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14位藝術家 怎樣用作品表達「感性」

情感導師 5254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11月8日

「感性沙丘(Dune of Sensibility)」

在北京十點睡覺藝術空間開幕

展覽展出來自銅場的十四位藝術家的最新作品

看14位藝術家 怎樣用作品表達「感性」

試圖以「感性」回應「感性」。

展覽時間:2020.11.8-2020.12.13

策展人:蔣斐然

主辦方:十點睡覺藝術空間 × 銅場計劃

特別支持:浙江省藝術文化發展基金

展覽地址:十點睡覺藝術空間 | 北京市朝陽798藝術區南門萬紅里甲31號

參展藝術家:葛虎成,林儀,彭胤瑞,阮媛媛,石冰,武希文,易超,於航,張鈞雷,張思琪,章獻,趙可,趙如鵬,朱麗瑾(按姓氏字母排列)

00:42

本次展覽策展人蔣斐然是一名藝術家、文字與影像實驗者。畢業於威斯康星大學電影系,現於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ICAST)攻讀博士,研究方向為60年代先鋒派藝術。近年參與策劃Inter-World-View 2019等項目,並擔任UnArt線上雜誌第二輯專題《科幻幕劇》特邀主編(2020)。

巴迪歐在《當代藝術的十五個論題》中寫道:「藝術是一個真理過程,而這個真理往往是關於知覺或感性的真理」。這種「感性」,不是指對現實的感性摹仿或浪漫主義表達,而是指人和世界之間的感性關聯。美學,正是這樣一門「感性學」。藝術,就是一種關於「在世的感性」的主張。感性問題,關乎人對自身在世狀態的把握,關乎到世界對人的意義,以及人對自身的理解。

今天,我們卻身陷於感性的荒蕪之中。一方面,技術與算法的統御帶來了一種普遍的抽象性。這種沙漠般的抽象性吞噬着鮮活的感受力,又藉由人機合體的賽博格現實將人的主體性抽空;另一方面,在社交網絡媒體的回音室中,人們更像是站在一座座隔絕獨立的沙丘之巔,腳下流沙一片,卻自以為登高望遠。因此,藝術在今天是一個政治解放與人的拯救的問題。感性的衰竭,意味着判斷力的喪失與審美的終結,而藝術將終其使命,去恢復人之初的身體經驗與洞察能力,重建人的主體性。然而,當代藝術在其誕生之初的激進感性過後,似乎也慢慢落入了話語系統的抽象閉環與體制的景觀化操作之中。是故,藝術能否發明一種新的感性,同樣關乎其自身的存亡。

本次展覽集結了來自銅場的十四位藝術家的最新作品。作為學院土壤中生長出的一股野生力量,銅場的矛盾出身決定了其對系統與主體性張力的敏感。它在長期的教學與創作實踐中向自身和外部同時發問:藝術家、藝術作品與展覽如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自身的景觀反抗景觀?這一悖論也是本次展覽想要回應與探討的重要命題。

展覽分為兩個章節:「沙丘導航」和「迷路手冊」。

沙丘導航

在第一章節「沙丘導航」,藝術作品作為醒世喻言向我們揭示盛墟的幻象與感性貧困的時代症狀。

創作時間:2019

作品類型:裝置/影像

尺寸:時長6'53",直徑50的圓

材料:子母帶,黑線

在子母帶的子帶上循環反覆地繡上「這裡什麼都沒有」,再用母帶將繡好的文字一遍遍的種擦,最終形成一片凌亂的痕跡——「這裡什麼都沒有」作為語言暗示着「這裡其實有一句』什麼都沒有'的話」,摩擦後的句子將會歸於構成語言的物質,隱喻了「這裡什麼語言都沒有」——這不禁使我想到世界遠在語言之前,而語言僅僅是這個世界的—部分。「這裡什麼都沒有」既有「有」和「沒有」的辯證,也是語言之「詞」無法達到物質之「意」的矛盾。

《這裡什麼都沒有》林儀 裝置/影像

創作時間:2020

作品類型:單屏影像循環播放

作品時長:3'22"

時間在不停流逝,該選擇原地等待還是向前追逐。然而奔跑何嘗不是一種等待,不斷奔跑,不斷重複,周而復始,沒有盡頭。

《偏移》彭胤瑞 單屏影像循環播放

創作時間:2019

作品類型:裝置

尺寸:尺寸可變

材料:仿真植物,不鏽鋼燈架,電烤燈,來自網絡聊天室的錄音,土

熱帶,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隱喻的模型,其指涉的是我們置身其中的某個空間,以及在這個空間中正在發生,且不斷發生的某種變化。這種變化或許可以被簡單地描述為升溫,但這充其量只能用來形容我們的直觀感受,升溫背後的深層邏輯及其後果則加複雜和難以把握。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種升溫的感受和某種景觀化聯繫在一起,儘管我們無法確定這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我們觀看着這一熱帶景觀,殊知自己就身處其中,同時也參與到它的自我構建進程中。

《熱帶》武希文 裝置

創作時間:2019

作品類型:平面繪畫

尺寸:60 x 60 cm

磨顯是傳統漆藝中非常基本和重要的一種髹漆技法,我把法律文本埋藏於漆層以下,通過打磨的方式將它們顯現出來,由於傳統手藝的偶然性、不確定性。部分文字會從厚厚的漆層中顯現出來。

《磨顯》張鈞雷 平面繪畫

創作時間:2019

作品類型:裝置

尺寸:460 x 160 cm

材料:紗簾、白色顏料

《可以避開他的100種方法》張思琪 裝置

創作時間:2018

作品類型:影像裝置

尺寸:40 x 40 x 180cm(h)

材料:監視器,米字架,磁鐵,電機

彩色監視器里播放着2001年至2019年環太平洋地區的颱風畫面,其中隱藏在機器內部的磁鐵受機械的驅動旋轉,原本藍白相間的氣象匯報變得扭曲多彩了。

《危險的事物固然美麗》章獻 影像裝置

創作時間:2020

作品類型:裝置

尺寸:尺寸可變

材料:玻璃鋼,視頻影像,a4紙,窗簾,窗簾杆,燈箱

社區作為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編織了複雜的人際關係網。4米高的窗簾上是經過ps處理的高樓,與高掛的小窗形成強烈的反差。投影中是在真實的小區之中錄製的影像,公告欄的鏡面材質將現場的生活場景扭曲地進行反射,塑造一個不真實感。在展廳的牆壁上貼上偽造的社區通知,又將場景拉到展覽現場,引發一個事件。論壇作為電子公告欄、電子社區,成為了一個虛擬的人群聚集地,大家會對同一個關注的事件進行探討,在眾多不同角度的描述之中,事件本身的樣貌或逐漸顯現,或愈發模糊不清。

《幸福家園工程》趙可 裝置

創作時間:2020

作品類型:裝置

尺寸:尺寸可變

材料:金屬板、銅版紙、銅板切片、亞克力

作品由仿照混沌擺形式製作的鐘擺,連接在齒輪上,詳盡標註了經緯、圖塊編號、準星和分形採樣紋樣的地圖和基於幻方和世界末日之鐘製作的鐘面構成,雖然沒有了動力,鐘面上的指針還是會時不時的顫動一下。

鐘擺掉落後,其餘的一切只能盡力維持,不過誰也不能保證讓鍾繼續運轉是件好事。

《一種局面》趙如鵬 裝置

迷路手冊

在第二章節「迷路手冊」中,藝術家以遊戲者和黑客行動家的精神翻轉景觀,使貧瘠的沙丘煥發感性潛能。

創作時間:2020

作品類型:裝置

尺寸:尺寸可變

材料:銅、木、樹脂

這一切都開始於對限制的思考。

藤蔓對我而言是極具侵略意識的,它的生存方式是一種對空間的浸入,這是一種主動地方式;將遺落的章魚觸手重新嫁接在一個空間切片中,試圖挽留,但這是主體在生存中的被動遺棄。侵入或者遺落,可以說是主體與世界的一種雙向關係,但這一關係的發生往往都是從限制開始的。

《始於限制》葛虎成 裝置

創作時間:2019

作品類型:裝置

尺寸:尺寸可變

材料:日常物品,橡皮筋

我試圖尋求一種「日常」與「非日常的關係」。日常物品我們熟悉又陌生,通過對橡皮筋的聯結,因彈力與波動產生振動,日常事物發出如音樂般的協奏。這不由讓人想起物品常常被人命名與定義,通過「上手」而形成工具的物,因此而熟悉,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日常物品實則可以以自身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形成一種「非日常」的陌生狀態。

《協奏曲》林儀 裝置

創作時間:2020

作品類型:雕塑

尺寸:占地約200 x 350cm

材料:玻璃鋼雕塑,高強度石膏,沖刷下的泥土

身體在一條兩端被截取的軌道中持續前進着,其主動力量象徵化的凝聚在一具背部拱起的軀幹上,被剝落的遺落物同時在身體與後方並存,而前方永遠是身體所期待的方向。

《意願強烈卻》阮媛媛 雕塑

創作時間:2019

作品類型:影像/裝置

尺寸:尺寸可變

材料:彩旗,影像

找到杭州郊區一片正在拆遷的巨大區域,這裡有工廠也有住宅區,我利用工地中常見的串旗,試圖將這裡零散的空間串聯起來,有趣的是,串旗作為一種象徵,穿越不同的空間形成不同的意義——室內的工地象徵施工範圍;空曠的房間象徵障礙;戶外穿越的空間如同慶典——然而這些不同意味的象徵卻都發生在同一個空間。

《cross》石冰 影像/裝置

創作時間:2017

作品類型:攝影/裝置

尺寸:尺寸可變

材料:燈箱(照片*4)

「神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光是創世的第一個事物,我不知道這樣的「光」意味着什麼,於是我將自己綁在一座廢棄的山上,暴曬一天,這也是我度過的最虛無的一天。似乎最後我並未理解這意味着什麼,身體在光的刺激下發生病變,我在想這樣的承受是祝福還是傷害?然而,最後我很慶幸,慶幸我有機會與虛無相遇——什麼都不做竟是這樣充實。

《要有光》石冰 攝影/裝置

創作時間:2018

作品類型:裝置

尺寸:照片每張44.2 x 29.5cm,裝置48 x 14 x 15cm

材料:鋁塑板,鐵絲(照片 x 4裝置 x 1)

我運用編織的方法將鐵絲編織成一個可以套在手臂上的袖子。由鐵絲編織的飾物像貴族的蕾絲花邊,也像戰爭的鎧甲——蕾絲是美,鎧甲是保護——然而在我的行為中,手臂反覆折裂鐵絲袖子,這裡不再是美也不再是保護,這樣的自傷是意志的殘酷與消磨的禁錮。

《盔甲/蕾絲》石冰 裝置

創作時間:2019

作品類型:雕塑

尺寸:200cm

材料:不鏽鋼

身體的模糊感讓我想要去確定和糾正它。身體被尺子限制,同時也是一種解放。

《確定的身體》易超 雕塑

創作時間:2017

作品類型:雕塑

尺寸:占地9平米

材料:A4紙、快遞盒子

圓珠筆在A4紙上「塑造」使紙張發生了受力扭曲,將四周向上的彎曲來模擬出一片片波浪。將每一片「浪」放置在每一個盒子基座上(盒子是快遞盒),從雕塑本體來說,它暗示了每一片的空間、 位置,乃至發生的時間。借用古典神話來給其命名,創作的行為和神話故事成為對應。

《黑色一精衛填海》易超 裝置

創作時間:2019

作品類型:影像裝置

尺寸:尺寸可變

材料:後視鏡,銀球,四頻影像,攝影圖像

每次用兩天時間,開着車,在後視鏡里追逐太陽。從四條不同的路線出發,用幾段時間追逐。將銀球放在車引擎上,用發動機產生的熱能將銀球加速氧化。因為要在贏鏡中「追」太陽,當太陽在一天中東升西落,車子也折回原點,留下一顆被氧化變黑的銀球。

《追太陽》於航 裝置

創作時間:2017

作品類型:機械裝置

作品尺寸:3.8 x 3.8 x 0.6m

材料:空心水泥塊,電機,滑軌,觸位開關等

用水泥材質複製展覽空間四個牆角的負空間,牆角決定了他的空間外延,四個被填充的空間在裝置的帶動下逐漸靠攏相撞然後散開。

《空間角力》張鈞雷 裝置

創作時間:2019

作品類型:2'21"單屏影像

尺寸:尺寸可變

無可遁形,無所適從。身體之外,亦是身體。

《銀色身體-粘稠》張思琪 影像

創作時間:2020

作品類型:雕塑

尺寸:39 x 23 x 19cm

材料:鑄銅

將一段光輝的文字鑄入一截標準的「75型」鐵軌的頂面。文字順着鐵軌弧形的頂面凸起,通過精密的打磨,在頂面留下了一個光亮平面, 仿佛原本堅實有力的文字被火的碾過變得支離破碎、含糊不清了。

《在光亮中》章獻 雕塑

創作時間:2020

作品類型:影像裝置

尺寸:200 x 300cm

材料:電視

風從哪裡而來?

《內-外》朱麗瑾 裝置

展覽現場

作為一個實驗性藝術空間的首次展覽,「感性沙丘」展廳中所有作品不設展簽,意在讓觀眾依靠直覺和感性去體驗作品。整個展覽分為兩個章節:在分布於一層展廳的第一章節「沙丘導航」中,藝術作品將作為醒世喻言向我們揭示盛墟的幻象與感性貧困的時代症狀;在位於二層的第二章節「迷路手冊」中,藝術家將以遊戲者和黑客行動家的精神翻轉景觀,使貧瘠的沙丘煥發感性潛能。作為兩個章節的呼應,所有作品信息全部集中於一本分為兩個部分的導覽手冊。

藝術家:武希文、阮媛媛、張思琪、趙如鵬

策展人:蔣斐然

藝術家:趙可、於航、易超、張均雷、葛虎成、章獻

(左起)

策展人蔣斐然

開幕式上,十點睡覺藝術空間代表首先致謝了各位參加活動的嘉賓,並邀請策展人、銅場代表及藝術家代表進行發言。策展人蔣斐然闡述了展覽主題,她談到,感性問題關乎人對自身在世狀態的把握,關乎到世界對人的意義以及人對自身的理解。

銅場計劃負責人之一金亞楠

今天我們卻身陷於感性的荒蕪之中。一方面,技術與算法的統御帶來了一種普遍的抽象性。這種沙漠般的抽象性吞噬着鮮活的感受力,又藉由人機合體的賽博格現實將人的主體性抽空;另一方面,在社交網絡媒體的回音室中,人們更像是站在一座座隔絕獨立的沙丘之巔,腳下流沙一片,卻自以為登高望遠。

藝術家武希文

因此,她認為藝術在今天是一個政治解放與人的拯救的問題。感性的衰竭,意味着判斷力的喪失與審美的終結,而藝術將終其使命,去恢復人之初的身體經驗與洞察能力,重建人的主體性。而當代藝術在其誕生之初的激進感性過後,似乎也慢慢落入了話語系統的抽象閉環與體制的景觀化操作之中。因此,藝術能否發明一種新的感性?而這也正是本次展覽試圖嘗試的一個方向和話題。

策展人蔣斐然,批評家、獨立策展人廖雯(左起)

銅場計劃的發起人之一金亞楠首先致謝了策展人、參展藝術家以及十點睡覺藝術空間,他談到,「感性沙丘」是銅場計劃在北京的第一次亮相,也是銅場計劃開始的三年多來,第一次在銅場空間以外以展覽的方式呈現自身,並認為這種方式也是該計劃接下來的重要形式之一。「我想作為一個發端自院校的藝術計劃,也許它目前的作用是,一方面在藝術教育的形式上回應現代院校的功能;另一方面,以藝術創作的自我組織方式來面對院校的各種分野問題。那麼,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認為銅場的自我組織感會越來越強,並不絕於學院的範圍。」

策展人馮兮

藝術家趙可

藝術家武希文

參展藝術家代表武希文談到,他非常贊同當代藝術是作為某種批判性力量的觀點,同時自己在創作中也會有意識地避免景觀化或者奇觀化。「我相信在場的藝術家或多或少都有同感。當然了,這種反奇觀化的傾向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我們在創作中受限於所能調動的資源十分有限,但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認領:我們是這樣的一類藝術家,我們以身邊最尋常的物料,我們親自上手的勞作和行動,甚至是我們自己的身體為材料,面對我們身處其中的這個世界以及其中的問題,發出自己的聲音。」

藝術家何雲昌

策展人簫嶺(Nataline Colonnello)

藝術家張思琪、藝術家葛虎成

藝術家滿開惠

大提琴家張晟

正如策展人所言,作為學院土壤中生長出的一股野生力量,銅場的矛盾出身決定了其對系統與主體性張力的敏感。它在長期的教學與創作實踐中向自身和外部同時發問:藝術家、藝術作品與展覽如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自身的景觀反抗景觀?這一悖論也是本次展覽想要回應與探討的重要命題。

作為展覽的一個延展和深入,藝術圓桌「危險的事物固然美麗」將於11月22日(星期日)下午在十點睡覺藝術空間舉行,將進一步討論「感性」及其相關命題。

藝術圓桌:「危險的事物固然美麗」

對談嘉賓:胡昊,龍星如,沈宸,王歡,魏穎(按姓氏字母排列)

時間:2020.11.22(星期日)下午2:00

地點:十點睡覺藝術空間

銅場計劃 Tproject 是由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支持的青年藝術計劃,該計劃策劃團隊由青年教師和學生在校學生組成,並自主進行項目的策劃、推廣和運行。所有人志願在此工作,共同搭建一個態度開放、身份平等、學術包容的學術空間。銅場計劃以雕塑教學為核心出發點,雙向面對雕塑本體的空間問題以及社會雕塑的空間問題,以計劃拓展教學空間。2020年已形成以青年教師為核心的學術團隊、優秀學生為代表的策劃執行團隊面向全社會的青年志願者平台、公共教育四個方向的模塊建設。銅場計劃已由滿足教學展示空間為核心需求轉向創新協作式的開放型項目平台,並希望能夠實現由物理空間轉向社會空間的雕塑版圖拓展。

十點睡覺大企業 旨在建立一個多元化的藝術生態與創意生活互聯平台。十點睡覺藝術空間由實體空間延伸至社會空間,我們將聚合不限於藝術家、策展人、設計師、創作人的各種創造力資源,為不同背景的參與者提供切身的藝術感知體驗。十點睡覺大企業同時提供新興材料的實驗平台,探索物質材料藝術化、創意化的轉換路徑和實現方式,為參與者提供新的介入方式及創作輸出。在十點睡覺大企業,所有參與者都是創作者,我們將成為一個共同體,去打破藝術和生活之間的隔閡、創造與常規之間的壁壘。

學術顧問:金亞楠

策展人:蔣斐然

執行策展:武希文

項目管理:卓怡

項目統籌:汪華

策展助理:左莎莎

媒體策劃:陳南汐,阮媛媛

媒體統籌:劉格靈,張宗希

空間設計:賈宏宇

平面設計:非白工作室

翻譯:王崢

校對:臧雨絲

十點睡覺藝術空間「可能空間」概念裝置

歡迎前往現場觀展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7-13 03:07:08

我朋友諮詢過,還真的挽回了愛情,現在兩人已經結婚了

頭像
2024-04-06 12:04:36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頭像
2024-03-11 01:03:51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