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林:航天事業,每個人都是甲方丨風雲衛星50年

情感導師 5785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十幾年來,我一直想『做一件事』。當時看到氣象衛星,特別是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它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不管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所以來做這個事情,沒問題。」

「做定了」

陳桂林:航天事業,每個人都是甲方丨風雲衛星50年

陳桂林的半頭白髮,是在42歲那年臨近春節的幾十天裡突然出現的。

陳桂林

1983年,距離他從西安交通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畢業來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工作,已經過去了16年。他「等」到了一次機會。

這年9月,在蘇州舉行的一次重要會議上,國家氣象局、中科院上海技物所、航天八院509所確定了未來中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紅外輻射計的設想方案,即「可見光、紅外、水汽三通道,空間分辨率可見光1.25公里、紅外和水汽5公里」。這組指標意味着,如果輻射計研製出來,在隨衛星抵達3.58萬公里太空的那一刻,它將達到美國、歐洲、日本,成為當時國際上同類輻射計的先進水平。

但是前提是,有人可以將它研製出來。

春節前,技物所副所長匡定波找陳桂林。「匡先生想讓我來做這個事。」陳桂林沒有當場表態,「我說,『好』,給我兩個月的時間,我來做一些情況了解,行不行?」匡定波先生同意了。

匡定波院士(中)和陳桂林院士(右)

做與不做,都是「很重」的決定。然而,距兩月之期還有半個月,陳桂林就找到匡定波先生,堅定表態,「我來試試!」

這一個半月,除去極為短促的一日三餐、每晚四五個小時的睡眠,陳桂林鑽入「氣象衛星的世界」,幾乎900個小時。「國家氣象局送來四本介紹氣象衛星有關資料的英文文獻,我當時英文水平還不太行,使勁看能看懂一半以上。但就是這樣,我完全被它吸引了,什麼其他的我都顧不上了。」看到最後,當陳桂林抬頭重返現實世界,恍惚間已經「家中和同事中有的人都叫不出名字了」,頭髮一下子白了一半。

這時他知道,即便「當時輻射計所需要的這種紅外探測器的水平與美國差了兩個數量級」,這個項目他也做定了。

「我是農村出身的這麼一個人,讀了大學,就是想『做一件事』;十幾年來,我一直想『做一件事』。當時看到氣象衛星,特別是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它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不管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所以來做這個事情,沒問題。」

1984年起,陳桂林正式擔任風雲二號氣象衛星主體儀器——多通道掃描輻射計課題組組長。

反差

「說穿了。」是陳桂林經常使用的一個詞。他的回憶不迴避,不修飾。

研製風雲二號掃描輻射計的那十幾年,最大的困難是什麼?「說穿了,就是我們國家當時的工業基礎、人才基礎,與我們想要達到『國際最先進』之間的反差。當時反差非常之大,要什麼,沒什麼。」

在當時,做研究連個像樣的晶體管都沒有,更不用說CPU了;團隊中,加起來只有10人,有的只有中學學歷。

而研發一台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到底有多難?陳桂林說,作為「眼睛」的探測器,必須24小時白天黑夜不間斷地「看」,但紅外探測器需在深低溫環境下工作,首先得為其做一個製冷器,使其保持零下180攝氏度的低溫,方能探測到0.5攝氏度的細微變化;掃描機構,每「走」一步的誤差需要控制在一個角秒以內;輻射計使用的一塊「鏡子」,最初重量有20多公斤,但若裝在衛星上必須減重70%,還不能有任何變形……

風雲二號系列衛星掃描輻射計研製歷程組圖 來源:世界科學網站

1987年第一個樣機做出來後,陳桂林的筆記本上列了個問題清單,有260個問題要解決。「我都不記得日子是怎麼過的,往往一個問題還沒解決,第二個問題又來了。」

1989年的夏天,陳桂林騎了輛自行車去大柏樹某單位協調工作,突然間,覺着天旋地轉,人也站不住。他推着腳踏車回到了玉田路的集體宿舍,平時不長的一段路也不記得走了有多久。由於過度疲勞,他患上了突發性耳聾。但因為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從那時起,他的左耳就再也聽不到細微的聲音……

敘述這段如今難以想象的經歷,陳桂林的表情卻「意外」地沒有預先設想的痛苦,裡面更多是一種激動。他們合力打開了一個「時空隧道」:在隧道中每跋涉一步,都要付出「一些犧牲」;但與之相伴隨,過程中,他們將能看到最極致的景色。

極致

陳桂林帶的這幾十個人,當他們某天「談話方式、說話形式突然變得跟平時完全不一樣」,臉上藏也藏不住那種「其樂無窮」的表情時,別人馬上就知道,多通道掃描輻射計課題組這幫人又解決了一個難題!

為了實現國際最先進技術指標的目標,陳桂林帶領團隊從零開始,終於奇蹟般地造出了主鏡口徑0.41米、主光學系統焦距3米,當時中國焦距最長的星上遙感儀器。

但問題緊接而來,一個如此大口徑的掃描鏡,最初「體重」20多公斤,嚴重超標。要上天,必須把它輕量化。當時向歐洲國家取經,對方說要像鼓一樣,中間是空的,結果按照這個思路怎麼都做不出來。

後來,研製團隊大膽採用了蜂窩式,儘管理論上有這個可能,但當時從沒有人這麼做過。經歷多次失敗後,他們找進湖北襄陽一處深山,在那裡的國營工廠里,興奮地尋找到了可能實現技術目標的一種加工玻璃的設備。「我們經過反覆試驗、改造,從20多公斤減到18公斤,最後做出的鏡頭,只有不到7公斤!」陳桂林感慨地說。

每一個問題得到解決,陳桂利他們「就感覺得到了無窮的力量」——加在「第二掃瞄鏡」上的巧妙設計,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可見通道、紅外通道、水汽通道「三個眼睛」同時獲取數據;高精度(角秒級)空間掃描技術、地球同步軌道輻射致冷器技術,一一被攻破……

這種激動情緒開始越來越密集,直至1997年達到高峰——

1997年6月11日,中國首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順利入軌,清晰的大氣、水汽和地面圖像成功回傳。拿到圖像的那一刻,他和同事呆住了。幾十個人的心情,「沒有任何話可以用來表達」。

風雲二號第一幅可見光雲圖。來源:東方網

「我們中國,經歷那麼長的歷史,終於站在了三萬五千八百公里,離地球最遠的地方。」時隔23年,79歲的陳桂林說到此處,激動之下啪地拍了一下桌子:「後來我跟他們說,你們誰都沒有站在太空那麼高處的地方看到地球的風雲變幻,但風二衛星上去了,真正把它拍下來了。那個畫面,是中國歷史上還沒有人做出過的!」

最動人的描述

「說穿了,用不着更多的話了,用不着其他東西了。」陳桂林平復了下情緒,放緩語調。他實在覺得太過滿足,「最高興的,莫不過你自己能夠為國家做出一件事了。」

實際上,在那段長達十幾年的艱難歲月里,陳桂林放棄過太多「其他東西」:去國外做訪問學者的機會,來自老家福建省計算中心的誠摯邀約和優厚待遇,與親人結束長期兩地分居的機會,以及,作為科研人員太寶貴的視力和聽力……

周圍的每個人都被他的犧牲精神所感佩,國防科工委領導直稱「陳桂林把自己眼睛的光芒,獻給了氣象『千里眼』」。

他當得起這個稱呼,更當得起這樣的尊敬。只不過,透過時空的縫隙,他不願過度解讀「犧牲」與「放棄」,他更喜歡探討「精神」與「力量」——

整整六年,團隊骨幹沒有一個人在夜裡11點前結束工作;每年365天,包括除夕、初一在內,全部在實驗室里忙碌,甚至吃頓飯都嫌「時間太長」……與如此挑戰人類極限的高強度節奏形成反差的是,每一個人身體很累,心裡卻沒有一絲痛苦,作為「真正投入進一件事」的回報,他們獲得了來自「精神力量」的無窮的動力。

陳桂林院士(右)在工作 來源:東方網

不善言辭的陳桂林給了這個抽象詞彙最動人的描述:「你問我當時為什麼要提前出院,不是我『刻意不要』好好在醫院養病,而是儘管在醫院裡打吊針,但腦子裡全都是想着怎麼解決問題,它充滿每個細胞,繃緊每條神經,它讓人沒有辦法停下來……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力量!」

是的,那個時代,那幾十個人,得到了只有一部分人才能獲得的無盡力量。

但這又絕非只屬於某一個小群體的樣本,也絕非只屬於某個時代的樣本。對於幾十年後的今天,陳桂林清楚地知道,「客觀的物質條件、人的認知水平完全不一樣,現在人不能完全套用那時候」;但他更加確定並肯定,精神力量在今天同樣無可替代,「它並不虛無,它是最鼓舞人的東西」。

更遠的地方

飛速向前的時間不斷改寫着世界的模樣,也改變着每一個人的樣貌。42歲就白了一半頭髮的陳桂林,在79歲時差不多全白了。年輕時的高強度工作給他的身體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他身體裡、細胞里的「那種力量」,仍在催動他前進、思考。

陳桂林院士頭髮眉毛都白了,還奮戰在科研第一線。來源:東方網

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系統、地面系統和應用系統,航天、氣象、中科院、部隊……如此複雜的系統,如此多的部門,共同為同一件事而努力,他們靠着什麼取得了成功,最重要的基礎又是什麼?

「如果製造方和用戶方只靠一紙合同關聯,『完成交易』就可『兩不相欠』,那是絕對搞不好航天工程的!」作為歷時十數年為風雲二號打造出核心觀測儀器課題組的組長,陳桂林「從來不把自己當作乙方」。經過實踐的驗證,這已經成為了他最不可動搖的信念:「如果做儀器的人沒有提前7年就考慮增加長波紅外和中波紅外兩個探測波段,就不會有風雲二號經歷短短兩顆試驗衛星就把通道從三個更新到五個;如果沒有提前22年就開始做掃描輻射計和垂直探測儀,也不會有2016年風雲四號在世界上率先實現兩種最先進儀器同時上天。」

這種站在用戶角度思考問題,主動進行技術創新與改進的態度和行動,也成就了中科院上海技物所與中國氣象局長期親密無間合作中最重要的基礎——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一個是為了國家在應用氣象衛星,一個是為了國家做在做氣象衛星載荷,兩個主體,方向完全一致!」

帶着這樣的信念, 在他的記憶里,有一個十幾年來一直無法忘卻的痛苦畫面,那來自一次突發性的天氣造成半個小時局地暴雨引發的可怕洪災。以那個年代的技術力量,它很難被避免。但現在,他覺得時機到了。

「在中國區域,時間分辨率做到半分鐘,空間分辨率可見光做到100米、紅外做到500米,就能夠解決這種一小時以內的突發強對流天氣。」在陳桂林眼裡,這是屬於不遠未來的技術框架。

「大家能夠做到。」陳桂林很堅定。而這種技術前進,將帶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中國氣象報社出品

作者:中國氣象報記者 盧健

微信編輯:張琳皓

審核:段昊書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9-19 18:09:16

太感謝你了,我們現在都已經和好了,謝謝!

頭像
2024-03-30 22:03:16

求助

頭像
2023-11-30 18:11:00

可以幫助複合嗎?

頭像
2023-11-19 11:11:13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