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工作繁忙,更是沒有時間戀愛。
越來越多的男女到了待婚配年齡,都會選擇在家裡人介紹下相親。
一來覺得家裡人介紹的熟悉,避免生人導致不必要的麻煩,二來也給自己的婚配一個保障。
相親,雖然有好處,但其缺點也毋庸置疑。
例如相親過程更加「物質對比」化,要結婚,你家要有房有車,我家要有存款有能力。
本人還要帥氣、美麗。
再例如,婚配似乎成了生活的一個任務。
反正就找個人結婚,差不多得了,不是你,也會是其他人,找其他人還麻煩,那就是你了。
這不,就有人問:近期相親認識了一個男的,吃過幾次飯,手都還沒有牽過,他已經提了兩次見家長了,這正常麼?
這就是相親市場下的弊端。
趁此問題,咱們來聊聊相親這個話題。
相親如何而來
古時,受理學思想的影響,出現了男女大防,年輕人私下認識相知相愛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事,女子一般不出門。
所以開始有了專職的媒人,由媒人牽線搭橋,雙方在不見面的情況下結為夫妻。
相親的發展也源於此。
當時的環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配,不再是男女相愛的保障,更多的是兩個家庭之間的利益衡量。
現在而言,崇尚的是自主婚配,按理來說,是不存在相親這一說法的。
但基於忙碌的生活和工作,讓認識一個人的成本變得尤為高。
於是乎,就有了相親這一說法。
當然,現代的相親和古時的媒人說媒不同的是,那時,雙方父母同意便要結婚。
而現在,中間人更多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
具體如何發展,還得看當事人雙方的意見。
在這個過程中,也不乏有些態度強硬的家長,
但大多數都會尊重男女雙方的意見,當然,前提是物質條件過關。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相親這個事,符合當下環境的事物發展規律。
明明沒有愛,卻還是要結婚
到了婚嫁年齡,就算本人不心急,家長也會催促找對象。
在家長所處年齡段,他們的主要目標是解決溫飽問題。
結婚後的夫妻,其目標也是一致的,那就是同心竭力,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所謂愛情,也就沒有那麼重要。
而且夫妻雙方往往很和諧。
到了下一代生活水平也提升了,那關於婚配也就和以往不同了。
結婚後的雙方,不太會因為溫飽問題而同心協力,他們更注重精神滿足。
這個前提下的相親,要麼就是不曾體驗過愛情,到了婚嫁年齡,找一個人一起過日子。
要麼就是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戀愛,找一個人一起努力。
對於前者來說,沒有體驗過愛,他們所謂的婚配,不過是完成年齡段的「任務」。
對於後者而言,愛情似乎沒有那麼重要,結婚,也只是迫於家庭以及環境的壓力。
如何處理相親問題
就拿「相親認識一男,吃過幾次飯沒牽手,他提了2次見家長」的情況來說。
這位男士要麼是沒有戀愛經歷,被拒很多次,如今也不想再戀愛,只想着完成任務,而女方符合他結婚的標準。
要麼就是忙碌,沒時間戀愛,覺得女方還不錯,可以結婚。
用不好聽的話來說,這時候的女方,對於男士而言,就是「工具」。
此刻,是結婚的「工具」,結婚後,是傳宗接代以及扮演妻子這個身份的「工具」。
說到這兒,我想你也明白了,為何這種行為會讓女性深感不自在。
還不是因為,此時的女方,在男性眼中不具有自主意識和感情。
可,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女性尤為感性。
被這樣對待,若不是另有所圖,誰會開心呢?
總之,相親沒有錯,但當事人雙方得想明白自己所需。
如果你想要一個基於愛的家庭,那就要做好相親大概率不會成全你這種希冀的準備。
相親,本就相當於紅娘的一個牽線,接下來事情如何發展,得看當事人雙方。
倘若你覺得不合適,例如相親才見面幾次,還沒感情基礎就要見家長很不適應。
不要懷疑,那就是不行,對方不適合你。
去和對方說清楚,找到適應兩個人節奏的方向來。
倘若對方不答應,那何不找下一個適合你的呢?
至此,我們也就明白了,相親也好,其他形式的戀愛也罷,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一顆真誠的心。
唯有真誠換真心,這樣才會讓人感覺被尊重、被愛,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才會更加幸福。
你覺得相親中遇到見面幾次就要見家長的,該同意麼?
評論列表
文章我看過,感覺說的挺對的,有問題的話可以多去看看
求助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