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摸魚學導論》的清華教授:「摸魚」 是年輕學生的反抗

情感導師 7722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彭凱平聽說《摸魚學導論》這門課時,第一反應是學生們在開玩笑。他是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還沒來得及搞明白「摸魚」的含義。

最初,《摸魚學導論》的確是「周三下午令人昏睡的課堂上開的小小玩笑」,ID為「顧介漣」的用戶在知乎上這樣介紹。他坦承,自己是開課「教師」,是清華大學一名大一學生。

開課的@顧介漣是清華大一的學生。知乎@顧介漣 圖3月10日,他在清華大學開放的在線學習平台「荷塘雨課堂」上開設了這門課程,沒想到,《摸魚學導論》吸引了上千名同學選課,微信群建立了,500人立刻滿員。「老師好!」興奮地選上這門課的同學開始刷屏。「今天摸魚很快樂,明天再接再厲!」選課人數越來越多,二群、三群接着建立了。很快,他上傳了課程說明、課程介紹與第一周參考書目、預習課件。但區別於戲仿和狂歡,這門講授「摸魚」的課看上去有一些不一樣。

課程介紹里,「顧介漣」寫道:「在競爭激烈的清華大學,同學們感到日益增長的學習壓力,大量同學也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而這門課的目的就是「提升同學們的幸福感」。課程第一周的主題定為「積極心理學」;在「一點五課」的課件里,貼有幾張清華園梅花的照片,他布置了「作業」——拍攝清華園的春色發給身邊的同學,「忙碌的一天又要結束了,沉浸於案首的你,是否注意到了洋溢着的春色呢?」

關注《摸魚學導論》的清華教授:「摸魚」 是年輕學生的反抗

《摸魚學導論》的課件PPT。知乎@顧介漣 圖

《摸魚學導論》第一課的主題關於積極心理學。知乎@顧介漣 圖

《摸魚學導論》的一次小作業是和身邊的同學分享清華園的春色。知乎@顧介漣 圖彭凱平在其中看到了一種積極的嘗試,他終於知道,摸魚指的是「渾水摸魚」,但他聽到了學生們真實的聲音。彭凱平覺得,「摸魚」並不意味着「不想努力」,而是學生在高壓下的調侃和自嘲,是釋放壓力的出口,「這是一種反抗,一種辛酸,一種正義。」他想到了自己在這學期開設的一門面向研究生的課程《積極心理學》,課程的目的與《摸魚學導論》的期許呼應了,這門課程,教的是關於「美好生活」的科學指導。

13年前,彭凱平來到清華大學創建心理學系,面對不快樂的中國人,積極心理學是彭凱平找到的方法和工具,也是他給自己找的使命與意義。

今年59歲的彭凱平說,自己喜歡和年輕人待在一起。在他看來,《摸魚學導論》反應的是當下年輕學生普遍存在的焦慮、煩躁和抑鬱情緒,在這背後,是更複雜的社會歷史變遷下的一代人。

彭凱平 受訪者供圖【以下是彭凱平的口述】「摸魚」也是一種反抗

我是通過我們心理系的張丹老師知道「《摸魚學導論》課」的。張老師轉給我,說,「彭老師,他們在上你的《積極心理學》。」他是心理系的副主任,正在負責研究生的「積極心理能力提升」,我也參與的一個教改項目。

我當時還沒注意,第一反應是學生們在開玩笑。我不了解什麼叫摸魚,還真的以為是叫學生去摸「魚」。後來問我的研究生,才知道「摸魚」是「渾水摸魚」,意思是不專心上課,干別的事情。

我一直在關注這門課程的進展,我看的時候,已經有1300多名同學選修。我認為這是一個挺好的嘗試。

人是社會動物,而所有社會動物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天賦和特長,就是溝通。利用溝通和別人建立聯繫,交流和分享。

雖然這門課取了一個非常吸引眼球的題目,我了解了一下開課同學的初衷,他實際是希望讓同學在緊張之餘,有途徑去發泄自己的壓力,同時也能夠用積極的方式貢獻自己的知識和心得體會。

《摸魚學導論》表面上是講「摸魚」,但實質不是真的不想努力、不想奮鬥了。相反,它是一種自嘲。很多事情比表面看起來要複雜,要做深度的社會心理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對方內心的想法。

對於清華的學生來說,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期許的壓力」,大意是當一個個體被周圍的人,特別是自己喜歡、信賴的人賦予各種期望時,就會生產一種責任感,隨責任感而來的是壓力。對優秀的學生而言,這樣的壓力也是很嚴重的。

我們中國社會其實一直都有自嘲、調侃、幽默和批判性思維,不要自以為是、假正經、故作清高,我們做人還是自然一些、舒服一些。這是我喜歡這位開課同學說法的原因,同時也是這次事件被社會熱議的原因,就是對一些虛偽和「端着」、「裝着」已經有些不滿意了。

年輕人相對處於弱勢的地位,他們只能用這種調侃和自嘲表達不滿。強壓之下,人為什麼喜歡講笑話、段子?因為這也是一種意見的表達,以幽默的方式。這是一種反抗,一種辛酸,一種正義。

學生們的300件快樂小事

這學期,我開了一門課,全稱叫《積極心理學——美好生活的科學指導》,這門課其實跟《摸魚學導論》的構想相似。

開這門課前,我一直猶豫,一方面是申請流程比較困難,有太多文本文工作要做,要判斷和原本的教學計劃匹不匹配。另一方面,積極心理學這個學科太新,要開一門新課,需要學科成熟、專家認可,同時還要有教科書,需要多年的準備。

很早之前我給經管學院的EMBA管理碩士、前兩年開始給清華大學的工程領軍博士上這門課,反響很不錯,我自己也產生了信心。我想的是先從在職博士開始上課,再到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最後到普通本科生,是一個慢慢的實踐過程。

因為之前的課程受歡迎,研究生院今年專門為心理系設置了「積極心理能力提升」的項目,這樣的教改項目學校有自主權,比較靈活,於是有了這門課。我起初計劃,上課的學生有30人,後來報的人多了,線下又擴充了兩次,有名錄的有100名左右。線上還有很多外校的同學和社會人士聽課,感覺學生們對積極心理學還是很感興趣。

課程分成兩部分,先給大家介紹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理論基礎,之後講一些具體的積極心理的力量,就是能夠讓人產生積極體驗的心理過程和品質,包括積極情緒、感恩、道德、運動等等,總共14講。

彭凱平在上課。受訪者供圖在開課時間上我特意考慮過,想把這門課安排在每周的開始,讓大家能以積極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周。學校教務處很理解支持,幫我安排在了星期一的第一大課,早上9點到12點。我在上課前沒有對學生進行預判。心理學是一門體驗的科學,這門課不是純粹思辨的理論課程。我除了準備大綱、講義PPT,演練線上設備,在課堂,我很喜歡和學生互動。

比如我在課上教學生「笑」。很多人說:「笑?我怎麼(可能)不會?」其實,笑有真假笑之分。真的笑,牙齒會露出來,嘴角和顴骨上提,眼角收縮。很多人說,我已經忘掉怎麼笑了,怎麼辦?在課上,我讓學生們體驗,把一隻筆放在嘴裡,用牙齒咬住,每個人含着,讓他們左顧右盼,看看旁邊的同學,全場一下子就笑聲一片。

3月8日,我在課上介紹了賓州大學馬丁·賽利格曼教授(註:「積極心理學」創始人之一)的一個研究,他發現有抑鬱症的人,你給他一個任務,每天寫三件好事,兩三個星期之後,居然能改善他的心情。這是因為人在寫東西時,並不是抽象地在寫符號,符號語言概念進入人的大腦,變成了神經元和神經元的聯繫,產生身心的反應。

彭凱平與賽利格曼。受訪者供圖那天課後我就布置了這個作業,最後一共收到了300多條回復。有很多同學反饋說,在寫的時候心情就改變了。看到這些回復,我特別感動,莫名地感動。因為學生們的反應如此熱烈,這個作業對於那些玩世不恭的人來講,肯定會覺得有點小。但學生們的描述都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意,他們願意分享快樂。

有人說,「昨天打完疫苗整個人很困,所以晚上的睡眠質量提高了不少」,「買了坂本龍一展的門票」,「收到了期刊編輯的反饋」,「文章終於改好了」,「初步完成了報告PPT」,「早上一起床就和媽媽說女神節快樂」,「吃了好多串qq牛拉的烤翅」,「男朋友很快就回京可以見面了」……還有「邀請媽媽一起在線上聽了彭老師的課,媽媽覺得很有收穫」,知道別人的開心和我有關,我也感到特別幸福。

也有學生說,「我總是因為快樂而內疚,感覺要更加瀟灑一點,說不定會有更多驚喜。」

下課後,有同學會單獨找我聊一聊。主要的疑問在於學業的壓力、未來的困惑和感情,但涉及個人隱私,我就不多談了。有一些特殊的疑問和心理問題,我都安排在開放時間單獨再聊。

這門課的期末作業是要求學生寫兩篇科普論文,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解釋生活中遇到的現象,在我們課程的社交平台上發布,點擊量高的,打分就高。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客觀的打分體系,既考學生,也造福社會。同學們也特別喜歡這樣的作業,能看到自己的作業有用,能夠在你的社會責任裡頭產生快樂。

相對而言,這門課更注重感性的評價,不是冷冰冰的。關注的不是你比多少人考得好,而是學生的投入、創造和愛心。

美好生活的科學指導

這門課的副標題是「美好生活的科學指導」,就是針對「美好生活」,提出科學的建議、方法以及介紹一些研究發現。

什麼是美好生活?從亞里士多德開始,就有這方面的辯論,他認為,美好生活是要活出「善的意義」,這和其他哲學家的享樂主義是不太一樣的。

我心目中的美好生活主要有四個主要維度。第一就是愛,人一定要活出愛的感受。我們以前總把愛世俗化,一說到愛,立馬就想到男女之愛。人的愛涉及大腦前額葉,是由各種神經化學遞質產生的一個特別溫暖、讓人積極的體驗,而愛的體驗可以來自方方面面。

第二點,要活出愉悅感。愉悅感有神經化學的基礎,它讓你產生多巴胺、催產素、內啡肽、血清素等,能使人充滿活力。

舉例來說,我們發現朋友之間即使不說話,只是陪伴在身邊,或者有人對你說了一句特別理解你的話,還有肢體的接觸,這些感受到的溫暖就來自於催產素的作用。

我們文化這麼多年累積的一個問題就是,總是以「苦」為一種高尚,老覺得如果自己開心了都不好意思,得「偷偷地樂」,不敢把愉悅的心情流露出來,這是一種壓抑,甚至是一種變態。

不只有中國這樣。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哲學教授安東尼奧·達馬西奧曾經把西方文化過去200年的一個問題提出來,叫做「笛卡爾的錯誤」。「笛卡爾的錯誤」就是強調身心分離二元論,認為人應該追求理性,所有的情緒都是不好的,更不能有愉悅的情緒,因為愉悅的情緒讓人變糊塗。

但現在我們發現,結論恰恰相反,情緒很重要,是人的行動力的源泉。愉悅的情緒讓人產生美感、創造力、意義感、幸福感。消極情緒反而讓人思路狹窄。比如說憤怒的情緒讓人變愚蠢,容易受操縱,因為大腦的神經化學酶產生的神經阻斷讓我們的理智中心——大腦前額葉失去對身體前端的控制,失手傷人、脫口罵人都是理智失控的表現。這些都是積極心理學科學研究的結論,某種程度而言,積極心理學就是要改變一些約定俗成的看法。

美好生活還要活出意義感。我們以前也經常把這一點神化、抽象化。看到一汪水,聯想到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就是意義感。如果一個人這輩子能夠找到意義,那麼他會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意義感這種積極力量,目前很難分析出它的生理機制來,心理學家的研究還是很初步的,是我們最新的一個研究話題,但是也可以依據科學方法給出一些建議,我們現在知道有幾件事情能夠產生意義:人際關係、天賦的實現、被選擇的快樂等等。

最後一點特別重要,就是人要覺得自己活得有價值。這也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叫自我效能感,就是說人能夠做成事,覺得自己有價值和尊嚴。

你說現在新聞里有優秀學生在高校里跳樓自殺,非常突然。我的感覺是許多學生連最基本的心理學概念都沒有聽說過,了解人心的特點只是憑懵懂的經驗。其實情緒有波動是一個很正常的心理體驗,了解到這一點,就不會那麼驚慌,而可以有一些應對(的方法),這是特別重要的。用一些方式去轉移、升華負面體驗,這樣學生們就不光只是「熬」,而能從負面體驗中產生新的力量、希望和靈感。積極心理學就是一種方法。

研究積極心理學的十年

目前積極心理學在國內不受待見,在b站、知乎、微博我開通了個人賬號,講一些心理學的知識,評論區偶爾會有一些人反對,說積極心理學就是「心靈雞湯」,也有的說它是「偽科學」。

其實,之前對待積極心理學,我們是有點瞧不起的。因為它不太嚴謹,沒有什麼數學模型,完全是一種帶有服務性的、描述性的分析方法。我之前在美國的研究領域是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認知。這個研究領域在心理學中地位很高,已經出了三個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是唯一能夠獲諾獎的心理學研究。

2008年我剛回國、最初在清華大學創建心理學系時,也希望清華心理學系走這種認知心理學、偏向自然科學的老路,但是有幾件事情對我影響很大。

第一件事情是,有一家媒體發表了一個調查,調查的內容是,你活得開不開心?很多回答都特別悲觀。說明我們在主觀上,還是認為沒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尊重、回報、價值、地位等等。

第二件事,就是中國有心理問題的人數越來越多。

正好那段時間,我以前在密西根大學讀博士時上過課的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教授到中國訪問,他告訴我他已經改行做積極心理學。他有一本書叫《積極心理學——構建快樂幸福的人生》,這本書現在成為耶魯大學積極心理學課程教科書,這門課成了耶魯大學歷史上學生選修人數最多的一門課。

那是我第一次聽說有這麼個專業。他送我的書,我研究了以後發現很有意思。我又遇到了一個清華的校友叫孫立哲,他的女兒就在密西根大學學習積極心理學。機緣湊巧,我就開始研究,越研究越覺得應該把它引進中國。

後來我們就開始辦國際會議。首先請外國心理學家來中國,出乎意料的是,2010年,第一次會議就來了900多人,那兩天全場都是歡聲笑語。

開到下午5點要閉幕了,還是人山人海,為什麼?他們不是來做報告、聽講座的,是來體驗的,分分秒對他們來說都特別有意義。我特別感動,做會議總是會有失誤和遺憾,但大家都特別關懷、支持。解放軍、新聞界的朋友、企業里的億萬富翁都有參與,一個心理學的專業能夠產生這麼大的社會吸引力,說明我們做的事情應該是有道理、有價值的。

我就下定決心推動這件事,開始了也回不去了,現在一直做積極心理學。

我一直就是一個比較積極的人,所以積極心理學對我個人而言,沒有讓我產生根本性的變化。

小說喜歡戲劇性的變化和衝突,但是對我這樣做科學的來講,好像很難有這樣醍醐灌頂的時刻。研究這門學科是一個不斷探索、激勵的過程,我把它當成一項事業推動,也儘量不想讓它對我個人的生活、感情產生太大的影響。距離太近會讓我喪失我作為一名科學家、「第三者」的獨立性身份。

到現在為止我沒有想過放棄這門學科,但我時時刻刻都在反思:我做的是不是真的對了?我認為這是一個應有的科學態度。我們很多時候寫文章、考慮問題,甚至說話,其實是把它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不是把它作為一個結論,更不是把它作為一種信仰。這門學科也是需要批判和分析的。

我很歡迎反對積極心理學的人通過實證方法,證明我說錯了。但如果沒有科學的邏輯和結論,我就不能接受。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反對的聲音能讓我完全信服。

我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適合發展積極心理學的,從儒家思想、佛學和道學中都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本質是積極的。比如孟子說,「仁者愛人」,他已經把我們美好生活一個特別重要的元素講清楚了。

從人的本質和天性上來講,都是有一種積極的力量的,我們願意去交流,願意和別人待在一起,願意去想問題,願意做好人,但顯然不是每個人都把它用好了,這個能力是可以鍛煉的。人的積極心理,是動物沒有的能力,審美、表達合作、善良……這些都是人的優勢。

目前積極心理學這門課程在中國高校非常不普遍。我在中國已經宣傳10多年了,但直到去年中國心理學會才承認它。可以說,積極心理學現在還是一個異類,一個奇葩,能夠開課的學校很少。

能夠真正把積極心理學滲透到千家萬戶,我覺得這是我立的一個使命和志向,也是我自己給自己找的意義感。

為什麼年輕人更不快樂了?

「《摸魚學導論》課」受到上千人關注,反映了一部分學生的狀態或需求。有些學生會有焦慮、緊張,甚至煩躁抑鬱的情緒,大學生要承受與同學的差異或競爭所帶來的壓力。

中國學生的心理抑鬱跟國際水平相當,全球15歲-35歲的年輕人患抑鬱症的比例在10%左右。但結合中國文化和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政治地位來看,中國年輕人的心理情況仍然不是很理想。

我之前說中國文化本質是積極的,反而是現在流行的一些東西很不積極,比如鬼谷子全學,厚黑學,還有什麼狼性精神,都特別奇怪。這些東西既不是中國的,也不是外國的,是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等各種思想特別複雜的混合體。

這一代年輕人的物質生活變好了,但心理健康開始出現問題了,我認為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首先是上一輩的人為衣食溫飽而奮鬥,沒有時間去想其他的心理感受,欲望需求很單純。現在年輕人的欲望更複雜,比如,領導是否尊重我?社會是否更加公平?這個複雜又得不到解答,就會產生失落。

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以前人生活的活動空間小,有穩定的社會網絡支持,周圍都是熟悉的人。現在我們在城市裡頭基本上就是一個漂浮的面孔,人失去了根基。

比較的標準也變了。以前信息不發達,我們最多看到左鄰右舍,而且那時大家都差不多,所以不容易產生失落,但現在打開網絡就能發現比自己年輕的人居然比我更有錢,活得更瀟灑。

工作方式的變化也有,農耕時代日趨而作,日落而息,後來國家體制,就是完成螺絲釘的工作就行。

現在市場經濟強調人互相競爭,利用人類深層的競爭本能。很多西方的管理學就是讓工人互相競爭,資本實現利益最大化。這種工作方式對中國人產生了很大影響,比如排名,造成員工的互相傷害。這可能就是現在常說的「內卷」,本來以為我加班可以產生更大的效果,但實際上發現大家都在加班,那麼我就只能加班到更晚,但效果也變得更小。

商業的機制實際上是建立在平等互換的基礎上,經濟學裡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道德原則,就是尊重彼此,有基本的契約精神,而不是強權和壟斷。

有些管理人員忽視了商業的本質,沒有平等對待員工。一些管理培訓班,學的是PUA那一套,一些企業家用控制人的手段來傷害年輕人,我是很不忿的。

這也是我講積極心理學的原因,就是讓我們重新回到人性本善上。不要把人當工具,還是要把人當人。

其實中國的年輕人應該意識到,再過幾年中國會出現用工荒,你不替他幹這個活,他要找同樣便宜的人干,並不是很容易。但是年輕人很難看到這一點,是因為自身還不夠強大。所以要增加個人資本,儘量不受他人控制。年輕人也要勇敢一點,如果你的老闆對你不好,你是可以走開的,你沒有必要受其控制。但這也是因為我們很多的企業沒有與人為善的信念。

這個社會變得太快,我們的心理準備沒有跟上。工業化、城市化實現後,會產生一個現象,叫「現代化陷阱」。它不光指發展的不確定性,也包括社會的不確定性。但我想,這是社會發展必經的階段。

頹廢的一代不會永遠「頹廢」。美國1968年參加學生運動那些人,後來都變成了社會的中堅力量。所以我們中國現在看起來佛系、煩躁、抑鬱的這些年輕人,將來可能會成為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

我自己很喜歡和年輕人待在一起,可能因為我是大學教授。我的很多同齡人都退休了,跳廣場舞、旅遊聚會吃飯,我老覺得我很忙,還在搞教育工作,好像更像是一個年輕人。

現在的學生比我們那一輩更有自主性,重視個人興趣愛好、專業知識,知道的信息比我多,國際視野更充足。

當年我學習都是國家分配的,我根本就沒有想學心理學,莫名其妙就去學了。這也是我個人的建議,你自己的選擇很重要,但掌握國家發展的大趨勢,和趨勢共同成長可能也很重要。我們有些同學經常說,這個工作跟我的興趣不(符合),我覺得不是說你以前學的知識一定會符合社會的需要,這也不是你未來成功的唯一保障,保持開放的心態、繼續學習的精神才是。

但「摸魚」這件事,其實在每個年代都有,我也「摸魚」過。

現在的孩子還能總結出來一套「摸魚學理論」。我特別同情也欣賞這個學生,這是一種勇敢的表現。

這幾年,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基本還是處於一個正常的波動狀態。唯一有變化的,是我們發現年輕女性的抑鬱症比例在上升,這是2006年後出現的新變化。我們認為原因是社交媒體爆發的開始,使得一些年輕女性受到了更多的網絡欺凌。

情緒低落時,不是有了症狀,就一定存在心理問題。我自己總結,出現三個很重要的標誌,可以自我診斷有沒有生病。第一,低落時間過長,偶爾一到兩天是合理的;第二個,控制不了地抑鬱難受,想辦法去讓自己開心也做不到;第三個是有比較強烈的負面念頭,睡不着覺,吃不下飯,不想見人,每天以淚洗面。

如果自我診斷不嚴重,可以自我調節,比如看積極心理學的書,找心理諮詢師做諮詢,我們心理學上說要「自我關懷」,聞香、聽音樂、唱歌、跑步、冥想都可以。如果特別嚴重,一定要去看心理醫生,尋找專業的幫助。

父母能做的,一是可以和孩子交心,欣賞、支持、關懷他們;第二,提供必要的資源和履行具體的事務,例如安排看醫生、提供金錢、陪同等等;第三點很重要,給孩子一個心靈的歸屬,萬一這個孩子真的需要在家休息,他能夠有一個地方舔好自己的傷口,再回到社會。

要注意,父母最好的支持就是陪伴,而不是去開導,開導要交給專業人士,畢竟父母自己也未必接受過專業的心理教育。

學校的層面,小學生三年級以後其實都可以上心理課,其次是有一個固定的物理空間做專業的心理關懷,有專業的心理教師,這是我們的學校需要改進的地方。

(澎湃新聞記者程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7-30 10:07:00

老師真厲害,耐心而又理智的去幫助受傷的人,文章寫的讓人很感動

頭像
2024-07-16 11:07:40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頭像
2024-04-26 04:04:17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頭像
2023-11-02 15:11:34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