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出殯時為啥要先摔個瓦盆?什麼人摔瓦盆有什麼講究?

情感導師 8230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操辦紅白喜事,可謂是農村的大事。所以,不管是娶親,還是喪葬,在禮節上必須有所「講究」。不同的地區,這些講究會有所差別,慢慢就成為了當地的習俗。

在白事兒的舊習俗中,正式出殯前的第一項,就是摔瓦盆這道程序。

以北京地區為例:在抬棺起槓之前,槓頭都會高喊一聲:「本家大爺,請盆子!」

這個時候,跪在棺材前,打着招魂幡的長子(打幡者也可以是其他子孫幼輩,如其他子輩,孫幼輩的長孫或其他孫子),會將一個瓦盆兒舉過頭頂摔碎。

喪禮出殯時為啥要先摔個瓦盆?什麼人摔瓦盆有什麼講究?

很多參加過傳統葬禮的人,都會見過這個「摔老盆」的場景。但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在正式出殯之前摔一個瓦盆兒。很多人更不知道,摔瓦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兒,不僅這個瓦盆兒本身有所講究,摔瓦盆兒的人,摔瓦盆的方式也有講究。

為啥正式出殯前,要摔瓦盆兒呢?

這個瓦盆兒,俗稱「喪盆子」,然而,民間都叫它「吉祥盆」。這是因為,在民間的文化傳統中,人們習慣將反面的話正面去說。

在俗禮中,白事兒上摔的這個瓦盆兒的正名,其實叫「陰陽盆」。為啥出殯前要摔「陰陽盆」呢?

關於這個問題,中國各地有不同的說法。其中,最流行的說法是:陰曹地府中,不僅有為熬湯的孟婆,還有個熬「迷魂湯」的「王媽媽」,每位死者到了她那,都要被強迫喝下一碗「迷魂湯」。喝下迷魂湯的人會神志不清,最後不得超生。

因此,為了讓死者躲過「迷魂湯」,兒子在出殯時就必須要準備一個瓦盆兒,這個瓦盆兒的底部還得有個孔兒。這樣,「迷魂湯」就會漏掉,為了徹底避免死者誤飲,還得將盆摔碎。

不僅這瓦盆兒有講究,死者的兒子用哪一隻手來摔盆也有講究:喪父用左手摔,喪母則用右手摔,摔不碎則不能再摔第二回,這是個忌諱。人們管摔瓦盆兒這道程序叫做「摔老盆兒」。

在「摔老盆兒」的人選上,還有啥講究呢?

其實,就是誰繼承死者的家產,誰來摔盆。通常是長子、長孫優先被選擇。因為,在宗法社會中,長子這一支為大宗,繼承大部分家產。然後,如果長子、長孫不能擔當,才是其他的子孫。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如果死者沒有兒孫怎麼辦?誰來摔老盆呢?

按照舊俗,如果死者沒有兒子、孫子,或者兒子已經過世,沒有留下孫子,那麼,死者的侄子就應該承擔摔盆的責任。相應的,死者的家產也由侄兒繼承。

正因如此,很多無子嗣,多侄子的人死去後,侄子們會為了爭搶打幡摔盆而大打出手。這不是因為侄兒們對死者多孝順,而是為了爭奪死者的遺產。

那麼,如果死者還有女兒呢?女兒是否可以承擔摔盆的責任呢?

答案是女兒不能摔盆,也沒有資格摔這個盆。

這時候,有人會問了,傳統社會的舊習俗中,為啥女兒、女婿不能摔盆兒?

有一句老話兒叫「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傳統社會中,如果李家的姑娘,嫁到了王家,就得改隨夫姓,叫王李氏。

你想想,姑娘都成為王家的人了,再來分李家的家產,李家宗族其他的人能同意嗎?

為什麼達文會這麼說?這就要說道我們傳統社會中的宗法秩序了。

傳統社會中,女人沒有摔老盆的資格

在中國的帝制時代,鄉土社會是由宗法秩序所主導的。

正所謂是,「皇權不下縣」,官僚、司法制度只延伸到縣這一級。縣以下的民間社會,由宗法秩序控制,鄉紳、士紳通過儒家倫理來維持秩序。

帝國的統治者把維護鄉村內部秩序的權力,以及具體的組織納捐納稅、服役當差的事務,都交給宗族領袖和士紳們負責,這樣,皇權就不再有需要擔心地方崛起什麼中間力量了。

那麼,為什麼帝國的統治者對宗族就這麼放心呢?

這就要從周朝以血緣的基礎所建立的那一套,家國共同治理的政治模式說起了——也就是周朝的分封制。

在這樣一套「家國同構」的政治體制下,天子、諸侯、卿大夫,既是親戚,也是君臣,整個國家就像一個宗法制構成的大家庭。

《禮記·大傳》中記載,「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為長子三年,不繼祖也。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這規定了大宗、小宗的繼承規則。

又有說,「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國君也是大宗,有義務聚合族人宴飲,敦睦族誼,但族人卻不可自恃與國君有血緣關係,而以家人之禮對待他,這是國君所處的地位所決定的。

所以你看,中國古代社會的家和國是同構的。國君,既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全天下老百姓的大家長。所以,皇帝稱老百姓為「子民」。

儒家推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就是為了鞏固宗法社會的「家國同構」觀念。

宗法家族與官僚政治,用得是同樣一套儒家意識形態:皇家有宗廟,民間宗族則有祠堂,有家譜。老百姓尊自己的祖先,就相當於是尊國君。為啥忠孝不能兩全呢?因為,你對父母好是孝,但國君是天下人的父,對國君好才是最大的孝。

在民間呢,家族領袖就是政治領袖,族長的職能也相當於今天的村長,調解宗族內部的糾紛,解決族內的問題,靠的不是帝國制定的法律,而是家族倫理。

因此,「齊家」與「治國」是一脈相承的。

如果你是一個家族的族長,則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用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的方式,來感化身邊的親人。然後,你身邊的親人,就會再去感化他們身邊的親人。道德就像水中的漣漪一樣,慢慢地向四周擴散,直到抵達世界的邊緣,這就完成了天下大治。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邏輯。

《禮記》中還有一句:

「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

意思是:「確立度量的標準,制禮作樂,改變曆法,改變服色,改變徽號,改換器械,改變衣服,以上這些事情,都是可以隨着朝代的更迭而讓百姓也跟着改變的。但是,也有些不能隨着朝代的更迭而隨意改變的,那就是同族相親,尊祖敬宗,幼而敬長,男女有別,這四條可不能因為朝代變了就讓百姓也跟着變」。

「同族相親,尊祖敬宗,幼而敬長,男女有別」這四條,是最底層的宗族秩序。在宗族社會中,族長是族中權威,家長是家裡的權威,宗族利益大於家庭利益。而「男女有別」,意味着,在宗法社會中,男性和女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男女有別」這種對女人結構性的約束,也是在潛移默化中發生的。自從女人從出生時起,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社會環境,就一以貫之的將重男輕女的意識灌輸給女人,使這些女孩子從小就接受了自己低男人一等的角色。

比如,結婚對於一個女人的意義在於,她將從原生家庭中脫離,去到一個新的家庭中。從此,她的人生任務,就是為婆家傳宗接代,生兒育女。這就是所謂的「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自然,在她死後,也將被安葬在另一個家族的祖墳中。因此,從出嫁那一刻起,女人就不屬於娘家了。

圖 | 傳統社會,女性死後也無法進祠堂

因此,在傳統的宗法社會,一個家庭的所有財產,只有男性子嗣有繼承權,沒有女兒的份。凡是敢和弟弟爭遺產的女人,都是不安分的女人,是沒有搞清自己的位置,要受千夫所指,承受萬人的唾罵。

即使這個家裡沒有男丁了,家產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女兒來繼承,而是收歸為族產。葬禮的,自然也族中的同門出力為其操辦。

到這裡,你肯定明白了吧,為啥鄉土社會的舊習俗中,一個無子的死者,在其出殯時,為其摔瓦盆兒的人應該是其侄子,不能是女兒?

那是因為,侄子是死者的本族同門,而女兒隨與死者有血親,但已經是外族人了。作為同族同門,是絕對不能讓一個外族人來打幡、摔瓦盆的。這不僅涉及到保護本族的財產,更是保衛本家族的尊嚴。讓外族人摔老盆,打招魂幡?欺我族中無人乎?

結語

新中國建國以後,很多舊禮、舊習俗,都被當成「四舊」給「破」了。甚至,宗族秩序都在社會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解體了。

因此,現今社會在辦白事兒時,很多地區、很多人已不大講究這些舊禮了。葬禮上,這瓦盆到底是侄子摔,還是女兒來摔,都已經沒有人去深究了。

當然,不管是誰來摔老盆,死者的財產,也都是死者的直系子女優先繼承,在國家的繼承法面前,即使宗族秩序尚存,人們也得遵守法律。

可以說,一切的風俗、文化都有其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和土壤。因此,舊的習俗、文化要想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並不是一味地去要求人們去守舊那麼簡單。我們保留、宣揚傳統的習俗、文化時,也必須要適應時代、社會的發展,根據其生存的土壤、環境的改變,去作出相應的改變。

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習俗、文化才會迸發新的生命力,我們的文化的血脈才會在社會的現代化建設中繼續傳承下去。

END

本文為「達文有話說」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7-31 10:07:08

寫的東西感觸很深,對情感上幫助很大

頭像
2024-02-19 09:02:14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