景,才能有效釋放他們奮鬥的焦慮。「深圳女孩」的這組搭配之所以成為輿論樂意接受的符號,也是因為深圳這樣的城市能夠提供這樣的機會,能夠講述令人信服的「深圳故事」。

相比父輩們細水長流的財富積累,這代年輕人的財富觀也需要被傾聽。住房問題、子女教育問題和未來贍養老人的問題,都對年輕人積累財富的能力提出要求。但年輕人並不願意被數字上的財富約束——比如,如果租房能夠滿足居住需求就未必要買房,教育「內卷」也愈發成為社會深刻反思的現象。年輕人更希望把財富使用到他們真正認同的領域,而這就要求社會能為他們消除引發不安全感的後顧之憂。

上班時拼命工作,下班時徹底放鬆,節假日完全與工作切斷,這也是年輕人所期待的生活模式。近年來,休閒社會的概念被主流輿論頻繁引用。一些地方嘗試「長周末」休息制,而更多人則呼籲帶薪休假得到落實。讓工作與個人生活有所分離,是年輕奮鬥者的底線。

休閒社會的確立,很可能要依賴於制度與法律的剛性。比如,嚴格落實勞動法提出的規定與原則,對不遵守規定的用人單位予以嚴肅處罰。

年輕人會打拼也會玩,本該成為一種被充分認可的價值坐標。「搞錢」不再可恥,而「酷玩」也有充分時間和空間,這才是一個正常社會應該有的樣子。

我從互聯網大廠「裸辭」

十二月

我曾經一度是朋友眼裡的工作狂,可我並不認可這樣的評價。

大學畢業時選擇到互聯網公司工作,當時的想法是:我喜歡快速處理問題的節奏,喜歡自由交流的氛圍,喜歡有想法就可以去做的狀態。可是,在互聯網公司待了三年多後,我正式「裸辭」了。

可怕的工作時間是我選擇「裸辭」的首要原因。我的工作時間從8個小時延長到了10個小時,然後是12個小時,後來是14個小時……我的同事還勸我:「千萬不要距離公司太近,不然你會更晚下班。」而伴隨這樣的工作狀態,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養的鮮花都枯掉了;我錯過了長輩的八十歲壽宴、錯過了中秋團圓之日,錯過了談了多年的男友,他離開時問我:「工作真的那麼重要嗎?」

慢跑一直是我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但當時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即便在休息日,我都沒有力氣走出家門,只想在床上躺一整天,可是一直睡覺也無法讓我的精力恢復。 我發現吃辣總會讓自己的精神振奮,於是開始變本加厲地吃辣。一年後,我的體重達到歷史巔峰:增重15斤,慢性胃炎出現,開始經常發燒。有次一個月連續發了4次燒,有朋友直接問我:「你不要命了嗎?」

我和在同一座城市的朋友相聚機會越來越少,我們之間最大的儀式感變成了一年一次的元旦聚會;我失去了一位15年的髮小,我失戀的時候只想要用拼命工作來抵住悲傷,並沒有告訴她,而她失戀時給我發的消息被工作消息淹沒了,就這樣斷了聯繫。我開始質疑:這樣下去,三年之後我會是什麼樣子?一定很糟糕吧。

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是真正的一無所有。我很多次在凌晨下班的路上邊走邊哭,心裡一遍遍地問自己:現在工作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這種內心意義感的缺失直接影響了我的身體狀態:我的生理期長時間缺席。為了讓自己得到足夠的休息時間,我曾與領導溝通,但領導也表示無奈,一方面既有業務壓力,而另一方面,上級領導也會關注員工平時的工作時長。我曾經跟他們溝通了很多次,其實我也可以學會「上班摸魚」與「騎驢找馬」,但當時覺得自己只有一條路:除了從互聯網公司「裸辭」,別無選擇。

對於是否能夠接受加班這個問題,我的答案一直都是:可以接受因工作需要的必要加班,不接受無意義的加班。可是,每天在公司工作12個小時以上似乎成了一種常態,而除了必要的項目時間,我們真的需要一直這麼忙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長時間的過度消耗,必然會帶來身體素質的急速下降,也必然無法維持人的可持續發展。如果要靠員工長時間在公司的消耗來維持公司的高速發展,即使給予看上去令人欣羨的工資,恐怕也只是鼓勵員工用自己的身體掙錢,我實在沒法繼續走這條路了。

互聯網行業的朝氣蓬勃對我曾經有莫大的吸引力,可在沒有能力改變現狀又覺得自身在不斷消耗之時,無法學會「摸魚」的我,有些狼狽地選擇了離開。

如今,遠離互聯網公司沉重壓力的我,終於獲得了久違的平靜與舒適。我會看一些專業書籍來提升自己,到了周末,會有計劃地進行一次短途旅行。即便因為疫情不能出行,我也能在家裡看看電影、種種花、做做飯,還能與三五好友相聚。我還選擇用文字記錄這些生活的細節,這不是為了給誰看,而是要給自己留下一些記憶,同時不斷提醒自己:生活就在這裡。

勝者為王不應該是美好生活的邏輯

(作者:梁萌,系北京建築大學副教授、中國社會學會勞動社會學分會理事)

近年來,互聯網行業加班情況愈演愈烈,相關事件頻發,引發了社會整體的關注。此前,儘管其他行業或多或少也存在加班現象,但卻未曾像當下一般,讓以年輕人為主的企業一線員工不滿,並引發廣泛的社會情緒。

近年來,互聯網行業的社會影響力明顯攀升,吸納了大量新進職場的年輕人,因此受到了更多關注。就我觀察,互聯網企業加班現象並非近幾年才出現,而是從行業初創階段起就同步發生的。那麼,為什麼加班一直存在,而集中在近期被企業員工詬病和被公眾關注呢?關鍵原因或許不僅是加班時長和頻率的單純增加,也是行業整體發展模式,以及與之相關的價值理念、管理制度的變遷。

整體來看,互聯網行業在我國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智能手機普及之前,在技術上表現為以電腦端產品為主,技術創新是該階段發展的核心動力;第二個階段則表現為以智能手機端的App產品為主,並以此打通多方主體,業務更多聚焦於平台商業模式,因此更注重產品運營,核心發展動力逐步轉向人力資源的協調配置,使得這個行業從「技術密集型」變成了「勞動密集型」。

在第一階段,互聯網企業普遍相信: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在於提倡平等、自由等價值觀的「工程師文化」,因此,大多數一線企業都以此為核心,建構了相對扁平化的內部組織結構,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等方面賦予了員工較多的自主空間。在這種企業文化之下,員工即便需要加班,也可以視工作推進進度等情況自主決定加班的時長與頻率。從勞動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類勞動者對工作擁有一定自主權的管理模式被稱為責任自治,也較少引發員工的不滿。

然而,進入第二階段後,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動力已經發生根本遷移,技術創新的重要性,逐漸被平台商業模式下的項目產品運營所取代。技術從創新引領到被動響應,作為創新基礎的「工程師文化」和與之相關的工作制度因此顯得不再必要。為了實現企業快速占領市場、掌握產業鏈頂端話語權的發展目標,頭部企業為了利益最大化,反而對驅動員工全力投入的管理模式產生了需求。

在這一背景下,許多企業都細化、強化了對員工績效的考核和對工作時間、工作方式的具體要求。我們在新聞中看到的某企業「廁所門」和「工位監控」等現象,都屬於這方面的極端表現。在行業轉型的大背景下,不僅員工加班的頻率和時長明顯增長,原本作為權宜之計與特殊情況的加班,也變成了制度化、常態化的加班。員工失去了選擇權和自主空間,最終處在企業的高強度直接控制的管理模式之下。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看到,當下互聯網從業者對「996」的詬病,本質上體現的是行業整體管理模式從責任自治到直接控制的變遷。企業員工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對工作的自主支配空間和創新的資源與意願,工作很難再成為其成就感和意義感的來源,反而基於日益提高的時間和效率要求,成了他們身心健康的嚴峻威脅。

「996」乃至「007」的背後,起到支配性作用的,其實是互聯網產業發展模式從「技術創新」到「平台商業」的轉換,這種改變導致相關企業日漸偏離「科技改變世界」的原初價值觀,轉而強調勝者為王、贏家通吃的競爭話語。互聯網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對競爭和效率有所要求固然可以理解,但作為時下最具影響力、正在深刻重塑我們的社會與生活的重要行業,公眾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它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樹立企業發展的理想榜樣,為社會和個體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正是因為部分互聯網企業的具體做法,與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美好生活和工作的期待背道而馳,與其直接相關的加班話題,才成了當下社會的核心關注之一。今天這些奮鬥於互聯網行業的年輕人,未必比過去的勞動者承壓能力弱,甚至承擔着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工作重壓,而要破解時下的困局,關鍵還是在於企業一端。

我像陀螺一樣轉動在此起彼伏的工作群

老路

我是一名基層公務員,在鄉鎮上班,也就是大眾眼中的「鐵飯碗」。經常聽人說,還是你們「鐵飯碗」好,工作穩定又清閒。不好意思,對這句話,我只能同意一半。不可否認,工作穩定是公務員的優勢。疫情期間,身邊有人暫時沒了工作,那時我會自忖,如果是企業員工,是不是將面臨失業危機而惶惶不安?

沒有十全十美的工作。在我看來,公務員並沒人們想得那麼好,它只是一份平凡普通的工作。

鄉鎮是國家行政區劃的基層單位。作為基層公務員,我們工作的顯著特徵是要和老百姓面對面打交道,解決各種雞毛蒜皮的瑣事。另外,不少工作任務來自上級單位,我們要積極貫徹方針政策,保證各種措施平穩落地。

剛剛過去的2020年,印象最深的是春節期間,單位同事都沒怎麼休息,先是工作到臘月二十九,然後大年初一返回單位投入疫情防控。遇到緊急情況,不同職能部門要協同工作,我和同事們要不斷接收、執行上級部門指示。

為防止人流聚集,單位轄區內設置了交通卡點,我們的人員要投入不同卡點,同時不停上報數據。不說別的,就匯總上報信息這塊,就能證明我並不「清閒」。不同的上級對應不同的表,同樣的信息要一次次匯總上報,有的表格只是應付檢查做無用功。

疫情形勢穩定後,各項工作逐漸步入正軌。那時,我的願望是任務不要全部堆在一起派下來。結果一會兒收到這個上級的文件,說要匯總全鄉鎮某部分工作的信息,截至日期是五天之後;緊接着收到那個上級的文件,說是需要提供全鄉鎮某部分工作的報告,截至日期是兩天之後。不同的上級,對應不同的「deadline」,而且要得都很「急」。

布置工作,有的上級是下發紅頭文件,有的上級是下發工作提示;有的上級拉了一個QQ群發布指示,有的上級在QQ群之外又建了微信群。天知道我有多少個群。工作忙的時候,我的群消息此起彼伏,跳動着一個又一個的「收到」,直到凌晨漸歇。

有管理理論按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將工作分為四種類型: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想要把時間效度最大化,就要最先完成緊急且重要的工作,然後學會權衡緊急不重要的工作和不重要但緊急的工作。然而,對我和同事來說,眼前的工作都顯得「緊急又重要」。其實有的工作緊急嗎?有的工作真像說得那麼重要嗎?

上級部門為減輕基層工作負擔,便用技術手段來優化工作流程,初衷自然很好。由於用App整合政務,我的手機內存有三分之一,是留給上級部門的各類App和工作照片的。然而,頁面不美觀、技術優化不夠也就算了,很多App的設計其實沒有考慮基層實際,有些風風火火用了一陣子便沒了影兒,成了殭屍軟件。事後想想為這些App付出的精力,覺着遺憾可惜,畢竟加了不少班。

到了年底,年終考核開始了,電腦、打印機、手機都很忙。打印機除了打印工作報告,還要打印一摞一摞的照片,因為這是平時開展工作的「印記」。手機除了頻繁地聯繫同事、回復「收到」之外,還要給各種評選投票,關鍵是投票一般持續十多天,每人每天都要投。

忙起來的時候,我整個人就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走出校門,我時常感覺沒時間思考充電,無比焦慮。不過焦慮着焦慮着,也就習慣了。習慣了辦公桌前一坐一整天,習慣了體檢報告越來越多的項目亮起紅燈,習慣了越來越大的肚腩、越來越不穩定的血壓。加班或許沒有直接威脅生命,但日復一日的加班,尤其很多本不必要的加班,會消磨原本對工作的激情。

評論列表

頭像
2023-12-18 04:12:42

我最近了解了一下,是我朋友給我推薦的,很靠譜,推薦大家情感有問題的可以嘗試一下

頭像
2023-10-08 11:10:08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