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為什麼喜歡「晚婚晚育」

情感導師 5164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近日,經濟學家任澤平發布了一份《中國婚姻報告 2021》,數據顯示,結婚率自 2013 年見頂後持續回落。2013-2020 年,我國結婚登記對數從 1347 萬對的歷史高點持續下滑至 813 萬對,2020 年同比下降 12.2%。其次,"晚婚"現象突出,25-29 歲接替 20-24 歲人群成為新的結婚"主力軍",高年齡層段(40 歲以上)結婚登記的占比則有明顯的上升。

中國人結婚少和結婚晚現象的背後,是新一代對婚姻態度的變化。

隨着 90 後逐漸步入適婚年齡,他們開始直面婚姻。然而,無論是城市生活所帶來的經濟壓力,還是注重自我、追求獨立人生,都一步步造成了城市青年婚育觀念的深刻變化。為此,深晚記者採訪了幾位 90 後,從他們的故事和講述中,我們可以一窺在如今深刻的社會變革之下,一股力量正默默地涌動着,在這裡,傳統的愛情和家庭觀念正逐漸被顛覆。

追求自由尋求個人價值

90後為什麼喜歡「晚婚晚育」

卸下肩上的包,李琳坐上床。音樂從音響里緩緩流出,充盈着這個二十平米的小屋,讓李琳從工作的壓力中暫時抽離出來,放鬆身心。

這是她最為享受的獨處時光。

家在內蒙古的李琳,去年畢業後在深圳一家媒體工作,不定時的工作時間讓她對於私人時空有了更刻意的追求,幾經尋覓,她在深圳租下一間二十來平的單間,作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一個人的生活比較自在,我能隨時做想做的事,也不會打擾到他人。"在李琳看來,太早結婚,或許會對自己自主的個性好生活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兩個人以及可以預料的孩子必定會對自己現在這種生活格局帶來全面的改變和重塑",結婚後需要操心許多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瑣事,婚姻像一種束縛,無形中剝奪了個人空間。"

這與她的戀愛經歷有關。大學時,由於和戀愛對象異地,兩人頻繁地使用手機保持聯繫,這讓她感覺"像被手機綁架了",時間不知不覺就在手機的屏幕一閃一暗中流逝,每天留給自己的時間所剩無幾,她無法雲展開自己想要的生活。

生活習慣上的不同,也讓她深感不適。一次旅行中,她發現無論是睡覺、吃飯還是干其他事,如果兩人要和諧相處,必然要求同存異,而這一定程度上需要犧牲自己的偏好,"婚姻讓一個人的生活變成兩個人的事,而我不再僅僅屬於我自己。"

伴隨着不同文化的輸入,新一代青年更注重追求和實現個人興趣和價值,也更在乎人生的自由,在深圳機關單位工作的楊雪也是如此。

早上八點出門,晚上七點到家,周末有時加個班,和大多上班人士一樣,楊雪大部分時間都被工作占據了。工作之餘,她看紀錄片、養貓、和男朋友逛超市等等,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 , 讓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各自安好,這樣的狀態於她和男友而言都是恰到好處。

所以當她面對別人問起"怎麼還不和相戀六年的男友結婚"時,她卻有一套自己的說詞。結婚意味着進入人生下一個階段,結婚後,難免要承擔起生孩子的責任,這也意味着她和男友中有一個人需要失去大部分的人生自由。楊雪不敢隨便把一個生命帶到世上,這是她無法做出的承諾和犧牲。

這樣的想法來源於楊雪朋友的親身經歷。

楊雪朋友畢業兩年後,由於父母的催促,早早生下孩子。但在此後的幾年裡,她甚少帶孩子,照顧孩子這項任務被分配到老一輩的手中。談及生育,她說,雖然孩子也給她帶來許許多多不曾預料的快樂,但她也還是認為自己的青春因為孩子的到來戛然而止了,"本來我認為它會是一場漫長的浪漫之旅"。

朋友的生活顯然讓楊雪的看法多了又一個佐證。在她看來,育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要為孩子提供必需的營養、早期啟蒙與保護。而這種猝不及防的青春告別,她坦言自己並不甘心,"成為父母要對一個新的生命負責,而我還沒有做好這個準備。"

結婚和生育成本讓人望而卻步

在博主書生眾多影評微博中,一條轉發自財經新聞的新聞有些突兀,其標題是" 6 年結婚人數減少 400 多萬對,這屆年輕人為啥不愛結婚",書生在下面戲謔地評論道:"房價就是最好的避孕套"。

書生是深圳一名國企員工,2019 年畢業後來到深圳,業餘時在多個自媒體平台做電影解說的內容。他坦言經濟壓力是自己恐婚恐育的主要原因。

在當下的婚姻觀念中,結婚意味着婚前彩禮、購房、房貸、生育等一系列問題。

"大部分人都知道,中國的丈母娘要求結婚時男方有房子 , 我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為人父母的心情。"書生懇切地說。在大部分一線城市,高額的房價讓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望而生畏"。除了房價外,書生還提及結婚彩禮的問題。在他的老家江西,男方需交付三十萬的彩禮錢。

目前,他與兩個男生合租在福田區竹子林附近的一所老式小區中。租住的房子為 93 平方米,每月租金與水電物業等雜費加起來需要六千元左右。書生無奈地表示,房子現在已經變成了奢侈品。"每個打工族肯定都體會過租房的辛酸,沒有一個安穩的住所哪敢生孩子。"

在知乎帖子"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不想生孩子?"中,有回答稱"在無法負擔的前提下,不生孩子是對自己負責",書生十分認同這種觀點。"婚姻和孩子都是需要花精力經營的,你必須先把自己顧好,才能對他人負責。"書生曾在互聯網公司實習,經歷過 996 的高壓工作環境,他表示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二茬罪"。"你已經被人『割韭菜』了,為什麼還要生一個『小韭菜』呢?"書生開玩笑地說。

書生是一個女性主義者,在結婚生子的問題上,他很尊重女方的意願。"如果對方需要有一紙結婚證來保障這段關係,我也完全可以接受。"書生坦率地說道,"我不拒絕去跟另一個人生活,但要說結婚生孩子,目前還不在我的計劃之內,我想先提高經濟實力。"

同樣的想法也發生在楊雪身上。儘管自己和男友已經工作三年多,但在生活成本高企的深圳,很難存下太多積蓄。父母遠在老家,沒法給予經濟支持或者幫助,"現在的社會環境下,我們不得不去拼搏,只有這樣才能在大城市扎穩腳跟。"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許多為人父母的心愿,也成為他們日後為孩子快速成長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孩子的學費補習費、上學的學位、家庭的支出等等,這一項項都是人生無從規避的選擇題,"你在不在乎,它都在那裡兒",而現在這種只談戀愛不談婚論嫁的狀態,顯然讓他們的心理有了一份自在和從容,"這份自在與從容,與一紙婚約並沒有太大的關聯,愛永遠是性別關係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不是其他"。

"恐"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

"父母三年前離婚後,我開始對家庭很失望。"談起自己的原生家庭,謝健所能想到的,便是父母離婚後對自己的影響。

謝健也曾擁有過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然而,父親的背叛打破了這份平靜,隨之而來的是無止境的爭吵,家庭最終走向破裂。父親離開後,只剩下他和母親相依為命。

這種經歷讓謝健變得敏感,而身邊朋友的失敗經歷則加深了他對感情的不信任。最近,謝建一位認識十幾年的朋友突然離婚,幾經打聽,才了解到他們離婚的原因。原來朋友瞞着老婆在外面賭博,欠下 30 萬賭債,雖然最後離了婚,但賭債仍需兩人共同償還。"婚姻是一盤風險很大的生意。當有一天你發現,和自己同床共枕的這個人,根本不是表面的樣子,那種感覺真的難以言表。"在謝健看來,走進一段失敗的婚姻比單身更為可怕。

曾接觸過上百個案例的心理諮詢師汪晶晶表示,在所有案例中,親子問題和感情問題諮詢占了絕大多數比例。許多恐婚恐育的人,在的是一個"恐"字,"他們不是不想結婚不想生小孩,而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滿恐懼和擔憂,他們害怕的是未知:結婚會不會不幸?生兒育女會不會成為拖累?究其根本,是對婚姻的不信任感。他們對婚姻制度、對另一半的不信任,讓婚育焦慮情緒不斷滋生。"汪晶晶說。

除了身邊朋友的親身經歷,互聯網,似乎也讓這種不信任感有了某種加速度擴散的趨勢。

打開網頁,搜索"恐婚恐育",會發現,知乎上圍繞恐婚、丁克的話題高達幾千帖,豆瓣則存在各種各樣恐婚恐育小組。同時,新聞里出現的"家暴"、"婚內出軌"等字眼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婚姻中的負面影響不斷被放大,伴隨互聯網長大的 90 後,比過去更容受網絡的影響。

"每天一個恐婚恐育小技巧""恐婚指數已超標"等語句充斥在各大社交網站,也成為不少人的口頭禪。事實上,伴隨着這些語句的出現,是悲劇和負面案例的發生。

平日喜歡上網的楊雪表示,雖然自己不會特意去看恐婚恐育的話題,但偶爾刷到了,還是會忍不住點進去看一下。

恐婚恐育的人群並非主流

雖然自 2013 年以來,中國多數地區結婚率出現下滑,但地區之間存在差異,與 GDP 大體呈負相關關係,也受人口流動、老齡化等因素擾動。

據中國婚姻報告 2021 數據顯示,東部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偏低。2019 年上海、浙江、山東、廣東、福建、天津結婚率全國倒數,此外,北京結婚率 6.0 ‰,在全國排名倒數第八,低於全國平均 6.6 ‰水平。反觀,西部欠發達地區結婚率則普遍偏高。2019 年貴州、青海、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甘肅、雲南、四川結婚率全國排名靠前,超全國平均水平。

"事實上,恐婚恐育的人群並非主流。"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學院執行院長、社會學者於長江表示,早在幾十年前,一些發達國家已存在結婚率和生育率下降的現象,這是都市現代化所帶來的普遍趨勢,現在國內的發達城市正在經歷同樣的發展過程。

現代化都市化伴隨的是各方面的變化,在於長江看來,過去幾輩中國人都視結婚為必然之路,隨着社會的開放與各種觀念的傳播,結婚生育變成了一個可選項。工作、生活、各種興趣愛好讓現代人的生活變得更為豐富,"為什麼一定要結婚?"成為現代年輕人的疑問。

"如今養育孩子的標準提高了,父母親不僅要從生活上照顧小孩,還要面臨學區房、考試讀書等問題。"於長江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比父輩們寄予更多希望在小孩身上,他們要求小孩高分的同時,還要德、智、體、美全面均衡發展,似乎每個家長都要變成一個育兒專家、教育專家才敢生小孩。"這些負擔過於沉重,不僅僅是 90 後害怕承受,放到任何一個時代的人身上,都是不大不小的問題。"

儘管如此,在當今社會出現恐婚恐育的現象,在於長江看來並非壞事。"人們對婚姻和生育有了更加多元的想法,並且認真思考着人生的種種可能性,這證明了社會正變得更為包容和開放。"

深圳晚報記者 唐文雋 實習生 林俊伶 楊晶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4-07 12:04:28

我感覺老師還是蠻好的,上次分手都特別難過,後來聽了情感調解之後,我也很快走出來了

頭像
2023-12-02 01:12:56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頭像
2023-11-28 03:11:22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