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性格的影響有多大?

情感導師 5891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收到這樣一個留言:

「雨宸老師,我最近很受傷,我男朋友最近很嫌棄我的家庭,不太想跟我在一起了。因為我是單親家庭,他說他很看重未來老婆的原生家庭,他覺得原生家庭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他不喜歡單親家庭的女生。其實我性格還是很好的,我朋友包括我前任,都說我性格很好,人也不錯,和我在一起相處很舒服,我前任以前還挽回過我很多次。現在我有些懷疑自己了,我不知道原生家庭是不是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雨宸老師能不能幫我解答一下?」

先說我的觀點:我從不認為一個人的性格應該全部賴在「原生家庭」上。甚至現在對「原生家庭」有很多的討論,都是帶着一種「甩鍋」的思想,覺得自己之所以怎麼怎麼樣,都是因為「原生家庭」不好。

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的想法。如果說你覺得用原生家庭的視角可以解釋你現在的焦慮你的性格障礙,可以讓你覺得好受,那沒問題。但如果你把一切責任都推到原生家庭上,用原生家庭來掩蓋自己其他地方的不足,那我只能說你是在貼標籤,找藉口。

原生家庭對性格的影響有多大?

就像這位朋友遇到的相親對象,嘴巴上說的是不能接受她是單身家庭,實際上他自己不能完全地接納你,不敢去承擔某些責任,所以就找這樣一個沒辦法解釋的藉口。畢竟誰也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啊,拿出生說問題,你讓人家能怎麼辦?

這就跟那些各種鼓吹「不能娶有弟弟的女孩兒」「不能嫁有兄弟的男孩兒」一樣,用一些有偏差的個體來否定整個群體,真的愚昧無知又狹隘。

所以我覺得你不要去理會這個相親對象的話。聊得開心不代表兩個人的思想在同一個層次。你看聊到原生家庭這種深層次的問題上,你倆的分歧就體現出來了啊。

你壓根兒不必因為這樣一個不同觀念的人,而去質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值得。因為不在一個層次的人說的話不值得去對號入座,就好比「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於海」。

下面我就根據我的諮詢經驗,從5各方面,來幫你正確地認知性格與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但性格並不只是原生家庭塑造的。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從生物與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性格與先天性因素有關,這個因素被稱為「精神胚胎」。就像剛出生沒幾天的嬰兒,有着天然的脾氣性格。

除了這種天生的「精神胚胎」決定了我們的性格外,子女與父母的親子關係,人的成長環境,受教育的模式,社會文化的變遷,甚至是個人價值觀、行為方式都會影響和決定一個人的性格。

就比如童年時期一直文靜內向的女孩兒,會隨着年齡增長,社會閱歷,交往的人際關係等等各方面影響,而變得活潑外向。

所以原生家庭是會影響我們的性格,但不能決定我們的性格。按照牛津大學的BrianLittle的理論(ascited in, Dahl, 2014):

「每個人都至少有三個自我,一個是由基因決定的自我,一個是在環境與文化影響下的自我,還有一個是由我們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標與價值所定義的自我,而最後這一個,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屬於自己的自我。」

所以說,決定你的性格發展的,最終還是你自己,而不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頂多算是一個「引子」,就像一個遊戲的開局。

說了這麼多,我覺得我也有必要跟大家聊聊「原生家庭」這個話題了。我的觀點是——

「『原生家庭』是用來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理解他人,而不是用來批判和怨恨,以及貼標籤的。」

我記得之前有部熱播劇叫《都挺好》,劇里的蘇明玉、蘇明成、蘇明哲,甚至蘇母和蘇父都有着非常鮮明的性格色彩,這些性格的形成確實跟他們的原生家庭脫不了關係。

比如:蘇明哲從小成績優異懂人情世故,總是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認同。長大後就變得冷漠又高傲,習慣維持自己的強大「人設」,忍受不了被輕視,忍受不了挫折。看似關心家人但其實只為滿足自己的「長子身份」,並沒有真心去理解家人。

再比如,蘇明成從小被母親各種偏愛,就變成了長不大的小孩,偏執又衝動,情緒波動特別大。承受不了挫折的時候,還會念叨着母親偷偷哭泣。

至於蘇明玉,大概是唯一一個擺脫了父母影響的孩子。蘇母將自己的人生悲劇一股腦「投射」到明玉身上,對明玉各種打壓忽略。好在明玉從小就很抗拒母親的這種「教育」,不願意接受母親的「自我投射」。又因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溫暖的「貴人」,治癒了自己在童年裡受到的傷害,才讓她不知不覺活出了自己的性格。

但實際上呢,蘇明玉看似獨立自主的性格背後,依然走不出被母親傷害的陰影。在她的內心深處,還是渴望着被家人認同、理解和關愛。所以她一邊痛恨母親對自己的苛責一邊操持母親的葬禮;一邊怨恨父親的懦弱無能,又一邊對父親各種照料。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不斷地向家人證明:我是值得被愛的。你看最後幫到你們的,就是你們曾經忽視和看輕的女兒,你們是不是應該後悔?是不是應該多愛我一點?

肯多人看這部劇恨蘇母和蘇父恨得牙痒痒,但是到劇情的後面,又會覺得這倆人其實也是可憐人。

蘇母被自己的母親強迫嫁給了自己看不上的男人蘇大強,又因為懷了蘇明玉而放棄離婚。可以說她的整個人生都是被自己厭棄的,所以她非常不喜歡明玉。這種不喜歡實際上是她對自己的怨恨和自我安慰,恨自己沒辦法享受新時代女人的自由,只能聽命於父母;自我安慰自己是個女人,女人就應該被犧牲,自己沒得選。她只能通過這種自我安慰和自我怨恨,來強行面對生活里的雞零狗碎。

蘇大強前期的懦弱和無能,讓他一輩子都在耿耿於懷。以至於最後得了老年痴呆,都忍不住想要去彌補年輕時對女兒的虧欠。

所以整部劇從開始的憤怒,到最後的和解,讓大家逐漸開始理解彼此的不堪。重新審視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試着去原諒去接納,最後去治癒。

如果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只會帶着怒火和怨恨,去指責自己的原生家庭指責父母,那麼我們永遠也無法走出這種創傷,永遠都會活在怨恨里,跟自己撕扯,跟父母對抗,直到父母離世再也無法彌補。

因為沒有完美的父母,更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熟悉我的小夥伴都知道,我在分析感情婚姻問題時,會追溯當事人的原生家庭。從原生家庭去分析個人的依戀類型,人格類型,然後找到需要接納和修復的部分,找到問題的突破點。

結果就是做了這麼多年的諮詢,我發現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父母,更不存在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再優秀的人,事業再成功感情再美滿,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脆弱和不堪。

我有一位來訪者就是這樣的人,她與丈夫感情和睦,自己開了一個小型諮詢機構,生活中也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可是她的心裡一直有一個結,這個結就是她怎麼也無法理解明明她比自己的哥哥優秀,比哥哥更孝順父母親人,可為什麼父親和奶奶還是不待見她?甚至因為她是女孩兒各種為難她的母親,她的母親只會叫她忍受。她雖然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可這個心結總是讓她痛苦,甚至讓她情緒異常激動。尤其是母親去世後,她的失眠更加嚴重了。

直到我帶着她重新回顧她奶奶,她父親,她母親的歷史時代,回顧當年時局的動盪,饑荒遍野的可怕。她才發現原來她的奶奶差點因為戰爭喪命,她的父親5歲那年差點被餓死,她的母親是逃荒到她出生的村莊的。

在過去的那個年代裡,她的家人為了生存會捨棄健康,比如捨不得倒掉剩飯剩菜,捨不得扔掉壞了的蘋果。更不懂什麼叫心理健康,什麼叫精神追求,光是活着就花光了所有力氣。

他們會天然的認為男人可以為家庭創造財富,女人只負責生育。他們接受的教育和觀念皆是如此,所以自然對自己的子女也照着複製這些經驗。

而隨着如今經濟的騰飛科學的進步,西方文化的不斷滲入,我們才開始真正地關注心理和精神層面,關注生存的質量高於生存的狀態。才開始懂得什麼是原生家庭,懂得健康不僅是生理上的,還包括了心理。

所以說到底,也不過是因為我們幸運地享受到了社會發展帶給我們的見識和機會,免去了求生的基本需求。

如果說我們在享受這樣的見識和機會時,還要把自己的不幸歸結到原生家庭上,還要去責怪抱怨父母害了我們,要為我們遇到的不幸負責,那是不是過於「雙標」,過於「既要又要」呢?

一個家庭的幾代人都有着自己的幸運和不幸,要真的追究原生家庭的傷害,那些已去世的人,又該找誰追究呢?如果我們總是把自己的幸運歸結於自己努力,把不幸歸結於原生家庭的傷害,那麼我們永遠也無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永遠也無法真正地接納和理解自己,永遠都活在「甩鍋」和藉口里。

當我把這些話告訴她,問她你從父母家人那裡有沒有學到一些好的品質時,她回想了許久,是這樣回復我的:

所以你看,原生家庭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創傷,但也會帶來一些希望。而你之所以釋懷不了,說到底是因為在也沒有機會去彌補和表達。當你在埋怨父母的錯誤時,其實埋怨的是你自己的缺陷,埋怨的是你沒辦法接受這樣一個不完整不完美的自己。

其實我們當今社會的每一個家庭,甚至包括現在的90後在組建家庭養育小孩後,也不會成為一個完美的父母,也很難為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

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當父母,第一次當子女,任何家庭都會產生衝突和矛盾。只要是正常的人格,有相對穩定的情緒,那麼這個家庭就是正常而健康的。就像 家庭治療大師米紐秦說:「理想的家庭不是不產生問題的家庭,而是產生了問題能夠積極解決問題的家庭。」

至於那些不正常的家庭,多半是父母或親人間有一些不健康的人格障礙,比如酗酒、暴力、吸毒、賭博等等。對於這種不正常的原生家庭,我的建議是儘快遠離,並且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去做心理療愈,去治癒自己。先治癒了自己,你才能在未來去創造一個正常的原生家庭,減少創傷的傳遞。

所以治癒自己,不應該靠怨懟原生家庭來完成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是心理學的發展和不斷深入,才讓我們學會了「原生家庭」這個詞。才讓我們懂得了童年經歷對人格形成的重要性,才讓我們學會了從原生家庭里,去挖掘自己不幸的原因。

但在我們曾經的文化體系中,基本上沒有關於心理與人格的分析,更不可能去從童年經歷中尋找根源。

很多人喜歡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按照大家對原生家庭的批評,我們的父母本身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只是他們連自己是受害者都不知道,更不可能知道他們自己的父母,甚至祖父母給自己留下了那些創傷和問題。

與他們相比,處在新時代的我們,還有機會去治癒自己,豈不是幸運許多?

所以說無論你是否經歷了原生家庭的創傷,都沒必要去怨恨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也是受害者。你能做的,就是不斷地接納自己,找各種途徑來治癒自己,不將曾經受過的傷害,複製傳遞給下一代。

總之,決定我們的現在和未來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們自己。

大多數的人都是帶着對曾經的恨意生活,恨父母恨學校恨老師甚至恨自己,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位來訪者。

恨的本質就是不接納不認同,當你的生活被恨意左右,你就會越發焦慮和暴躁。充滿了恨意的生活,也就沒辦法注入愛意,最後就只能不斷地重複痛苦。

所以想要走出原生家庭的創傷,我們就必須放下心中的恨意,放下對過去的執念。不要再去與父母的傷害糾纏,而忘記了改變和成長。

就像人本心理學家羅傑斯說的:「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原生家庭給了我們生命初期的模樣,但成長是需要靠我們自己去歷練去完成的。不要拿上一輩的問題,當做拒絕成長的藉口,因為原生家庭決定不了我們人生和生活的終點和結局。

打個比方,你也可以學着蘇明玉,去改變自己,去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去獲得成長,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總的來說,討論原生家庭的意義不是揭開自己的傷疤,然後「吐口水」抱怨。而是通過這種討論,來理解自己或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找到創傷的源頭。然後試着去規避這種傷害,避免重複輪迴。你只有在不斷地深挖彼此的過去,才能不斷地去理解和接納彼此的現在。

我希望大家帶着理性的態度來看待原生家庭與性格的關係,不要過度地放大創傷,什麼都歸類到原生家庭;也不要去忽視原生家庭的傷害,必要的時候,可以尋找幫助。當然我也願意來幫你理清你和你的原生家庭的關係,去發現你不曾看到的內心受傷的小孩,去獲得愛自己的能力,找到好好生活的力量。

心理測試:測試你分手後複合的概率

分手後你是否想過兩個人還有多大的可能會複合?這套測試題幫你測試分手後複合的概率有多大,一起來試試吧

1、 現在你的手機里是否還存着前任的聯繫方式?

是 5分

否,全部刪除了 0分

2、你們分手的原因是什麼?

客觀原因,家裡不同意 1分

異地戀,沒有未來 2分

TA認為我脾氣很差,我們性格不合適 3分

有第三者介入我們的感情 0分

我們吵架之後誰也不願意低頭,一怒之下分手 5分

我覺得TA脾氣很不好,總是抱怨,被TA甩掉 6分

3、 以下四種說法,如果非要選一個你最認同的,你會選哪一個

一個人愛另一個人,就應該愛TA 的全部,無論優點還是缺點,否則就稱不上是真愛,頂多是喜歡 2分

感情雖說是你情我願,但是事在人為,對方的愛也是可以把控的,只要能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愛情就能被引導 4分

強扭的瓜不甜,如果TA不想複合,我尊重TA的想法 1分

感情世界永遠不可能是平等的,想複合的那個人必然要不吝惜自己的付出 6分

4、在表達一件事情上,你更看重

說話表述的精確程度 2分

說話給對方感受到的強烈印象 1分

說出的話周圍的人是否感到舒服 6分

說出的話所能達到的最終目標 4分

5、你認為自己的情感上的基本特點

情緒化嚴重,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0分

自抑能力強,表面風平浪靜,但內心情緒起伏大,一旦挫傷很難平復 2分

一切都是浮雲,天生不容易動怒,朋友都誇讚的好脾氣 6分

感情不拖泥帶水,較為直接,只是一旦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發怒 3分

6、 曾經挽回過前任嗎?

挽回過,但是被拒絕了,沒有再繼續挽回 4分

沒有,不知道對方心裡怎麼想的,不敢開口 2分

挽回過好幾次,對方很排斥,拉黑,不希望再見到我 0分

試探着開過口,但是對方認為我們不合適,希望我找到幸福 6分

完整版測試題及答案可私信獲取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諮詢師,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評論諮詢。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8-23 08:08:53

兩個人的感情往往都是當局者迷,找人開導一下就豁然開朗了

頭像
2024-07-19 22:07:34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頭像
2023-10-02 15:10:03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