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對象老是「作」應當果斷分手?改變依戀類型,感情還可以挽救

情感導師 7830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流言:談戀愛的時候太作,說明這個人人品不好,應當果斷分手

真相:談戀愛時喜歡「作」,可能是依戀類型惹的禍,如果當事人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尋求改變,感情還是可以挽救的

戀愛對象老是「作」應當果斷分手?改變依戀類型,感情還可以挽救

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在戀愛中老和伴侶「作」的,肯定不止我一個!果然,在知乎上一搜,成百上千個網友們都在紛紛吐槽自己的男女朋友太「作」了。

圖片來自知乎

高贊甚至發出了另一半對自己說了無數次分手的聊天記錄。平均不到十天一次,也是沒誰了。

圖片來自知乎

為什麼那麼多人在談戀愛中都很「作」呢?其實,很有可能是我們的依戀類型惹的禍。

我的依戀類型是什麼

依戀心理一開始是用來理解嬰兒在與父母分離時面對的壓力的。依戀心理的奠基人鮑比認為,依戀行為系統是自然選擇出來的,讓嬰兒和撫養者更親近。後來者瑪麗·愛因斯沃斯則據此發展了「陌生情景」實驗,用於學習母嬰分離的影響。

她在研究中發現了三種基本的依戀類型。讓我們來看看,自己是什麼樣的依戀類型吧:

A.當我處於和別人接近的場合時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現很難相信或依賴他們。當有人離我太近的時候我會變得很緊張,而且別人經常在我已經覺得舒適的時候要求和我變得更親密。

B.我發現和別人變親近還是挺容易的,而且我覺得依賴別人或讓別人依賴我也不錯。我不擔心被拋棄或者別人和我過於親近。

C.我發現別人不情願和我親密到我想要的那種地步。我經常擔心我的情侶不是真的愛我或想呆在我身邊。我想和我的情侶非常親密,而這有時會把人嚇跑。

在「陌生情景」中,母親先和嬰兒互動,然後陌生人進入房間一起互動。之後母親會去監控房間,留下陌生人和嬰兒同處一室。研究根據母親回來時嬰兒的反應劃分出三種依戀類型。|圖蟲創意

在這項調查中,大約60%的成年人選了B,也就是安全型;20%的人選擇A迴避型;還有20%的人選擇C沉迷型。而無論是在嬰兒的「陌生情境」實驗裡,還是在成人的調查中,結論上大致都是按照這個6:2:2的比例分布的。

依戀的兩個維度

布倫南對依戀類型做出了進一步的分析,她認為,成人的依戀類型有兩個基本的維度:依戀焦慮和依戀迴避。

依戀焦慮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伴侶不能及時回應他的需求的擔憂程度。有依戀焦慮的人通過過激的策略,如向伴侶持續尋求關懷和愛來調節自己的擔憂。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的伴侶不夠愛你,弄得對方要不斷地付出、經常感到疲憊,覺得你太「黏人」,那你的依戀焦慮程度可能就比較高,也就讓自己很「作」。當然前提是對方真的為你付出了很多,而不是「渣」。

依戀迴避指的是一個人不相信伴侶的好意,並且仍然想維持行為上的獨立、與伴侶感情上的距離。依戀迴避高的人會採用回應度低的行為,比如說壓制依戀相關的想法和感情。他們往往看起來比較獨立,更多地談論自己的經驗和知識,而不是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不做出承諾,深層上不相信別人,更不相信自己。

按照這兩個維度,最近關於成年人依戀的研究發現,迴避型的依戀可以分為恐懼迴避型疏離迴避型。前者連自己也很難適應自己的防禦性行為,後者則反之。

以迴避度和焦慮度兩維劃分的依戀類型。迴避型被分為了疏離型和恐懼型。 R. Chris Fraley

實際上疏離型人群也一樣擔憂親密關係,但他們不同的地方在於能有效壓制生理喚起(如臉紅、心跳、流汗等),並讓自己對依戀不那麼在意。恐懼型則很難做到這點。

而在「陌生情景」實驗中,之前我們也不能確定迴避型的嬰兒是真的不怎麼擔心,還是說他們的防禦性行為只是用來掩飾他們不安的真實感覺。這項研究則得出了和成人研究一致的結論:迴避型的幼兒雖然看起來很淡定,但其實心裡還是會憂慮。

也就是說,那些喜歡迴避的人並不是真的沒有負面感覺,他們可能只是不想表現出自己的不安。

依戀類型並非一成不變

為什麼人會發展出多種不同的依戀類型呢?原因可能是為了應對成長經歷中的社會創傷。

依戀焦慮能夠調和性受害、親密情侶間暴力和創傷後應激之間的聯繫,而依戀迴避則不能調解這些關係,但它與創傷後應激有相關性。

未「癒合」的社會創傷與依戀結合在一起,就可能導致戀愛中的「惡性循環」:越是在親密關係中受傷,就越是焦慮或迴避;越是焦慮或迴避,就越容易在親密關係中受傷。這種情況下,原本是防禦機制的行為最終反而惡化了關係中出現的問題。

社會創傷,可能導致我們戀愛受阻。|圖蟲創意

那麼,我們能說幼年時形成的依戀類型決定了人往後的一生嗎?

雖然不得不承認的是,一個人小時候的經歷對他成年時的依戀類型確實有影響,但兩者之間的影響其實並沒有那麼大。

研究表明,其實依戀屬性可以在短期內有「程度」上的變化,長期上可能類型都會轉變。一個人可能在之前的親密關係中有較高的依戀焦慮,但他在長期中逐漸學到了如何控制、應對自己的焦慮。

歸根到底,依戀類型是人對環境的適應性傾向,而不是生來不變的固有屬性。回憶一下你的一些朋友,他們是不是在談戀愛之後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而分手卻又讓他們有一段時間感覺「不會再愛了」?可以說,親密關係能影響我們的依戀類型。

關於幼年期對成年的依戀影響現在仍然有爭議。一方面來說,如果幼年經歷的影響是可以被「重寫」的,那麼每個人之間基本就沒有依戀類型上的差異了。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即使幼年的經歷對往後的一生有不可磨滅的影響,人生依然只受其有限的影響。

說到底,人是自我決定的生物,能決定我們模樣的只有我們自己。

本文由「科學闢謠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6-04 16:06:49

情感方面有問題,真的是要找專業的諮詢機構

頭像
2023-11-18 10:11:53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頭像
2023-10-27 12:10:38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頭像
2023-10-14 07:10:07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