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人父母與子女易因文化差異生矛盾 專家促多溝通

情感導師 8162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中新網12月13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美國紐約心念心理診所(Mind Connections Inc)曹君鴻(June)博士說,美國華人的問題是,大多數父母和子女「關係淡漠」。這位美國臨床心理諮詢博士說,隨着父母年齡大了,想與子女和解,但不知道如何和解;也有的是子女想與父母和解,請專家幫忙。她說,解決辦法就是家庭成員之間要充分溝通。「他們互相了解對方的想法,找出問題所在,然後加以解決。」她透露,溝通的結果是,「大多數父母願意接受現實」。

曹君鴻說,她在幾年前創立心念心理診所,主要為華人提供中英文雙語心理顧問服務。她說,診所70-80%的客人是華人,包括新移民、1.5代和二代、留學生等華人群體。她說,第一代的父母與第二代或者1.5代子女之間的矛盾大多數是「由文化差異導致的」。

價值觀不同 兩代產生矛盾

她說,孩子傾向於美國文化,因為他們讀書、工作、交友都是美國人,比較喜歡美國文化中所強調對個體的尊重。而父母都是在成年後赴美定居,仍然習慣用中國傳統文化要求孩子。「孩子在家和在外出現斷層,感到很矛盾。」

美華人父母與子女易因文化差異生矛盾 專家促多溝通

矛盾產生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她說,華人父母多希望孩子能夠上常春藤名校,將來成為成功人士,如醫師、律師、工程師等。「而孩子的興趣不在於此,不認可父母制定的目標,也不考慮未來的收入和地位。」孩子的選擇往往更注重個人興趣。

例如,一位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的華裔說,他真正喜歡的是做一名演員,而不是父母希望的律師。表面上看這個孩子事業有成,但他對這個工作沒有興趣,並不開心。這就是父母和子女的價值觀不同。

他說,華人父母比較重視努力工作,因此給孩子的周末安排得很滿,如要學習中文、鋼琴、游泳等,讓孩子一刻不得閒;而孩子覺得已經學習了五天,到了周末應該休息,何況很多東西他們並不喜歡。因此,父母與子女之間容易產生矛盾。

父母重權威 子女感覺不適

許多父親仍然保持中國傳統父親的形象,很少表達對子女的感情,他們表達關心的方式主要是批評。因此,子女就會認為父親不愛他們。直到有的父親已經七八十歲,子女也已經成年,雙方關係仍然疏離,子女只是在感恩節、聖誕節象徵性地看望父親,「父親給予的創傷能讓他們記一輩子。」

曹君鴻說,華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parenting style)容易激化與子女的矛盾。華人父母覺得自己是父母,具有權威,而且多以批評為主。她說,孩子渴望表揚,如果經常批評就會形成隔閡。有的孩子成年後,甚至有了自己的孩子,與父母也不能和好。

在華人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與孩子見到的美國同學的家庭關係不同。例如,華人家庭的父母對孩子成績是A習以為常,若孩子不拿A就要挨批。華人的教育方式與主流社會的教育方式不同,會讓子女感覺不適。

她說,如果孩子是一個敏感的孩子,這個批評就會無限放大,對孩子是一種創傷。「孩子就會認為,父母不是真正地愛我。他們愛我是有條件的,就是孩子要達到父母的要求才行。」

犧牲掛嘴邊 孩子有負罪感

有的父母老是對孩子說,「當年為了你們,我們放棄了以前的事業和地位,在美國白手起家,重新開始……」但是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這種話讓孩子充滿負罪感。」她說,他們也會認為,這是你的選擇,與我沒有關係。這話會讓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更加緊張。

有的孩子患上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讓父母不能理解。有的父母說,他們當年受了很多苦,也沒有患上憂鬱症。而現在孩子的條件這麼好,卻患上了憂鬱症。「孩子要看心理醫生,但家長反對,認為沒有必要。」她說,父母主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卻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等孩子出現了自殘、自殺想法和行為的時候,父母才帶他們來諮詢,這往往是問題已經積累太多太久了。」

賓州執照心理諮詢師李延曄(Maggie)發現,華裔孩子與原生家庭的矛盾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華人父母只看成績,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孩子另一半不能找西語裔和非洲裔。

情感需求 不止吃飽穿暖

她說,一名在紐約讀大二的男生出現精神障礙,被送進醫院。這個家庭於孩子12歲時從加州搬到賓州。「在加州,他們住在華人區,孩子有許多朋友。」他們搬到賓州的純白人社區,孩子沒有朋友了。

她從家長那裡了解到,父親對養育孩子沒有興趣,只是為了養兒防老,所以生了一兒一女。而媽媽不喜歡男孩,喜歡女孩,因此常常帶着女兒外出參加聚會,男孩缺乏「情感鏈接」,產生精神問題。「很多人不知道,孩子需要情感鏈接。」許多家長認為,只要給孩子吃飽穿暖就行了,但他們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孩子上大學後由於受到學校發生的事情的刺激,孩子出現一些過激反應,被送到醫院的急診室。她說,實際上孩子上高中前就出現憂鬱症,但父母沒有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讓孩子意識到遇到問題是可以尋求幫助的。「孩子上了大學後,也不知道向誰求助。」

另外一名華裔女生因為談戀愛與家裡鬧得不可開交。「媽媽明確表示,不准她在高中交男朋友。」女兒在11年級偷偷交了一個男朋友,父母知道後拒絕接納這個男生。於是,女兒搬到親戚家居住。

女孩說自己是美國孩子,有交友的自由。「其他孩子能交朋友,為什麼我不能?」於是,17歲的女孩要學習開車方便約會,「媽媽沒有辦法,找到我諮詢,說要了解美國文化。」

她說,其實,這個女孩早就有了憂鬱症,曾經想自殺。「女孩說,與男朋友在一起,是她最開心的時候。」她說,家長是開店的,工作太忙,忽略了女兒的精神需求。「現在,父母接納這個男孩,女孩也搬回家住了。」

目前,許多男生上網玩遊戲,女生在視頻網站上追劇,學習受到影響。一些家長採取了許多辦法,比如沒收電腦、手機,甚至斷電斷網,但是無法戒掉孩子的網癮。她接待的客戶中,有幾個女生都有網癮,主要是她們與家長無法溝通。於是,這些女孩就在社交媒體交友聊天,「如果家長再不與子女溝通,這些孩子也許會被騙,產生惡果。」

生活習慣有別 互相讓步

她說,有時父母與子女的矛盾,是父母的生活習慣所致。例如,有的母親喜歡給孩子碗裡夾菜。「父母則認為,給你夾菜就是愛你的表現。」但是,孩子不喜歡,不認可母親這種行為。由於父母年齡大了,不易改變習慣,因此她就會幫助子女接受這個現實,在有效溝通的前提下,對父母做出理解和讓步。

還有的矛盾是跟子女的童年經歷有關。「在我的心理諮詢診所,這是最常見的來訪客戶面臨的問題。」她說,經常會有成年子女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心結,童年創傷沒有修復,他們與父母往往是一種「既愛又恨的關係」。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有虧欠,但父母可能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對孩子造成過傷害。

李延曄說,她在十幾年前獲得心理諮詢師執照後,就在一個專業組織向社區提供諮詢服務,主要是向有18歲以下孩子的家庭提供諮詢服務,「服務對象以白人為主」。2015年,她開始提供網上諮詢服務,接觸的都是華裔家庭。她表示,外族裔移民家庭也有父母與二代之間的矛盾問題,但和華人移民家庭矛盾的不同。外族裔的問題主要是戀愛睏擾和怎樣實現夢想,而華人家庭的主要矛盾是孩子面臨父母的巨大壓力,這些壓力表現在學業、交友等方面。

曹君鴻說,正視並接受現實,也不能再以過去觀念要求現在孩子,就是承認現代家庭關係已不再是傳統家庭的關係模式。矛盾本身不可怕,關鍵是學習怎樣積極面對和處理。

積極溝通 掌握三不原則

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華人往往重視「和為貴」,強調維護「大局」。具體表現在儘量會克制自己、壓抑情緒、忍耐對彼此的不滿,以避免矛盾和衝突。她說,這種消極逃避的方式往往帶來的只是表面的和諧,一點也沒有得到解決深層次的真正問題,會導致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漸行漸遠,甚至充滿敵意。

她說,有效溝通的方法有以下幾種。首先接受矛盾衝突的正面意義。其實父母和子女衝突的本質大多是源於愛,父母希望孩子未來生活更好;而孩子則是在意父母的感受才會內心糾結。其次,雙方要學會管理情緒、平復心情,不會在情急之下口不擇言,用話語傷害家人。表達時做到「三不」原則:不用攻擊性的語言指責、不要在情緒主宰下交流、不要總想「贏」。

在做出積極的努力去溝通後,問題有可能還是會存在,因為價值觀和立場難以在短期內做出大的改變。交流的結果不見得會是皆大歡喜,但這可能是目前能達到的最好結果,接受這樣一個現實,可以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只有這樣,才能在家庭關係中找到改善問題的答案。」

下東城高中英語老師敏說,她有兩個孩子,分別是7年級和10年級,現在都在紐約市讀最好的初中和高中。「我們家與孩子的關係也是困難重重。」她認為比較重要的是遇到困難應該尋找解決方案和尋求幫助。

她也帶了幾個家長群,非常關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及心理健康,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存在很大的問題。她認為父母與子女交流最為重要,「若是出了問題,父母首先要與孩子溝通。」

如果不行,可以求助專業人士,孩子需要一個情緒發泄的出口。她說,她的女兒也曾經出現問題,但是孩子要求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我馬上給她找了一個。」

她的女兒定期與心理諮詢師溝通,「心理諮詢師只有嚴重的問題才對我說,若是一般內容就不對我講了。」她說,經過諮詢,女兒現在情緒比較穩定。(韓傑)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5-08 02:05:42

太感謝你了,我們現在都已經和好了,謝謝!

頭像
2024-01-15 06:01:42

求助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