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過13秒,你就可能挽救58條人命!

情感導師 8469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全文共2888個字,12張圖片,預計閱讀時長6分鐘】

社會學家菲利普斯統計發現:每多一篇關於自殺的新聞被報道,都會殺死58個原本可能活下去的人!

你還好嗎?

在教室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被老師嚴厲批評;

撐過13秒,你就可能挽救58條人命!

回家後被爸媽指着鼻子怒罵「豬腦子」;

賭氣跑出門卻在街上被來來去去的車輛濺的一身泥水的你,

還好嗎?

雨天濺起的水花

01

13秒,可以決定生死

知道嗎?有研究顯示,衝動型自殺者的衝動持續時間是13秒,假如熬過了這13秒,他們中的大多數就會放棄自殺閃念。

高架橋上輕生的那個孩子卻沒有撐過這13秒。

17日的新聞顯示,一名17歲高職生因為被媽媽批評,當着她的面跳橋身亡。

17歲男孩跳橋自殺

在他自殺前的13秒,也許他和媽媽在車中的爭執到了尾聲,亦或是最激烈的時候。

也許他的最後一句話,是「信不信我從這裡跳下去」,也許是「那我去死!!!!」

然後他真的打開車門,穿過車流,爬上高架,縱身一跳。動作一氣呵成,在短短13秒內,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於是一場令人難過的心碎牽扯出了更多令人悲痛的心驚。

青年的壓力來源

在《中國教育發展教育報告》教育藍皮書搜集出79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中,孩子們決定自殺的理由五花八門:

父母離異、被家長批評、被老師教育、被同學欺負、假期作業沒有按時完成、成績沒有達到理想值、學習壓力過大......

在外人看來,無論哪個理由單拎出來,都不足以承重到讓人放棄生命;無論哪一個問題,都有無數種方式可以解決。

然而這些孩子們,偏偏選擇了最慘烈的一種方式,決絕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以自殺這一「儀式」向世界與親人訣別。

是他們太過脆弱,還是太衝動了?

有的孩子選擇「自殺」,是對整個世界失去希望的自我毀滅;有的孩子選擇自殺,是帶着狠狠惡念對於父母親人的報復;還有的孩子,根本還沒有「生與死」的概念,不懂得自殺究竟意味着什麼......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自殺這個詞,背負了些什麼?

02

他和她不懂死亡教育

在大片病人得了絕症仍然不願放棄生命的時候,一些身體健康、四肢健全,過着他人夢寐以求生活的孩子,在他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面前,選擇了將手中刀尖指向了自己的心臟。

從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來看,近三成的青少年有抑鬱風險,超過一半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

過半數有焦慮問題

與之相比更可怕的一組數據來自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每年至少有10萬的青少年自殺。在15歲至19歲的年齡段中,孩子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就是自殺。

在他們小小的世界裡,父母就是無法反抗的天地,被父母極端地訓斥之後,就像是那個世界的天塌了下來。

天塌了,跟死了也沒多大區別。

可父母卻很少注意到這些,他們覺得孩子的痛苦只是無病呻吟。於是故意不按照孩子的意願做事,責罵孩子,盡心盡力給孩子製造挫折……在他們眼裡,這就是為孩子好,是挫折教育。

是的,挫折教育。他們對挫折教育的理解只停留在四個字本身,他們不知道,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面對挫折時,教導孩子如何正確面對,而不是沒事找事製造麻煩。

以至於孩子在多重挫折之時,在動上自殺那把雙刃的刀之前,他們以為死亡就是徹底的逃離和解脫。

可人的一生之中不只有父母,也不只有學習。在24.39%的中小學生企圖自殺的背後,是他們不懂得死亡真正的含義與後果——他們從未習得有關生死的教育!

孩子對於死亡的認知

白岩松曾說,中國人在談論死亡的時候就像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這話實在沒錯,由於我們「羞澀」的傳統,90%的父母都沒有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不僅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家長們甚至連關於生死的話題也很少和孩子提及,因為他們覺得孩子還小。

小,就不會接觸到死亡了麼?小,就真的無法理解死亡麼?

事實上,孩子小時候更應該得到死亡教育,就像冉克雷維說的——提早認識死亡才會深刻人生。

匈牙利心理學家瑪利亞·耐基也曾就孩子的「死亡教育」問題展開過研究。

孩子們對於死亡的認知,根據年齡、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響,表現完全不一。

從四歲左右開始,孩子對於死亡就有了模糊的概念。啟蒙時期家長的教育很關鍵,讓孩子減少對於死亡的恐懼,認識到生命的停止就像誕生一樣,都是一個自然事件。

從九歲開始,孩子們對於死亡認知漸漸進入成熟期,他們逐漸認識到死亡不可避免也無法逆轉。這時候,「生命有限論」就顯得至關重要,因為有限,所以熱愛,所以珍惜。

差異性地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來談論死亡,讓孩子們認識到生命的可貴與死亡的後果,那麼世界上輕易放棄生命的孩子就不會有這麼多。

03

維特效應之下,每個人都有自殺的可能

知乎上有人說,看着那個17歲的少年跳下大橋的前後幾秒,身邊依舊燈光閃亮,車輛川流不息。真希望這個場景是在拍電影。

而事實上,那一幕與電影情節也十分相像。

電影中自殺的片段

影視劇中常常出現這樣的場景,某配角人生無望,站在懸崖旁邊一躍而下;某角色一時賭氣,跳下高樓,還有各種各樣諸如喝農藥、吃安眠藥、上吊的自殺方式。

而角色死時的畫面,除了悽美的配樂,還有眾親朋好友的悼念與家人痛悔的眼淚。

這很難讓人不進行聯想:孩子們選擇自殺,會不會就是學習了影視劇中的情節?孩子們選擇自殺,會不會就是看了類似經歷的選擇以後,崩斷了最後一根弦?

維特效應小漫畫

有研究顯示,自殺行為確實和影視劇、媒體脫不了干係!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西奧迪尼他在的《影響力》一書中,提出「社會認同原理」,指的是人會在極不確定的前提下,出於某種目的模仿周圍相似的人的行為。

而對於這種關係的闡述,美國社會學家菲利普斯的「維特效應」似乎更有說服力。

在作家歌德以主人公自殺為結局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之後,歐洲多個國家相繼出現了模仿主人公自殺的現象。

這一現象組織成文字就是:在語言的傳播作用下,人類中會產生模仿自我摧毀的行為。

孩子處於模仿力最強階段

如今,源於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及時便利,媒體翔實豐富的自殺報道成為了許多鮮活生命消逝的導火線。

源源不斷的「新聞」報道了各式各樣的自殺原因與方式,被父母批評就跳橋、被老師教育就跳樓、成績退步就喝農藥、分了個手就上吊......

他們簡單報道了自殺的原因,卻忽略了自殺者生前長期不健康的心理問題,詳盡地報道自殺方法與過程,卻很少提及自殺導致的身體危害以及家庭危害,而對於逃避型自殺的報道,讓一些人誤以為自殺能夠帶來好處。

這些關於自殺的報道影響究竟有多大?

媒體報道應該小心維特效應

菲利普斯用數據表明:每多一篇關於自殺的新聞被報道,都會殺死58個原本可能活下去的人!

也就是說,這58個身處困境的人,也許只是遭遇着人人都會遇到的挫折——生病、失戀、挨罵、失業,也許他們只是悲傷失意,也許看見一篇鼓舞人心的雞湯,他們就能夠咬一咬牙挺過去。不幸的是,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同樣身處困境卻選擇放棄生命的人。

然後,他們也松下了緊緊咬住的牙關,同新聞中的那個人一樣,「慷慨」赴死。

而模仿能力處於一生巔峰、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承受能力還未在百味生活中錘鍊的青少年,很容易成為這一理論下的悲劇演示品。

也因此,媒介在報道自殺相關新聞前的斟酌,就顯得尤為重要。

04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自殺前持續衝動的那13秒,短到旁人來不及阻止,長到足以回顧一生。

瞥見報道後那無望的58人,上演另一個相似的結局,如同閃亮的星光急速隱滅。

他們的絕望由無數細碎的失望聚集而成,他們的墜落是從絕望到解脫的選擇。

家長從未教導的「死亡教育」、錯誤的挫折教育、各種媒介遞出的刀刃與社會上的思想風氣,每一個都是將孩子送上自殺的推手。

畢竟,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5-25 02:05:51

我一閨蜜諮詢過,很專業也很靠譜,是一家權威諮詢機構

頭像
2023-11-20 22:11:37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