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島
其實,只要方法對,感情也能培養。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見到這樣的人。
明明很花心,也沒有多麼優秀,可是身邊的人換了一個又一個,每一個都不差,似乎永遠都沒有感情上的空窗期。
每次和他們說起「戀愛」時,他們會無所謂地說一句「嗐,不就是感情嘛,有什麼難的」。
曾經一度懷疑過他們有什麼超能力,這才能讓自己變得人見人愛,起碼遇見喜歡的人,就能追到對方。
後來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其實他們也是正常人,而能有那麼多感情經歷的原因,在於自己有一些「利於戀愛」的好習慣。
席絹在《相思不曾閒》裡寫道:
「生命中的緣分,向來是由許多的不經意拼湊而成,也讓模糊的印象逐漸鐫鏤上心頭,鮮明低不可忽視。」
兩個人未來能有多少緣分,往往是感情里的一些相處細節所決定的。
正如從心理學上來說,當一個人有這些好習慣時,很容易就能同另一個人培養感情,其實很簡單。
01.
「吊橋效應」——學會高價值陪伴
說起「陪伴」,其實很多人都會,無非是在對方需要的時候可以出現,偶爾陪對方談心,陪對方逛街...
但是這樣的陪伴,肯定是不夠的。
或者說,這樣的陪伴往往達不到培養感情的效果,自己還有可能被對方發一張「好人卡」,根本原因在於沒有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所以才有人陪一個人多年,仍舊只是一個備胎,有人出現過幾次,就能順利上位。
要解決這樣的情況,不得不提的便是心理學中的「吊橋效應」。
心理學家阿瑟·阿倫曾做過一場實驗,讓一名男性獨自通過吊橋,吊橋上有一位很令人心動的女士。
實驗結果表明,吊橋越是危險的時候,男生越容易對吊橋上的女生產生愛意,這便是「吊橋效應」的產生。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因為在過危險的吊橋時,一個人心跳會加速,當身邊有另一個人存在時,會以為自己心跳加速也是因為對方。
還因為在過危險的吊橋時,人都需要內心的支撐,陪自己度過危險吊橋的人便成了內心支撐點。
放在現實生活中,應用起來很簡單,真的希望同一個人培養感情,要學會用高價值的陪伴替代不必要的陪伴。
好比陪對方逛街這件事,很多人都能做,其實不具有多少價值。
但如果能在晚上的時候送對方回家,或者在對方難過的時候專門騰時間陪對方聊天就不同了,這才是培養感情的關鍵。
所以,想追求一個人,不妨試試改變自己的陪伴方式,只有能提供高價值的陪伴,對方才容易動心。
02.
「近因效應」——聊天也要技巧
感情里,很多人有這樣一種習慣。
剛加到喜歡之人的聯繫方式,或者開始和喜歡的人說話時,就喜歡竭盡全力逗對方開心,想要快速虜獲對方。
甚至在對方不願意結束話題的時,自己會一直陪對方聊下去,哪怕無話可說尬聊,也不想說一句「今天就到這裡」。
殊不知,可能正是這樣的聊天方式,讓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差。
要解釋這一點,先要明白什麼是「近因效應」。
心理學家盧琴斯發現:「在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現的場合,印象形成的決定因素是後來新出現的刺激物。」
好比剛認識一個人時,對方帶給自己的感受很好,可第二次和第三次見面印象都很差,自己便會覺得對方沒那麼好,對這個人的印象,取決於最近一次接觸的感受。
那麼,「近因效應」又同聊天有什麼關係?
當兩個人聊天很開心時,人們會記住和對方聊天時的感受,可如果聊到最後無話可說還不結束的時候,人們會記住的,可能是最後無話可說的那一段時間。
這才有那麼多的人,剛開始和喜歡的人無話不說,可到了最後,無話可說一段時間後,另一個人再也不回消息。
有這樣的結果,不是因為聊天感受真的不好,而是因為聊天最後的結束太讓人尷尬。
所以,想和一個人培養感情,就要學會張弛有度,可以同一個人快樂聊天,只要對方有興趣,自己可以儘可能地說。
但在發現對方興趣略有減退的時候,總該學會及時抽身。
當自己留給對方的印象,總是有話可說的那一面時,對方對自己的印象分一直很高,追求也會變成很輕鬆的一件事。
03.
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當我們總是愛而不得,或者突然墜入情網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因為感情沒有道理可言,一切才會如此不受控制。
但感情的產生,是有原因的。
從科學角度來說,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意,源於受對方的刺激後,自己分泌出各種愛情激素,好比多巴胺、荷爾蒙、腎上腺素等等。
所以,別以為愛情是不受控制的,只要用對了方法,讓一個人喜歡自己也沒有多難。
正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會給對方提供高質量陪伴,能夠懂得如何與一個人聊天,就能培養感情。
—END—
今日話題:
你覺得戀愛最難的一步是什麼?
歡迎留言,一起分享。
評論列表
差一點就放棄了,幸好遇見你們,真的很感謝你們的幫助!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