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社區,如何守住「家門口」的健康?

情感導師 5230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社區,如何守住「家門口」的健康?

半月談

社區是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衛生防疫的「最後一公里」。當前我國疫情防控總體戰、阻擊戰取得重大成果,大部分地區社會秩序基本恢復正常。但回頭看,我們不能忘記和忽視,疫情突然襲來時,一些社區暴露出人員匱乏、醫療能力不足、空間規劃不合理、防疫物資短缺、社會參與水平較低等短板。

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多次就社區防疫作出重要指示。為把黨中央關於疫情防控的要求與基層治理實際相結合,將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建牢築實,本刊編輯部與同濟大學國家現代化研究院就建設「健康社區」進行了深入調研,以期從公共衛生角度考量城市和社區空間改造,優化醫療衛生設施布局,加強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配置,提升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將健康與基層治理緊密結合。

半月談|社區,如何守住「家門口」的健康?

1

健康中國,從健康社區做起

同濟大學國家現代化研究院調研組

「第一道防線」存多重短板

作為衛生防疫和應急管理的「第一道防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社區普遍暴露出一系列短板:

社區公共醫療資源嚴重短缺,醫療能力不足,社區首診、轉診制度多為空談。社區醫院是離群眾最近的衛生機構,疫情發生時應在第一時間發現、篩查和轉診病患,避免出現大醫院醫療資源擠兌,也避免大規模交叉傳染。由於長期以來對社區醫院重視不足,財政投入不夠,社區醫院醫療水平較低,作為居民首診機構的地位遠遠沒有確立。疫情期間,病人第一反應都是去大醫院,對大醫院醫療資源迅速形成擠兌壓力,易導致醫療體系整體功能癱瘓,對疫情防控造成巨大壓力。

6月16日,在上海市一家菜場內,工作人員在進行消毒工作 丁汀 攝

社區公共衛生治理和應急管理能力薄弱,聯防聯控體系構建難。一是社區居委會在應急狀態下承擔着社區出入口管理、返回人員排查、重點人群檢測、環境衛生整治、防疫宣傳、生活物質採買、群眾情緒疏導等大量工作,人手嚴重不足。二是下沉到社區居委會的行政力量、社區自治體系、社會組織、市場化力量沒有清晰的工作界面和協同流程。這導致社區層面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不夠完善,社區難以有效整合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志願者、社會組織、社會單位等多方力量,社區居民多方面要求難以得到及時滿足,甚至發生獨居老人無人照顧等情況。

社區空間規劃不合理,應急備災避難和隔離場所缺乏。社區防災防疫及應急避災功能建設長期被忽視,在城市規劃和住宅區建設過程中,防災防疫雖然被納入了規劃體系,但未得到有效落實,相關設施配置往往流於形式,疏散通道、隔離設施、防災避險公園、應急設施預留用地、抗疫物資集運系統等體系布局嚴重不足,且少量設施日常維護和保養也面臨巨大挑戰。

相關標準僅對避難場地和建築的面積指標有明確規定,對功能分區、配套設施規範表述不明確,且應急醫療救護區沒有防疫功能要求。社區醫院、社區綜合體、黨建中心等公共空間缺乏防疫防災功能配置,沒有獨立的水電通風系統,在疫情發生時派不上用場。在應急狀態下必須保障運行的建築,如超市、農貿市場等,在設計時缺乏公眾健康因素考量,通風條件差,動線設計不合理,人員在結賬出口處大量聚集。

應急物資儲備奇缺,戰略備災物資幾乎為零。目前,沒有針對社區居委會和基層醫療機構應急物資儲備的統一要求,很多基層防疫物資日常儲備為零。在一些一線城市,沒有形成完備的區、街道、社區三級應急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據了解,各社區醫院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工作參差不齊,存在制度缺失、庫房混用、物資種類五花八門等問題。由於日常沒有建立完善的物資徵收與派發機制,社區工作者只能通過市場途徑自行籌備防疫物資,臨時購買的物資質量參差不齊。

社會參與水平較低,社會組織及企業介入缺乏制度化和組織化安排。一方面,公共衛生教育缺失,導致社區居民防疫意識淡薄。疫情期間,部分居民的不理解和焦慮情緒累積,多地出現居民強行沖卡,甚至毆打基層工作人員現象。另一方面,居民自組織意願和能力弱,公眾參與水平較低。在重大疫情災害下,全部依靠有限的行政管控力量,不可能面面俱到,但社區居民依賴性強,自助意識淡薄、能力欠缺,社區自組織力量弱。平常活躍的志願者隊伍以離退休人員為主,年齡偏大,欠缺應急常識。

構建健康社區五大體系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未來,亟待以健康社區為抓手,把健康嵌入城市規劃和社區治理中,建設健康社區基礎設施、組織治理、醫療衛生、應急保障、生活服務等五個體系,系統化推進功能配置和改革供給,全面提升社區應急管理和服務能力。

6月18日,北京一核酸檢測採樣點 任超 攝

基礎設施體系。當前一些社區重居住和商業功能,輕健康和防疫功能,可在國家層面制定和發布健康社區規劃標準和功能空間配置規劃標準,留出醫療衛生、隔離設施、防災避險、應急設施、應急物資集運、養老服務、體育運動等空間;對垃圾處理、生活用水管理、污水管網等進行全面升級;對社區公共空間通風口、人員疏散通道等進行全面升級;增強社區科技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提升社區在遠程醫療、遠程教育、遠程辦公、智慧物流、無人配送網絡等方面的鏈接能力。當前,我國大中城市進入存量建設時期,建議將健康社區建設納入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範疇。

組織治理體系。一是完善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體系,將黨建引領與社區自治有機結合,通過社區黨團組織、志願者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培育,建立完善明晰的協同聯動機制,覆蓋全面的社區健康服務、應急管理體系。二是進一步明確社區公共衛生委員會在健康社區建設和公共衛生治理中的主體責任,吸納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醫療機構等相關負責人為委員,明晰各自在健康社區建設運營中的細化職責定位,圍繞居民健康管理的相關服務功能,夯實和強化社區對居民的健康服務功能。三是進一步完善社區層面針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應急工作預案,避免由於缺乏執行流程和技術規範,基層抗疫不得要領和章法,保障社區系統內部有序有效開展聯防聯控、群防群治。

醫療衛生體系。做實社區首診制度,是健康社區建設的牽引工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醫療衛生人才、資源進社區,形成良性循環。可學習國際上的成熟做法。未經社區醫生轉診自行到大醫院就醫者,社保不予報銷費用,形成規範的社區衛生服務組織和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雙向轉診制度,實現居民有序就醫。做實社區首診制度,不能僅靠衛生系統一家,而是有賴於財政、醫保、人事和衛生等多部門政策的協同一致,推動醫療衛生向基層聚集、均衡化分布,並進一步鼓勵社區健康管理、養老養護等服務模式創新。

應急保障體系。一是在構建城市應急保障物資通道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與社區層面的高效銜接和互動。二是完善應急物資保障和運營體系。建立社區儲備醫療物資及日常生活物資供應保障及調運機制,對醫療物資和生活物資體系進行分類建設和運營,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搭建半小時至一小時應急物資保障圈。三是推行實物儲備與商業儲備相結合的創新模式。可考慮引入大型商貿企業和大型物流企業,對社區應急物資儲備簽署服務協議,對社區居民生活物資「戰時」供應簽署服務協議等,保證應急物資的科學合理周轉。

生活圈服務體系。一是系統制定健康社區生活圈配套設施的規劃布局及技術標準。建議按照應急狀態的實際需要,分別制定社區層面5分鐘、10分鐘、15分鐘生活圈的生活設施技術規範和標準,將社區生活圈融入防災防疫體系建設。二是規劃建設社區層面在線購物、無人化配送的相關配套服務體系。在有條件的社區樓宇考慮探索布局智慧物流管道,按戶配備自提櫃或採用末端配送機器人送貨上門,實現無接觸式的物資智能配送,探索未來無人化配送新模式。三是建立在線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體系,與互聯網醫療平台、大醫院系統聯網,實現遠程診療、醫藥配送、居家護理等服務。

形成新的文化共識和治理契約

要推進健康社區上述五大體系建設,關鍵是要深化改革,打破不同部門政策在社區分割的狀態,加大公共政策創新和集束式供給。建議編制「社區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建設規劃」,對社區衛生防疫體系建設提出明確的建設標準和要求。在法律層面,建議對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和規章進行修訂和解釋,整合當前應急管理體系和衛生防疫體系相關職能,將職責在社區層面進一步夯實。

在調研中,「健康社區」這一概念,得到中國工程院、同濟大學等許多專家的肯定,也得到了基層工作者的認同:健康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再創新系統,是疫情防控、城市更新、城市治理的載體空間。城市管理者、社區工作者和社區服務供應商、居民將會在這個新的系統內產生更多碰撞與共鳴,形成新的文化共識和治理契約,實現環境、健康與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

城市更新與新基建疊加賦能下,未來的健康生活場景將更多湧現。疫情防控和居民工作、生活、學習、社交、娛樂、醫療等都可以實現社區一鍵解決。健康社區將成為吸納就業、產業升級、民生保障、商業新場景構建與試驗的重要空間載體,承載更多穩就業、穩投資、穩民生的職能。

2

重在資源下沉、智慧賦能

半月談記者 俠克

2019年,《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等文件的出台,標誌着一場國家級的健康治理行動正在拉開帷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作為健康中國行動基層落點的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進一步促進公共衛生資源下沉社區,使其在老百姓身邊持續發揮健康「守門人」作用?

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在分析居民健康狀況 李欣 攝

完善「家門口」的健康守護

65歲的崔先生近日來到家門口的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他的老熟人——家庭醫生彭衛華早已在診室等候。崔先生告訴記者,他患糖尿病多年,以前每次到大醫院看病,大夫都不是同一個,對病情變化並不掌握,血糖時高時低,控制得不理想。4年前,崔先生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了家庭醫生,自此病情大有改觀。

對於醫患固定服務的益處,方莊社區不少居民都有同感。「我覺得最了解我的健康狀況的,還是家庭醫生,比我孩子們都了解。」74歲的李奶奶說。

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全國首家掛牌成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0年,作為北京市首批家庭醫生式服務試點單位,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慢病管理系統為抓手,逐步規範診療模式,完善全科醫生服務體系。經過10年發展,目前中心重點人群簽約率達到90%,已經率先實現簽約居民75%首診在社區。

中心主任吳浩介紹,家庭醫生服務模式有利於實現慢性病的早發現、早預警、早干預。「中心規範管理的高血壓病患中,血壓控制率已經超過80%。」2011年,中心與北京天壇醫院建立對口支援關係,2018年組建醫聯體,並有效實現雙向轉診,對落實社區首診制度進行了探索。

「智慧家醫」賦能基層防控體系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在疫情期間為建立有效的聯防聯控機制提供了重要支撐。疫情初期,面對社區居民的各類就診難題,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智慧家醫」一直在線,為居民答疑解惑。

「薛大夫,我家孩子有新冠肺炎密切接觸史,去武漢之前就有些咳嗽,一直沒好,能請您視頻看一下嗎?」這是疫情初期,中心中醫科大夫薛武更從「智慧家醫」平台收到的一條求助信息。一位湖北返京居家隔離的居民,家中6歲的孩子體溫正常,但一直咳嗽,由於處在隔離期不能外出就醫,家長非常焦急。

薛武更馬上通過視頻連線看診,綜合臨床情況,診斷患兒為上呼吸道感染,建議居家用藥後密切觀察。隨後幾天,醫護人員結合看診情況,每天進行隨訪,3天後患兒咳嗽症狀消失。患兒家長說:「疫情期間,尤其是在隔離期間能有這樣細緻的醫療服務,感覺很踏實。」

人員密集區域的社區防疫工作面臨考驗。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移動終端應用和智能語音平台,進行居民家庭健康情況排查、返京人員健康監測隨訪,協助進行疫情防控和宣教,有效減輕了基層醫務工作者的隨訪負擔。

中心隨訪負責人何偉明介紹,中心運用智能語音隨訪系統與街道辦事處、居委會一起,建立科學、快速、有效的群防群控體系,家醫團隊利用信息技術指導居家健康監測和防護,對居民進行心理疏導,提升了居民自我心理防禦能力,有效消除恐慌和焦慮情緒。

基層健康治理仍要築牢「網底」

基層醫療機構作為社區「戰疫」的重要部門,應充分發揮「網底」作用。

「社區疫情防控要平戰結合。」吳浩說,防疫工作是多學科交叉的複合體系,涉及社會方方面面,不能簡單等同於預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長期和老百姓打交道,平時除了看病,更要進行健康教育。要用平時的防治實踐,讓基層醫務人員有機會練兵,做好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儲備,戰時才能隨時調用。」

「強基層永遠在路上。」吳浩坦言,目前中心服務能力和軟硬件仍需進一步強化。「有些資源配置已難以滿足需要,中心要設立預防保健科,實現婦保、兒保等服務的標準化,這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持。」

在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個全科醫生都配有一名慢病護士。醫生負責診治,護士負責檔案管理和追蹤隨訪。「診室外有一個自測小屋,供社區居民測量血壓、血糖、血脂等。」中心護士王穎說,簽約居民的自測數據會自動上傳。護士在查看檔案數據時,一旦發現指標異常,就會電話提醒對方前來檢查。

「負責管理檔案的護士們天天對着電腦,工作強度很大。」中心全科醫師葛彩英說,避免社區醫生超負荷工作的根本措施是增員,但這件事說起來難,做起來更難。

與其他社區相比,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人才流失率相對較低,但仍有一部分高學歷人才熬不過低工資和對未來發展空間的擔憂,選擇了離開。「人都想往高處走,讓基層的崗位更有吸引力,才是留住人才的根本。」葛彩英說,雖然薪資是無法忽視的重要因素,但更為關鍵的是如何解決社區醫務人員晉升通道的問題。

吳浩認為,公共衛生是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社會學的集合體。預防是防範傳染病最好的手段,預防工作要和「健康中國」「健康社區」關聯起來,進行體系化構建。

3

超大城市探索「新健康標準」

郭展意

今年4月,作為我國超大型城市,上海圍繞構建保障人民群眾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長效防線,發布《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簡稱「公衛建設20條」),提出到2025年,使上海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檢視上海的「超大城市新健康標準」,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

公衛體系不是臨時搭建的「板房」

「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必須要有完整而且強有力的防控體系,而防控體系的核心是靈敏高效的指揮中心。」上海市副市長宗明表示,「公衛建設20條」將建設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體系放在四方面、20條具體任務的首位。高標準建設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承擔起更靈敏的「指揮部」的功能。

強健的公衛體系,應該是永久的安全堡壘,而非因為某種疾病臨時搭建的「板房」。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是一家承擔着上海各類重大傳染病預防治療職能的三甲醫院。疫情期間,盧洪洲、張文宏等一大批專家晝夜值守,在臨床救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也為政府部門應急指揮、科學決策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上海疾控部門協調各部門、各環節,做好輿情監控、信息收集和疫情研判,通過大數據等手段讓疫情信息可視化、動態化,讓防控決策精準化、科學化。

上海市新發與再現傳染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工作 劉穎 攝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院長劉中民說,「公衛建設20條」提出建設集中統一、智慧高效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體系,重點在於「體系」。不是過去僅限於衛生系統針對某一種傳染病的單一衛生管理指揮體系,而是上升到建設上海市民公共衛生中心,指揮權在市一級層面。這對今後重大災難的應急管理來說,是有標誌性意義的,是指揮系統的提升。這也意味着,上海隨時能夠調動一切資源,為全市公共衛生體系搭建「最強大腦」。

為社區居民完善「兜底哨點」

嘉定區一名幹部說,今年春節是「史上最累春節」。為了織嚴織密社區兜底的醫療防護網絡和哨點,疫情期間上海市、區兩級幹部全面下沉,「每天站崗、巡邏、檢查,腿都站腫了」。這名幹部是上海眾多奮戰在一線的基層工作者的縮影。

聯防聯控是防控疫情的關鍵舉措。

此次疫情中,被稱為「健康守門人」的家庭醫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疫情中守好了社區居民健康、家園校園安全、城市外防輸入「三道門」。

僅在楊浦區大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就已經給居民開具了5萬多張慢病長處方,為轄區內1萬多名慢性病患者提供零接觸的慢病管理和監測。家庭醫生與居委會幹部、民警、社區志願者組成4人小組,對社區重點人群進行排摸,並參與測溫、流調和核查工作,並為醫學集中隔離點提供醫學指導。

上海疫情防控工作聚焦入滬通道、社區管控、醫療救治3個重點方向。疫情期間,在上海的各類道口,社區醫務人員24小時值守,對來滬人員進行健康檢測;在居民小區,協同居委會幹部、社區民警,入戶對重點人員逐一排查,對超過35萬重點地區來滬人員實施了居家隔離健康觀察;上海市衛健委聯合住建等部門,持續推進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在居民小區、沿街商戶部署落實環境衛生清潔工作;為防控境外疫情輸入,上海疾控首次進入機場,與機場口岸原有的海關、邊檢、機場三方形成「四道防控齒輪」,打造閉環管理模式。

在上海市松江區小崑山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檢驗科,醫務人員在查看樣本編號 劉穎 攝

城市突發公共事件處置能力的增強,不僅需要群防群控的力量,更需要敏感而廣泛的「末梢神經」。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對老百姓來說,社區健康體系雖然「看不見」,但就在每個人身邊。「在社區、在機場、在綜合性醫院,遍布整個上海的發熱門診,就是公共衛生體系的第一個點。居民生病找醫生,我們的體系就啟動了。」此次抗擊疫情積累的經驗,有助於我們建設世界一流的公共衛生體系,包括建設更完備的發熱門診、發熱哨點等,構成更靈敏的網絡。

「目前上海已形成以市、區二級疾控中心為縱向,以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科研機構等為橫向,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網底的疾病預防控制網絡體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說。

根據要求,上海將完善檢測哨點布局,在全市已有117家發熱門診的基礎上,增加建設182家社區服務中心發熱哨點診室,承擔起對發熱患者的篩查、登記、轉診、跟蹤等工作。浦東新區在疫前就已在陸家嘴、東明、金楊、上鋼和周家渡等街道興建多個「衛生應急平安屋」,日常向社區居民宣傳各類防災減災急救知識,普及推廣應急物品,在災難發生時可作為社區緊急救援臨時指揮部。

城市治理向主動發現型轉變

我國在2003年「非典」之後就建立了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系統,目前該直報系統主要覆蓋39種法定傳染病,但對於新發、不明原因疾病的監測敏感性仍有不足。

針對這一情況,「公衛建設20條」提出從三方面完善疫情預警和直報體系:一是在現有病例監測、症候群監測基礎上,完善基於大數據的綜合監測系統,形成多點觸發、動態靈敏的預警研判模式;二是完善公共衛生「苗子事件」監測信息系統;三是加強監測數據深度挖掘,基於人工智能開發傳染病智能化輔助診療技術。此外,「公衛建設20條」還提出要建立基於天氣和氣候的急性傳染病預警預報體系,預測不同季節可能發生的疾病,這在我國衛生體系建設中尚屬首次。

戰勝疫情最核心的還是科技。瞄準「臨床診治」「藥物和疫苗」「病原學與流行病學」「醫療器械及診斷檢測試劑」這四個方向,上海先後布局了兩批18項應急攻關任務。同時,在藥物和疫苗研發領域,上海牽頭承擔2項、參與5項國家科研攻關應急任務。

疫情以來,復工復產備受關注。上海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分區域、分等級評估公共衛生安全風險,實現了應急工作精準高效,努力減少疫情對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影響。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徐磊青指出,可根據所處區域疫情風險,將每一個社區防疫單元劃分為「紅、黃、綠」三個等級,城市管理者可根據紅、黃、綠不同防疫風險等級,統籌構建科學合理的物流線路、垃圾轉運線路、交通線路等。

上海還積極建設「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成為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有力抓手。

「政務服務一網通辦」通過遠程辦、應急辦、承諾辦、延後辦、快遞辦等形式,為企業群眾提供不見面辦理、零接觸服務。「城市運行一網統管」集成上海市30多個委辦局的100多項基礎數據支持,推出一套較完整的城市運行基本體徵指標體系,直觀反映城市運行的宏觀態勢,為疫情防控賦能。徐匯區依託「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平台開發出「匯治理」疫情防控系統,先後上線口罩預約登記、居家觀察、企業復工管理等12項功能。

上海還將推動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交互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未來,上海市將依託「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平台,建設多數據、全方位、廣覆蓋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建立疫情聯防聯控大數據智慧決策平台,實現態勢全面感知、醫療衛生資源統籌調度、重大信息統一發布、關鍵指令實時下達、多級組織協同聯動、發展趨勢預判等功能。(作者系同濟大學國家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4

「科技集成」是未來方向

半月談記者 李曉玲

面對洶湧來襲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圳,一座日常管理人口超2000萬的移民城市,在整個疫情期間始終保持着「城能入、家能進」,川流不息的街頭不失往日的繁華與喧囂,一切都井然有序,在一線城市中最早實現了復工復產。

深圳是怎樣做到這些的呢?記者調研發現,深圳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將科技抗疫與城市管理、應急管理、社區治理等專項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相應的制度和標準規範。尤其是在社區用科技築牢關鍵防線,提升社區治理效能,全力保障市民健康安全和城市正常運行。

深圳灣口岸入境大廳,海關工作人員核對入境旅客的健康申明卡 梁旭 攝

1小時內找到所有密切接觸者

1月20日,不少深圳市民晨起後關注到一條消息:國家衛健委確認廣東首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就在深圳。一時間,全城人心惶惶:患者是誰?家住哪裡?最近去過哪裡?

如何消除市民恐慌,讓全社會理性應對疫情?透明公開是最強的定心丸。當日,深圳市衛健委發布了首例確診病例的軌跡、症狀和收治醫院等信息,同時發布了政府正採取的系列防控措施、公布了詳細的專家版市民個人防護指引。

隨後幾日,深圳又接連公布了全市累計確診的15個病例的詳情,包括年齡、籍貫、關係等。深圳市衛健委官微的文章一發出,閱讀量瞬間就達到10萬+,不少網友留言要求通報小區名字。1月30日,在不泄露病人隱私的前提下,深圳在全國率先公布了第一批共31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發病期間曾活動過的小區或場所。

此後,每天下午2點,深圳都會公布前一天確診病人逗留過的小區或場所,同時明確這些場所均已完成消殺,確診人員已送至定點醫院接受治療,密切接觸者也已集中隔離,並呼籲公眾不要「歧視」公布的場所,保護場所的合法權益。

深圳在我國大城市中最早發布病例個案情況。依據大數據讓疫情信息公開透明,既回應了廣大市民的訴求,滿足了市民的知情權,也督促基層社區相關部門「動起來」。

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會議提出,要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

大數據測算,春節過後,深圳將迎來超千萬返深人潮,其中重點疫區人口超過百萬。人口密度大、外來人口多給深圳帶來巨大的疫情防控壓力。如何在千萬人中找出感染者、密切接觸者,成為疫情期間擺在深圳面前的一大挑戰。

2月6日,深圳一名公交司機被確診患新冠肺炎。因體徵無異常,這名司機2月3日仍駕駛377路公交車。由於這趟公交車運行線路跨越深圳3個區,全程有47個站點,線長、點多、面廣,儘快找到密切接觸者成為當務之急。就在司機確診當日,深圳北斗應用技術研究院團隊利用大數據綜合分析,協助相關部門1小時內就快速找到了所有密切接觸者。

疫情期間,深圳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數據共享等技術手段,組織科研機構研發並發布疫情防控系統,建立了「無接觸信息採集+精細化管理支撐+大數據智能防疫」三道關卡層層把控,全面掌握了疫情數據,並通過實時監測異常情況,快速摸排防疫重點人員,實現了防控全過程管理,遏制了疫情蔓延。

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說,深圳近年來大力推進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等領域的技術發展和應用。科技防疫的背後,體現的是深圳這座城市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綜合應對能力。

3月2日,深圳市一家企業復工後,工人在生產車間加工電風扇零部件 周科 攝

城市應急管理深入「最後100米」

「您好,我是疫情防控機器人,為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占用您1分鐘時間做個電話回訪。」光明區馬田街道合水口社區居民王女士一從重點疫區回深,就接到了人工智能語音機器人「思必馳」的電話。

在大鵬新區葵涌街道葵豐社區,「雲慧眼」智慧防疫系統通過手機App+分類微信群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對轄區內12個城中村、19個網格、11個卡點、14696間(套)出租屋的動態管理。打開手機,卡點情況一目了然,發現「熟人不測體溫、轎車漏檢後備廂」等問題還可隨時調取錄像。

「您今天的體溫量了嗎?請發個視頻給我,明天社康醫生會上門去看下您的情況。」在寶安區上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張鎮浪通過微信監測居家醫學觀察人員的情況。

除了AI機器人,深圳市各區還利用大數據、智慧科技支撐,開發防控工作平台,讓全區疫情信息「一屏可知」。平台還能自動篩選出未登記的重點人員,自動派出核查工單,解決了社區管理人員重複核查信息的煩惱,也降低了工作人員的風險,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深圳是我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數量龐大的居民小區和城中村人口密集,居住結構複雜,超高層建築林立,戶籍人口與非戶籍人口嚴重倒掛,極大地增加了疫情防控的工作難度。如何守住位於疫情防控「最後100米」的社區小區,對深圳這座城市的組織動員、應急管理和基層治理能力都是大考。

疫情防控關鍵在末梢,成敗看基層。社區既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深圳在社區建立了人防、技防、制度防三防合一防控網絡,實施社區工作人員+民警+社康醫生三位一體的聯防聯控機制,深度應用「深i您」「雲慧眼」和移動式5G紅外測溫等手段,對所有小區、城中村進行網格化排查,把發熱病人、有重點疫區旅居史人員和密切接觸者找全、找准、管好,並在防控鏈條中遵循「非接觸式服務」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接觸,築起了一道社區聯防聯控的防疫牆,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傳播和蔓延。

前端簡單小程序,後端精密大數據

疫情期間,深圳版的出行是這樣的:公交、地鐵實名追蹤,掃一掃就行跡全有;進出小區沒人向你發起靈魂三問——「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千言萬語只匯成一個二維碼。如果出現疑似症狀,又擔心去醫院交叉感染怎麼辦?打開App,動動手指就能連線專家醫生。

深圳版的居家隔離是這樣的:被隔離者通過藍牙體溫計和特製腕帶來記錄體溫、心跳和血氧量,個人數據可以傳輸至政府公共健康雲系統進行分析。

深圳版的社區防控是這樣的:通過機器人自動外呼的形式,助力防疫部門快速、準確、批量地完成受訪對象的個人信息採集,並率先實現了健康狀況及情緒狀態的實時識別,讓基層防疫工作更高效、智能和安全。

有賴於這一連串看似神奇的黑科技和小應用,整個疫情期間,深圳人生活如常。深圳整合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科技力量,發揮出「科技集成」合力,雲集的高科技產業實現了精準轉化,找到了越來越多的用武之地。

前端簡單小程序,後端精密大數據。在織牢織密防控網絡、有效降低感染的同時,新興技術還推動深圳企業和政府部門間的數據融合,企業可在線隨時查看復工報備及指引、防控指引、防控服務等復工相關服務,大大提升了城市數字化治理水平,促進了社會治理智能化和專業化水平。

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肯定了前沿科技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應用,稱「中國利用信息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應對準備工作」。

(完)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9-12 10:09:22

每次有疑惑都會請教,你們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謝謝!

頭像
2024-07-16 21:07:45

求助

頭像
2024-06-16 03:06:02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