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吧,你根本不懂愛

情感導師 7385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古今中外的作家對愛情都不吝溢美,卻從來沒有一則理論說得清楚愛情是什麼。

我們不知道「愛情」兩個字是什麼時候變成了「吃人」的。「房思琪」的悲劇是緣於「愛」,傷害和摧殘到底發生在愛前或是後,已經不重要了。

延續到現實,為愛自殺、婚內謀殺等駭人聽聞的例子每天都在發生。

江湖上盛行的「PUA」,傳到中國被扭曲成了一場惡性誅心術,不少人將它視為遊戲感情的工具,甚至以俘獲的異性數量、榨取錢財的多少,造成對方自殘的多少為自我標榜的「成績」。

承認吧,你根本不懂愛

愛情是世間至高的力量,但它極大依賴一個人自身人格的完整和獨立,否則,將反噬人。

現代人紛紛自嘲「愛無能」的今天,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愛」?畸變的愛還算愛嗎?當愛情帶來的傷害大於幸福,人類在哪裡還可以找到真正的「愛情」?

《愛情筆記》

(英)阿蘭·德波頓 著

孟麗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04

一段愛情的產生、發展,以至結束,我們都太熟悉了。

這看上去像是一則普適公式,正如英國作家德波頓想要告訴人們的:它庸常,且必然。

在《愛情筆記》這本書中,德波頓並未一板一眼地分析理論,而是用一次細膩生動的戀愛過程全紀錄,描述了一段典型的戀愛模式:

邂逅,迷戀,獲得平凡中的幸福,旋即是熟悉後的倦怠,在愛的迷途中迷失、痛苦、自憐、輾轉反側,最後移情別戀,挽回無望,醒悟。

最終這一切都會結束,就像皮膚的新陳代謝功能,回到如初。

讀者自然能體會書中的庸常而不斷循環的戀愛過程,那為何還要讀這本說了與沒說一樣的故事書?而不是去修習戀愛法則、研究親密關係之道?

因為德波頓正是想通過描述「無差別」的戀愛過程來告訴人們,愛情有如塞壬的歌聲那般美妙,卻也如鴉片般令人喪失理智,絕對理智的愛或許是不存在的,唯一的抗衡方法,就是不要去追究愛情的本質。

沒錯,愛戀的迷人之處,在於使人們意識到自己被他人需要,而正因為這需要,我們才會盡情投入地、放心大膽地去愛。

德波頓卻引用奧斯卡·王爾德的話,給所謂愛情理想主義者澆了一瓢冷水:每一例相愛都是希望壓倒自知之明的偉大勝利。

「我們跌入愛河,祈望不要在心上人身上發現我們自己的劣根——膽怯、脆弱、懶惰、無信、妥協忍讓、粗魯愚蠢。我們給心上人戴上愛的飾環,認為心上人能夠超越我們犯下的一切錯誤,從而可親可愛。」

愛情固然是「需要」與「被需要」的相互抗衡,卻並非如古今文人騷客歌頌的那般絕對純淨,它不僅是一種戀他需求,更是一種自戀需求。

但在這場相互拉鋸的磁場裡,「平常心」一直是稀有品,失衡的愛戀、畸變的愛每天都在發生,並且被人們用一種美化視角打上「虐戀」、「苦戀」等標籤。

書中用一種男女戀愛中常見的「馬克思兄弟式思維」來解釋這種畸變:人們既渴望愛情,又不可能接受愛情。因為害怕當心上人真實的自我顯露出來時,接踵而來的將是失望。縱然那種失望也許是早已產生但會繼續投射到將來的。

「馬克思兄弟式思維」模式是一種「藉助於自我喜愛和自我痛恨之間的平衡」,如果自我痛恨占了上風,那麼接受愛的一方就會斷言心上人不適合自己。

反之,如果自我喜愛占了上風,那麼雙方都會被動接受這樣一種看法:愛得到回應不是因為心上人低賤,而是自己原本值得愛戀。

一旦陷入「自我喜愛」與「痛恨」之間的失衡,人就會逐漸在一種喪失自尊和自我意識的扭曲磁場中拉鋸。

愛上不適合自己的人,對方虐待他們,或讓他們的情感得不到滿足,都是一種感情暴力。而深陷其中的人潛意識裡會將這種暴力帶來的痛苦與「愛情」聯繫在一起,痴痴地盼望着心上人會改變,甚至幻想能夠重塑他們。

抽絲剝繭的愛情可以在恍惚隨性中開啟,也可以在絕望和迷失中毀滅。德波頓的愛情在假裝中疏離結束了,更多人在愛情消殞後,甚至用死亡來給予愛情一個象徵,用形式來確認事實。

愛情可以是細水長流或熱烈痴狂,但終究要警惕喪失原本的「我」的存在。逐漸地,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愛情的不可控,於是幻想一種可以隨時抽離的「親密」關係。

但是這種關係,真的存在嗎?

《假性親密關係》

史秀雄 著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7-9

心理學者史秀雄在《假性親密關係》裡給予了愛情之於人類必要地位的肯定:愛情是人類孤獨的解藥,就像呼吸的空氣一樣不可或缺。

然而,大多數人——尤其是中國人,在他們從小所受的教育中,「愛情」是缺席甚至被禁止的。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遠遠次要於智力與技能教育,沒有人教過我們,愛情如何發生、發展,如何結束,如何面對它帶來的喜樂哀愁。

我們只能在一條尋覓和試錯的路上,不斷修正對於愛情的誤解,也在這過程中陷入一段段「假性親密關係」。

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

你有沒有曾體會這樣的感覺:和最親近的家人或伴侶待在一起,縱然不離不棄,也鮮少發生矛盾,卻難以真正建立一種深刻的、自由的、能夠互相響應的聯結,好像總是「差點什麼」?

不單是愛情,被人類認定的諸多感情模式,皆被定義為一種相知、相伴的親密關係,但「相敬如賓」是真正的親密嗎?愛得「痛不欲生」,是真正的親密嗎?

書中從兩個方面給予「假性親密關係」定義:其一,兩個人的生活已經非常緊密地關聯在一起了,一切日常活動都圍繞着彼此安排。比如同一屋檐的婚姻或家庭。

與此同時,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兩人之間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無法探討的話題、不敢表達的情緒,難以掩飾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潛滋暗長。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健康「愛情」的勳章,它定義愛情不是兩個殘缺的人互相慰藉,而是兩個完整的人一起慶賀。它讓人感受到力量而不是消耗,真正的愛情並非一種彌補,而是生命的錦上添花。

然而,我們用「親密關係」定義了太多模糊不清的情感,「假性親密關係」的出現,則是現代人類的一種感情模式投射,恐懼愛情,因為它造成了死傷無數。

更理論性地說,它是一種防禦機制(defensive mechanism),是伴侶雙方「同流合污」用形式上的在一起來迴避真正的親密,迴避雙方彼此的坦誠、信任與接納。

那麼,為什麼真的有人想要迴避真正的親密狀態?

因為真正的親密關係代表着付出、彼此共情和積累期待,也代表着恐懼和焦慮的可能。「假性親密關係」的防禦機制則使我們待在「安全」的、不會「失控」的狀態里。

當假性親密關係不咸不淡地維持下去,愛情缺席,但卻未必造成傷害,這甚至是一種理想狀態。

然而,在假性親密關係中,雙方營造了一個密不透風的封閉空間,把人困在一種密閉的情感空間裡,且在這種錯覺里逐漸迷失,最終陷入糜離和沉淪。

甚至於,當「愛情」從傳奇化為腐朽,對身心皆造成了不可逆的戕害,要如何才能從暴風雨般痛苦中的戀情中抽身,及時止損?

《如何不喜歡一個人》

(美)傑克森·麥肯錫 著

高娃 譯

北京聯合出版社

2017-4

傑克森·麥肯錫在心理治療書籍《如何不喜歡一個人》中,把一段痛苦愛情關係的締造者稱之為「惡情人」,或「心理變態」。

在親密關係中折磨你至深的那個人,往往會先通過理想化的沒腦吹捧,讓你在戀情中神魂顛倒,從精神到肉體都為他/她臣服。

只有先把你捧上天,之後才能讓你為他們跌至塵埃。等你開始忘我地付出時,「心理變態」腦子裡想的只有:「還成,這套還管用了。」

而他們的殺手鐧,就是像鏡子一樣映射、滿足你全部的幻想,讓你輕易把全部身心都撲在這段新戀情上,並在感情、經濟以及精力上都傾盡所有。

你會把這個心理變態當做命中注定的「對的人」,並很快對那個人完全打開心扉。

這是一種戀愛中極為常見的信任與熟悉紐帶,人的警惕,理性,在這種傾軋式的信任和熟悉中全盤崩潰。

感情是一種雙向關係。當一個正常人陷入一段扭曲的惡性關係,他們也會本能性地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

但真正的「心理變態」呈現的是無差別的施暴,他們會以一種讓人幾乎毫無察知的姿態,摧毀這段感情的核心。

他們的內心情感不能自足,不僅不可能給予他人愛與支持,反倒要從對方那裡汲取愛與支持來為己所用。

然而,當下最常見的現狀,不是不能辨別這種「心理變態」的出現,而是當事人即便遇到且辨別出來了,也會引以為恥。

「大多數人已久舒適地躲藏在俗世壁壘,對心理變態茫然無知。」

極度的羞赧造成他們愈發強烈的自卑、自我厭惡情感。利用權貴暴力的不對等性關係里,這也是一種「受害者」常見的逃避心態。

比如,讀這本書常常會讓人想起房思琪,那樣一個天資聰慧的女孩,為何會沉浸在一段虐戀中不可自拔,直到精神分裂,自我毀滅?

愛情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毀滅人。比強姦罪行更為可悲的,是一開始就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愛情,是打着愛的旗號,讓另一個生命心甘情願地接受、消化了這種罪劣。

麥肯錫向讀者強調:你要知道,你會成為心理變態的目標,絕對不是因為你傻,而是因為你擁有許多優秀的品質。

心理變態的理想目標往往是慷慨、寬容並且有些浪漫和理想主義的人。

斷絕與心理變態者的聯繫,就要從不再美化他們開始。當他們開始讓你檢討自己,就應該及時出發心頭的警報,一旦感受到絲毫令你抓狂的嫉妒、困惑和自我否定,就應該提醒自己:這不是愛。

書中專列一章來介紹「療傷之路」,包括生理、心理的自愈,在這裡就不作贅述。當一個人已經歷價值崩盤、生之信念動搖,「療傷」的意識已經是一種重生。

愛情這東西,期待過高或過低都會造成價值失衡,古人盛讚的「直教人生死相許」是一種浪漫化的藝術幻象,而更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培養意識:

創傷沒有讓你失去你本擁有的美好天性、幸福可能,它只是讓你看到更全面、複雜的人性,敦促你訓練一種更堅定且理性的心智,去面對愛情及愛情之外的廣闊事物。

《愛的藝術》

(美)艾·弗洛姆 著

李健鳴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8-4

如果圖書界列一個「因為名稱爛俗,而險些錯過的好書」排名榜,《愛的藝術》一定排得上號。

在弗洛姆看來,愛是一門藝術,是整體人格的展現,以及人類對生存問題的回答。愛,這門藝術與人的成熟程度有關,人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行為、專心的投入和養成耐性來學習修煉這門藝術。

要認識愛是一門藝術,想要掌握這門藝術,就必須擁有愛的知識,並付出努力。當然,它與當代PUA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弗洛姆所稱的愛的能力,是更內在的東西,它是像個人修養一樣,可以培育的東西。一份獨立、成熟而自足的愛,需要經過思考和實踐的洗鍊。

「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性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什麼是成熟的愛情呢?那就是在保留自己的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成熟的愛情能夠使人克服孤寂,同時又能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個人的完整性與獨立性。

如果我確實愛一個人,那麼我也愛其他的人,我就會愛世界,愛生活。如果我能夠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我也應該可以說,「我在你身上愛所有的人,愛世界,也愛自己。」

假愛情的形式非常之多,比較常見的形式有:偶像化的愛情,它的本質不是偉大,而是饑渴;還有多愁善感的愛情,它往往存在於想象之中,而不是存在於同另一個人實實在在的結合之中。

每個人看似與他人接近,但實際上都是孤獨的。不論他們是否意識到,他們都通過享受物質、購買藝術生活,去減少絕望。

在今日的西方社會,愛情必然是罕見的現象,因為在一個以生產和消費為最高準則的社會,只有那些不甘心同流合污者才能做出有效的抵抗。

現存的社會結構將進行重大和激烈的變革。因為只有到那時,愛情才能稱為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零星出現的個別現象。

正經讀書是南風窗傳媒旗下的知識社群品牌。依託閱讀小程序和線下讀書會,權威導讀縱覽最新精品好書,堅持打卡養成高效閱讀習慣,當面交流匯聚智性閱讀共同體。

正經讀書致力於服務終身學習者,從新聞到書本,從熱點到洞察,在碎片化時代重塑自洽的世界觀,在躁動浮華中堅守冷靜的力量。

我們不販賣焦慮,也不生產雞湯,我們精挑細選,朝夕相伴,領你讀書、助你讀書、陪你讀書。讀書,我們是正經的。

正經讀書會·廣州

NO.1 《愛的藝術》導讀:我們學會愛了嗎?(12.16-12.21)

我們將《愛的藝術》分為6個子主題,每日更新1篇,為您導讀,掃碼入群即可參加體驗,分享想法或評論他人想法將獲得額外積分,堅持打卡6天將獲得讀書會免費會員資格,獲得線下讀書會入場券。

線下讀書分享會

時間:2019年12月21日周六 下午2:30-4:30

地點:廣州市海珠區悠悠生活館( 萬勝廣場B1層)

分享嘉賓

何焰:南風窗記者、《上財猥褻事件75小時》作者

高月琴:鄉村婦女發展專家

梓樅:作家

活動形式

書籍導讀+嘉賓分享+主題討論

掃碼進入書友群

作者 | 肖瑤

排版 | STAN

圖片 | 部分來源於網絡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猜你還想看

圍觀

中美第一階段協議,應看懂這些「第一次」

故事

追蹤「梅姨」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1-06 02:01:46

我一閨蜜諮詢過,很專業也很靠譜,是一家權威諮詢機構

頭像
2023-12-06 09:12:43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