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關係》崔英俊:出軌甩鍋「中年危機」,像話嗎?

情感導師 6571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上周,國產新劇《完美關係》裡的「出軌渣男」崔英俊,終於渣出天際,上了熱搜。

明明是他自己出軌,竟然倒打一耙,污衊妻子斯明靜出軌,還向她索要撫養費。一連串迷惑操作,讓編輯部小夥伴們「追劇追到氣吐血」。

也難怪,一開始斯明靜揭穿他時,他就百般狡辯:一會兒說是情人心機太深主動接近他,一會兒說看她一個人帶孩子太可憐、自己是「良心發現」,甚至拿「中年危機」當藉口。

不過,這部劇倒是讓我想起一些關於中年生活的疑問:中年危機必定會發生嗎?真正的「人到中年」,是怎樣的感受?

《完美關係》崔英俊:出軌甩鍋「中年危機」,像話嗎?

今天的文章,讓我們來一場關於中年生活的「人生劇透」。

要想從年齡上給「中年」一個明確的界定,不是件容易的事。隨着我們自身年齡增長,對中年的認知也會發生變化。

曾有研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於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可能過了30就算是中年人;但60歲以上的人則認為,中年生活開始於接近40歲的時候,一直到55歲左右(Freund & Ritter, 2009)。

KY的粉絲普遍認為「中年」是多少歲呢?我們發起了一項小調查,收到有效反饋256份。在「中年何時開始」這個問題上,調查結果顯示出了與過往研究類似的規律:相比起年輕人,年長的人認為中年開始得更晚一些。

同時,我們也訪談了一些60後、70後的朋友。對於自己是否算是「中年人」,大家看法各異。

部分被訪表示,即使年過40,也不認為自己是「中年人」,但確實需要面對年齡增長的事實。

今年剛過40歲的馮女士表示,「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是青年人,覺得自己還年輕,但是有時候又不得不面對中年人的一些挑戰和困惑」。

42歲的Gato先生則坦言,自己有些介意提到年齡:「(你找我做這個採訪)第一反應還有點生氣,40歲就算是中年人了嗎?但仔細想想,也確實是,就接受了下來。」

(小編此處敲黑板:為什麼中年被大家認知為一個「不太好」的詞語呢?agism is a real thing)

也有幾位被訪不介意和我們談論年齡,直言自己「應該算是中年人」。但Ta們也提到,中年不僅要從實際年齡界定,也「要看心理層面」。

*那麼,又是從哪一刻起,人們在心理上感到自己「人到中年」呢?

有些被訪提到了身體健康情況的下滑。

開始感覺自己是中年人,主要是因為身體的原因記憶力減退,睡眠少了,跟年輕的時候比較,很明顯就覺得沒那麼有精力、有活力了。——桃花盛開處,女,46歲,全職媽媽

有些被訪提到了家庭及生活責任帶來的束縛。

主要是肩上的這種責任吧,上有老下有小,都要顧着。不再像年輕時候會義無反顧去做一件事情,會考慮得比較多。比如,我自己是很想提升學歷去讀博士,但是每次要準備考博的時候就覺得,哎呀,我年齡也大了。這個時候就覺得自己已經人到中年了。——馮女士,女,40歲,大學行政

另一些被訪提到了一個更為沉重的時刻——父母或同齡人的離世。

到了這個年齡,開始經歷身邊朋友因意外離世,有人比自己大1~2歲,有些甚至比自己小,從而開始對死亡有些許的恐懼感。——Gato,男,42歲,自由職業

第一次感覺到了中年,應該是源於我父親的突然離世,給我的打擊比較大。那時候突然就覺得,人生爭什麼呀,家人平平安安才最重要。——冬雪,女,53歲,醫生

正如精神分析家Elliot Jaques所說,人到中年,意味着「死亡不再是一個普遍的概念,也不再是失去他人的經歷,而是成為了和個人息息相關的事。」

婚姻危機、出軌、工作瓶頸、失業、衰老、亞健康、失眠多夢……一系列昭示着「心態全面崩塌」的人生轉變,勾勒出了大眾印象里的「中年危機」。

有研究表明,人們普遍相信中年危機確實存在(Freund& Ritter, 2009)。例如,英國一則調研顯示,超過50歲的成年人中,約有半數人聲稱自己曾經歷過中年危機(Robinson & Wright, 2013)。

在我們這次訪談中,一些被訪也表示自己經歷過、或正在經歷「中年危機」。

30多歲的時候,我一直在對自己不滿,幻想人生可以發生一場「大轉折」。33歲,我結束了第一段婚姻;35歲,我辭職去環球旅行,想徹底告別以前的生活。但是3年後結束旅行回來,發現人生沒有什麼大的改變。回來之後,我狀態依然很糟糕,致使前女友向我提了分手,這成了我情緒崩潰的導火索。那段時間很難受,整個人陷入低谷。也是那時候才意識到,我應該是經歷了中年危機。——Gato,男,42歲,自由職業

我年紀比我老公大一點。我覺得男人四五十歲的時候真的不顯老,但是女人就不行。有時候我看看他再看看自己,覺得我像他姨,但是再怎麼打扮也就那樣了。我孩子很皮,我一個人管不住。同事勸我讓老公幫忙,但是我怕他因此覺得我沒用,更不喜歡我,可能會離婚或者找小三什麼的。其實當初是他追的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成了這樣。——靜,女,45歲,會計

但在KY粉絲調查中我們發現,只有30.86%的被訪者認為,人到中年必然經歷中年危機,其餘69.14%的被訪者都不同意這一觀點。

我們分析了不同年齡段的被訪對這個觀點的看法。有趣的是,在26歲-30歲的被訪中,選擇同意的占比是所有年齡組中最高的(42.03%);在更年輕或更年長的年齡組中,相信「中年危機必然發生」的被訪者更少。

從這個角度看,「中年危機」更像是人到中年之前的焦慮,而非中年生活的現實。

事實上,中年危機是否真的存在,一直是個頗有爭議的話題。

社會學家Ronald Kessler認為,所謂中年危機,可能只是「中產及以上的人群才有的苦惱」。

他指出,有些人之所以容易在中年遭遇巨變或危機,可能是因為Ta們在過去一直否認現實,活在年少時的美好幻想中。如果一個人在年輕時被保護得很好、不必直面現實的殘酷,Ta會更容易維持這種玫瑰色的幻想。

但不是每個人的幻想都會持續到中年。那些資源相對不足的人,很早就開始直面生活的殘酷。到了中年,生活不過是繼續緩慢下行,在經濟和健康問題中掙扎;又或者,Ta們終於通過了現實的重重考驗,可以收穫多年打拼的成果。

一個人是否會經歷中年危機,也取決於Ta和自我的關係。榮格曾將人的一生分為兩半。在人的前半生,人們致力於形成自我(ego),在世上立足,而在後半生,人們致力於為過去所有的努力尋找更大的意義。

他發現,當人們走向一生的後半程時,會經歷外在的喪失(loss)——可能是身體力量方面的,可能是階級流動方面的,也可能是關係方面的。是否發生危機,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應對這些喪失。

對此,精神分析家AryehMaidenbaum給出了進一步的註解:「人的外在和內在差距越大,遇到麻煩的可能性就越大。人最重要的內在需求是讓別人看到Ta是誰。如果中年實現了這一點,就沒有危機了。」(Gallagher, 1993)

經過中年時期,我們的個人身份、心理狀態都將發生轉變。Kessler認為,經過中年,人會逐漸對自我、對他人產生「適應性的洞察(adaptive insights)」,一步步走出幻想,走向現實。

在中年早期,人會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你發現,這一生總有一些夢想無法實現,總有些事確實是做不到了。而放棄也是一種力量——「與現實背道而馳的夢想會浪費很多精力。」在中年中期,人的目標可能開始發生轉向。你可能發現,「每天工作累死累活,但真正讓我感到幸福的是我的家庭。不是說要換工作,只是事業對我的意義不一樣了。從現在開始,我要更多地關注家庭。」在中年後期,人開始有了「定數」,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的力量。比如,你過去一直羞怯而默默無聞,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沉澱,在事業上達到巔峰。

而Kessler也強調,所有這些轉折,都不是戲劇性的改變,而更像是一系列「溫和的轉彎」(Gallagher, 1993)。

精神分析家Elliot Jaques則認為,人生後半場的成熟,是認清生命真相、實現自我超越的過程(Gordon, 2018)。

他指出,在成年早期,人們無意識地否定有關人性的兩個事實:人終有一死,以及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憎恨及破壞的衝動。這種無意識的、強烈的否定,使得人在年輕時富有理想主義(idealism)。

而到了中年,人們開始清醒地認識到死亡的必然性,以及人內心陰暗面的客觀存在。這使得人能夠超越年輕時理想主義的自己,承認人生的真相,進入「沉思式的悲觀主義(contemplative pessimism)」、「自省的、寬容的保守主義(reflective, tolerant conservatism)」和「建設性的順從(constructive resignation)」。

當理想成為舊夢,我們終於讀懂了人生。

而這一份對人性的理解,也會讓我們開始真正地接納自我、接納他人。

說自己「喜歡鑽牛角尖」的冬雪,和我們分享了中年後心態的變化:

「以前也和老公爭執很多,後來生他的氣了,就會出去和朋友一起喝喝酒、吃吃飯、嘮叨嘮叨,再想想他的優點,慢慢地就不生氣了。」「到現在,已經直接就不生氣了。慢慢地,生氣的時候越來越少,不是因為他改變了,而是自己改變了。」

在年少時,「改變自己」或許有一絲被動妥協的不甘,但對於中年人來說,卻是主動在與現實握手言和。

而也是因為接納了現實的「揭穿」,在中年歲月里,人們比過去更接近關於人生、關於自身的真相,在向死而生的旅途中,獲得內心的安寧與處世的智慧。

以上。

References:

Freund,A. M., & Ritter, J. O. (2009). Midlife Crisis: A Debate. Gerontology,55(5), 582–591.

Gallagher,W. (1993). Midlife myths. The Atlantic.

Gordon,R. (2018). Bridges: Metaphor for Psychic Processes. London: Routledge.

Haslam,N. (2019). Why the 'midlife crisis' is a myth. CNN Health.

Robinson,O. C., & Wright, G. R. T. (2013). The prevalence, types and perceivedoutcomes of crisis episodes in early adulthood and midlif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37(5), 407–416.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6-16 10:06:38

有情感誤區能找情感機構有專業的老師指導,心情也好多了

頭像
2024-06-02 02:06:08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頭像
2024-04-23 12:04:41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頭像
2023-12-31 17:12:10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