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女心理師」揭秘心理危機干預:靠情感與技術,幫求助者走出陰霾

情感導師 5087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最近播出的電視劇《女心理師》,在一開始便道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自殺狀況報告數據,每年超過70萬人死於自殺,每四十秒,就有一人自殺死亡。從研究數據來看,自殺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關係、婚姻糾紛、人際不和以及精神障礙等。

▲《女心理師》截圖

「自殺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個人行為,身處社會高速發展期,生活的壓力與摩擦隨時可能引起情緒爆發,導致人們衝動終結生命。值得關注的是,這一群體越來越低齡化。」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負責人週遊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現實版「女心理師」揭秘心理危機干預:靠情感與技術,幫求助者走出陰霾

有人將心理危機干預比作醫院的「急救室」。有一支危機干預心理師團隊,正在用技術與情感,打撈那些危機中的人心。

24小時運行的心理援助熱線

用技術與情感打撈無助的人心

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有一條心理援助熱線——成都市心理援助熱線(96008),24小時運行。打來電話的,除了一般心理問題諮詢,還有非常絕望的,「一開口,就告訴你要自殺。」週遊說,遇到這種情況,心理師就要進行及時的心理危機干預。

那些「非常絕望的」電話,大多數,都是晚上打來的。有人突然一個電話過來說「我站在樓邊,就要跳下去了」。也有人說「我剛吞了多少藥片」。

「保證求助者安全是首要的。」她說,心理師會先問對方身處何地,遇到什麼困境,告訴對方「我們願意傾聽,非常想幫助到你,請你先到安全的地方」,儘量穩住對方情緒,並給予支持幫助。

這一時期,心理師也會儘量多地獲取求助者信息,比如地址、身邊人聯繫方式。如果對方願意給與信息,心理師也會馬上聯繫求助者身邊人趕到現場緩解危機。

也有比較棘手的情況,比如求助者拒絕透露任何信息。這時候,心理師就儘量在電話里拖時間,幫助對方穩定情緒。也有直接掛斷電話的,心理師就會不停地打過去,與對方保持聯繫。必要時還會採取緊急措施,和公安部門聯動。

「大多數試圖自殺者,在採取消極行為前的心理活動會呈現矛盾狀態。他們一方面渴望擺脫生活中的痛苦,一方面又保留着求生的欲望。當他們產生這種猶豫不決的心態時,他們或會在自己的社交媒介上發布信息,或撥打心理熱線,實際上也是在向身邊的人發出一種求救信號。」週遊說,這種信號,便給自殺危機的干預工作提供了無限可能。可一旦自殺者發出的信號被忽視,便極有可能導致無可逆轉的後果。因此她呼籲,如果發現這種信號或身邊的人產生自殺的想法,都應該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及時的心理危機干預意在阻止自殺行為

但現實中需要持續的心理干預

可現實並非電視劇,撫平心理創傷並非僅靠一兩次通話就可完成。

週遊說,遭遇心理危機一般會有幾種結果——

順利度過並獲得成長;度過危機但留下心理創傷(PTSD),影響其社會適應;持續陷入危機造成嚴重心理障礙或精神障礙;以自殺結束危機。

及時的心理危機干預主要目標是阻止自殺行為,幫助自殺者度過此次心理危機。而在現實中,更多出現心理危機的案例是需要長期的心理干預以幫助其調整心理及行為模式,使其心理狀態向良好指向的目標轉化。

在多年日常心理諮詢與治療實踐中,週遊發現,求助者的心理疾病一般都不是短時間形成的,許多個案的心理問題都源於早年的不良成長經歷,或是曾經歷的一次嚴重危機創傷事件,若未及時發現並介入處理,因歷時已久,心理危機導致的創傷性體驗已彌散至其人格狀態,延至此時的心理問題若要得到徹底的治癒就顯得尤其困難。

而如果在心理危機最初發生時,求助者就能得到及時的專業幫助,那麼他們就有更多的機會在心理諮詢師的陪伴與幫助下度過最艱難的時日,順利從心理危機中走出來並獲得成長。

針對最近網友廣泛關注的「鹿道森自殺事件」,週遊也表示有所關注。他的微博上有一句話讓她印象深刻:「美好的事情可不可以發生在我身上」。

「我不知道他是否尋求過心理援助,但我覺得,他可能遭受抑鬱情緒的困擾,而且或許更嚴重。從他既往的文字里看得出,他渴望美好,也特別渴望成功。也許在遭受困境的時候不止一次想要自己好起來。我在想,如果當時有一些專業的心理援助,或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她為此感到惋惜。

現實中,週遊也曾遇到許多受「抑鬱症」困擾的求助者。很多這類求助者對自己的痛苦絕望並未有明確歸因,「不知道自己怎麼了」,想要解決這種心理困境也無從下手,發展到嚴重時,似乎自殺成了唯一的解脫之道。

根據其求助者目前情緒問題的嚴重程度,心理師會建議對方到心理醫院進行診療。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神經調控治療等等。讓求助者能夠看到,除了自殺,還有其它更多有效的方式幫助自己走出現在的心理困境。

低齡化越來越明顯

社會各界需通力合作

週遊觀察到,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求助者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一些孩子通常會以軀體化方式來表達情緒,比如頭痛、肚子痛等,但去綜合醫院檢查並沒有發現軀體疾病。也有部分孩子出現注意力或多動問題,但經評估,並非是ADHD(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而是情緒問題造成。」在她看來,兒童青少年情緒問題尤其是抑鬱、焦慮,甚至採取自傷自殺等極端方式,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這背後,關聯着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等。

這種情況下,為了矯正求助者情緒失衡的狀態,求助者進行專業的診治時通常需要家長、學校的支持和配合。

週遊就曾接到一個學校的求助——

一位老師觀察到班裡一個孩子似乎有一些抑鬱。週遊了解到,這個孩子的情緒此前就存在問題,但家庭不認同。「他們認為孩子就是不想上學,沒有抑鬱症。」長此以往,孩子的情緒積累愈發嚴重。

後來,週遊前往學校對這個孩子進行了情緒干預,建議家庭帶着孩子去醫院就診用藥。同時,對同班另外兩個與其關係要好的夥伴也進行了心理干預,讓他們不要因為該事件在心中埋下心理隱患。

而求助對象如果存在人格問題,治療時間還將更長。

一個初三年級的女孩,小時候成績很好,非常優秀,但到了初中,出現了嚴重的情緒問題,沒法和其他人溝通,也沒法繼續學習。

家長帶小孩過來找到週遊。在和小孩的聊天中,週遊發現,求助者的家庭教育是「權威式」的,父母不允許孩子有任何個人選擇。包括女孩給父母反饋自己的情緒問題時,得到的回應只有學習的指令。

週遊對孩子進行了現場心理干預,也建議家長配合進行家庭心理治療。「後來,家長也的確有所改變。他們開始接受孩子的情況。」一年多後,女孩結束治療,回到學校上學。

事實上,大多數家長都願意配合。因為「家長也會很困惑,不知道孩子發生什麼。」有些家長和心理師溝通後,會試着去學習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接受孩子存在的問題,也會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看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遭受這些心理痛苦,我很想去抱住他們。但一個心理師的力量有限。」她希望家庭、學校、醫院、社會能通力合作,從源頭上扼住這朵傷害孩子們健康成長的「罪惡之花」。

也有很多通過心理師的干預走出陰霾的求助者。比如,有一個求助者,和她建立了快一年的聯繫。從最開始對生活完全沒有希望,無法走出去和別人共事相處,到如今能看到自己問題在哪兒並不斷嘗試自我調節,這一變化讓她感到欣慰。這也是她眼中,這個職業的意義所在。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編輯 譚王雨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5-16 12:05:22

確實不錯,挽回了不少瀕臨離婚的家庭!

頭像
2024-02-26 16:02:41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頭像
2024-01-10 17:01:09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