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是個解不開、繞不過去的梗?不妨智慧處理試試看

情感導師 6422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01

男人一輩子總有兩個女人繞不過去,一個是妻子,一個是母親,可是最親近的這兩個女人卻又總是勢同水火,難以相容。

一個男人最親近的兩個人是誰?毫無疑問,一個是相親相愛的老婆,另外一個就是生我養我的老娘。可是就這兩個女人之間卻往往成了水火不容的兩陣對敵,然後又都虎視眈眈的盯着這個男人趕快確立自己的立場。男人夾縫中求生存,偏移一點兒就會失衡,家庭就會天翻地覆。

是啊,婆與媳真的是生活中一組永恆的矛盾體,生活在一方屋檐下的兩個女人因為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生製造出了太多雞飛狗跳的矛盾。而且一個比一個冤枉,說起來都是滿腹的辛酸,一肚子的委屈。太多的電視劇已經把婆媳之間的各種矛盾和過招演繹得淋漓盡致,如:《雙面膠》、《麻辣婆媳》、《當婆婆遇上媽》、《婆婆來了》、《媳婦的全盛時代》、《我的野蠻婆婆》、《媳婦是怎樣煉成的》等等電視連續劇,把女人們看的不亦樂乎。更有甚於邊看邊還要對號入座,做媳婦兒的聚會時話題總繞不開對婆婆的怨恨和不滿,婆婆們湊在一起說起媳婦來沒完沒了的,也淨是媳婦的種種不行和自己太多的委屈。為什麼婆媳關係這麼難以相處,竟成了一對天敵?

「婆媳關係」是個解不開、繞不過去的梗?不妨智慧處理試試看

02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是什麼原因讓婆媳持戈對磊,水火不容:

#同一個屋檐下的兩個女人,要搶奪主權地位,爭奪存在感。

女人的天性就是細膩而具體,吃着相同的飯,操着一樣的心,卻又是來自不同家庭的傳承習慣,和來自兩個時代兩個的觀念代溝。誰都想成為家裡的主婦,主宰家庭的日常運轉,無可避免的就會形成對立、傷害、怨憤甚至痛恨。

她們是這個世界上毫無血緣的兩個女人,卻不得不在最小空間裡相處,彼此命運因為一個男人緊密聯繫在了一起。總是會覺着自己為這個家庭付出很多,可是那個男人看起來卻總會厚此薄彼,是非不分、立場不堅定。於是我怕我的丈夫是個「媽寶男」,她怕她的兒子成為「妻管炎」。婆婆總會心疼「我可憐的兒子」,媳婦總會抱怨「可惱的老公」。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看起來水火不容的關係卻又利益息息相關,一方若有不好那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有外人侵害家庭利益時,婆媳關係馬上就可化敵為友,同仇敵愾。

我見過兒子出軌,婆婆出面替兒媳婦手撕小三的;也見過公公出軌,兒媳婦出面把小三罵個狗血噴頭的。要說婆媳關係還真是相愛相殺,最親密的,隨時即可轉換的「遠了近不了,近了又遠不了」的一種關係。不過如果一旦關係到她們個人切身利益的時候,那可就是誰也不願讓步,而且還就必須要明確一下,誰在丈夫或兒子心裡份量最重?誰在這個家裡更能得到在乎?那麼誰就更有存在感了。

#男聘女嫁的中國古老習俗個傳統物化了婚姻,量化了愛情,一般家庭娶媳婦意味着公公婆婆傾盡所有,媳婦成了家庭的「掠奪者」。

中國人的婚戀關係里男女不平等,男方一直都是給方,女方是受方,平民老百姓娶個娶媳婦就意味着所有家庭積蓄的移交,公公婆婆的所有積蓄都要以「房子」、「彩禮」、「三金」、「改口費」、「磕頭禮」等等繁多的明目轉移到媳婦名下,這些還不夠,甚至有的還要靠借錢完成這一系列的程序和禮節。

女方天經地義、理直氣壯的地成為了索取的一方,婚姻市場化,「坐在寶馬車裡哭」是大多數女孩兒的選擇,男方被快速做了錢財量化後,女方繞過戀愛過程直奔提問討要環節(你有車嗎房嗎收入高嗎,婚禮我要西式或中式,你們家要給我多少多少彩禮否則不嫁),婚姻物質化。這樣的直接後果是,新娘以企業高管姿態嫁到婆家,往往是以高高在上姿態抱着索取心理掠奪而來(掠奪男人和錢財):

老公必須聽我的話,結婚後一切要以我為中心,照顧我的需求,否則我就不給你們好好過日子,你因為娶我借的賬是你爹娘該着的,我們這個小家可不能還。所以就出現了:兒子一結婚,老兩口省吃儉用,花光積蓄還欠一屁股債,小兩口享受着各種優厚物質,又攢了一大筆錢。這簡直就是一場明火執仗搶劫,無形之中會直接導致媳婦兒以「入侵」方式凌駕於一個家庭之上,而且好像還那麼的理所應當。

如果我們將這種索取關係來個假設,置換為親戚關係將會怎樣?同事關係可以嗎?路人關係能行嗎?是啊,這種索取與給予關係換成任何社會關係中都會造成關係緊張,甚至破破裂。

當然為了兒子的幸福,這些付出也都是心甘情願的。但是兒媳婦進門後和婆婆的關係很容易成為以下兩種心態模式:窩囊的窮婆婆會對兒媳婦有滿腹的隱忍和憋屈;有錢的婆婆會對兒媳婦有一種居高臨下的賞賜者心態。不管哪種,勢必都會打破平衡。

如果在日久天長里再累積上了兒媳婦的「月子氣」,公婆的「養老難」,等系列問題,那麼婆媳矛盾將會持久而且會愈演愈烈。

#是兒子、也是丈夫,在一個家庭里扮演兩種角色,情商低,演技差的男人確實有點兒「我太難」

從十月懷胎,到牙牙學語,從小小少年,到大學畢業,到成家立業,養大兒子恐怕每個母親都要親窮其一生。隨着兒子一天天長大,每個媽媽渴望兒子長大的同時,或多或少都會有分離的失落和焦慮。

事實上每個孩子的心理斷乳有四個時間節點:一兩歲斷母乳,三四歲上幼兒園,高中讀大學獨立的開始,母子間的真正心理分離始於兒子結婚之時。母親潛意識中會努力拉近母子關係,而新到的兒媳婦占領了兒子心目中母親的重要位置。這是雙方都不易察覺到的心理爭奪戰。

而媳婦從娘家到婆家,除了丈夫以外,感覺都是外人,所以會搶奪老公的感情,劃出來個界線,分出來個你我,還要強拉老公站隊,是跟你爹媽近,還是和我近。這時候別管怎麼站隊都是錯誤的,男人如果情商夠,還可兩邊哄,能夠擺平,如果情商不夠那可就有得受了,夾縫裡受盡夾板氣,母親的恩情,媳婦的愛情實在是難顧兩全。

曾有一個男人,因為婆媳關係實在擺平不了,雙方都要他表明態度,要老婆還是要親娘。男人無法選擇立場,最後假裝要喝安眠藥自殺,兩個女人又驚又嚇,這才平息了這場沒有銷煙的戰爭。

說到底婆媳之間關係複雜就是因為利益聯繫太緊密,衝突碰撞太直接,因為人與人的任何關係,其實都是在各種的利益,互相制約,互相需要,互相平衡的產物。

03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尤其是「婆媳經」最難念,難念也得念,怎樣念好這本「婆媳經」才是關鍵,各家情況總有個家不同,沒有「標準答案」,有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如果有條件的話適當拉來距離,不要住在一個屋檐下

第一,「遠了香,近了殃」,「距離產生美」適用於任何關係,更適合婆媳關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習慣,分開住互不干擾,就是相互尊重。小夫妻相處模式由他們自己相互磨合,如果兒媳需要婆婆幫忙照顧孫子了,或者婆婆生病需要兒媳幫忙了,那就是暫時的了。

第二,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婆婆是長輩,做媳婦兒的要有包容心理。

如果用挑剔眼光看,婆婆咋看都不會順眼,必定跟不上時代發展,必定沒有自己見識全面。這不是婆婆的過錯,畢竟有二三十年的代溝,有各自年代的成長經歷,塑造成的不同性格,有各自的認知,有迥異的行為方式。

反過來婆婆對兒媳,要有對自己女兒的寬容和理解,你的兒媳也是別人家的閨女,自小嬌生慣養,會存在一身的毛病。親生父母有幾個嫌棄自個兒孩子身上毛病多的,把兒媳身上的小毛病看順眼,就是婆婆的智慧。

第三,要適當溝通,良好溝通能解決很多不必要的誤會。

初心都善良,不過是各有各的方式,各有各的考量。矛盾產生往往是因為一方凌駕於另一方之上,一廂情願去推斷,一面之詞來猜測。先入為主的主觀臆斷往往造成一連串的情感罅隙。善於溝通是化解矛盾的秘方,前提是雙方要能建立溝通的相處模式跟習慣。

第四,理性看待自己在婚姻關係中的位置,不要在乎外界的評定和看法。

目前的婆媳關係難相處的認識,一定程度上是社會輿論與既定認知造成。社會給出怎樣的環境,就會出現怎樣的意識溫床。首先要回到婚姻的起初,一開始兒媳婦不要把自己確定到商品的位置上,彩禮的多少其實關係不了你身價的高低,不要盲目攀比,要根據婆家經濟實力,如若婆家一家生活窘迫,又豈能你一人生活優越,這事絕對是確定關係好壞第一步。

而婆婆呢,應該想:能娶到媳婦兒太讓人感恩,因為憑空又多了位閨女!」多了個叫媽的,多了個牽掛的,她是來傳承你的基因,來為你傳宗接代的。

雙方出發點都要奔着她好我也好,自然會融洽和睦。

04

三十年看婆,三十年看媳,婆媳關係是兩個無任何血緣關係的女人,卻要最相似的一脈相承。

常聽四零後或五零後的老祖母們抱怨,說自己是最虧的一代,自己年輕時「興婆婆」,在婆婆面前大氣都不敢出,臨到自己熬的當上婆婆了又「興媳婦」,把媳婦當成少奶奶,媳婦也不會知足。不錯,這些都是確實存在的社會形態。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婆婆在家中地位還很權威,封建時代家庭更「集權」,婆婆有大權在握的威嚴。而現在婆婆是處於絕對劣勢地位的,傾盡財力,物力和精力後往往感覺兒子也越來越遠了,臨老自己卻時一無所有。

從封建社會到近代社會,再到現代社會不管何種社會,婆媳關係都是一番較量,其實說到底真正的婆媳關係緊張與社會「女權意識」高漲同步開始,這一奪權過程不僅造成婆媳關係不和,而且還要使夫妻關係更是陷入空前危機。

話說回來,誰家結婚都不是奔着離婚來的,都企盼着家庭的和諧幸福為目的走到一起的,為了人人期待的家庭幸福,我們應該創設良好的社會心理生態,從輿論上重建認知:婆媳相處只需要心態上寬和一些、說話上要藝術一些、處事兒上要包容一些。愛屋及烏,愛對方了就是愛老公,愛兒子,要想家庭幸福麻辣婆媳終究不如智慧婆媳。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4-14 22:04:40

我朋友諮詢過,還真的挽回了愛情,現在兩人已經結婚了

頭像
2024-03-16 04:03:22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頭像
2023-12-09 07:12:44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