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遁者:漫談《紅樓夢》,緣起緣落都是石頭!

情感導師 6228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導讀:哪裡是家?哪裡可以安身?曹雪芹從江南落敗之後,回到北京,住茅草屋。《紅樓夢》書里寫道賈政帶着賈母,林黛玉等的靈柩回南,應該是一種實寫。北京是家?還是出生的地方是家?落葉如何歸根?落葉隨意歸根!石頭沒有家,哪裡都是家!人生不就是這個樣子嗎?

漫談《紅樓夢》

——靈遁者

初讀《紅樓夢》大概是高中,但那時讀書是囫圇吞棗,只能說是翻了一遍。當時覺得還不如看《三國演義》有勁頭呢。最近我每天晚上入睡前看上一兩章,大約用了兩個月時間,讀完了《紅樓夢》。

靈遁者:漫談《紅樓夢》,緣起緣落都是石頭!

可以這樣說,迄今為止,我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有兩部最精彩絕倫。一部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另一部就是《紅樓夢》了。曹雪芹的《紅樓夢》直接把中國文學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紅學家周汝昌這樣評價曹雪芹: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尋常的,坎坷困頓而又光輝燦爛。他討人喜歡,受人愛恭傾賞,也大遭世俗的誤解誹謗、排擠不容。他有老、莊的哲思,有屈原的《騷》憤,有司馬遷的史才,有顧愷之的畫藝和「痴絕」,有李義山、杜牧之風流才調,還有李龜年、黃幡綽的音樂、劇曲的天才功力……他一身兼有貴賤、榮辱、興衰、離合、悲歡的人生閱歷,又具備滿族與漢族、江南與江北各種文化特色的融會綜合之奇輝異彩。所以我說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代表形象。

而另一位紅學家張慶善這樣評價:曹雪芹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他值得中國人民緬懷、紀念。因為他是《紅樓夢》的作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因為有了曹雪芹和《紅樓夢》,中國人面對着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普希金、托爾斯泰等等世界文學巨匠,而不會不好意思。因為曹雪芹的《紅樓夢》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藝術和永恆的魅力,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學經典相媲美而毫不遜色,它永遠矗立在世界文學的珠穆朗瑪峰上,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曹雪芹值得這樣的讚譽,其作品細膩而汪洋,形色聲俱全,五蘊俱到。我早該細讀的,好在這也不晚。今天看完這本書,我就有很多感慨,想着寫一點東西,來分享這種心情。

又特意去百度了《紅樓夢》的作品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跡。有很多要想表達的,卻又一時不知道如何下筆,從哪裡開始。

還是從作者說起吧。我在了解《紅樓夢》的時候,發現網上有質疑《紅樓夢》的作者為曹雪芹的文章。大概是說胡適先生是第一個考證說明《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不光有人質疑曹雪芹,還是有人質疑高鶚。當然他們列出了一些觀點。

我了解《紅樓夢》不多,更不是紅學家,也不會成為紅學家。雖然這部作品,驚為天人,但如果像紅學家那樣,傾其一生去研究,我還是不願意。古往今來,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不值得用一生去研究。當然,我不會反對你用一生去研究。我只是想建議,你可以用一生去研究宇宙,物理,天文,生物,人工智能,歷史,文學史,地理……但不要鑽進一部作品中出不來。就是說,在我看來,對《紅樓夢》中的每一個字句都如數家珍,可能並不是一件好事。

我們沒有親眼看見曹雪芹

伏案寫《紅樓夢》,但我看他生平和《紅樓夢》一書內容,我相信胡適先生的考證,《紅樓夢》的作者就是曹雪芹。

一個作家的作品裡,一定有這個作者的縮影。經常寫作的人,一定可以深刻感受到這一點。因為寫作的第一個要點是「真」,就是你要寫「真」的東西,「真」的文字才能直擊人心,讓人身臨其境。從其全書的框架,和細節的描述,無不符合曹雪芹的生平事故。

大家看看他的百科簡介:說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關外祖籍遼寧鐵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康熙寵信。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駕四次。不過,曹雪芹晚生了幾年,本人並沒有親歷康熙南巡盛事。《紅樓夢》第16回可以為證,原著寫到比賈寶玉年長的鳳姐都要聽趙嬤嬤等長輩的口述去了解那段歷史。

而且蘇州織造李煦、杭州織造孫文成皆與曹家連絡有親,李煦且兼任兩淮鹽政(治所在揚州,曹雪芹祖父曹寅生前也曾兼任此職)。曹雪芹小時候走親訪友時多次遊歷蘇州、揚州、杭州、常州等地,對江南山水風物十分鐘愛。

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着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

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朋友敦誠詩歌寫道:「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

以上就是關於曹雪芹的簡介了。因為他家被抄過,有官文記載,所以很多史料還是可靠的。

你再細看紅樓夢中的內容,我們稱其為封建時代的百科全書。你在這本書里看到的全部內容,就是舊社會上流人物的點點滴滴。你一個從來沒有富裕過的人,你如何能把雕樓畫棟寫的那麼「細緻明白」,這還真是編不來的。一個人的「文風」和「文貌」,一定是和其生活經歷,學習經歷,閱讀經歷有關的。我就寫不來「富貴」,因為我在農村長大,雖然經歷縣城,後來到了西安。但我還是認為,沒有經歷富貴,所以文章中自然少有些富貴和權利的規矩,路數,禮儀,方法……而曹雪芹呢,深諳其道,提筆就能來。

介紹說他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所以他見多識廣,筆下的內容自然「豐滿」,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個道理。我前些日子寫散文,還思慮我應該多出去走走,文字才能更有聲色。《紅樓夢》中的細節很多都能印證曹雪芹是符合寫作背景的。看他對詩畫的描述,中醫的描述,飲食的描述都面面俱到。

單單拿出一個細節來說,就是內容經常會提到綾羅綢緞。對於衣服,裝飾的描述,真的是很到位。我一個外行人看,都感覺想象困難,到底那是個什麼樣式衣服。而他家正好是江南織造,可不是熟悉嗎?

不信,你寫一篇相關人物衣飾的文章,去和他的紅樓中的章節對比,不熟悉,肯定沒有可比性。你就是從現在的文學大師的經典作品中去看,能描述的比他還到位的,你說說是誰?

你真的很難找到這樣一個人物的。托爾斯泰也是貴族,《戰爭與和平》中描述的聚會場面,人物刻畫也很到位。所以說作品中一定有作者的縮影。你硬要去杜撰,很難做到細緻刻畫。這時候,你要把讀者對於文字的注意力,轉移到你擅長的一面來。比如你可以不仔細描述她的穿着,你去描述她的面容,動作,來分析她的內心。但你如果不用她自身的穿着景致來襯托人物,就要用外景來襯托。風雨彩虹,月亮,太陽,江河湖水都可以。

再結合他的生平經歷,《紅樓夢》也是順着他的生平走的。先榮華富貴,後來衰敗。所以我大致相信胡適先生的考證。至於後續者高鶚,我也不去懷疑。說高鶚寫了後40回,也有說不是他寫的。是他整理的。

資料說乾隆九年(1744),曹雪芹三十歲。敦誠(1734-1791)十一歲,敦敏(1729-1796)十六歲,入宗學。兄弟倆十分敬仰曹雪芹的才華風度,欣賞他那放達不羈的性格和開闊的胸襟。在漫長的冬夜,他們圍坐在一起,聽曹雪芹詼諧風趣、意氣風生的「雄睨大談「,經常被曹雪芹的「奇談娓娓「「高談雄辯「所吸引、所折服。敦誠《寄懷曹雪芹(沾)》詩云:「當時虎門數晨夕,西窗剪燭風雨昏。「記錄並深切回味這段難忘的日子。

曹雪芹大約於本時期寫作《紅樓夢》的初稿《風月寶鑑》。從「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可以看出,成書的時候,他已經至少40歲了。而他總共活了48歲。也就是說一本書寫了十多年,是寫完了!

那時候寫作,肯定是手寫,哪有電腦錄入。所以70多萬的文學作品,着實是大工程了。寫成之後如果不立刻印刷,丟失是可能的。再加上曹雪芹本人去世早,更有遺失的可能。所以缺了40回,高鶚續寫是可能的。但高鶚續寫的着實不錯了,也算無縫對接。

雖然在感覺上,有些句子不像「原寶玉」所說,但也在於情理。比如「晴雯到底是個丫頭,也沒有什麼大好處,他死了,我實告訴你罷,我還做個祭文祭他呢... 」按照原來的感覺,寶玉不至於這樣說晴雯。再從後來寶釵勸寶玉的入世言論,顯得後續作者更加有「入世」精神。當然就像我說,寶釵一直也這樣勸,也符合情理。最後寧榮兩府的結局,也是別有生機了。高鶚「入世」精神頭比曹雪芹大吧。

高鶚的描述也有過人之處,於我而言,看到最後關於如何安置襲人的描述,對於襲人的心理描述,實在到位的很,巧的很。忍不住要給大家節選兩段,大家讀讀重溫一下:因又提起襲人來,薛姨媽說:「我見襲人近來瘦的了不得,他是一心想着寶哥兒。但是正配呢理應守的,屋裡人願守也是有的。惟有這襲人,雖說是算個屋裡人,到底他和寶哥兒並沒有過明路兒的。」

王夫人道:「我才剛想着,正要等妹妹商量商量。若說放他出去, 恐怕他不願意,又要尋死覓活的,若要留着他也罷,又恐老爺不依。所以難處。」薛姨媽道:「我看姨老爺是再不肯叫守着的。再者姨老爺並不知道襲人的事,想來不過是個丫頭,那有留的理呢?只要姊姊叫他本家的人來,狠狠的吩咐他,叫他配一門正經親事,再多多的陪送他些東西。那孩子心腸兒也好,年紀兒又輕,也不枉跟了姐姐會子, 也算姐姐待他不薄了。襲人那裡還得我細細勸他,就是叫他家的人來也不用告訴他,只等他家裡果然說定了好人家兒,我們還去打聽打聽,若果然足衣足食,女婿長的象個人兒,然後叫他出去。」王夫人聽了道:「這個主意很是。不然叫老爺冒冒失失的一辦,我可不是又害了一個人了麼!"

看見襲人淚痕滿面,薛姨媽便勸解譬喻了一會。襲人本來老實,不是伶牙利齒的人,薛姨媽說一句,他應一句,回來說道:「我是做下人的人,姨太太瞧得起我,才和我說這些話,我是從不敢違拗太太的。」薛姨媽聽他的話,"好一個柔順的孩子!"心裡更加喜歡。寶釵又將大義的話說了一遍,大家各自相安。

給襲人說了人家之後,高鶚寫道:王夫人又命人打聽,都說是好。王夫人便告訴了寶釵,仍請了薛姨媽細細的告訴了襲人。襲人悲傷不已,又不敢違命的,心裡想起寶玉那年到他家去,回來說的死也不回去的話,如今太太硬作主張,若說我守着,又叫人說我不害臊,若是去了,實不是我的心愿,便哭得咽哽難鳴,又被薛姨媽寶釵等苦勸, 回過念頭想道:「我若是死在這裡,倒把太太的好心弄壞了。我該死在家裡才是。"於是,襲人含悲叩辭了眾人,那姐妹分手時自然更有一番不忍說。襲人懷着必死的心腸上車回去,見了哥哥嫂子,也是哭泣,但只說不出來。那花自芳悉把蔣家的娉禮送給他看,又把自己所辦妝奩一一指給他瞧,說那是太太賞的,那是置辦的。襲人此時更難開口,住了兩天,細想起來:「哥哥辦事不錯,若是死在哥哥家裡,豈不又害了哥哥呢。」千思萬想,左右為難,真是一縷柔腸,幾乎牽斷,只得忍住。

那日已是迎娶吉期,襲人本不是那一種潑辣人,委委屈屈的上轎而去,心裡另想到那裡再作打算。豈知過了門,見那蔣家辦事極其認真,全都按着正配的規矩。一進了門,丫頭僕婦都稱奶奶。襲人此時欲要死在這裡,又恐害了人家,辜負了一番好意。那夜原是哭着不肯俯就的,那姑爺卻極柔情曲意的承順。到了第二天開箱,這姑爺看見一條猩紅汗巾,方知是寶玉的丫頭。原來當初只知是賈母的侍兒,益想不到是襲人。此時蔣玉菡念着寶玉待他的舊情,倒覺滿心惶愧,更加周旋,又故意將寶玉所換那條松花綠的汗巾拿出來。襲人看了,方知這姓蔣的原來就是蔣玉菡,始信姻緣前定。襲人才將心事說出,蔣玉菡也深為嘆息敬服,不敢勉強,並越發溫柔體貼,弄得個襲人真無死所了。看官聽說:雖然事有前定,無可奈何。但孽子孤臣,義夫節婦,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此襲人所以在又一副冊也。正是前人過那桃花廟的詩上說道: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這就是關於襲人歸宿的安排,着實寫的巧妙。在我看來,甚至文學底蘊不下曹雪芹。要說前80回和後40回還有何不同,還真不好找。我不是紅學家,也沒有看過紅學家是怎麼對比的。我自己大概有兩個印象。第一個是後40回,詩文少了,當然這是有原因的,海棠詩社辦不起來了。第二個是俚語少了。前80回有更加生活化的戲謔和俚語,後40回感覺少了。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感覺,並沒有逐一去核對。

還有一個明顯的細節,相信大家在網上看到過,這個可信。《紅樓夢》中第五回,有很多判詞。預示了很多人的結局。比如說晴雯的判語:「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就是符合的。

再比如說襲人的判語:「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優伶是蔣玉菡,公子就是寶玉,說明高鶚是對這個非常了解的,也是按照判詞去寫的。

但是寫到香菱的時候,故事變了。香菱判語是這樣的:「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按這個判語,那是必死無疑了。但我們知道,她沒有死,結局還是好的。

香菱是甄士隱的女兒,她一生遭遇是極不幸的。名為甄英蓮,其實就是「真應憐」。按照曹雪芹本來的構思,她是被夏金桂迫害而死的。從第八十回的文字看,既然「釀成干血癆之症,日漸羸瘦作燒」,且醫藥無效。接着當寫她「香魂返故鄉」,亦即所謂「水涸泥干,蓮枯藕敗」。所以,戚序本第八十回目就用「姣怯香菱病入膏肓」。可是,到了程高本,不但回目另擬,而且續書中還讓香菱一直活下去,在第一百零三回中寫夏金桂在湯里下毒,要謀害香菱,結果反倒毒死了自己。作者以為只有這樣寫壞心腸的人的結局,才足以顯示「天理昭彰,自害自身」。把曹雪芹對封建宗法制度摧殘婦女的罪惡的揭露與控訴的意圖,改變成一個包含着懲惡勸善教訓的離奇故事,有違本意。

因為曹雪芹呢,他筆下的人物不像先時寫小說的作者那樣,他筆下的人物更複雜了,不是善就是善,惡就惡。他所寫的人物打破了過去「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寫法,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說人物塑造完成了從類型化到個性化的轉變。他不像過去的小說居高臨下地裁決生活,開設道德法庭,對人事進行義正詞嚴的判決,而是極寫人物心靈的顫動、令人參悟不透的心理、人生無可迴避的苦澀和炎涼冷暖,讓讀者品嘗人生的況味。

所以這一點高鶚顯然沒有領悟到,把香菱寫活了,帶有憐憫,和道德觀點在裡面,進行了改寫。所以我說高鶚的「入世」精神頭比曹雪芹長。

此時,我又想到《紅樓夢》一定是諾貝爾獎級的文學作品。可是如果老外去品讀,不知道是個什麼光景。尤其是詩文,歇後語,俚語不好翻譯,翻譯出來怕就走味了。比如這幾句:「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所以文字體系不同,寫出來的文學的意境,到底還是有些出入。倒不是說,英文語言體系不好,我也看過一些非常好的英文詩歌,韻律也是很美的。

我們接下來說,《紅樓夢》的構思,和框架。曹雪芹呢,「生於繁華,終於淪落「。家世從鮮花着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敗之境,使他深切地體驗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無情,也擺脫了原屬階級的庸俗和褊狹,看到了封建貴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頹敗之勢,同時也帶來了幻滅感傷的情緒。他的悲劇體驗,他的詩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創新意識,全部熔鑄到《紅樓夢》裡。

熱愛生活又有夢幻之感,入世又出世,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他正是以一種深摯的感情,以自己親身的體驗,寫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嚮往,寫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脫的共同嚮往,寫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實的人生體驗。

字字如金,字字如血,文字里嬉笑怒罵皆是文章。寫的活靈活現,功力至深。所以他30歲開始寫,也合情合理。早了沒有這種文字功底,是萬萬不能的。

我們看看他寫作的主線,緣起緣落都是石頭——「寶玉」。細細思考人生一世,終歸也是一杯黃土,就等於一塊石頭。就好像我們人死了,埋在土裡,過了千萬年,凝結在一塊石頭裡。這樣想,我又想到前80回,與後40回有個不同了。

不知道紅學家們贊同不贊同,寶玉即是石頭,若按了曹雪芹的本意,應該不會生子的。「寶玉生子」有點「石頭裡蹦出孫悟空」的味道。不過好在高鶚,也最終還「寶玉」歸「寶玉」,也算是緣起緣落。至於寶釵懷孕,在高鶚看來,定是破了曹雪芹的「落了白茫茫一片。」也就是留下了痕跡,不算白來人間一趟。和中國現有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道德標準是符合的。

曹雪芹晚年幼子夭折,曹雪芹很傷心。不久之後,他也去世。不知道高鶚寫了這個變故,是出於什麼原因,還挺有趣的。可能有些人認為高鶚寫的不行。但我一直認為寫作就是有自己的思想才好,高鶚這樣寫並無「文學上的錯」。

以「寶玉」為主線和視角寫完紅樓夢,這種手法,應該來說在當時是很具有創新的。「寶玉」是一塊石頭,它需要站在事外看人,「寶玉」又是掛在寶玉脖子上的石頭,多了些情愫,糾結其中,一直到結尾。結尾的時候,寶玉放下了「寶玉」,它不過是一塊石頭。

以石頭的視角,自然是殘忍的。現實需要這樣去觀察。如果有人問我最喜歡紅樓中哪個角色。我首先會想到尤三姐,那樣一個標誌有個性的女子,就那樣死去了。這時你就會深刻的覺得封建社會的桎梏。雖然勇敢,但她沒有去活着去爭取自己的幸福,只是想着用死來證明清白。這是可悲之處啊。

尤二姐放到現在,其實大概就是個「傻白甜」角色。沒有什麼主意,容易被人引誘。最後落得香魂散去。

林黛玉的悲劇也是註定的,就放到現在,也很難幸福。誰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娶一個病歪歪的老婆呢。就像很多人出生就夭折了。我在散文中寫過幾個親眼見過的例子。比如垃圾堆里的女嬰。慧極必傷是有道理的,何況本身帶傷,就更甚了。

薛寶釵沒什麼可指責,擱到現在,也是好人,好姑娘。多些心思,可是多些心思有錯嗎?她享得富貴,也耐得貧困,這樣的女孩,即使現在也還是大多數男人擇偶的首選。

其他人不說了,最後來說說寶玉。寶玉本身是個矛盾體,其實上面也說明了。他的存在,是為了反映作者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人生的。

哪裡是家?哪裡可以安身?曹雪芹從江南落敗之後,回到北京,住茅草屋。《紅樓夢》書里寫道賈政帶着賈母,林黛玉等的靈柩回南,應該是一種實寫。北京是家?還是出生的地方是家?落葉如何歸根?落葉隨意歸根!石頭沒有家,哪裡都是家!人生不就是這個樣子嗎?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散文。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8-21 01:08:16

挺專業的一個情感機構,我一個朋友在那裡諮詢過,服務很貼心!

頭像
2024-01-19 10:01:04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