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者定離,一期一祈,勿懷憂也,世相如是,唯心所向,為卿所往

情感導師 7026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我雖是不信佛,但是從倉央嘉措詩集到一些佛經的譯本都有讀過一些,佛學大師譯本中的濃濃禪意,也是值得研讀並悟道的。

某日一行者上雞足山,虛雲寺內,見一信眾,愁上眉梢,正請教方丈:

「人世間的物慾橫流,紙醉金迷,從來都是主流,是普羅大眾奮鬥的目標。只要和這個世界接觸,有意無意之中就會被影響,我們難免也會變得浮躁。方丈,請問這個何解?」

「夜深人靜的時候,拿出紙筆,試試抄寫佛經。」方丈道

會者定離,一期一祈,勿懷憂也,世相如是,唯心所向,為卿所往

「抄寫佛經可以讓人變得不浮躁嗎?」

「心靜了,世界就靜了。」

信眾似懂非懂的點頭,謝過方丈,然後告辭離去。

行者跟隨書生,結伴繼續上行,古道狹窄,樹木茂密,鬱鬱蒼蒼,越往上走霧氣越重,似入蓬萊仙境。

有人說,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理解,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

所謂心靜,就是要「非絲非竹而自恬適,非煙非茗而自清芬。」不傾慕權勢顯赫,不奢求榮華富貴,來去無執,得失隨緣。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

「心靜了,世界就靜了。」

或許每每遇到煩心的事情,或者想放棄自己的堅持,隨波逐流,研讀或摘抄一些佛經禪意,化浮躁於無形。心靜了,自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終究,不會變成自己討厭的那類人。

當然,佛經優美主要是因為翻譯的水平高。拿金剛經來說,多看幾個版本,就能發現,有的太學術,沒有美感;有的有美感,但是缺少禪意。鳩摩羅什的文筆就非常優美並且有禪意。

想必能寫出如此深遠且有禪意的人,必定是值得尊敬的人。所以,雖然我不信佛,但是會學佛。

從網上匯總,摘抄了分享一些優美精當的句子,其中蘊藏的萬千奧妙,越細細品味,越驚嘆不已。

《妙法蓮華經》:【長夜安隱,多所饒益】(短短八字,人生真相是苦,苦是因為無明。故說:長夜。但是願眾生在此長夜,心靈能有所寄託,生活能有所依靠。故說:安隱。八個字,把佛法的要旨,全都概括了。)

更重要的是,聞,思,修,為離開此長夜,從噩夢覺醒做準備,這是從佛法獲得的利益。所以又說:「多所饒益」。

雖然我不信佛,依然覺得這句很美,

《佛說四十二章經》:【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可以理解為,人因為有愛欲,便從此生出許多憂愁煩惱,從憂愁煩惱又生出許多恐懼害怕之心。如果斷除了愛欲,那還有什麼值得憂愁恐怖的呢?對於外在的財、色、名、食、睡也是一樣。因為愛着的緣故,就想追求。求不到時固然憂愁,但是求得時也是不安的,因為害怕失去!怕被人奪去所愛,因此憂愁怖畏之心,也就生起了。)

《占察善惡業報經》:【知唯妄念 無實境界】

(知道這一切都不過是虛幻的妄念所造成的,本來沒有什麼真實的境界。這句話說的很透徹。沒有什麼真實的境界。無論你所想的是善是惡,是親是仇,是貪是嗔,這都是妄想,不是真的,不是什麼真的境界。)

字字平實,但要真參透其中禪意實屬不易

《大般涅槃經》:【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恩愛和合者,必歸於別離。諸行法如是,不應生憂惱。】

(大般涅槃經是一部記載了釋迦摩尼臨涅槃之前的言行思想經典,在釋迦摩尼涅槃之前三個月,就告訴眾弟子自己將在三個月後入滅,眾弟子涕泣流淚、悲不能勝。而釋迦摩尼認為,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苦空無常的,即使是親近恩愛的夫妻,也不能終生相守,最後都會有令人傷感的離別,這都是一種自然現象。佛陀勸眾弟子看破人生的無常,不必為自己的即將涅槃而感到悲傷。)

《佛說鹿母經》:【一切恩愛會,皆由因緣合,合會有別離,無常難得久,今我為爾母,恆恐不自保, 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

(鹿母經,又叫佛說鹿母經,共一卷,出自乾隆大藏經大乘單譯經第512卷,由西晉譯經家竺法護所譯。內容講述了母鹿捨身保護鹿子,終將獵人感化的故事。)

在芳草鮮美的山野,剛生下兩隻小鹿的母鹿,因覓食誤入獵人設下的網羅,行將就死,母鹿悲念起尚不知生存之道的幼鹿,遂鼓起勇氣向獵人提出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請求——讓它先回去引領孩子找到水清草鮮之地,就在向孩子揮淚道別時,說出了有情眾生瀕臨死別的極大痛苦之際自然而生的感悟:「母子親情一場,終須別離,危脆的生命譬如朝露,無常時時召喚,即使恩愛合會,也要道再見!」

雖然依誠信而復返獵人之手的母鹿,終因感動獵人而獲釋,母子回到草原,但母鹿發出的感悟之鳴,終有一刻將回歸己身,也回到每一個有情眾生身上,此時不離,無常仍將於不可知的時日掩至,母鹿的悲嘆,其實何嘗不是人類的千古之嘆呢?

聚散離合,人生的實相父母庇護子女的安全感,每一分每一秒都被無常所威脅,而子女離開父母懷抱的時刻,也會隨時來到,或長成離家,或意外死別,都不是依憑骨肉親情就能改變或挽回的。但父母的悲哀未嘗稍減,甚且不甘,因為大多數的人都眷戀着世間的情愛,總以為擁有了就是永遠,而不能看見人生的實相——一切人事的聚散離合都是自然!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說道:「失去家人和我自己所擁有的每一樣東西,就是一種死亡。」

一生中,我們看似在積聚許許多多的物事,大人收集錢財、名位、頭銜、收藏品、房產、鞋子、衣服、首飾,孩子收集火柴盒、小汽車、芭比娃娃。

大人收集愛情、友情、親情,孩子收集分數、獎狀、第一志願。

我們都喜聚厭離,但這些東西哪一樣不會消逝?在「得」的同時,「失」亦發生;在「有」的一刻,「無」也存在。

我們失去童年的純真、青春的無憂、親人的聚首、朋友的音訊,而失去最多的是自我的了知,我們在「失去」的時候,也「獲得」了人際的糾葛、無明、競爭、疑忌、沉溺,何時我們不在面對如死亡一般的「失去」呢?眼淚里閃爍真理之光

我們在害怕失去的時候,已成為這種意念的奴隸,苦亦隨之而來。

對於我們所愛的人執着不放,就能保證不失去嗎?

《弘一法師病危前手書之偈語》: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君子之間的交往如水一般純淨沒有任何功利之心,如果只看事物的表面現象,好像看到了真實情況,實際上會差得很遠。問我將到哪裡去安身呢,前路廣闊,我無言以對。但只見春滿花開,皓月當空,一片寧靜安詳,那就是我的歸處。)

情不敢至深,恐大夢一場。卦不能算盡,畏天道無常。

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萬法緣生,皆系緣分。

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

對於我們來說,這飽含滿滿禪意的佛經足以受益一輩子。

我比較喜愛的一位僧人:弘一大師,文中的《送別》歌詞就是出自其手。一本關於弘一大師的傳記:《人間有味是清歡》,始終留在身邊。

弘一法師在俗時,有年冬天,大雪紛飛,好友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很久。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讓葉子小姐彈琴,他便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

1918年的春天,一個日本女人,尋遍了杭州,最終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裡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李叔同。

兩人一同在岳廟前的小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錶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妻子就那樣一個轉身,消失在若隱若現的茫水道。

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只有一代名僧弘一法師。

永遠向這些放棄愛情,親情,友情,追究至高境界的佛家大師們致敬!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7-16 12:07:54

專業的情感服務機構真的不錯

頭像
2023-10-03 00:10:50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