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生家庭到應激創傷,《女心理師》折射多少心靈痛點,你感同身受了嗎?

情感導師 7874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本文來源:文匯報」

由畢淑敏小說改編,楊紫、井柏然等主演的《女心理師》劇情已播出過半。

作為國內少見的以心理諮詢師為主角的電視劇,有人吐槽這是一部「把80分的配置拍出50分水平的劇」「實質上是披着職業劇的愛情劇,並沒有拍攝出原著中心理師與受訪者雙方心理博弈的精彩。」

有人吐槽也有人讚賞,拋開拍攝手法,該劇以多元個案的形式展開,呈現出的討好型人格、少年自殺、情緒焦慮、暴食症、婚前焦慮、社交恐懼等具有普適性、當下性的案例,聚焦當今社會典型的心理問題,觸碰當代人心靈「圍城」。每一幀都似乎是你我的故事,從劇中看到自己、家人經歷過或正經歷着的困擾,帶有強烈的現實生活色彩,引起觀眾共鳴。其中原生家庭的話題更是引起熱議,「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等話題一度登上熱搜榜。

從原生家庭到應激創傷,《女心理師》折射多少心靈痛點,你感同身受了嗎?

這不是影視劇中「原生家庭」話題第一次火,從《都挺好》的蘇明玉、蘇明成到更早《歡樂頌》的樊勝美,「原生家庭論」這一原本藏於研究等小眾層面的理論一次又一次被影視劇帶到大眾面前,發酵於公共空間,而《女心理師》更是將原生家庭中幾大痛點用具象的方式一一傳遞開來。

剛剛完結的單元中,李夢飾演的蔣靜由單親母親獨自撫養長大,要強的媽媽將婚姻中的不幸轉移到女兒身上。嚴格管教下成長的蔣靜很優秀,是媽媽炫耀的資本,是別人眼中的「乖乖女」「優等生」。可這一切隨着母親掀開女兒的床墊,床下堆滿的煙頭和酒瓶曝露在眼前時破滅了。蔣靜內心不喜歡彈鋼琴,喜歡的是打架子鼓;不喜歡高馬尾,更願披散的捲髮;不喜歡白色連衣裙,鍾愛酷酷的背心……內外反差都與母親極度的控制欲相關聯,高壓之下,蔣靜只能通過暴食發泄情緒,患上了神經性貪食症,間歇性地暴飲暴食之後控制不住地摳吐,以至於胃出血。

很多人對神經性貪食症很陌生,其實就是失去控制的反覆暴飲暴食之後,出現代償行為比如摳吐、過度運動、濫用藥等,來預防體重的增加。李夢在社交平台說她曾經就是有暴食症傾向的患者,暴食症是將被壓抑太久,無處安放的安全感寄托在「吃」上。回到劇情本身,原生家庭父親的缺位、母親的控制欲,過分親密和依賴的關係模糊了獨立個體的界限,當蔣靜難以找到自我,又難以擺脫母親控制時,利用暴食行為安撫自己的負面情緒,用食物填補、樹立自我的獨立意識,並向母親的約束髮起無聲的挑戰。

心理諮詢期間,蔣靜回想過往場景中,推門而入的媽媽擋住照進來的光,拖着拉長的、黑暗的影子走進來,蔣靜在黑暗中矮小卑微,而媽媽歇斯底里的話「誰讓你打鼓的?你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你做什麼,都要告訴我,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你要是有什麼事,我還能活嗎?」更是讓人極具壓迫感。當蔣靜對着媽媽喊出:「我今年30了,我再也不想活成你想讓我成為的樣子,不想要這樣的生活,你為什麼要這樣困住我,為什么爸爸在你身上犯下的錯誤你留給我?你醒一醒吧,爸爸走後我們就困在這裡了,我不想再困在圍城裡了,我只是想要個自由!」時,是一種久違的釋放和發泄的酣暢淋漓。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女心理師》另一個單元,高中生尤娜自殺、故意用刀劃傷自己、泡在冰水裡讓自己生病、去超市偷東西故意讓人發現等行為,讓人疑惑,正值芳華的她為何做出這些反常行為?經過層層抽絲剝繭,原本以為校園暴力、同學關係導致自殘傾向的想法被推翻,而真正的原因依然離不開「原生家庭」。養尊處優的尤娜有一個常年沉浸在藝術夢想里的藝術家父親,他在家庭關係中是缺位的。她的母親是一個重面子,在外極力粉飾家庭關係的女性。尤娜的父母瞞着她離婚了,卻不知道尤娜早就從父母貌合神離的行為中知道了真相。

看似充滿問題的孩子,卻不是問題少女那麼簡單,而是在察覺到父母間的問題後,把維繫家庭完整的責任扛到了自己身上,自己去承受着父母對婚姻的恨意。她單純地認為只要自己受傷、出事,父母就會無條件站在一起。作為孩子,她無法與父母平等地對話,只能用極端的自殘行為讓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她的身上,讓父母矛盾的焦點轉移,她想用犧牲自己的方式去拯救父母的婚姻。

每個人身邊甚至是你自己,就是這種人:總是努力迎合別人,不敢拒絕,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這種人被稱為討好型人格。這是一種將取悅別人置於自己需求之上的潛在的不健康的行為模式。

《女心理師》中,莫宇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小心翼翼地討好着各位同事,卻被同事邊緣化。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他。面對別人的要求,他內心想拒絕卻每次都礙於情面答應了下來。這一故事是認同感最強的單元,網上曾發起過熱議「我是不是討好型人格?」。很多人說,小莫的故事是一部分職場人士的真實寫照,想和大家處好關係,卻往往事與願違,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卑微和心累。

許多網友無法定義這一行為傾向的具體緣由,《女心理師》中借不同年齡段小莫的自我對話試圖回答:忙於工作的父母,忽視了年幼孩子的情緒,當小莫向爸媽傾訴在學校被欺負時,爸媽的回覆是同學只是開玩笑,或是你自己招惹他們不然為什麼他們會欺負你呢?甚至說出「如果別人不喜歡你,你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話。縱使年幼的小莫喊出「你們根本就不愛我」的吶喊,父母也不以為然。「原生家庭」的威力再次上線,也讓觀眾看到,受制於原生家庭不僅僅是青少年,陷入認知困局的質疑、否定自己的心態甚至會伴隨一生。

很多評論表示,看劇的過程像是自我療愈的過程,看到了自己難以言狀的心理行為,又在劇中人物或是發泄或是看開的治癒過程中,安撫了自己。也有父母評論表示,想到自己對孩子的相同做法覺得後怕,會反思,想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女心理師》是畢淑敏在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之後以臨床心理師為視角而創作的,她運用弗洛伊德有關創傷、遺忘等心理學理論來描寫人物,分析案例童年創傷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和根源,原生家庭、童年創傷一直是畢淑敏關注的重點。

電視劇《女心理師》的口碑是見仁見智的事,從劇中案例延伸至對社會問題的探討,並提高受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才是該劇真正的價值。如該劇製片人郭峰曾說的,「《女心理師》以原著為基礎,結合過去兩年社會真實心理案例,希望通過電視劇的形式向公眾提供幫助,幫助公眾了解心理學的專業」,當多名心理諮詢師根據《女心理師》的劇情在B站自發解讀每個救助行為背後的深意,並以此提示網友「原生家庭」「心理健康」等話題的普及型、重要性,如此影響遠比簡單的網絡評分更重要。

作者:商慧

編輯:姜方

責任編輯:王彥

圖片來源:《女心理師》官微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7-07 03:07:13

在你們這裡學到很多愛情觀和人生觀。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頭像
2024-04-26 16:04:34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頭像
2024-01-30 09:01:42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頭像
2023-10-01 10:10:52

可以幫助複合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