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斌博士|最全面的0-6歲嬰幼兒教育與心理問題答疑

情感導師 7204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2020 年 2 月 13 日,葉斌博士受邀作為心理領域專家參與上海科學育兒指導項目組「專家在線」答疑活動,為 0-6 歲嬰幼兒的家長解答育兒過程中的困惑。

1:疫情期間長期在家,寶寶變得粘人不聽話

Q:

疫情期間,1歲半的寶寶不出門,然後本來大小便都已經會說了,現在經常會小便小在褲子裡,睡覺要抱着睡,有什麼不順心的就哭,在家吵,怎麼辦?

葉斌博士|最全面的0-6歲嬰幼兒教育與心理問題答疑

A:

家長做了一個歸因,把這些現象與和父母在家相關聯,但因為沒有更多的細節,很難判斷這種關聯的確實程度。因為一般來說,1-2歲的孩子,即使不與父母長時間在家裡相處,也可能會出現這些現象,當然也可能和家裡家長在相關。孩子有時會說,有時不會說,出現這樣的不穩定很自然,比如家長在家和孩子玩,孩子玩得很投入就忘記說了,結果尿身上了。假設沒有其他人在,孩子無所事事的時候可能更有警惕性。

此外,提問沒有提供家長在家裡是如何與孩子互動的,所以不排除家長和孩子親近,睡的時候抱他比較多,那麼孩子覺得舒服,自然希望家長多抱着。從行為訓練的角度來看,家長可以保持自己的邊界,因為這個年齡是訓練孩子行為邊界、規則的年齡;但要注意保持溫柔,不要很強硬、粗暴。

撫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考驗家長是否能夠明確知曉孩子行為塑造的目標,自己能否堅持界限,同時保持足夠的耐心

2:爸爸凶,孩子討好爸

Q:

爸爸是嚴父,媽媽是慈母。小孩不乖犯錯,爸爸總是會用訓斥甚至揍的方式教育,媽媽則喜歡用講道理的方式但是缺少一點原則。現在兒子四歲了,變得有點怕,但又討好爸爸,爸爸要是跟他一起玩他無比開心,如果爸爸媽媽有小意見不合他會向着爸爸。媽媽也希望建立原則,比如規定的時間到了,制止兒子玩手機,兒子不爽,會用那種覺得媽媽不疼愛他了的眼神看媽媽,還會打媽媽。怎麼辦?

A:

孩子從這個年齡開始,會逐漸從對媽媽的依戀轉成對爸爸的,男生就更是這樣。在依戀和認同的轉移過程中,孩子會習得一些男性的品質,這是很重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爸爸媽媽教育觀不統一,教育方法不一樣,有可能會造成孩子在行為規則和價值觀上的混亂矛盾。所以,爸爸媽媽需要好好商量,儘量統一教育理念和方法。

從心理學團體動力的角度來看,如果家庭是一個團體,它的各部分功能都需要由不同的人來承擔。比如,媽媽想刻意一直做慈母,不願意在規則上有相對強硬的一面,那強硬的部分就會由爸爸來承擔,造成媽媽很弱,爸爸很強。在一個爸媽力量對比很懸殊的環境中,孩子會選邊,有些孩子會選跟媽媽站在一起,聯合對付爸爸;也有些孩子會討好、認同爸爸來保護自己,那麼,在不知不覺中,孩子的行為就會形成相應的不平衡的模式。

如果一個家庭中的每個人特質相對平衡,媽媽該堅持規則的時候守規則,該溫柔的地方溫柔,爸爸就不需要那麼強硬,孩子可能就在行為上也變得更平衡

3:3歲寶寶會說謊話怎麼辦,愁啊!

Q:

老師你好!我家寶寶現在3歲3個月,是女寶。3歲左右時發現會說謊!比如自己做錯了事情,詢問時會否認自己的行為,我一般溫聲細語的給她說(一般發生在情緒不好時)。平時我給他吃東西,她非常喜歡,會開心的說謝謝媽媽,後面她吃不完了或者自己不想吃了,會跑過來說,媽媽,你吃吧,這是我給你留的(這句話經常說,一般不願意給我吃她手裡的東西)。請問下老師,孩子說謊有好的教育方法嗎?

A: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般不會隨便給孩子貼標籤,說她說謊,尤其是這么小的孩子。因為在孩子的視角看來,這件事可能很簡單,很可能是她想逃避懲罰,但她無力跟大人對抗。她說不想吃,家長會不會同意?會不會生氣?如果家長無所謂,她也許就不用這種家長所謂的「說謊」行為去面對了,該怎麼表達就會怎麼表達。所以,與其說孩子說謊,不如家長思考一下,孩子這麼做是想避免什麼?她的需求是什麼?這個需求可不可以自由自在地達成?

父母可以教孩子誠實,但進一步的思考是,如果孩子誠實,那她的意願可不可以達成?如果她的意願達不成,又要她「不說謊「,那站在孩子的角度,她可以做些什麼呢?家長可以這樣去思考問題,也可以和孩子去討論。

此外,家長可以回想一下,你的生活中是不是始終都在說真話?有時候成人允許自己不誠實,在很多場合,我們把它稱為「禮貌」、「客套」、「策略」,甚至「聰明」。但當孩子不誠實的時候,我們就完全不能忍受,其背後往往帶有父母非常強的控制意圖和雙重標準,覺得孩子的說謊是對自己的反叛,自己有失控的感覺;但自己通過說謊或沒說真話來控制自己的生活卻是可以的

4:孩子沒有安全感

Q:

我家老大四歲多,在老二出來以後一直沒有安全感,老是擔心媽媽不要她,碰到事情就哭,歇斯底里,該如何引導?

A:

這種情況非常常見,理論上,在父母要老二之前,就應該跟老大做一些心理建設,讓她能夠有心理準備,更好地接納弟弟或妹妹的出現,把它變成是一個她很樂意、很開心的事情。如果之前沒做鋪墊,老大往往會很不爽,因為本來自己獨享的愛被分享,是非常不愉快的。

尤其如果父母是為了生一個特定性別的孩子而要老二,老大會更沒有安全感。成人以為孩子不知道,但老大多少會從家長談論或蛛絲馬跡得知而有所不安。

對老大來說,無論如何,老二的出現都會分掉她本來得到的百分之百的愛。所以,孩子有時候會用哭鬧來與老二爭奪媽媽的注意力和愛,尤其是媽媽在照顧非常幼小的嬰兒時,幾乎要全身心投入,老大的失落就會非常厲害。此時她唯一的手法就是哭鬧,因為她很乖的話就會被忽視。

有一個辦法是讓爸爸介入養育事務更多,爸爸媽媽分擔兩個孩子的愛,讓老大的失落不要太強烈。如果有可能,也可以讓老大參與照顧老二的活動,並給她足夠多的肯定,這個年齡的孩子也很樂意幫助父母做事。在這個互動當中,家庭成為一個整體,有這樣的氛圍,所有人可能感覺都會好一點。

5:4歲孩子愛欺負同齡孩子

Q:

我家女兒四歲,會無緣無故的打別的小孩,據老師反應不是在極度興奮的情況下導致的行為失控,也不像是有預謀的,請問專家這種情況能給予什麼建議。

A:

這有可能是很自然的反應,有的孩子健壯或行動猛,就有可能用「武力」。比如偶然有一次她通過一些偏武力的方式來贏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這個行為就可能會被強化,被保留下來。如果要改變孩子的這一行為,就需要成人阻止孩子這樣做,溫柔但堅決,且堅持又耐心。孩子通過打人得到東西,如果原本已經很順利有效了,改變起來就更不容易些,因為要幫助孩子發展出能滿足自己需求的其他方式方法,並讓她感覺那個方式方法比打人效果更好。

另外,家長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起到榜樣的作用。有時當和孩子意見不一時,或者之間意見不一時,成人有沒有有意無意去打孩子,或成人相互之間互動得比較粗暴,用武力來解決問題。孩子耳濡目染之間,就會意識到成人可以通過比較暴力的方式有效地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是自己可以模仿學習的,也是可以選擇的行為方式,由此,就慢慢習得靠攻擊別人達成自己目標或滿足自己需求了。

在這個提問里也看到老師的做法挺好的,老師通過對孩子行為的觀察,排除孩子是某種興奮過度,或者是有預謀。這些基本的觀察數據也會給家長做判斷的提供基礎。家長也可以仔細去觀察老師講的是不是對,自己的孩子情況到底是怎麼樣?做一些區分和評估。

6:3歲男寶寶,做錯事被說,總是生氣或者易哭

Q:

在學校里老師指出他的問題後,經常容易哭泣。在家裡被說後,表現為常生氣。這是什麼原因,我們應該怎麼幫到他呢?

A:

做錯事被說,對孩子來說是個挫敗,他就會表達負面情緒,有事哭表達悲傷,有時喊叫表達憤怒、生氣,我認為這對孩子來說也很正常、很自然。只是從大人的視角來看,他表達情緒可能過度了,哭太軟弱了,生氣太暴躁了。我們會有完美的標準,但孩子只是在自然表達。

只是孩子和孩子不一樣,有些孩子淡定一點,有些孩子情緒反應強度大。

這有可能是天生的、遺傳的,也可能是在模仿大人,以大人為榜樣。家長要檢討自己的情緒穩定性,如果自己的情緒也很容易波動,容易生氣傷心,孩子就會模仿。

看上去環境對孩子的表現是有影響的。孩子在學校和家裡表現不同。很可能孩子在學校沒有優越感,不敢攻擊老師,受挫只能哭,而在家裡比較有安全感,偏任性,所以敢發脾氣。

此外,從提問看得出,孩子雖然很小,但做錯事老師和家長會指出他的問題批評他,我不知道這個過程是怎麼樣的,是很平和很情緒穩定地跟他聊聊呢?還是會兇巴巴地指責他做錯了?也有可能首先是成人的情緒強度比較大,引發孩子的情緒反應強烈,所以成人也可以反省檢查一下自己的行為。

7:應該經常抱孩子嗎?

Q:

我比較喜歡抱孩子,孩子現在1歲多,但是老婆持不同的想法,認為會影響孩子的自立,我則認為在孩童時代要給予孩子應該的愛,而非溺愛。

A:

一歲半之前多抱抱孩子對孩子是有幫助的而且是重要的,因為在媽媽的懷裡,貼着媽媽聽着媽媽的心跳,這會讓孩子很安心。

不過,抱孩子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抱可以是緊緊地抱在懷裡哺乳的那種抱;也可以是站着哄睡----有很多老人喜歡在哄孩子睡覺的時候,抱着他來回搖晃;還可以時不時地給孩子一個擁抱,緊緊擁抱一下就鬆開……

隨着孩子的長大,擁抱的重點不再是關於安全感,更主要是通過擁抱來傳遞愛意,但不用過度。就像前面老人抱着孩子哄睡的例子,這對孩子來說是很舒服的,但是因為太舒服了,一旦不這樣了大人不再抱着搖了----因為孩子慢慢長大越來越重,大人抱不動了----他很可能會用哭鬧來逼迫成人變回原來的行為方式。孩子需 要一段時間才能慢慢適應新的方式,而這期間,大人堅持住新的方式很重要。

所以,當孩子還小,是小嬰兒的時候,多給他一些擁抱。在哺乳時抱在懷裡,孩子感覺會比較好。當然,當小孩子吃飽了,睡着了,也沒必要一直抱着他。當孩子慢慢長大,學會走路後,就是一個逐漸邁向獨立的過程,大人主要是通過擁抱來表達愛意、支持、安撫之類的情感。比如說用擁抱表達愛意,這要看家長抱着孩子時,內心是不是真的有愛意,如果家長真的有愛,孩子就能接收到;如果沒有,擁抱就很可能只是一個形式,效果會差很多。

8:孩子膽小老被其他孩子拒絕一起玩,我該怎麼幫她

Q:

老師您好,我家女兒3歲8個月,語言發育輕度遲緩,她很喜歡和小朋友玩,但是因為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差導致老是被其他孩子拒絕和她玩,我看了感覺很心疼,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幫她,感覺她越來越不自信又膽小了,請問在她被其他小孩拒絕後我應該怎麼處理呢?

A:

這位媽媽提到「語言發育輕度遲緩」,不知道這是專業臨床醫生的診斷還是家長自己的判斷或形容。因為3-4歲的孩子本來就是在慢慢發展語言能力的過程中,一切都未定型,一般並不提倡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尤其是智能方面的標籤。

孩子的年齡還很小,這個年齡很難講孩子會不會玩集體類的遊戲,可能大多數孩子還是在獨立地玩,不太希望別人加入,甚至擔心別人加入會搶玩具。所以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被拒絕後的反應,有些孩子被拒絕後,就一個人去玩他可以玩的遊戲,並沒有把這當成一回事。反而是大家過度焦慮緊張。

如果家長自己太過焦慮,看到自己孩子被拒絕而傷心,孩子也可能會被這種情緒感染,把本來很簡單、可以接受的一件事看得太嚴重。就像我們成人跟別人提出要求互動,被接納就會很開心,拒絕就會沮喪,這是人生的一個常態,就是有可能會被接受,也可能被拒絕。如果不被接納就認為自己很糟糕、沒能力、沒價值,那就太敏感、想得太複雜了,生活也會變得不愉快。所以,可不可以從小給孩子傳達這樣一種理念,鼓勵他勇敢地與人互動,但不一定要追求完美的結果。

9:寶寶幼兒園小班入學一學期還是沒有融入怎麼辦?

Q:

寶寶上幼兒園小班,在家很活潑很能說,在幼兒園裡老師反應不愛動、不主動找小朋友玩,老師說做事很被動 ,必須被點到名字才會去做。剛開始我也不知道,寶寶回來反饋挺開心,還表示願意去學校,後來老師和我說了我才知道,不知道是不是老師說的時候,她在場也聽到,後來回家就老說她:在學校不想玩 ,現在每次你問她在學校玩什麼了,她就說她在學校不想玩。怎麼辦呢?寶寶在外面報的培訓班上課很活潑。

A:

家長需要去評估在不同環境中,孩子遭遇了怎樣不一樣的對待,導致她的行為不一樣。直接問孩子會比較難,因為孩子的表達力有限,家長需要多觀察,或者多詢問她的老師。

總體而言,如果孩子還是很樂意去上學,老師評價也還可以,家長也不用太小題大做。除非孩子不願意去上學,或者有特別的表達,那我們就要仔細去評估他們是不是要被善待。

有可能孩子在家裡,或者在規模比較小的培訓學校,受到關注度比較高,養成孩子被高度關注才會有活力。在幼兒園,孩子相對數量比較多,老師的注意力並不在她身上,孩子就可能會鬱鬱寡歡,或是用這種行為來贏得老師的關注。聽起來她至少也成功地贏得老師關注,所以,老師才會和家長講她的反應。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所以首先我們要進行恰當的評估。

如果家長和老師都無法評估,也許可以考慮讓這一領域專業人員看看。他們擅長用專業手法與孩子打交道,比如遊戲療法。他們可以和孩子用玩偶玩模擬幼兒園生活的遊戲,看孩子是怎麼編故事的,因為孩子講出來的故事裡有他生活的影子。但直接詢問,他常常表達不出來。

10:孩子是不是有攀比心理?

Q:

五歲男孩上中班,無論是在哪看到好玩的就會回家跟媽媽說,問孩子是否出現了攀比心?當弟弟因身體不適不能去幼兒園時,哥哥也不想去幼兒園,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

A:

家長有兩個提問,第一個問題說孩子會回家和媽媽說有什麼好玩的,光是這樣看不出有什麼攀比心,也許孩子只是和家長分享一下,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啊。

第二個問題說,當弟弟因為身體不適,不能去幼兒園的時候,哥哥也不想去幼兒園,這是很可能的。如果孩子覺得家裡很溫暖、很好玩,兩個孩子也有爭寵的行為,那單獨留在家裡就會被孩子看作是一件挺好的事情,所以沒病的孩子往往也想留在家裡享受。除非他非常喜歡幼兒園的集體活動,情願去幼兒園玩、學習,也不想留在家裡,有些孩子在家會覺得很無聊,比如父母忙工作根本沒時間精力理他陪伴他。

對於這一行為沒有什麼特別的引導,可以告訴孩子這是因為生病這個特殊的原因,生病是不得已,要吃藥打針也很痛苦,而健康的孩子沒問題,該去上學就去上學。

在我個人看來,即使一個孩子生病,另一個孩子不去上學,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兩個孩子一起在家也可以變成一個家庭學習或融洽感情的機會。比如,家長可以給大孩子布置任務,幫忙照顧生病的更年幼的孩子,這樣在家庭關係和生活學習中,他們就都會有收穫。所以去上學有上學的好處,留在家裡也有可以學習到的東西。

11:關於多動症

Q:

孩子今年5歲半大班,幼兒園老師讓我帶孩子去查一下有沒有多動症。孩子確實很好動,專注力也不好,容易分心,任何事都要提醒很多次也記不住,但是他非常喜歡樂高,他可以看着圖紙坐着搭一個多小時。不知道這種情況是不是有多動症的可能,我怕帶去醫院,他有了心理暗示,覺得自己有病。

A:

如果擔心孩子多動症是可以去專業機構檢查,還是要以專業醫生的診斷意見為準。多動症是一個精神方面的疾病,有專門的診斷標準,無法簡單看一些文字描述來判定。基本的想法是,如果醫生說沒有,他也不會被貼標籤,如果有,就該怎麼治療就怎麼治療,不用諱疾忌醫,只要家長對他依然有愛、有信心、善待他就可以了。

多動症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注意力先天有保持專注的困難,無法有足夠強的興奮度維持個體的專注持續時間。5歲半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度本來就很低,如果觀察到孩子玩喜歡的東西,可以持續非常長的時間,那多半不見得是。你孩子如果有一個半小時的專注持續時間,很可能不是多動症。問題更可能和興趣有關,他對有興趣的事情注意時間就能保持比較長,沒興趣的就比較短。

其實成人也是這樣。現在網上的短視頻很流行的,甚至越來越短,成人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也在下降,所以現在的演講,故意設計就是15到20分鐘為標準,超過20分鐘,注意力就容易渙散,更不要說小孩了。所以評估孩子注意力是不是集中。不要以大人想讓他做事應該有的注意力集中度為標準,要看孩子的年齡和身心發育的整個狀況

12:寶寶做噩夢害怕睡覺

Q:

寶寶2歲整,最近連續好多天每晚睡覺前就說害怕睡覺,想離開臥室,問他什麼原因,是不是做夢了,他說是。晚上會哭醒,長期這樣,怎麼辦?

A:

孩子睡覺做噩夢不知道是不是由於分床帶來的,家長提到一句想離開臥室,聽上去應該是孩子離開自己的臥室。那麼,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而言,一是分床需要適應;二是他處於想象力很豐富的年齡,孩子可能看到書里提到妖魔鬼怪、洞穴黑暗,他會想象,比如床底有怪獸、黑暗裡有魔鬼之類,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有一些恐懼,尤其當晚上漆黑一團時。而且這個年齡,孩子會走路行動自由了,但又比較弱、膽子小。不像分床很早的話,孩子困在圍欄床上動不了哭個幾天就慢慢習慣了;或者分床比較晚,孩子膽量足夠大的時候能自然適應。

不同家庭採取的方式不一樣,比較多見的是開個小燈、陪睡,等孩子睡着了家長再離開,萬一孩子醒了也有一盞燈。也有用監視器,可以呼喊和應答的,如果孩子晚上怕,大人在臥室也能有回應。在比如雙方臥室門都開着,直接發聲都能彼此聽到,這樣孩子能很方便地得到家長的回應,感覺家長就在附近,有一個安穩感,慢慢完成這個過渡。

此外,從提問中可以看到,家長說「連續好幾天」,後面又說「長期」,可能對於家長來說幾天就已經是很長的時間,擔心孩子會長期不適應,但孩子行為的建立並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完成的,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這種耐心如果是立足於以周或月為單位,家長就不會太焦慮了。

說明:【成長俱樂部007】專注於個人成長、家庭成長和團體成長的傳播,本文撰文葉斌,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聯繫!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6-21 06:06:39

老師真厲害,耐心而又理智的去幫助受傷的人,文章寫的讓人很感動

頭像
2024-04-05 01:04:58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頭像
2024-03-14 03:03:41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頭像
2023-10-07 00:10:48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