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言必稱「CP」, 背後是一場性政治的革命|文化縱橫

情感導師 616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徐艷蕊 |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發表時)

楊玲| 廈門大學(發表時)

【導讀】近年來,一個網絡語「CP」(單詞Couple縮寫,意為情侶、搭檔、組合等)越發流行,銀幕上或媒體報道的人物,無論異性或同性,常被幻想成親密關係的一對,即所謂「CP感」。前期熱播網劇《山河令》的兩位男主角就被指「恩愛CP」,連近日上映的《哥斯拉大戰金剛》這樣的怪獸劇,都被認為是「兩口子打架,小兩口發糖」。有評論指出,年輕人言必稱CP的娛樂化現象背後,隱含一場靜悄悄的性政治革命。很多人認為,CP文化是「同人文」創作的延伸。本文指出,早在1980年代,日本便出現了「男男同性作品」的耽美派別。在國內,近十多年來,耽美文化、腐文化也深受一些女性朋友追捧。作者認為,耽美作品借用「男人身體來表達自身欲望」,恰恰反映了女人希望通過與以往性別角色不同的想象性構成,來確認自身介入世界的力量:在「攻」與「受」的轉換之間,男人可以詮釋女性氣質,女人也可以詮釋男性氣質,性別成為可以被後天建構的特徵。作者指出,在「陰盛陽衰」的社會焦慮中,腐文化為柔男氣質提供了空間,女性首次成為構建男性氣質和性別秩序的積極參與者,社會的性別觀念悄然變化,從而根本上觸動了性政治的結構,性別與權力的關係正呈現不同格局。本文摘自《文化研究(第20輯2014年秋)》,原題為《腐女「腐」男:跨國文化流動中的耽美、腐文化與男性氣質的再造》。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腐文化是當代流行的一種亞文化。其中堅力量是數量龐大的腐女,即熱衷男男同性情愛的女性。「腐女」源自日語中的「腐女子」(fujoshi)。2000年初,日本最大的網絡論壇2channel上開始有人使用fujoshi一詞來指稱喜歡將萬事萬物都解讀、聯想為男男同性關係的女性。2005年以後,日本媒體開始關注腐女現象,並將腐女視為宅男(男性御宅族)的對應人群。經過十餘年的傳播,「腐女」一詞現已進入大眾日常語彙,尤其在年輕人中獲得了廣泛使用。在中文惡搞百科全書「偽基百科」里,腐女被戲謔地定義為感染了來自「扶桑皇國」(指日本)的「腐病毒」的女性。她們能夠用自帶的「腐女雷達」「找出所有同性間的曖昧」,不僅會「不自覺」地幻想同性戀情,還會自覺地從事相關創作活動、傳播相關知識。

年輕人言必稱「CP」, 背後是一場性政治的革命|文化縱橫

2009年,百度「腐女」吧創立,讓腐女在大型網絡社區獲得了較高的能見度。2014年1月,新加坡的英漢雙語報紙《我報》(My Paper)發表了一篇名為《中國粉絲迷上福爾摩斯基情》的報道,描述了中國腐女對BBC電視連續劇《神探夏洛克》的狂熱喜愛。報道中同時使用了「腐女」一詞的漢語拼音及其英譯「rotten women」。隨後,新浪、網易、光明網、新華網、人民網等門戶網站紛紛以「中國腐女名揚世界」為主題轉載了該新聞,掀起了一波媒體關注的熱潮。

腐文化的核心是耽美作品的生產與消費。和「腐女」一樣,「耽美」也是一個來自日語的漢字詞彙。在日語中,「耽美」(tanbi)與「唯美」是同義詞。日本19世紀後半期興起的唯美主義文藝思潮也稱為「耽美主義」。這類新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往往將對於美的崇拜置於道德和現實之上,並包含着潛在的同性慾望。1970年代,日本的職業漫畫圈和業餘漫畫圈出現了由女性創作的描繪男男戀情的作品。1978年,第一本以年輕女性讀者為對象、以男男同性之愛為主題的漫畫刊物June誕生。該雜誌發表的作品多講述年長的男子與美少年之間的「耽美」情愛。June的創刊,標誌着日本耽美商業化的開始。

1980年代,以漫畫《足球小將》為對象的同人作品大量湧現,讓yaoi同人圈勢力大增。「yaoi」一詞至今仍然被全世界的日本動漫迷廣泛使用。1990年代以後,隨着商業出版的男男戀作品的繁榮,文辭華美的「耽美」逐漸被更加通俗易懂、面向大眾的「BL」(英文「Boys』 Love」的縮寫)所取代。儘管日語中的tanbi已經不再流行,華語圈的腐女仍然鍾愛「耽美」這個名稱,因為耽美在漢語中的字面含義是「耽溺於美」,非常契合腐女對於男男戀情的唯美幻想。不過,在華語腐文化圈中,「BL」一詞也很常見,往往可以和「耽美」換用。

近年來,隨着日本耽美漫畫在東亞、北美、歐洲和澳洲的擴散,耽美和腐女現象已經引起海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僅以英語學界為例,相關學術活動和研究成果都已頗具規模。2008年7月,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舉辦了名為「日本跨國粉都與女性消費者」的工作坊,部分參會者提交了耽美和腐女方面的論文。2011年1月,日本大分大學舉辦了全球首個以BL為主題的學術會議「BL的球土性論爭:生產、流通和審查」。2010年,美國學者Antonia Levi等人編輯、出版了第一部探討BL的英文論文集《BL漫畫:論BL的性曖昧和跨文化粉都》。

2013年,《圖像小說和漫畫雜誌》和粉絲研究雜誌《變革性的作品與文化》分別出版了BL專刊。自2006年人民大學本科生楊雅在《中國青年研究》上發表了大陸首篇耽美論文之後,不少年輕學子也對耽美研究傾注了大量熱情。相關的期刊論文和碩士論文不斷湧現。2012年,權威學術期刊《文學評論》還刊出了復旦大學博士生張冰的論文《論「耽美」小說的幾個主題》。不過,由於期刊發表的限制,大陸的耽美和腐文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亟待拓展。

本文根據作者多年來對腐文化圈的親身觀察和參與,從跨國文化交流、在線文化實踐和男性氣質的再造三個方面探討了腐文化的發展歷程、活動方式和社會影響。無論在日語還是漢語中,「腐」字都有「腐壞、不可救藥」的意思,而且是「婦女」中「婦」字的諧音。以「腐女」自稱的女性耽美粉絲不僅顛覆了溫柔恭順的良家婦女角色,還以水滴石穿的力量腐蝕、瓦解了東亞社會中的霸權男性氣質,讓不符合傳統性別規範的邊緣人群和性別實踐獲得了更多的社會關注和認可。

▍跨國文化流動中的腐文化

作為日益加速的文化全球化進程的一部分,腐文化在中國具有海外輸入、草根傳播、本土原創、跨境交流和東西混雜的特點。1990年代初,日本動漫大量湧入中國市場,其中裹挾着耽美動漫和一些包含耽美元素的經典漫畫。最初,動漫迷們對這些「混進來的奇怪東西」感到非常驚詫,但她們很快就接受和喜歡上了這種不一樣的愛情故事。90年代中後期,網絡逐漸普及,開始有論壇(如桑桑學院)設立耽美專區,集中上傳耽美資源供粉絲下載。這些資源一部分來自日本,更多的來自台灣,而且都沒有獲得創作者本人的許可。台灣的耽美作者發現作品「被盜」之後,便結伴來到大陸的耽美論壇投訴。

這一事件對大陸耽美社群造成了兩大影響。首先是普及了版權意識,讓耽美粉絲認識到必須有作者的授權,方能發布、轉載作品。其次是激發了粉絲的創作熱情,出現了第一代本土耽美作者、耽美畫手和耽美廣播劇製作者。2005年視頻網站出現之後,又隨即出現了耽美mv的創作者。規範的建立和創作者的活躍,使腐文化在2000年左右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粉絲和創作者人數不斷擴大,耽美網站和論壇四處開花,並形成了原創為主,同人為輔的創作格局。

中國腐文化從一開始就深受日本BL小說和動漫的影響。木原音瀨、吉原理惠子、秋月透、松岡夏樹、山藍紫姬子等日本耽美小說作者,都在大陸擁有廣泛的讀者。由於部分大陸耽美寫手在創作中有意模仿日本作者的情節、句式和筆觸,還出現了所謂的「日系文」。比如,以寫現代文見長的耽美作者藍淋,剛出道時風格肖似木原音瀨,後來才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日本的BL漫畫和動畫在大陸腐文化圈也很受歡迎。由於審查限制,國產耽美動畫沒有生存的空間,國內粉絲只能通過網絡下載日本BL動畫或購買相關的盜版光碟。近年來,中日腐文化圈開始出現互動的跡象,不再是從日本到中國的單向輸入。2011年,中國著名耽美作者風弄的長篇小說《鳳於九天》被改編成漫畫,由日本最大的BL出版社LIBRE出版。從網友收集的讀者評論可以看出,日本讀者對這部來自中國的耽美作品相當欣賞,並期待續集。

與台灣腐文化圈的雙向交流,也是大陸腐文化繁榮的重要助力。由於在台灣,耽美小說可以通過正規渠道出版,因此出現了一批創作狀態穩定的本土作者。緒慈、凌豹姿、月讀、阿徹,是2000年到2010年間最受讀者歡迎的台灣耽美作者。這些作者大多是業餘寫手,另有專職,有些作者的職業生涯還比較成功,如做牙醫的阿徹。在大陸讀者涉獵台灣耽美作品的同時,大陸耽美作者也將無法在國內正式出版的作品投給鮮歡、威向、龍馬等青睞BL的台灣出版社,從而將自己的讀者群擴展到台灣。

筆者曾參訪了台北的「yaoi會社」,一個由台灣腐女創辦的BL漫畫小說專門店。在該店收藏的萬餘冊BL圖書中,有不少出自大陸作者之手。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便利,也讓兩岸的耽美愛好者之間互動頻繁。比如,大陸腐女可以登陸台灣的「鮮」網,與台灣讀者一起追文、評論。台灣腐女也會訪問大陸的耽美論壇,參與討論和「灌水」。儘管圍繞耽美展開的討論具有較強的幻想性,但它依然讓兩岸的腐女對彼此的社會處境和文化觀念有了更多的了解。

中韓腐文化圈的交流主要集中於明星粉絲社群。自1990年代末,「韓流」(以韓劇和流行音樂為主的韓國流行文化)席捲中國大陸之後,身材高大、長相俊美的韓國男星一直是許多國內腐女YY(意淫)的對象。韓國娛樂公司在包裝音樂組合時,常以組合成員之間的同性曖昧為賣點。由於韓國男子組合通常成員較多,單個組合中還會出現多個配對。同樣,一些中國明星也成為韓國腐文化圈關注的對象,比如,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韓國腐女就將中國游泳選手孫楊和韓國游泳選手朴泰桓視為絕妙的一對。

儘管耽美在香港的生存環境比大陸更為寬鬆,但香港腐文化的影響力遠較大陸薄弱。在香港,腐文化主要是作為青少年ACG文化的一個分支存在,缺乏獨立的社群交流平台。香港目前尚未出現有影響力的耽美作者,耽美書刊的出版和租賃也較為少見,導致香港腐女經常在大陸耽美網站活動。另外,由於文化上的親緣關係和華文教育的普及,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地區也有一些喜歡閱讀大陸原創耽美小說的腐女,她們會在大陸耽美論壇留下活動的痕跡。比如,在晉江作者冰魅的專欄下,曾有一位越南的耽美粉絲留言,懇請冰魅授權她將一篇小說翻譯成越南語。

1970年代,歐美粉絲社群中出現了一種和耽美小說極為類似的斜線文(Slash)。不過,與日本Bl作品相比,斜線文對中文腐圈的影響力相對較小。雖然也有一些英文翻譯小說非常流行,如「美系耽美小說」《一條名叫Krycek的魚》、美劇《X檔案》的耽美同人文《24/7》,但都沒有形成持續的影響。新世紀以來,隨着歐美圖書、影視作品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它們的英文同人作品也引起了中國消費者的關注。

比如,部分具備英文閱讀能力的中國《哈利波特》粉絲會直接到全球最大的粉絲小說網站FanFiction.Net上尋找《哈利波特》的同人作品,並認為英文的同人小說更接近原著的風格。和東亞的情形一樣,歐美的同人作品也都是以男男配對為主。不過,不同地區流行的配對會因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仍以《哈利波特》為例,在英語斜線同人文中,最受歡迎的配對是DM/HP(德拉科·馬爾福與哈利·波特)和SS/HP(哈利·波特與西弗勒斯·斯內普),但日本的哈迷卻對JP/SS(詹姆士·波特與西弗勒斯·斯內普)這一配對情有獨鍾。

由於美國文化產品在全球大多數地區的風靡,全球化曾被等同為「將美國文化強加給世界的過程」。然而,中國腐文化的發展軌跡卻說明,全球化進程並非只是大眾文化的美國化,它同時也促進了華語文化圈和東亞地區內部的文化交流。好萊塢電影等美國文化產品在全球傳播的過程中,通常依靠文化工業強大的商業資本和行銷能力,甚至會動用政府力量來開拓市場。而腐文化的傳播則幾乎完全仰賴粉絲社群的需求和互聯網技術。這種草根自發、女性主導、沒有完全商業化、甚至挑戰主流社會規範的亞文化的興盛,表明全球化並非只有自上而下的文化輸入這一條路徑。中國腐文化的在地實踐或許可以成為全球化的另類縮影和風向標。

▍腐文化社群的線上活動

如果說耽美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以男男戀為中心的文化製成品,腐文化這一概念則更側重腐女的文化實踐活動。除了網絡耽美小說的寫作和閱讀這一核心活動,腐文化圈的文化實踐還包括耽美動漫、廣播劇、同人MV的生產和消費。腐文化是一種高度依賴網絡的亞文化,絕大部分腐女都是重度網絡使用者。為了傳播腐文化產品和構建腐文化社群,腐女們利用了貼吧、QQ群、YY語音、微博等各種新媒介工具。

寫作網站是腐文化圈的動力之源。目前人氣最高的寫作網站是晉江文學城(簡稱「晉江」)和鮮網。這兩個網站囊括了絕大多數有影響力的耽美作者。為了鼓勵讀者參與,晉江建立了一套作品積分制度。讀者可以在作者的文下寫評論兼打分。作者的積分如果足夠高的話,就能夠登上網站首頁的各種積分榜,比如「vip金榜」、「新晉榜」、「月榜」、「季榜」、「半年榜」等等。作者一旦登榜,就能獲得更多讀者的關注,從而大幅提高作品的點擊率和VIP章節的訂購量。

耽美作者大多非常重視和讀者的交流。一方面和讀者的互動能夠吸引更多的評論,帶來更高的積分;另一方面,讀者的喜愛和支持也會給作者提供創作動力。雖然一部分VIP作者能夠從寫作中獲利,但大多數作者的報酬都非常微薄,還需要從事其他職業以維持生計,只能把寫作當作興趣來經營。因此,儘管耽美寫作已經部分商業化,同好分享的性質仍然非常濃厚。在VIP作者之外,還有基數龐大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愛好者寫作群體。

對這部分作者來說,讀者的關注和支持更是至關重要。讀作者之間的交流通常是圍繞作品的內容或耽美相關話題展開。比如,晉江曾經得到過編輯推薦的作者戎葵,就曾在創作悲劇故事《暮雲深》的過程中,和讀者討論創作耽美的緣由。戎葵稱,如果寫言情的話,女主角只能參與感情,卻不能參與歷史;而在耽美小說里,主人公卻可以同時經歷情感和參與歷史。戎葵的解釋表明許多腐女之所以選擇耽美,是因為耽美給女性讀者提供了更靈活的可供代入的角色。這種角色的眼界和活動空間都明顯大於言情小說的女主人公。

寫作網站的附屬論壇,也為讀/作者提供了一個便利的討論平台。晉江的「耽美閒情」是當下最為活躍的耽美論壇。其常見話題包括:作品評論和推薦、寫作心得、明星CP(配對)、熱門動漫、對同志圈的探究和腐文化圈的各種八卦。比如,央視蛇年春晚中,劉謙公開調侃李雲迪「找力宏」。當晚耽美閒情就出現了許多熱帖,討論李雲迪和王力宏交往的可能性,以及劉謙是否會暗戀李雲迪,撬王力宏的牆角。

與論壇有相似活動機制的是百度貼吧。百度的腐女吧、腐男吧和bl吧,都是極為活躍的腐文化陣地。截止2014年2月5日,腐女吧共有註冊用戶84萬人,腐男吧,3.8萬人,bl吧,42萬人。百度貼吧的特點是:用戶年齡一般比較小,大多是高中或大學在校生,甚至有小學生;用戶身份也比耽美閒情更加多樣化。除了真正的腐女和腐男之外,還有一些直男在貼吧發布「搔首弄姿」的自拍照,或是和好友合拍的「基友照」。由於知道腐向貼吧是年輕女孩聚集的地方,這些直男期望通過「賣腐」贏得女孩們的好感,最終達成異性戀交往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貼吧承擔了社交網站的功能。大量身份各異的年輕人藉由腐文化的平台走到一起,或是討論小說,或是給明星配對,或是分享圖片、漫畫、廣播劇、視頻等資源,甚至是開啟一段網絡戀情。

寫作網站作者的專欄下面,常常會給出作者的粉絲QQ群號和微博地址。耽美閒情也不斷有成員發布QQ群號碼,邀請同好加入。腐女吧、腐男吧、bl吧,都有自己的官方QQ群。另外還有成員自己組織的各種主題群。QQ群的活動與論壇有相似之處,但因QQ空間的私密性更強,有時會涉及在論壇上無法公開討論的話題,並發布一些禁忌性更強的資源。除了QQ,YY語音也是腐文化的重要活動平台之一。因為YY語音功能強大,為耽美廣播劇的發布提供了便利。另外,耽美作者也會利用YY聊天室和粉絲建立聯繫。2008年左右,風弄每周都會有一兩次在YY語音室和粉絲聊天,她的「蘿莉音」給粉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浪微博的出現,為腐文化圈提供了一個新的交流、分享平台。2010年之後,不少耽美作者和畫手都開通了自己的新浪微博。2010年10月,新浪微博舉辦了中國首屆微小說大賽,結果耽美微小說是參賽作品中數量最多、點擊率最高的一個文類。這些耽美小說隨後被整理打包,在各種耽美、同志論壇中流傳。其中一篇由「少年仔風小餮」創作的作品幽默地再現了耽美微小說的泛濫:

微小說大賽創辦之初,組委會並沒有給小說進行分類處理。活動展開一周之後……組委會默默分類出「耽美」系列單獨評選。一時間,新浪上下的腐女歡欣鼓舞——這是對耽美文學的重視!微小說組委會默默淚流,不把耽美類分出來,我們怎麼找得到其他主題的微小說?

張冰在其論文中將腐女描繪為一群有彼得潘情結、拒絕長大、沉溺於耽美的虛幻世界,「把真正令人窒息的現實拒之門外」的頹廢青年。在中國數以百萬計的腐女中,不排除有部分人將耽美當作逃避現實或「填補情感空缺的玩具」,但同時也有腐女經由耽美而參與到現實中的抗爭活動。根據筆者在腐文化圈的多年經驗和對部分耽美粉絲的訪談,「腐」到一定程度的耽美愛好者大多會主動了解現實中的同志群體的生存狀態,並樂意幫助他們反抗社會歧視,維護個人尊嚴。比如百度bl吧就是一個混合了同志與腐女的網絡社群,bl吧首頁的簽名和頭像就構成了一個有趣的酷兒文本,既反映出對於耽美純愛傳統的繼承,也展示了對當代LGBT運動的關注。簽名中的文字是「愛情和性別沒有關係,我們只是愛上了而已!」。

(千禧年上映的《同志亦凡人》,標誌着酷兒群體進入主流視野)

這句愛情宣言讓人聯想起尾崎南的經典耽美作品《絕愛》中的著名台詞:「如果是我,是我的話,不管他是男的或女的,是貓狗也好,植物也好,機器也好,我一定都會把他找出來,然後絕對會……愛上他」。但這種不分對象的愛情至上主義,曾在日本遭到同志社群的批評,認為耽美雖然描繪的是男男同性戀情,但卻對同志現實(gay reality)漠不關心。腐女只是在用男男戀的幻想來逃避現實中困擾女性的性別問題。不過,bl吧的同志和腐女們卻把對耽美的喜好與對同志運動的支持結合了起來。該吧的頭像是一個由兩手圍起來的心形圖案,其中一隻手背上塗滿了象徵同性戀解放運動的彩虹。這兩隻相互觸碰的手,恰好昭示了以異性戀者為主的腐女群體與同志社群之間的溝通與團結。

筆者之一的徐艷蕊曾親自參與了一次由腐女組織的同志維權活動。2005年,湖南理工大學的一位同志學生在本校的貼吧里徵集同志學生一起準備考研,結果遭到吧主的公開嘲弄和驅逐。這位男生隨後在百度bl小說吧發帖講述了自己受辱的經歷,激起該吧成員的普遍憤慨。bl小說吧的吧主親自發帖召集人員到理工大學吧申訴,並建立了專門的QQ群討論維權事宜。理工大學的吧主一開始不僅沒有給予理智的回應,反而繼續嘲弄同志、腐女和腐男。但在腐女、腐男們的持續壓力下,該吧主最後不得不向遭到驅逐的那位同志學生道歉。這次事件平息之後,維權用的QQ群變成了耽美小說討論群。包括腐女、腐男、男同、女同和直同志(「straight ally」的直譯,指對同志友善、反對異性戀霸權的男女異性戀者)在內的腐圈人士,繼續聚集在群里,交流耽美小說的閱讀和寫作心得。

腐文化圈的在線活動多以娛樂、休閒為主,但這些自娛自樂的活動都已然滲透了強烈的社會政治意涵。正如一位腐齡10年的年輕同志腐男所言,耽美的流行就是對主流暴力的抵抗:

耽美像是一股逆流,在大多數人接受主旋律教育成長的[環境下],但是卻有很多人喜歡上這種可以說被我們的體制所不齒的文藝樣式。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抗主流的行為。我相信我們爭取發聲、爭取平權的希望在於那些披着主流、體制給予他的編號,工作在每一個角落的普通人們,他們一面做好組織安排的工作,一面下了班讀自己喜歡的,區別於大眾,自己內心偏好的[東西]。

當代主流社會關於男性氣質的強制性規約,就是耽美所要反抗和消解的對象之一。

▍中西文化交匯中的男性氣質

澳大利亞社會學家康奈爾(R. W. Connell)指出,男性氣質是一個以「早期現代歐洲的個體性概念」為基礎,並「伴隨殖民帝國和資本主義經濟關係」而發展出來的概念。它是一個與女性氣質相對照的關係性概念,男性氣質會隨着階級、種族和性向等權力軸線分化,產生不同類型的男性氣質。在這些多元的男性氣質中,存在着霸權(hegemony)、從屬(subordination)、共謀(complicity)和邊緣(marginalization)四種關係。任一給定歷史時期,總有一種男性氣質是最被稱頌的,在文化中占據霸權地位。它為父權制的合法性提供了可接受的答案,保證了男性的主宰地位和女性的從屬地位。

只有異性戀男子才能擁有霸權性男性氣質,同性戀男子則因處於男性等級秩序的底層,而成為從屬性男性氣質的化身。社會通過一系列的實踐,迫使同性戀男子從屬於異性戀男子。這些實踐包括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排除、合法的暴力、經濟上的歧視和私人的抵制。同性戀男性氣質成了一個儲物櫃,專門收納一切與霸權性男性氣質不相容的特質。因此,從霸權性男性氣質的視角觀之,同性戀男子很容易被女性氣質同化。

美國社會學家基默爾(Michael S.Kimmel)也認為,男性氣質與恐同症(homophobia)之間存在着內在的關聯。在一篇名為《作為恐同症的男性氣質》的文章中,基默爾指出,我們是通過與一系列他者的對立來界定何為男人的。這些他者包括「少數族裔、性少數人群,以及最重要的,女人」。由於男性身份是依靠對女性氣質的棄絕,而非對男性氣質的直接肯定確立起來的,導致男性性別身份的稀薄和脆弱。男性必須不斷「考驗自己、做出英勇的行為,冒巨大的風險」,以便在其它男人面前證明自己的男性身份,獲得其它男性的認可。

恐同症不僅僅是對男同性戀者的非理性懼怕,或是擔心被他人當作男同性戀者,而是「對其他男性可能暴露我們的真面目,閹割我們,向我們自己和世界揭示出我們不合格、不是真正的男人的恐懼」。正是在恐同症(擔心被當作男同性戀者、不是真男人)的驅使下,「男性不斷誇大男性氣質的所有傳統規則,包括對女性的性掠奪,恐同症總是和性別歧視結伴同行」。基默爾還特別強調,男性身份的核心是權力,是某些男人主宰其他男人的權力,以及男人主宰女人的權力。典範性的男性必須是「強壯的、成功的、有能力的、可靠的和有控制力的」。

然而,在中國古代的性別秩序中,男性身份卻並不完全是依靠否定陰柔氣質來界定的。異性戀也不是男性身份的必要條件。傳統中國對於男子之間的同性性行為顯示出了相當的寬容。如法律學者郭曉飛所言,中國歷史上缺乏將同性性行為視為「罪孽」的意識形態。儘管清代的法典中出現了「雞姦」一詞,但只要不造成人身傷害或涉及未成年人,法律並沒有對成年人之間兩願的同性性行為給予太多的關注。不僅法律上很少懲罰同性性關係,儒道釋等主要宗教和信仰也「沒有對同性間的性慾橫加干涉,不管是男人之間還是女人之間的」。美國歷史學者白露(Tania Barlow)認為,在西方,異性戀是生產性別的主要場域,女性只有成為男性的異性戀欲望對象,才算是女性。

但在1920年代之前的中國,家卻是性別生產的首要場域。婚姻和性的目的是生產下一代家族成員、為血統服務。也就是說,只要男性之間的同性性行為沒有威脅到家庭的穩定和傳宗接代的任務,他們的男性身份就不會遭到質疑。香港學者趙文宗(Chiu Man-Chung)也認為,儒家文化「不是以性行為本身的好或者壞為基礎來考慮的」,而是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這五種倫理關係中來評價性行為。「只要在這個背景下,什麼樣的性行為都可以被接受,除非它對這個人際關係有負面效果」。國內學者張在舟則指出,由於理學特別看重異性戀倫理,「通過限制男女之間的交往以求道德的潔淨」,同性戀問題反而被忽略了,有時還會作為男性的另一種宣洩渠道加以鼓勵。

中國文化傳統對理想的男性氣質的定義也與西方有所不同。澳大利亞華裔學者雷金慶(Kam Louie)將中國傳統社會中理想的男性氣質分為兩種:文和武。「武」代表了具有男子氣概的英雄傳統,而「文」則強調一種溫和的理性與智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兩種氣質的地位有升有落,尤其在明清之後,文弱溫和的男性在才子佳人小說之中更受歡迎。但在總體上,人們強調兩種風格之間的平衡,以期更好地實現修身、齊家、治國的理想。

國內性學研究者方剛對文武的二元組合提出了不同看法。在他看來,「將中國男性氣質以文武分類,難以明確彰顯其特點,還是『剛/柔』更能準確地與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思想及男性氣質的建構相契合」。剛性和柔性是「個人在男性氣質實踐中體現出來的行事風格、外表氣質、個性特點」,大多數男性氣質實踐都會在這兩個理性類型之間移動。無論是以文武,還是剛柔作為中國男性氣質的闡釋框架,儒家傳統中最受推崇的男性氣質都是文武雙全,或剛柔並濟。

宋耕(Geng Song)對這一男性氣質的「中庸之道」做出了一些解釋。他認為,中國文化傳統中缺乏西方文化傳統中的男/女、男性氣質/女性氣質、以及異性戀/同性戀的二元對立。他援引白露的觀點指出,在傳統中國社會,根本沒有一個一般性範疇的「女性」概念。對女性的指稱只有「女」(女兒)、「婦」(妻子)和「母」。「婦女」和「女性」這兩個名詞都是五四運動中才出現的。儒家經典和官方正史里的人物大多是無性別的(ungendered),通俗小說和戲曲里的勇猛男子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去性化的(desexualized)。也就是說,這些人物總是被再現為道德高尚之士,而不是物質性的、性別化的男人。由於女性被徹底逐出了指意系統,男性反而可以自由地追求融合了多種行為特質的、帶有雌雄同體意味的完美人格。

儘管中國古代理想的男性氣質所看重的要素,與西方社會的霸權性男性氣質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它們卻包含同樣的機制:對權力掌控和等級秩序的重視。比如,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中男主角的文弱並不意味着他們對女性控制力的減弱,相反,他們往往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實際獲益者。他們的「文弱」不是來源於對女性視角的迎合,而是源於中國的科舉取仕和文官制度對文人氣質的推重。即便是在男男同性關係中,也存在着明確的等級秩序。清代李漁的《男孟母教合三遷》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小說講述儒雅秀才許葳在逛廟會時看上了出身貧寒的俊俏少年尤瑞郎,花費巨資百計謀求歸家為妻,並許諾為其父養老。為了報答許的付出,尤瑞郎自宮以表明心志。

後小人讒妒陷害許葳致死,尤瑞郎守節撫孤,終使許葳與前妻之子科舉成名,自己也受到朝廷旌表。這種男性的婦德典範,並不只在小說中存在。史傳乾隆二十五年的狀元畢沅,青年時家貧落泊,卻得到當時名動一時的男伶李桂官的青眼,重金資助他遊學科考,終於使畢沅金榜題名,而功成名就的畢沅也一直對李桂官不離不棄,對他的寵愛超過了家裡的妻子和數位美妾。當時的著名文人袁枚和趙翼都曾經寫長歌記述此事,趙翼還在《檐曝雜記》中稱李桂官為狀元夫人。

(舞台劇《少年金釵男孟母》即改編自李漁《男孟母教合三遷》)

在這些表彰男性「婦德」的故事裡,甘願雌伏的男子都來源於較低的社會階層,在權勢的威壓下,他們的服從和付出被視為理所應當。而處於較高階層的那一方都有過異性戀經歷,他們有妻有妾,有兒有女,他們的妻妾對他的同性戀行為沒有任何過問的餘地。中國傳統社會對同性戀情的建構是依附異性戀秩序或階級秩序而存在的,儘管與西方的異性戀強制秩序在具體運作方面存在差異,但是同樣也存在着強大的壓制性力量和權力分配不均衡的現象。中國古代的男男戀故事非但沒有拆解男性知識分子的權威感,反而維護了前者的支配地位。

進入二十世紀之後,伴隨現代化(西方化)的進程,中國社會對於男性氣質的理解更加複雜。一方面,傳統的理性智慧型的文人形象仍然有相當大的市場;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帶來的強大壓力,又使得中國知識分子喪失文化自信,感受到強烈的身份危機。不論是帶有民族主義情結的「東亞病夫」,還是暗示恐同症的「娘娘腔」都表明柔和、文弱的男性氣質已經開始遭到社會的貶斥。

1980年代,隨着西方思潮的重新湧入,西方文化帶來的有關陽剛男子氣概的想像也獲得了廣泛傳播,整個中國社會都在為「陰盛陽衰」而焦慮,文學、影視和大眾媒體都加入了「尋找男子漢」的風潮。海外男星史泰龍和高倉健依靠其硬漢形象成了男性氣質的典範。這種對陽剛男性氣質的推崇一直延續至今,以至於舉止女性化的男子往往遭到社會和同輩的嘲笑,被辱罵為「變態」、「人妖」、「娘娘腔」。比如,韓寒就曾在媒體採訪中公開嘲諷身材瘦小,愛用護膚品的郭敬明:「我和他[郭敬明]男女有別,沒有什麼可比性」,用赤裸裸的性別歧視來強化、彰顯自身的男性氣質。

當中國進入現代社會,男性內部的等級秩序,以及男性與女性的等級秩序都經歷了比較大的動盪和改寫,對同性戀的定位也與傳統社會有很大不同。1949年以後,「官方性話語中的生物實在論導致了一種對二元性差別的特別嚴格的觀點,它認為自然決定了一套無法改變的性別特徵和可能性」。同性戀因此被視為正統的異性戀秩序的破壞者,長期遭到默殺,「成為一個遊蕩在現代中國社會的『幽靈』」。直到1990年代,國家對同性戀行為的控制才放鬆。「1997年,流氓罪從中國刑法中刪除;2001年,同性戀從第三版中國精神病分類目錄中刪除。這兩個標誌性事件被視為中國大陸同性戀的合法化和去病理化(depathologization)。」在同志社群的努力下,同志身份開始贏得更多的社會理解和寬容。

中國腐文化圈的活動,就是在這樣的大文化背景下展開的。它所面對的性別壓抑機制和等級秩序,其實是東方與西方的混合體。但是去考究哪些壓抑機制屬於本土因素、哪些來自西方社會,對於本文來說並不是一項必須的工作。因為儘管存在文化因素的差異,但無論是東方和西方,父權制都會通過不斷建構男性權威的理想形象來保持對權力的掌控。儘管這個理想男性的具體風格會隨着歷史、地域的因素產生變化,但他與權力的關係是相對穩定的。因此宋耕才會認為男性氣質是無形可具而又處處皆在的。由於男性氣質並不是一個先驗的本質性存在,而是一系列社會實踐的模式,男子憑藉這種實踐而在性別化的社會結構中獲得自己的位置,那麼,改變男性氣質建構活動中的權力分配方式,消解男性氣質的霸權,就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攻/受區分與性別秩序的重組

腐文化的多元性別實踐活動,對男性氣質與權力的穩定關係進行了有效的拆解。它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一個根本的技術性原因就是用攻/受取代了男/女的分界。攻/受的區分儘管帶有男女二分模式的影子,但又不完全是男/女的翻版。耽美作品對同志性行為的描寫較為含混,一方面帶有顯而易見的異性戀模式的影響,並不完全等同於同志的身體實踐;另一方面,攻/受的身體結合,又不同於異性戀模式將性行為理解為女性對男性的鄭重交付。攻和受的關係是相對平等的,因為二者說到底仍然是具有同樣的社會身份和生理結構的個體,他們的關係是一種高度情境化的選擇,而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比如一個配對中的受,完全可能在另一種關係中變成攻。儘管在耽美作品中,攻/受的身份選擇往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做出其他選擇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

這與男/女的刻板角色模式有很大差異。在異性戀模式中,男性、女性各有一整套行為規範,不僅體現在性關係中,也體現在生活的其他領域。比如男性在兩性關係中表現出的主動性和支配性,以及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的權力欲和進攻性,就被認為具有同構的性質,是男性的「天性」使然。而女性在兩性關係中的被動、脆弱,易受傷害,需要有所依賴和被保護,也是女性「天性」的一部分。但在攻/受關係中,並不存在這樣一種同構關係。在耽美作品中,攻擊性強、對心儀的對象主動展開追求的一方,很有可能是受;受也可能比攻能力更強、權力更大、更有智慧。

相反,攻可能會溫和脆弱,或者天真單純、美貌無雙。攻受面目和行為方式的多樣化,導致了攻/受組合方式的多變:強攻弱受、強攻強受、弱攻強受、弱攻弱受、美攻丑受,女王攻忠犬受,忠犬攻女王受,一受多攻、一攻多受……。可以說,腐文化拆解性別等級秩序的策略不是取消性別,而是使其變得無窮多。這樣,男性氣質就可以在一個扁平的維度上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如傳統社會那樣,在一個層級化結構中將不同的男性氣質與不同的權力份額捆綁在一起。

由於耽美聚焦的是男男同性之愛,耽美作品的主人公都是男性,女性要麼被忽視,要麼只能扮演次要角色。這種「重男輕女」的創作模式引起不少研究者的不安。比如,國內資深腐女吳迪就認為:耽美揭示了女性的「性別認同危機」。耽美借用「男性的身體來表達女性的期望和欲望的行為本身就是女性處境的反映,是女性理想的分裂:女人不知道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於是乾脆將本身取消」。這樣的批評思路其實暗含了一種性別本質主義,假設存在着某種固定不變的女性身份,在女性的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間需要保持某種一致性。這樣的批評同時也忽視了耽美主題的多元性和複雜性,以及它的跨性別維度。

女性角色不是耽美小說敘事的中心,並不意味着女性氣質在耽美小說中的邊緣化。由於耽美小說中的人物沒有按照傳統的性別模式劃分,女性氣質可能在受身上出現,也可能在攻身上出現,或者攻受都是男女氣質混融的人物。與其說耽美小說忽視女性,不如說耽美小說以一種更多元的視角解讀、建構性別角色;而將自己帶入男男戀,通過披上所謂「男性」外衣來想象世界的腐女,與其說她們在嫉妒和嚮往男性的特權,不如說她們希望通過「攻」和「受」這種和以往的性別角色不同的想象性構成(攻受關係可由個體選擇,並隨時可以轉換),來獲得一種不同的介入世界的方式。這種新的想象性構成,更富於彈性和靈活性,不受傳統敘事模式和性別等級秩序的制約。

同時,即便耽美小說中的生理女性並不是羅曼史的主角,她們身上同樣也包含了鮮明的性政治意涵。耽美小說常常批評那些依靠諂媚父權制而獲利的女性,但是卻高調讚美富於智慧和行動能力的女性。比如非天夜翔的小說《破罐子破摔》,裡面的女性角色都十分出彩。歷史傳說中著名的醜女、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被塑造成了一個成熟、智慧且深具個人魅力的女子,其他女性人物比如貂蟬、孫尚香,也都不再是歷史上以色侍人的命運,而是以自己的力量積極參與歷史。

因此,可以說,耽美對於男男戀的偏好,並不是以男性來替代和抹殺女性,而是借用男男戀這種「異常」模式,重構男性和女性,重構激情與親密關係,尤其是重構性別秩序。

腐圈消解性別等級秩序的實踐不僅體現在耽美作品的創作和消費上,也體現在其他各種活動中,尤其是腐圈中的「扮演」活動。這種扮演活動並不是特指cosplay、廣播劇等各種專業或非專業形式的表演,而是指腐圈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對性別、性向反串的興趣。在一些活躍的耽美論壇上,剛註冊的用戶等級會被標註為「受」,隨着資歷的增長則會晉級為不同類型的「攻」。耽美粉絲在進行個人交流的時候,也會不分性別而相互以攻受指稱。有些特別受讀者歡迎的作者,會因個人的氣質不同,被戲稱為「總受」或「總攻」,而她(他)的粉絲們,則會自認是這位「總受」的包養者,或是這位「總攻」的後宮。在這樣的一種氣氛下,氣質特別剛硬的女子,或是性格特別柔軟的男性,無論性向如何,都不會遭到群體排斥,有時還會受到特別的欣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特別具有創作能力、組織才能和決斷能力的女子,在腐圈的活動中,甚至表現得比一般男子更具「男子氣概」。比如有些女性耽美作者的文筆,會令腐圈和同志圈誤認為她是一位男同。但這些女作者卻是異性戀者,不是女同中的T。而她所在圈子的其他成員(包括腐女和腐男),也願意稱她為「攻」,自認為「受」。這種「沒有男性身體在場的男子氣概」,是性彆氣質流動性的典型例證。

(董明珠和王冰冰牽手背後,是「霸道女總裁x可愛小秘書」的甜美愛情?)

腐男的存在也是腐文化圈裡一個經常被討論的話題。腐男中確實有一些是同志,他們願意接納腐女對同志圈的善意,喜愛閱讀由腐女創作的小說和動漫,會參加耽美相關話題的討論,有些還會到耽美網站而不是同志網站開設專欄進行寫作,或者參加耽美廣播劇的錄製。但是,仍然有一些男子,儘管會閱讀耽美作品,萌某些在耽美圈中流行的配對,甚至參與錄製耽美廣播劇,卻是異性戀者。直男為什麼會成為腐男,是腐文化圈經常討論的問題。許多腐女堅信,腐男不是已經變「彎」、就是走在變「彎」的路上。

但是相反的意見也十分有力:有些腐女提出,雖然她們閱讀百合(GL)文,萌百合配對,但在現實生活中她們只對男性感興趣;同樣的道理,那些喜歡耽美的男子,並不一定就是同志,有些可能是潛在的雙性戀者,有些確乎是直男。從這些喜歡百合的直女和喜歡耽美的直男身上可以看到,即便是在「正常的」異性戀者當中,性別和性向的選擇依然是多元和流動的。不是百合直女和耽美直男有多麼奇怪,而是現有的對性別、性向的區分方式太過僵化。

在腐文化的推動下,性別、性向的反串扮演逐漸成為一種被社會所認可的遊戲。2013年4月,台灣男星林志穎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張女裝照,贏得了7.6萬的轉發量,和3.5萬多條評論。評論里一片讚美聲。幾個月後,福建農業大學校女籃隊員邢雅晨,在微博上以男裝照示人,俊美勝過許多男明星,使她的微博迅速走紅。男性可以很好地詮釋女性氣質,女性也可以很好地詮釋男性氣質,在這樣的一種語境中,男性氣質成為一種可以被多向度塑形和演示的存在。不僅是微博,影視業的賣腐,也逐漸成為吸引觀眾的一種常規手段。在2013年初公映的香港電影《西遊降魔》中,就存在多組賣腐鏡頭,包括沙僧的裸身、豬八戒的絕色美男造型,以及唐僧和孫悟空手持香蕉的曖昧畫面。許多明星也借賣腐提升人氣。比如,阮經天和趙又廷在《康熙來了》節目上的「戲吻」,就留給觀眾很多遐想的空間。

(郭德綱和于謙的「CP感」,究竟是網友腦洞太大,還是商業推動下的擦邊球?)

▍結語

霸權性男性氣質對文化主導權的占據,是通過對其他類型的男性氣質,尤其是從屬性和邊緣性的男性氣質,以及對女性氣質的貶低和壓抑來完成的。這會給那些未能成功展演、或不願意做出這種選擇的男性,帶來持久焦慮和恐懼。比如那些未成年的男孩、男同性戀者、喪失強健體魄的衰老男子。腐文化圈的活動則賦予了那些被排斥在霸權式男性氣質之外的,尤其是那些柔和的男性氣質以新的內涵和積極的評價,消解了後者的壓抑和恐懼。

腐文化的興起,使得男女兩性的邊界,男性氣質中不同亞類型之間的邊界,都開始變得更富於彈性。那些勇於實踐多種性彆氣質的人物,無論是兼具健碩體魄和纖細感情的男子,還是充滿男子氣概的女子,在腐文化圈中非但不會遭到貶低,反而會成為被欣賞、受讚美的對象。而那些傳統的性別角色,比如說嚴格維護父權制、追求男性霸權的男子,採取傳統的女性策略靠取悅男性獲利的女子,在腐文化圈中則經常作為反面人物出現。

腐文化是女性與同志政治訴求的一個交集,實現了兩者的結盟。這一結盟最開始是在腐女、腐男和男同群體之間,通過耽美這一具有烏托邦幻想性質的文化形式達成的。最近幾年,女同的訴求也開始加入進來。腐圈裡GL小說和女同話題的增加,都說明了這一點。女性、男同、女同視野的交叉,使兩性關係的敘事發生了一些有趣的改變。2010年微小說大賽中一個流傳很廣的段子,就調侃了這種視角的交叉所帶來的變化:

@少女情懷總是S:#微小說#:他長得很美,美到交不到女朋友。所以他默許了一個英俊男生的追求,他想:既然找不到比我美麗的女人,那就找一個比我英俊的男人也行。於是他對那個男生說:雖然我是直男,但是你的話,我沒關係的!對方臉色慘白,半響才道:我是女生。他很高興,這樣更好啊。那人接着說:我以為你也是。

腐文化的活躍,使得異性戀女性和同性戀者可以參與到男性氣質的建構中去,通過流行文化影響、改變整個社會的性別觀念和規範。也就是說,女性首次成了構建男性氣質和性別秩序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這對於女性的自我賦權和自我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可以說,腐文化的出現,從根本上觸動了性政治的結構,性別與權力的關係正日益呈現出不同的格局。

本文摘編自《文化研究(第20輯2014年秋)》,原標題為《腐女「腐」男:跨國文化流動中的耽美、腐文化與男性氣質的再造》。感謝作者授權刊發,圖片來源於網絡,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版權方。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8-29 04:08:37

文章我看過,感覺說的挺對的,有問題的話可以多去看看

頭像
2023-11-08 08:11:28

求助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