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為何要殺毛文龍?崇禎為何自毀長城?戰死沙場也好過被凌遲

情感導師 7988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我從來說歷史不是所謂的是非善惡忠奸,這背後不過是人們面對不同情景所做的評價罷了,什麼是情景評價?比如你拿着今天的人道德觀念去評價古人的行為,這就屬於情景評價,或者叫事後諸葛亮心態,我舉個例子,為什麼很多人會為毛翻案而攻擊袁崇煥呢?很簡單,因為袁殺了毛,才失去了對後金的牽制,才導致後金沒了後顧之憂,否則明朝恢復遼東有望,更不會滅亡,這是明朝粉們的看法,但這是事後諸葛亮的心態和視角。

這是一種如果再如果,而不顧基本事實的假設,從根本上又是將明朝滅亡歸罪於某個人,某個行為,找替罪羊的自我安慰,而迴避了明朝亡國根本性失敗的邏輯和原因。

我不是為袁崇煥如何發聲,而是我想通過這期文章告訴大家一個我的認為:我看歷史不是只找一個解釋,而是對於同一件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有着不同的側面去理解,每個側面都有理有據,我只是尋找歷史背後的多個邏輯思路,我們在歷史中把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背後的邏輯想通,才能更好的理解歷史,想通這些之後,歷史才會發揮其價值,即對個人今後的知人論世,以及面臨人生節點的時候才能更好的應對,因為歷史給我多次模擬的機會,我在看歷史的時候就假設自己是那個人物,處在那個時代節點我該是如何的心態,我能在歷史中做多次的模擬,已便我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節點的時刻能有一個合適的選擇,使我今後在看世界的時候有長進,這是我看歷史的一個角度。

讓我們把歷史翻回到明朝末頁那個苦難深重的歲月,去看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我拋棄掉其他全部的因素,我只從他是一個肉做的人這個角度出發,我認為是悲劇,畢竟下場確實慘,找到這一原因,對於我們現代人或許也很有啟示。

袁崇煥為何要殺毛文龍?崇禎為何自毀長城?戰死沙場也好過被凌遲

一,努爾哈赤與後金的統一

歷史書中沒有詳細記載岳飛是怎麼死的,只知道他就義於杭州風波亭,電視劇中倒是有演那些都是表演,但我們想想應該不會是凌遲這麼慘,估計是砍頭。我們看電視劇中,岳飛死的消息傳出去,民間當時都是很憤慨和同情的,都知道他的忠心和他的冤枉,這一點電視劇沒有瞎編。

但是袁崇煥不是這樣,凌遲的時候被當時北京菜市口老百姓分着把肉吃掉了,最後差不多快100多年過去了,由自己的對手的後代清朝統治者來給自己平反,不過清朝的平反存在很多政治意味,咱們暫且不談,我只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想來這事情確實悲哀。

袁崇煥

故事是這樣的,萬曆44年,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建號大金,在歷史上為了區分稱之為後金。第二年,公元一六一八年,也就是明朝萬曆皇帝46年,後金政權建立者奴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發布討明檄文,與明朝宣戰,發兵攻明。

大家聽明朝那些事兒也熟悉這個七大恨誓天,就是說我被你一共欺負了七回,這七次實在是可恨到上天都看不下去要我去打你了,你可以去查他所謂的七大恨,其實在我們看來不足以發動戰爭,因為都是些小事情,其中居然有一條是當初明朝要給努爾哈赤許一個女人,後來明朝把那女人又許嫁給別人,雜七雜八總共湊了七大恨,政治性大過情感性,就是一個動員檄文。就像是我家的牛丟了,但是我不知道咋丟的,你家有牛所以我打你,毫無正當性。

(後金沒有統一之前)

雙方正式開始武裝對抗。次年金人攻占遼東重鎮撫順。結果明兵大敗,總兵官張承蔭戰死,萬餘兵將全軍覆沒,舉朝震駭,大家很納悶,對方這戰鬥力也太強了吧。至少從明朝這邊看來不過是邊境的平叛戰爭,打輸了也不至於被對方全殲吧?

在萬曆47年,1619年,明朝派了十一萬大軍去攻伐後金,雙方又爆發了決定明朝命運的戰役,薩爾滸戰役,結果又是大敗,在以後的幾次交戰中,明朝與這滿人又打了好幾場大仗,明軍每戰皆敗,其實中原部隊打不過遊牧民族倒不是什麼稀奇事情,但是在城池裡一次也守不住,而且這麼多人全軍覆沒還真是件大事,因為他們的這幾次戰役的地點有重關把守。按理說能堅持些日子的。

但是你想想對方是誰,統一後金的努爾哈赤,咱們知道這人出了名的能打仗,在這次薩爾滸戰役中,努爾哈赤只用五天時間利用三支分隊將明軍的三路大軍是各個擊破,明朝的十一萬兵馬徹底潰散,統計數據明朝死亡5萬名將士,而後金的軍隊總共才6萬人。後金打完了後還順便又去征服了葉赫部落。

戰爭到這個階段,後金也就徹底站住腳了,一場大勝後緊接着後面又攻伐下了瀋陽,把瀋陽改名叫盛金,京都也定下來了。

明朝遼東等地接連失守使得對方現在不再是個小部落,儼然有了帝國的雛形,統治者或者說明朝的人又不是沒讀過歷史書,這種事情和歷史上多次出現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前情是何其相似,而現在的對立再也不是之前他來搶你一下就跑,而是很可能取而代之。

既然站住了腳,明朝這邊就只能退守,可是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努爾哈赤他們的打法是圍城打援,然後逐個殲滅。其實他們剛開始沒有想着滅了明朝,因為當時地球小冰川期,東北以及貝加爾湖那些本就是苦寒之地,活不下去了結果一路上給把女真部落統一了,然後他們想的是干自己的老本行,在明帝國附近搶些東西。當時滿人全民族人口加上老頭老太太小孩子20萬人,你說他當時想滅了明朝?怕是努爾哈赤自己都不信。

可是後來在這個過程中越發現明朝不堪一擊,於是更加大肆的搶劫和攻擊明朝山海關附近的城池,便於日後能換取更多的利益和地盤。咱們回觀明朝,遼東的局面已經到了幾乎無法收拾的地步,整個明朝朝廷找不到可以挽回危局的人。明朝的制度是文官指揮軍隊,當時派出去的經略是熊廷弼、巡撫是王化貞,他倆在一番布置之後,天啟二年隨即爆發了廣寧之戰。戰爭的過程不細說,王化貞六萬部隊跟對方一接觸,一觸即潰,然後大敗潰輸,廣寧城也丟掉了。

熊廷弼為和王化貞意見不合,居然戰敗後賭氣撤回幾百里地,全部撤回山海關,這倆文人,打仗的本事沒有,書生脾氣一個比一個大,這等於又送掉了大片的土地。其實想想就算不是倆人賭氣,撤回也是有些道理的,整個遼西走廊,也就是從山海關到廣寧城這一狹長地帶沒有大的城市可守,呆在那裡只能被努爾哈赤圍點打援,最終耗死,但是回退山海關,這地方一是城池堅固,人又多好守,二是離內地的補給線近。

但不論是地方大員還是中央指派的人,失地之罪豈可免之?任何所謂放棄地盤逃跑的行為無論再有理由,不可免責。當時魏忠賢當政,熊廷弼算是與魏忠賢對立的東林黨的人,朝中誰幫他說話?於是不出意料的掉腦袋,然後腦袋被包好了後在北方戰場傳閱。後來有一個厲害點的人叫孫承宗,繼續和努爾哈赤的戰事最後壯烈殉國,他是袁崇煥的上一任。

二,大明長城薊遼總督袁崇煥

在遼東的局面難以收拾的時候,一個廣東東莞人用自己無以復加的勇氣,毅然決定站出來扛雷,承擔遼東當前的危局,就這一點沒辦法黑的,你黑也你不敢上啊。這個人就是薊遼總督袁崇煥,他靠堅固的城池打了幾個漂亮的勝仗,怎麼回事呢?袁崇煥修建寧遠城完工不久,後金髮動對寧遠的進攻,袁崇煥頂住遼東經略高第的巨大壓力,守孤城寧遠進行保衛血戰。要知道在當前守住就是大勝,這次寧遠大捷,明軍首次戰勝後金軍隊,後金損失了1萬7千軍隊。

還有一個叫寧錦大捷,袁崇煥等人率軍擊退後金大汗皇太極圍攻錦州(今屬遼寧)、寧遠(今遼寧興城)的作戰。最終明軍獲勝,皇太極退軍。兩場大捷。第一場大捷是打努爾哈赤,第二場努爾哈赤已經死了,打的是皇太極。

此人如此厲害是武將吧?不是,那時候都是文官帶兵,宋朝趙匡胤自己黃袍加身他自己也擔心這樣的事情再重演,明朝也這樣,這也是軍隊沒有戰鬥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袁崇煥是個高中了進士的高級文人,儘管考了好幾次,但他打仗的才能在這幾次戰爭中體現出來了,有這樣的人其實算是皇帝的運氣,畢竟文武雙全真的很難,就好比今天文理科都很厲害的人不容易。

關於袁崇煥的履歷,金庸老先生在《袁崇煥評傳》有寫「袁崇煥,廣東東莞人,祖上原籍廣西梧州藤縣。哪年生人無法查考。為人慷慨,富於膽略,喜歡和人談論軍事,遇到年老退伍的軍官士卒,總是向他們請問邊疆上的軍事情況,年輕時有志於去辦邊疆事務,少年時便以「豪士」自許,好旅行。」他是萬曆47年的進士,也就是薩爾滸戰役爆發那年的進士。

他考了幾次進士才考中,可見他也不算是啥天才,讀書人一般也沒時間練就好武藝。但他有一顆異於常人的肝膽,就是憑這幅肝膽後來獨守孤城,面對數十倍於己的強敵時能夠坦然自若。袁崇煥第一次對敵,遇到的就是努爾哈赤,你可能會說,這人有這麼厲害嗎?你要知道,中國歷史上繼成吉思汗後最厲害的少數民族軍事天才說他呢。努爾哈赤對陣剛中進士的文人,而且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也很懸殊,袁崇煥僅孤城一座,兵將萬餘。

努爾哈赤精兵13萬,他吹牛20萬,此時裝備都是從明軍那裡繳獲的大量戰利品,當時有滿人不過萬,過萬便無敵的說法,努爾哈赤確是13萬人。以身經百戰對初次帶兵;以精兵13萬對弱旅萬餘。戰役的結果似乎毫無懸念。然而結果很意外,至少努爾哈赤本人肯定很是意外,自己此前百戰百勝,所向披靡,當前的一座孤城,裡面一個鼠輩書生我卻奈何不得。

三,死守孤城寧遠

這段歷史在明朝那些事裡描述的可歌可泣,不論如何說袁崇煥後來的行為,這次城池的死守,你我做不到,這座孤城就是寧遠,即遼寧興城,錦州與山海關之間。

努爾哈赤攻寧遠不克,傷亡慘重,自己也身受重傷,不得不放棄,半年多竟然含恨死去,可見人的氣性不能太烈。袁崇煥也因寧遠而一戰成名。

在戰鬥當中,袁崇煥把文人儒雅的一面表現的淋漓盡至。當強敵薄城時,他卻與朝鮮使者安坐城樓對弈;當朝鮮使者驚惶失措時,他卻只是淡淡的說了句:「賊來了」。

你可能一聽,這人有點飄飄然的感覺,不親民,其實不然,他在危急時刻,守城的時候親冒失雨,受傷也不稍退。只不過遇事心沒慌亂。

寧遠城曾一度險些告破,城內百姓無不抱怨說:「袁崇煥你為了自己的英明卻害死滿城百姓,投降換取活路吧」,但實際我們知道,投降不可能有生路的,至少男人和老人不會有,當強敵被袁崇煥擊退後,同是這些抱怨的城內百姓,扶老攜幼,至袁崇煥門前感激流涕。

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前一後,群眾態度的變化,當然我們不能怪百姓的不識大體,因為你不能要求人人都有那麼高的覺悟。螻蟻尚且偷生呢。不過這一幕是不是很像《三體》中人類的善變?其實在歷史中這類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可以看到,民意有時候也是盲目的,這種盲目有時候會變得很嚇人,很難以理解。

此時努爾哈赤死了,袁崇煥的對手換成了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這人同樣是一個害的角色,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

四,吹牛害了自己

皇帝寶座不是人人都可以消受得起的,天啟年間很快就結束了,崇禎皇帝上台了。上台之後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倒魏忠賢;打倒之後辦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召見猛人袁崇煥。

袁崇煥這個時候剛剛辭職回老家,此時他又被召回來了,此次會面史稱平台召對,非常戲劇性。崇禎皇帝接見他說:「我準備啟用你,你有什麼辦法來平復遼東的戰事?」

袁崇煥說:你要是信任我的話,這事包我身上了,五年,五年內我替皇上你把這事給辦了,還老百姓太平。

你聽着很有氣勢,但是袁崇煥真的這麼厲害嗎?對方可是皇太極不是吃素的,他這是吹牛皮,中國人說話從來不講真話,你想要什麼話我就給你什麼話,所以這是我們最熟悉的客套話或者乾脆就是吹牛逼,就好比有些人你找他幫忙,他說沒問題包他身上了,結果過兩天給你找個理由說這事情他幫你跑了,特別難,最後咋咋咋,你好意思說他辦事不利嗎?對方至少給你跑腿了,你還得謝謝他,但其實他根本沒有去幫你辦這事。

袁崇煥此時心態就是如此,因為他第一次見這個皇帝,也不知道此人竟是個認真的人。

戲劇性的一幕,兩個人君臣之間談的正樂,其實就是吹牛,然後吹累了,崇禎皇帝說我回宮休息一會兒,然後一會兒再跟你談。就在此時,一直在旁邊聽得兵科給事中就拉着袁崇煥說:袁大人,你有什麼把握說五年就把人家皇太極干翻呢?袁崇煥說:啥干翻皇太極,我這不就是說說呢嘛,對吧?你看皇上着急成這樣子,我說這句話安慰一下他別害怕。

崇禎

這個兵科的給事中就說:袁大人,你搞錯了,這新皇帝眼裡不揉沙子,英明着呢,你今天說五年平遼,五年之後你要是這是沒辦成,他一定拿這個日期跟你較死勁,到最後你就是欺君之罪,你為他好吹牛皮給他定心丸,他不這樣想,到時候咋交差呢?跟皇帝吹牛吹不好那叫欺君之罪。

袁崇煥一想,是啊,如果真遇到一個英明的君主,就算皇太極不挑起戰爭,他也要讓我把對方滅了,不對,是我說要把他滅了,哎呀,那這事糊弄不過去可能會被治罪。

一會兒,崇禎皇帝休息完又出來了,說:來來來,咱倆繼續嘮嗑,袁崇煥還沒等皇帝話說完就說:皇上,你看這事吧,我想了想也沒那麼簡單,五年倒也不是啥事(你看還吹牛呢),可是這期間你得信任我,什麼兵餉、武器、在戰場上的全部的人事權,你都得給予我最大權利,不然這事情不好辦。他以為皇帝會拒絕,可皇帝說:「袁愛卿,沒問題,這都不算事」,那沒辦法袁崇煥只能向皇帝要尚方寶劍、免死金牌之類的東西。意思你得給我足夠的權利並且要免除我的後顧之憂,着急的崇禎皇帝此時只能靠他了,畢竟朝廷現在就他一個能打仗的了,全部答應,並且還說:所有的言官都不允許在這五年內彈劾你,總而言之給你全部的信任,你去給我把這事辦了。

五,陷入僵局,唯有和談方可化解

這下自己吹的牛無論如何得辦啊,袁崇煥再一次回到遼東戰場上的時候,他面對的戰略目標發生了變化,原來僅僅是和對方對峙,守住城池保證己方不敗就行,之前他也確實是這樣打贏的。之前的任務就是防守不失地、現在要主動出擊、打勝仗。而現在五年的期限必須要把對方干滅,這兩個事情可是完全不同的難度。

袁崇煥心裡怎麼會不清楚呢?五年時間要把皇太極徹底幹掉,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如果你是袁崇煥該怎麼辦呢?你心中會不會浮現另外一個念頭,我能不能坐下來談和呢?如果雙方簽訂了和平協議,這也算是我結束了遼東戰事,談和也就不存在滅掉對方和守住城池這兩件事了。

後來確實如此雙方談和,已經進展到了後金商量國號的細節了,這事情本來會成功,但是這件事情有阻礙,因為打仗不只是袁崇煥一人,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毛文龍。

六,談和的最大阻礙

毛文龍是袁崇煥這幾次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他所在的皮島的東江鎮戰略,是他苦心經營了八年的,看地圖就知道這個地方為什麼成了後金的心腹大患,同時你也就知道毛文龍對戰爭勝利的幫助有多大,正是有了毛文龍在後金的後部捅黑刀,所以才沒有將全部的精力放在袁崇煥的部隊中,不然袁崇煥守得守不住還兩說。

毛文龍確實讓這些後金人吃盡了苦頭,金人也因為他損失慘重,從後面我們看到金人對她的態度就能明白,這不是單方面的仇恨,毛文龍部隊裡的遼東人也都是受盡金人欺負的漢人,雙方血海深仇,現在你要是皇太極,你和袁崇煥談判,無論你是真心想談和還是不真心,你會提什麼條件?自然是對方要拿毛文龍的腦袋來表示誠意,殺了毛文龍我談和這籌碼也容易理解,皇太極自己失去了威脅,然後殺掉毛文龍後皇太極不談和,也沒有了後方的干擾,想打那就繼續。所以到時候後金說什麼就是什麼了。

袁崇煥這事情肯定要跟朝廷報告,意思是金人現在有意談和,是不是可以談?剛開始朝廷其實也允許了,後來一想不對,不能談和,又不允許。

但熟悉政治的人就明白了,談和這種事情明着好聽,其實是打不過的妥協,所以朝廷其實是在默認你幹這事,干成了朝廷再去給你一個追認;如果幹不成,這是你偷偷乾的,朝廷要懲罰你,這是政治上的一種默契。中國歷史上非常多這樣的例子。

毛文龍會咋想,你政府和袁崇煥唱二人戲眉來眼去,我咋辦?談和成功,苦心經營八年整個皮島的東江鎮的戰略意義就完全沒有了,我在整個戰場上的戰略意義就消失了。而且政府沒準兒就會主動把我犧牲掉,因為和金人的血海深仇。還有,自己手下大多都是遼東的漢人難民,跟滿族人和皇太極、也就是努爾哈赤這一家子那都不可能和解,毛文龍戰鬥力強,強就強在這,同時底下人為啥聽他動員和後金抗爭也是因為仇恨。所以就算毛文龍願意和解,手下的人也不會願意。所以毛文龍肯定會反對談和。

我們再回到袁崇煥的角度,向皇帝吹牛五年平遼不可不做,現實的策略選擇是談和,政府默許了,金人也有談和的意向,毛文龍成了談和的阻礙,你要是袁崇煥你會怎麼幹?當然要想法除掉毛文龍,然後把談和辦成,最後朝廷追認,這事就過去了。

毛文龍被殺

玩政治的人百分之90都會選擇這唯一理性的選擇,除非你有能耐滅了皇太極皆大歡喜。你要問,怎麼可以肯定金人談判的條件之一就是殺掉毛文龍,畢竟這事情不能明面上說,因為從後來金人的軍事部署和進攻策略的準備以及時間來看,他們目的就是利用談和除掉毛文龍然後進行下一步的行動,根本就沒想談和。後面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可這能換來和平嗎?歷史不會如你袁崇煥的意。

七,自廢武功,換不來和平

就在毛文龍死了幾個月,皇太極反悔了,毛文龍是抵在後金後腰上的這把匕首一旦撤了,無後顧無憂的皇太極是有野心的人,誰想過搶來搶去的生活,幾個月之後是傾巢而出,沒有走遼西走廊,沒有走山海關,而是繞到長城的喜峰口,壞長城邊關而入內地,直奔京師而去,導致京師大震,皇帝一看,這皇太極咋在城下叫喚着呢,誰放進來的。

這時,北京城裡的皇帝是崇幀朱由檢。滿洲人打到北京城來了,這年輕的皇帝嚇得手足無措,那邊袁崇煥也慌了,這皇太極你咋不按套路出牌。皇帝即命袁崇煥赴援。袁崇煥知道事關重大,不敢怠慢,派手下趙率教阻擊清兵,(趙率教後來戰死)自己也帶了9000人急急忙忙奔向北京城。誰會料到,他奔向的卻是無盡的深淵。

你設想自己是袁崇煥,你帶領自己全部兵馬回援內地。在外人感覺這是回去救駕的大事,但是在回援的過程當中,很多事實就變得說不清楚了,比如今天人們爭論的就是袁崇煥當時走的到快和慢的問題,以及沿途分兵把守,不知是不願意救援,還是另有戰略戰術上的安排。包括他在北京城下打仗,到底是出死力還是有保留?在文官和皇帝眼中,袁崇煥的很多行為會變得晦暗不明,比如你稍稍猶豫,皇帝就會覺得,你這是在為自己後路做打算呢。

當時的北京城下,鋪天蓋地的滿洲人殺聲震天。城內是拼死抵抗的明朝戰士,惶惶然的皇帝和他的大臣。你可能會問,這事情沒有預兆嗎?

其實,袁崇煥早前就曾上書,提醒北京要注意,滿洲人可能繞道進攻北京,可奏摺上去石沉大海。而正在北京城危在旦夕的時候,滿洲人進攻的部隊當中突然響起了:「袁崇煥來了,袁崇煥來了……」的呼聲,結果滿洲人當時居然頓時潰敗,北京城暫時保住了,可見當時滿人對袁崇煥的畏懼。

這件事很奇怪,也是很多人爭議的點,說是袁崇煥和滿族人演戲,當時袁崇煥手裡不過9000人,滿人卻是近20萬,實力相差懸殊,難道真是袁崇煥的品牌效應頓時讓滿人失去了戰鬥的意志?

滿人走了,袁崇煥要求帶軍隊進北京城修整,如果你是皇帝你在城樓上看着20萬人被9000人嚇跑,到底這9000人進來是想修整,還是想帶兵逼宮?然後滿人再入北京?這些事此刻都說不清楚了。

因為崇禎心裡清楚得很,袁崇煥殺毛文龍就是為了向皇太極換和平。那如果這個邏輯是你的計劃,為什麼皇太極打過來了?你是不是沒有抵擋?現在帶兵回援,是否還依舊忠心耿耿?如果皇太極當了皇上你豈不是最大功臣?

八,皇帝恨死了袁崇煥

所以袁崇煥的行為是否是要帶自己的士兵進京逼宮,這才是崇禎恨袁崇煥的原因,一員大帥毛文龍被你換和平殺了,現在和平沒了,還把東江鎮的八年戰略部署給毀了,皇太極倒是沒有後顧之憂,你現在還在裝好人回來救駕,事態已經無法挽回。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袁崇煥之死是因皇太極使了反間計,崇禎皇帝上了當。這不能,因為袁崇煥這個案子不是當時把人拿下推出去就殺了,從袁崇煥被捕入獄到凌遲處死,前後大概8個多月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是通過三法司會審是當時正式的司法程序。最後朝廷是先正式昭告天下袁崇煥漢奸的罪狀才把他處決的。如果是反間計一定是利用對方腦子一時短路,情緒激動來殺人。袁崇煥有充分的時間自辯,皇帝蠢不會蠢半年,所以這個其實是內部的矛盾,跟皇太極沒太大關係,有關係也是因為皇太極耍了袁崇煥。

袁崇煥

其實最後朝廷公布的罪狀也沒有說袁崇煥通敵賣國,罪名很多,最大的是叫以謀款則斬帥,啥意思?就是你為了謀取和皇太極那邊的和議,而斬殺了我的大帥。說明這個因果關係朝廷是非常清楚的,這明顯就是皇帝知道這事情,你搞那個和平協議殺了毛文龍結果還沒有換來和平,這一系列的糊塗事等於欺君罔上,袁崇煥其實是死這事情上了。

所以崇禎皇帝才會殺掉袁崇煥,而且用凌遲。尤其咱們知道崇禎皇帝本來就是個甩鍋王,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他想回退南京沒有大臣給他頂雷,就是知道這個皇帝最後會甩鍋並且不會給提議大臣好下場。

既然忠臣已枉死,滿人坐大,儘管殺毛文龍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對錯有時候重要嗎?只不過是事情沒辦成,辦成了又是另外一個說法,但就目前明朝和滿人對陣的局面,用人之際卻殺了袁崇煥等於自毀長城,你可能會說萬一袁崇煥真的是要逼宮咋辦,你都把他抓起來了,他逼什麼宮,關起來等着不就行了,那麼着急殺,皇帝十來年後自食惡果,無一大臣捐錢打仗,無一大臣提議撤回南京,李自成攻進北京時吊死煤山,然後大臣們的萬貫家財被搶奪。

崇禎最後還留下了「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的千古名言,果如是乎?未必。不過,歷史上錯殺功臣的,崇禎皇帝算不得第一人。南北朝時,劉宋的宋文帝劉義隆生病了,害怕自己死了後大將檀道濟造反,便殺死了他。檀道濟被殺前把頭巾扔在地上憤憤的說:「這是毀去你自家的長城」。自毀長城的例子,在中國實在太多。

九,自毀長城,君臣皆敗

功高震主,宋文帝殺檀道濟,倒也算是常事。那崇禎殺袁崇煥「中計說」是解釋不了的。何況強敵在側是只活脫脫的猛虎。在這時,殺掉唯一能夠抵擋強敵的良將以自速其死,這是什麼樣的心態真的不好理解,等我下輩子當個皇帝再寫文章告訴大家吧。

崇禎皇帝在那時候明知道袁崇煥對滿人的震懾和作用,可以先別殺,着急什麼?皇帝的做法讓人費解,殺了不正入皇太極想意願,毛文龍和袁崇煥都死了,滿人還怕什麼?皇帝自然有害怕而憤怒的原因,此時滿人進逼北京,皇帝惱羞成怒找人出氣,你聽着很可笑但這是符合崇禎性格的。

眼前明明着火了還要把自己覺得髒的滅火器扔掉了,可當時北京城的老百姓更是讓人驚愕。袁崇煥受凌遲刑前,北京城的菜市場圍觀的老百姓一個個咬牙切齒大罵漢奸袁崇煥,就是因為他才使得自己被困於城內,以至於後續群眾瘋狂的衝上去嘶咬袁崇煥,大家都搶食袁崇煥的被割下來的肉和內臟,甚至還有人出銀子買袁崇煥的肉來吃。不是北京城的老百姓,我也體會不到當時的心情。

老百姓要吃袁崇煥的肉是因為憤怒。這個英雄註定的悲劇發生的背景和動因就是那時候明朝的政治風氣和輿論風氣實在是不包容,其實在中國古代直至現在,在我們所謂的民族氣概和國家尊嚴面前,和平談判這件事情是沒有辦法放桌面上的。

文人士大夫的群體中,講和派永遠會背負罪名,看電視劇很多人會把所有的情緒加給那些講和派,認為清流是愛國、清流有氣魄,但實際呢?我們明明知道清流誤國,天朝自傲輕視對手、政治面子問題、道德民意綁架。這才導致袁崇煥和毛文龍的悲劇下場。

十,任何時候民意是最可怕的,被民意綁架的英雄確實難

咱們回到事情本身,和平談判雙方符不符合各自利益和意願?當然符合。皇太極這一邊,滿族當時只有二十萬人口,如果你告訴他,幾十年之後你會吞併中國入主天下,他其實自個兒都不太信,當時他們遠離冰川期時期東北的苦寒之地,經濟非常脆弱。所以如果不打仗,讓他有一個正常的貿易環境是樂得交換獲利的。

努爾哈赤臨死的時候,他能想到自己這一生這番奮鬥最好的結局就是明朝給他封一個王,這是見於史料記載的。皇太極雖然打仗非常的兇狠狡猾,比他爹差不多,但打了那麼多勝仗,他卻一直在謀求和平談判,邊打邊談是想獲取更好的優勢條件而已。

明朝粉喜歡明朝的硬氣,可是所謂的硬氣和不妥協恰恰是缺陷,因為你完全有辦法當下迂迴,未來再找機會幹掉對方,而不是以求速死,你看看乾隆他是怎麼耍心眼子的,亡國意味着老百姓要遭罪。它意味明清時候高度集權使得中華文明演進到最後一期的時候喪失了文明的彈性。明朝面對滿人是中國內部的事情,清朝面對西方,那時面對外來民族和文化等方面的入侵,這兩個朝代都沒有表現出彈性,也就是說清朝意識到了要改革,但為什麼沒辦法徹底改革帝制?

因為精英和政治家都被輿論和意識形態綁架不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此時加上最高統治者屁股決定腦袋的利益,所以你看人們都怪慈禧,確實當時沒有一個人敢說話,敢說真話,敢擔責任的,那就是譚嗣同,但他的下場一定是悲慘而荒唐的。

在當時你敢提出理性意見嗎?就算明朝硬氣,也應該是讓袁崇煥戰死沙場而不是給老百姓補充蛋白質。當然戰爭複雜不是這一兩句話說得清楚,歷史也不由假如,我只是說這種做法在歷史中不是個例。如果中原國家非得爭口氣而亡掉,或者說逼得國內起義不斷,外患乘機進入,我們看看背後的代價,明末的損失多慘重?這是面對國內,那面對國外的西方人,清朝慘不慘?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尊嚴和國威是要有,但也不是盲目的,照這樣想,慈谿向全世界宣戰不是很有面子嗎?然後呢?打輸了賠錢唄,錢哪來?老百姓口袋裡。古代皇帝集權和文人士大夫的政治中是缺乏這一點彈性。

但今天我們有這個彈性,很多人經常批評我國外交部,什麼你們只會抗議,你看人家隔壁的普京,動不動就放狠話出兵揍人,咱們咋就不會呢?養那麼多兵,搞那麼多兵器,擺設嗎?這樣的聲音其實很有市場,有人也願意聽,但是中國和俄羅斯國力差距多大?我們和俄國現在哪個在世界上混得好?外交部不只是抗議,他有實際行動的,只不過你沒關注罷了,中美貿易戰為什麼後來安靜了?很多東西我們看不到,但不代表不存在。所以硬氣與否不是聲音大就行的,而是拳頭。

不是大眾輿論的問題,全世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亞里士多德說過,人是政治動物,城邦之外非神即獸,輿論綁架政治是一個普遍現象,只不過嚴重程度不同而已。袁崇煥的事情過了好幾百年,但是每次想起中國歷史上有如此驚駭的一幕,心裡都莫名的悲哀。不得不感嘆,任何時候民意是最可怕的,被民意綁架的英雄確實難,有時候不是上面人愚蠢而是民意愚蠢,回顧歷史如果上面的人愚蠢再加上下面的人愚蠢,那不幸的事情就會發生,王朝興替百姓受苦。

最後給大家講一則成語故事:

宓子治理單父的時候,逢齊國向魯國進攻,取道單父。當初,父老請求說:「麥子已經成熟,如今齊逼近,讓百姓出城自己把麥子收割回來,不僅能夠增加貯備,而且不會供給敵人。」父老再三請求,宓子都沒有答應。不久,這些麥子全部被齊寇搶走了。季孫聽到這件事大發脾氣,派人責備宓子說:「百姓冒着嚴寒酷暑,耕種除草,還沒有得到糧食。你既然有人把齊寇的事報告給了你,然而你卻不採納,是怎麼回事」

宓子說:「今年沒有收到麥子,明年可以再種植,如果百姓收麥子,恰好對方來了,那城池必定失守,到那時丟的可不只是麥子了。況且一年所收割的麥子,對於魯國來說不會使它強大,喪失它也不會使它弱小。而且百姓麥子被割走,以後面對齊國的攻擊將會更加勇猛的參與戰鬥」季孫聽到宓子的這番話,說我不如他眼光長遠啊。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8-16 17:08:37

我一直有關注,真的很有幫助

頭像
2024-03-05 23:03:56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