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單身很久了的朋友表示想談戀愛,可是當我建議她不妨試試相親時,她露出了一臉嫌棄的表情。
什麼年代了還相親?這什麼餿主意?
而當我告訴她,身邊的幾個朋友都是通過相親脫的單時,她表示不可置信:
相親找到的對象?是湊合湊合在一起的吧。我不行,我要的是愛情,不是相親。
這位朋友對於相親的理解顯然還停留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裡,所以壓根不相信通過相親能找到愛情。
我身邊的相親黨都對這種看法表示不服。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當代年輕人的相親現狀,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相親」是父母或者媒人介紹以結婚為目的發展對象的方式,這在提倡自由戀愛的現代社會似乎略顯落伍。不過,當代相親其實並沒有這麼「傳統」——
為了深入研究當代年輕人相親情況,我們在KY粉絲中做了小規模調查,共回收162份有效問卷。(本文使用的數據樣本來自KY粉絲群體,若以此數據推論其他群體的情況,可能產生偏差。)
結果顯示,有64.8%的被訪者有過相親經歷,並且其中大部分人相親次數不少——41.9%的人相親過4~10次,15.2%的人相親過10~20次。
參與的形式也是各式各樣——
圖片僅供舉例,不包含所有相親形式
我們採訪了其中一些人,了解了一些ta們的真實體驗。
▽下圖為"相親老手",滑動查看"相親萌新"▽
相親次數多了,就當「逛動物園」了,會認識不同的人,還挺有趣的。
——茜格蕾,女,32歲,相親次數20次以上
相親對象目前為止沒遇到滿意的,奇葩人類倒是遇到了很多,每次都能刷新我的認知。
——山山,女,26歲,相親次數4~10次
沒相過親時的我:相親是不可能相親的,開什麼玩笑?
後來經過朋友介紹認識了他的我:相親真香。
——Dake,女,24歲,相親次數2次
父母給設了局,出去吃飯突然多了另一家人。我挺生氣的,感覺被出賣了。後面誰叫我相親我都很抗拒。
——AX,男,27歲,相親次數2次
Q1. 你是以結婚為目的去相親的嗎?
在有過相親經歷的人中,45.7%的被訪表示,自己相親並不是直接奔着結婚,而是抱着戀愛和交友,甚至打發時間等目的。
Q2. 你通過相親脫單了嗎?(警告:前方撒狗糧現場)
在我們的調查中,有37.1%的人在相親中找到了自己結婚/戀愛對象。
找到對象了,你們約我採訪的時候剛領的證。——東東,女,年齡保密脫單成功。周末局,朋友介紹的,大家一起約出來玩了很多次,唱歌、喝酒、劇本殺......相互越了解越喜歡,就非常順其自然地在一起了。——小虎,男,26歲
Q3. 那沒能通過相親脫單的人,體驗怎麼樣?
對於那些尚未通過相親脫單的被訪,在相親的過程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參加各種相親局雖然沒有找到對象,但是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性好友。這讓我覺得這個過程就算沒有找到對象,也是很有價值且有收穫的。——六六,女,32歲我有個朋友,是我曾經的相親對象。相處了一段時間發現確實不合適,現在我們還會去參加相親局,也給彼此出謀劃策。這段經歷我覺得挺奇妙的。——q,男,29歲
訪談過程中,我本以為會聽到很多關於相親失敗的吐槽,但我發現,大家並不那麼在意相親成功與否,而更多的是抱着試試看的態度。
對我而言相親只是無數種可能遇到對的人的渠道之一。我見過任何方式修成正果的,無論是介紹、地鐵搭訕、網友奔現,還是夜店認識,重要的是感覺遇到了對的人,然後談一場好的戀愛。我還是會積極主動嘗試,鼓勵自己:該來的總會來的!——茜格蕾,女,32歲
「只有結婚才叫相親成功,最後沒結婚的都叫相親失敗」,這種看法,至少在親身體驗過相親的KY粉絲中,已經過時了。並不是找到了對象,才叫做成功的相親。
當然啦,可能會有人表示:雖然但是,我去相親就是想脫單呀!
那麼——
別着急,從訪談當中,我們也總結出了一些可以參考借鑑的經驗——
Tip 1. 正確對待第一印象
著名的首因效應 (Primacy Effect) 指出,第一印象常常影響着我們對對方以後的評價和看法。
作為快速評估系統,第一印象往往能反映出我們的直覺。在選擇伴侶時,依賴直覺很可能好過邏輯分析 (Myers, 2004)。因為後者常常會納入一些冗餘信息(比如,「別人都覺得ta很優秀」),導致我們忽略在感情中最核心的需求(比如,「ta到底適不適合我」)。
雖然算不上是一見鍾情,但我見到他的時候確實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也是因為第一印象非常好吧,很願意去了解對方,現在相處了一段時間,覺得自己當時眼光真的不錯哈哈哈。——貓貓,女,23歲
Tip 2. 但是!不要太依賴第一印象
雖然上一條說了第一印象很重要,但在訪談過程中,我們同樣意識到了第一印象的局限性。簡單來說,第一印象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自己對對方的感覺,但不要因為第一印象而完全否定對方。
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時間往往只有1/10秒(Wargo, 2006),這也意味着它能給出的信息十分有限。隨着雙方了解的加深,我們對彼此的印象很可能會發生改變。因此,在相親的過程中,不妨保持開放和好奇的心態,去更多地了解對方,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我83年,她94年。當時第一反應覺得沒有可能,畢竟年齡差距太大。但聊天中,我倆發現都挺喜歡對方的。相處過程中,她帶給了我很多的改變。現在在一起兩三年,不久前還有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女寶。我很幸運能夠遇見她,也慶幸自己當時沒有因為覺得不可能就放棄和她接觸。——Leo,男,37歲
Tip 3. 找到對的相親方式
一些急於脫單的朋友可能很想知道哪種相親形式更能找到對象。
聽說最近桌遊類相親特別火,我真的不愛玩桌遊……你說值不值得為了脫單去勉強試試呢?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疑惑,答案是——大可不必。
喜歡什麼樣的相親形式與個人特質息息相關。比如,生性活潑的人可能更喜歡有眾人聚會的相親模式,而對於喜歡安靜的人而言,這樣的場合明顯不太合適。
可以說,我們更容易在讓我們舒適的相親方式中,遇到擁有相似特質的對方。古老的吸引力法則在我們選擇相親方式的時候同樣適用——我們天然地被那些與我們相似的靈魂吸引。
因此如果想遇到與自己有靈魂共鳴的ta,不用硬着頭皮選我們不喜歡的相親方式。選那些讓我們最舒適的就好。
參加過聯誼,活動雖然有趣但也沒有認識可以發展的對象,最後還是通過親戚介紹認識的現任。我跟現任在性格和人生經歷上都很相似,十分合得來。他覺得,聯誼類的相親活動像社招群面,而親戚朋友介紹的更像是內推。對於怕麻煩的他,社招是不可能社招的,但是內推可以試一試。所以我們就通過內推認識啦~——魚鱗,女,25歲
除此之外,我們也注意到兩個不少人在相親時持有的錯覺——
錯覺1. 只要展現自己的優秀就能留下好印象
與心儀的相親對象初次見面時,一些朋友可能很想向對方證明自己是優秀的,從而給對方留下好印象。但是,直接炫耀顯得驕傲,閉口不提又讓人心有不甘——在這種矛盾的心態下,一些人錯誤地選擇了一邊謙遜一邊自誇(humblebragging)……
剛出來打拼沒多久,沒攢上多少錢,在上海這地方就夠買套小公寓而已。
……
研究指出,謙遜式自誇起到的往往是反效果——對方不會因為你的優秀喜歡你,還可能因此討厭你(Sezer, Gino, & Norton, 2018)。既想自誇又想謙虛,會給人強烈的不真誠感。
換句話說,想塑造好印象,表現得真誠比表現得優秀有效得多。
相親過的一些對象,特別喜歡旁敲側擊地告訴我自己有多優秀,有時候相親局聊着聊着成了炫耀局,感覺挺沒意思的。其實我不需要對方有多優秀,我只想找個感覺對的人而已。——山山,女,26歲
錯覺2. 我得表現完美,才能在相親局裡快速脫單
很多人希望在相親時有一個完美的約會,呈現一個完美的自己。受這種心情影響,我們可能格外糾結自己身上微小的不足和缺陷,稍稍出錯就會焦慮不安。
這其實是一種「聚光燈錯覺」,即誤以為自己的每一個缺陷在對方眼裡都很明顯,猶如打了聚光燈一般。然而,大部分情況下對方並不會像我們自己那樣在意這些細節,因此完全不必感到焦慮。
另外,相比呈現一個毫無缺點的自己,不去掩蓋自己的不完美,敢於暴露自己真實的缺點,在對方眼裡可能反而更有吸引力(Bruk, Scholl, & Bless, 2018)。畢竟,擁有犯錯的勇氣,也是件很迷人的事。
我一個朋友相親遇上自己喜歡的女孩,也不知道怎麼想的,送了對方一袋開心果,被我們嘲笑了。當時他也後悔,覺得自己的行為很蠢。結果後來這兩人成了,聽說對方覺得他這人雖然很不會送禮,但挺有趣的。——山山,女,26歲
雖然我們鼓勵大家用更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去看待相親,但有一些相親,我們還是提醒大家謹慎——
很多人感覺相親很不自在,這很可能是受「相親市場」這個概念的影響。在「相親市場」這一話語體系中,每個人都成為了市場中的商品,而不再是獨立的個人。我們為對方標價的同時,也把自己當成了可以與對方等價交換的商品,從而進入了自我物化的狀態。
這個狀態中,即便找到了合適的對象,也更像是市場中的一次買賣行為,而不是在尋求建立真正的關係。研究發現,自我物化會讓人忽視自我的價值,並且讓雙方都對關係更不滿意(Zurbriggen, Ramsey & Jaworski, 2011)。
一些大規模的線下相親活動,拼外貌拼年齡拼職業,彼此根本只是一個標籤,無法感受到人作為人本身,也了解不到性格和價值觀。——六六,女,32歲
然而,將雙方進行標價的觀念深入人心。當被問到「你認為,當人們在判斷相親對象是否能成為結婚/戀愛對象時,最看重什麼?」時,選擇最多的四項分別是「經濟條件」(20.33%)、「人品性格」(18.03%)、「家庭背景」(14.75%)和「顏值身材」(13.11%)。
不少人下意識地認為,這些內容是會被打分的。想要在相親市場中受歡迎,提高成功率,ta們需要提高自己的「分值」。
但我們需要清楚,不論是什麼形式的相親,保持真實都是重要的。並且,只有將自己和對方都看作完整的人,並懷着真誠的好奇心去探索對方,才有可能找到喜愛着真實的自己的那個ta。
同時,切忌「湊合」。
可能不少人認為,找不到對象了才會選擇相親,因此在相親中找對象需要「退而求其次」,不能「吹毛求疵」,選擇和沒有感覺的人在一起。
但是,選擇相親並不代表我們不值得擁有一段好的感情。如果我們渴望親密的聯結,渴望發自內心的共鳴和熱情,不妨信任自己內心的情緒,因為它有時比我們的仔細斟酌更能預測我們未來關係的走向(McNulty et al.,2013)。
之前有個相親對象很主動地追求我。雖然不討厭他,但相處下來我真的對他一點感覺都沒有。周圍很多人都說他對我很好,一直勸說我接受,但我覺得這樣對自己不負責,對他也不負責。後來跟他說清楚了之後兩人好聚好散。——歐文,女,30歲
心理治療師Karen L. Smith(2016)指出,我們有時候需要以審視一份工作的態度來判斷我們是否要進入一段關係。如果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不會單純因為老闆看重自己而接受一份自己並不想做的工作,那麼我們同樣也不應該僅僅因為對方喜歡自己,而接受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拒絕,是對這份關係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負責。
希望大家在對相親保持開放心態的同時,也記住,不論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尋找另一半,我們都是完整的人,而不是可以等價交換的物品。
以上。
今日互動:你有過相親經歷嗎?你有什麼奇妙的相親經歷?快來留言告訴我們吧~
References: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2), 192.
McNulty, J. K., Olson, M. A., Meltzer,A. L., & Shaffer, M. J. (2013). Though they may be unaware, newlywedsimplicitly know whether their marriage will be satisfying. , 1119-1120.
Myers, D. G. (2004). Yale University Press.
Sezer,O., Gino, F., & Norton, M. I. (2018). Humblebragging: A distinct—and ineffective—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1), 52.
Smith, K. L. (2016). Psychology Today.
Wargo, E. (2006). . Psychological science
Zurbriggen, E. L., Ramsey, L. R., & Jaworski, B. K. (2011). Self-and partner-objectifica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ssociations with media consumption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7), 449-462.
評論列表
確實不錯,挽回了不少瀕臨離婚的家庭!
可以幫助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