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顧 而 言 之」
個人使命:幫助他人解決人生中重要節點的核心問題。
關注內容:呈現多元化深度視角,發掘「成長」和「認知」中的盲區 。
寫作原則:
1. 全部基於真實案例:解決的方法都被實踐驗證。
2. 全部為原創文章:不到7%的公眾號仍堅持自主原創。
我有時候會接一些親密關係類的諮詢,慣性出軌、精神PUA的案例在其中並不少見。今天就聊一下這個問題。
本文不涉及道德和倫理探討,僅從認知角度入手分析,非喜勿噴。
Ps:文中所有案例的姓名,背景等細節都修改過,以保護隱私。
什麼是穩定的愛情結構?
Adam是一個風度翩翩的英俊男子,家境不錯,本身收入也很高。
他來找我諮詢是因為他很猶豫是否應該和妻子離婚,去和另一個女子結婚。
這不是他出軌的第一個對象了。只不過這次女方比較主動,還想儘快跟他搬到一起住。而他在臨門一腳的時候猶豫了,於是來找我諮詢。
通常對於這樣的問題,我會先了解一些背景信息:比如說婚姻長短,夫妻感情,家庭狀況,是否有小孩兒,潛在對財產、事業、名譽的影響,和出軌對方的狀況。
然後,請對方做這樣的一個分析。
假定大家以為的愛情會有以下四個構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跟生理性相關的愛:比如生理欲望等等。因為外貌,身材,氣味等等符合自己的需求,從而產生的吸引力。我簡單把它稱為生理之愛。
第二部分是因為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而產生的親情,類似於老夫老妻的那種感覺。這種我把它稱之為親情之愛。
很多婚姻里的愛情絕大部分都是親情之愛。因為彼此熟悉了解,經過多年的磨合,從而產生的一種默契和因為這種默契而帶來的溫情。
第三個部分是類似於帕拉圖的精神之愛。
就是由於精神上的一些契合而產生的興奮感,讓人有了動心的感覺。比如說對方和我三觀合一致,或者是氣味相投,這些通常我會歸到精神之愛。
第四個部分叫做投射之愛,指的是把一些自我渴望或者是熟悉的關係投射到對方身上。
這部分的成因比較複雜:
有的是投射父母到對方身上;
有的是投射渴求而得不到的初戀,或者是某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有的則是在腦海里有一個完美的理想對象,現實生活中如果有人符合理想對象的幾個特質,他就會把對方認為是理想對象,從而投射上去。
無論是哪種情況,投射之愛從長遠角度上來說是很容易產生問題的。
把原生家庭關係投射到對方身上,並沒有解決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心理問題;而把理想對象或者是愛而不得的對象投射到新的人身上,一方面是對新人的不公平,因為他或者她只是一種替代品;另一方面也因為新人畢竟不是舊人,或者是想象出來的完美對象,無法滿足你渴望對象的所有特質,所以日後就會容易失望而造成很多糾紛。
我請Adam描述一下他和他老婆之間的關係:
在每一種愛情裡面占比分別是多少?
他和他新女友的關係在這些愛情裡面占比又分別是多少?
他思考了一下,告訴我說他和他妻子70%可能是親情之愛,有20%可能是精神之愛。畢竟大家結婚了十年了。知己知彼。
其實他妻子知道他出軌,但是並沒有說什麼,依然給予他很大的包容,幫助他管理好家裡的事情,輔導好小孩,並且在一些他遇到困難的時候還繼續幫他出謀劃策,很多地方還是挺支持他的。
但是可能因為兩人處久了,就沒有什麼生理之愛了。
兩人最早相處的時候也有一部分投射之愛,但到現在也差不多轉化成親情之愛了。
而新的這個女友比較年輕。他和她可能30-40%都是生理之愛,剩下50%很有可能是投射之愛。
精神之愛的成分不高,因為畢竟大家所處的環境不是很一樣,這個人也不太能理解自己所做的事業。還有一小部分是親情之愛,因為畢竟兩人也處了一段時間了。
Adam明確說他是希望得到一個理性的分析,才來找我諮詢的,於是我便很直接地和他溝通。
我說:「你可能需要考慮到即便你和妻子離婚了,跟這個女友結婚,你後續在婚姻中還是很有可能會繼續出軌。
因為你對於這個出軌對象有百分之五六十是內在心理的投射。這個內在投射是你自己心理機製造成的。
人的投射機制並不會因為出現了一個可投射的對象而消失,只是在這段時間裡附着在這個對象身上,而在這相處過程中,人還會有其它的訴求不斷湧現,而導致當下投射對象慢慢地無法滿足這種投射,這時就會不自覺的尋找新的宿主。
換句話說,這樣的人很容易「見一個愛一個」。
如果你不去解決自己的這種機制,無論你結婚對象是誰,你因為內在訴求沒有被解決或者滿足,你還是會在其他人身上找到這樣一個投射點,所以無法解決你後續是否會繼續出軌的問題。
但如果你離了婚,再次結婚再次出軌,那對於你的事業還是你的小孩,還是你新的家庭,甚至是舊的家庭,都會有很多負面影響。」
他點點頭說:「是的,我也知道這是我自己的問題。所以我才會猶豫,我很擔心我後續還會繼續出軌。」
既然他能直面自己的問題,我於是乘熱打鐵:「所以你需要考慮的是,對你來說,一個穩定的婚姻架構中, 這幾種愛可能是什麼樣的比例?
在這種架構里,可能很大一部分是親情,再加上精神和生理之愛。
其實相對於這個出軌對象來說,你和你妻子關係里唯一缺乏的是生理之愛,這個是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去實現的。
重燃羅曼蒂克之情,在老夫老妻中也並不是不可能。
那樣子的話,你和你妻子的關係在你解決了內在心理問題的投射之後,就會非常穩定:又有生理之愛,又有精神之愛和親情之愛。
而你和你這個女友,從感情架構上來說是不穩定的。因為投射機制本來就是一個很容易導致失望的機制。一個虛假的幻想投射到了一個不一定符合這個幻想的人身上。
再加上你的妻子對你也很包容,而且你是一個有一定身份的人,還有小孩,出了這種事情也不是很好聽。
從各個方面來考慮,你和原配似乎是可以有一個長期穩固的婚姻結構的?」
他似乎下定了決心,說:「你說的對,我的確是被激情和投射沖昏了頭腦。我會去和那個女生提分手的。」
Adam之前也找過我諮詢,我知道他的投射機制和他的原生家庭有關,但這次他似乎還沒有到願意深入檢驗這個機制的時刻。
我決定再緩緩,因為投射機制是一個很龐大的議題,通常也無法在一次諮詢中解決,而需要好多次。
等他有需要的時候。我相信他是有這個能力解決的。
一段時間以後,他又聯絡了我,說他已經和那個女生分手了,從此會好好的回歸家庭。
病態關係的重要成因
很多時候,親密關係的問題都是源自於投射之愛。
因為投射導致雙方找了其實不適合的人,或者是願意長時間處在一個病態的關係之中而無法擺脫。
在《昨天,我遇到了一個想自殺的司機》這篇文章里,那個想自殺的司機就陷入了這樣一段婚姻。
他的妻子很可能在新的戀情中,把自己投射成了一個小孩,把對方投射成了一個父親,從而獲得自己在原生家庭以及婚姻中無法得到的父母似的關愛。
而司機自己則是在這個婚姻中把自己投射成了一個小孩,盡情的享受妻子的照料,卻忽視了妻子本身也想做小孩的需求。
還有的人則會長期陷入一段並不適合的親密關係。
May是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女孩子,海外名校畢業,有一份很高薪且體面的工作,但是卻找了一個比自己大十多歲的男生,各方麵條件都挺一般的。
她的父母很反對這段戀愛關係。May卻並不在意,一心維護這個男生。
但父母不知道的是,在這好幾年的戀愛關係中,這個男生多次辱罵May,用很難聽的詞語侮辱她。
但是當情緒發泄完了以後,他又會苦苦的道歉,說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May好:所謂打是親罵是愛。他只有對May嚴苛, 她才能不斷的進步。
May雖然受過極好的教育,卻一直沒有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問題,總是覺得是自己還不夠好。
深入了解後,我們發現,她潛意識裡把這個對象投射成她的父親。她父親也是一個極有權威感、有時候控制不住情緒的人,也以比較嚴格的方式要求May。
她母親則一直以一種忍耐和包容的態度對待父親。所以她和男友的相處模式給予她的是一種熟悉感,因為這是她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她知道如何去處理它。
而這種熟悉感也給予了她一種安全感。
在嚴苛父親和愛情至上的母親的教導下,她其實是一個很害怕自己不被愛、害怕自己會很孤獨的人。於是為了逃避孤獨,即便在這個男生多次辱罵她的情況下,她也依然沒有放手,而是儘可能地包容這個男生,期望通過自己的不斷進步和努力來獲得這個男生的認可和嘉許。
我們做了多次諮詢,慢慢的讓May意識到了這種惡性親密關係對她本身精神上的摧殘和自信的踐踏。
她終於有勇氣去面對孤獨和恐懼了。當這個男生再次用分手威脅她的時候,她毅然而然地離開了。她告訴我說,當時她內心無比輕鬆,有一種終於解脫了的感覺。
我很為她高興,也善意的提醒她:她的感覺可能會反覆。多年形成的慣性相處模式,以及她對於人的善意和包容,很容易讓她在對方再次哀求複合的時候心軟 ---畢竟這在過去也發生過好幾次了。
她十分同意,說她已經在日記里記錄下了過去這些年的折磨,這次絕對不會再重蹈覆轍。
很多投射機制之所以形成是因為內在的不安全感和恐懼,尤其是對孤獨、和對自己不被人愛的恐懼。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當事人給孤獨賦予了過多負面的情緒和象徵性意義,比如覺得孤獨是一件極其悲慘的事情,或者全世界都活得很好,卻偏偏我不如意等自怨自艾的想法。
孤獨不一定是負面的,孤獨也可以是正面的:
孤獨意味着你可以自由自在,不受很多外在的束縛;你可以不在意他人的眼光;
你可以一個人吃飽,全家不愁,從而少了很多負擔。。。
我們沒必要給一個詞語過多地賦予一些負向意義,從而導致自己被這個詞語所束縛。而你越是想逃避孤獨,孤獨越是會抓緊你。
還有的人則容易被限制性信念所捆綁,從而不敢愛也不敢爭取。
老張離過一次婚,有一個小孩。他雖然年過四十,依然對愛情有一些理想的期望,渴望與對方精神上的共鳴。
他在一次活動上偶遇了一個90後的姑娘,雙方的興趣愛好十分相似,他沉寂多年的心綻放了。
可是他有極多的顧慮,自己年紀比對方大許多,還有小孩,事業也是遇到了一個瓶頸期。之前離婚時,他把車房都給了妻子,以保障她和小孩的生活。
沒車沒房,年紀又大,這樣的自己還會有人要嗎?
要突破這樣的限制性信念,就需要從理性和感性角度同時入手。
理性上來說,一個還有四五十年可活,而且外貌條件和閱歷都還不錯的人,從概率上來講不可能未來幾十年連一次戀愛都談不了。他一年出差很多地方,認識很多人,盤子大了終究會遇到合適的。
另外,也有大量的案例表明,無論是70後、80後還是90後,總有人是不看重物質條件,更重視精神生活的。
在諮詢過程中,我給老張舉了好幾個真實案例,有的是突然遇到知己的,有的是女方完全不介意男方條件也修成正果的。
這些案例只是一個開端,老張需要破除他自己的濾鏡,才能發現並看到生活中更多打破他原有固定信念的案例。
感性上的處理也會包括對於舊有情緒的抒發和新的正向自我對話的建立。老張之前找過心理諮詢師,也知道自己不自信來自哪裡。那麼剩餘的就是通過行動來形成新的信念了。
我鼓勵老張給那姑娘發條短信,畢竟從種種證據上來看,這姑娘也很主動。
老張心神不寧的等着對方回信,沒想到幾分鐘後,對方就回復了:今晚剛忙完。
於是,我目送老張興奮地去赴約了。
除了理順自己對於孤獨和不被人愛所賦予的過分負面意義,以及潛在的限制性信念之外,我很多時候也會建議當事人去深刻體會這種恐懼,去和這些恐懼共處。
因為當你真的看到恐懼是什麼樣子的時候,你也許就會覺得恐懼並不可怕。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恐懼的恐懼才是讓我們刻意逃避或者企圖在別人身上找到安全感的核心原因。
恐懼情緒本身影響並不大,而對於這份恐懼的恐懼則讓這個情緒被放大了無數倍。
所以當你真的有勇氣去面對真實的恐懼的時候,也許你會發現這原來不是那麼困難。
雖然一開始可能會很痛苦,你可能會極其難受,但是最後你的自我會給自己找到一個穩定的着落點,而這個着落點就是真實自我發芽的處女地。
有了這樣對真實自我的覺察作為你的底氣,你才能更有勇氣去擺脫這些畸形的關係。
求而不得, 舍而不能, 得而不惜,不還是自我不夠完整的結果嗎?
當你從長期被掌控的關係中逃離出來以後,你的自我才能有充分的空間去成長,去慢慢變得完整。
其他閱讀
評論列表
確實不錯,挽回了不少瀕臨離婚的家庭!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