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打完電話,我走進了心理諮詢室

情感導師 8161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 「媽,你不用抓着這件事不放吧。我就只是不小心忘了而已。」— 「你下次再這個態度說話,就別給家裡打電話了。」

我努力回憶昨晚的半個小時。原本那通電話應該是和諧順暢,雙方感動。我問候奶奶的身體情況,媽媽問問我的生活,順便誇我一句孝順,母慈子孝,歡喜收場。

但事實上——

「我就不明白了,上個大學怎麼就把你變成這麼絕情的一個人。」「你主動打電話我們是很高興,但你如果就這個態度,以後就別打了。」

和父母打完電話,我走進了心理諮詢室

我看不見我媽的臉,也能看到她翻的白眼;我把聽筒挪開了耳朵,也能聽見她完全沒道理的火氣。

「所以,這就是你今天帶來的問題?」

坐在我面前的是嚴宇虹老師,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我之前也沒想到自己第一次走進心理諮詢室會是因為這件小事,但身邊的朋友竟然沒有一個人在這方面有經驗。

「聽起來有點傻,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和爸媽吵得次數太多,感覺以後不打也罷。」我撇了撇嘴,「但我好像也不算個例,問了幾個同學,他們或多或少也遇到過被父母詰難說『不顧家裡』的情況。」

「你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生氣?」

其實我大概能猜到媽媽生氣的原因,我之前忘了把托福成績告訴他們——我以為我說了。「但我媽非大題小做,從這件事看出我心裡壓根沒有父母,說什麼『寧可把成績告訴全世界也不願意告訴他們』,害他們提心弔膽。」

「所以你看,也不至於是『無緣無故』嘛。那你掛了電話之後有和父母再聯繫過嗎?」

「我給我媽發了幾句道歉……這下她總歸沒話說了吧。」

「這是我今天聽到你所描述的事情中做得最對的一件。「嚴老師笑了,」如果你執着於追問這件事誰對誰錯並不能解決現在的問題,因為它沒有對錯之分,只有表達方式合適與不合適的區別。「

我在諮詢室和嚴老師聊了半個多小時,原本以為「無解「的難題終於有了突破口。

「我們不是不愛他們,只是沒學過該如何去表達。再加上很多人讀大學都離家很遠,產生距離,也會影響溝通效率。」

聽起來有點像戀愛,還是異地的那種。但實際一想,這是最常見不過的現象。

我打電話的本意是好的,結果卻引發了矛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說話的態度;媽媽想了解我的成績,本意也是好的,結果卻讓我覺得不可理喻——也出了問題。

我上大學以後一直執着於如何脫離父母的管束,光顧着享受眼前的生活,偶爾打一通電話就標榜自己為「孝順」;父母不想干涉我的自由,又不知該如何表達關心,最後就變成了責怪。繼而,惡性循環。

「美國心理學家蓋瑞·查普曼有一本書叫《愛的五種語言》。雖然聽起來有點荒謬,因為這本書原本是介紹如何促進兩性之間的關係,但孩子和父母也可以試試書里提到的表達愛的五種方式。」

蓋瑞·查普曼

提到「愛」,我們似乎都第一時間聯想到羅曼蒂克的愛情,很少探究親情關係。尤其在有着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的中國,父母與子女之間更少地表達愛,也不存在學習如何表達愛這一環節。

「高情境文化」一詞由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書中提出。「高情境文化」背景下通常會出現弦外之音,換句話說,許多東西都是不直接說明白、留待文化做解釋的。例如「父母—子女」關係的存在本身已經被賦予了很高的價值,所以「表達」這一行為逐漸被省略了。

查普曼的書最初針對的是感情趨於平淡的情侶/夫妻,因為他們同樣面臨着「愛的表達」缺失的困境,解決這一問題有助於消除誤會,找回幸福。如果父母與孩子也能找到平衡的方式表達真實感情,很多煩惱也將引刃而解。

愛的語言之一:肯定的言辭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類最深處的需要可能就是感覺被人欣賞。

至少在表達愛的環節里,正面的強調會有促進感情的作用。當父母或者子女聽到肯定的言詞時,雖然表面上未必會承認,但心中多少都有些被融化,會被激勵、願意「回報」。

美劇《生活大爆炸》裡萊納德的媽媽就是一個對萊納德從來沒有給予過肯定言詞的人,反之亦是。他們的相處總是尷尬又易爭吵。但隨着母親逐漸「妥協」,慢慢表達心中對他的肯定,母子二人也終於開始找回親情的模樣。

生活大爆炸截圖

生活中不僅是父母對孩子需要給予肯定的言詞,反之也很重要,而且當下非常缺少。

例如孩子可以夸父親「爸,你竟然對地理知識這麼了解。」或者激勵母親「媽,這次做的新菜非常好吃!」

有一部分孩子會發朋友圈「吐槽」父母,說自己「是不是充話費撿來的」,實際上他們是在對父母可以與自己無代溝地交流表達肯定。這樣的相處狀態不妨為一種自然的溫情。

肯定的語言前提之一是同理心。父母和孩子都要從對方的觀點去看這個世界,我們要嘗試學習,什麼是對對方而言重要的。我們嘗試溝通:「我明白,我在意。我能為你(們)做什麼?」

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說,說鼓勵的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覺得彆扭,覺得矯情——但值得一試,請慢慢學習。冷漠並不是親情的存在目的。

愛的語言之二:精心的時刻

精心的時刻,通俗地說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大家都明白陪伴的意義,但事實上,我們更需要注意的是陪伴的質量。相較於坐在一起兩個小時玩各自的手機,可能十分鐘認真的聊天帶來的價值更高。

在一個高質量的陪伴中,傾聽與表白共存。在交流中表達出你在認真聽、你在為對方思考、你在了解對方的「思想、感覺和願望」——你「在場」。

有幾個細節大家可以學習。

1)當父母/孩子說話時,儘量保持眼光接觸,可以避免自己注意力分散;

2)注意聽感覺,體會對方正在體驗的情緒;

3)觀察肢體語言,可能可以幫助你找到有關對方的線索;

4)不要打斷對方,但是適當的提問才是正常的交流。

愛的語言之三:精心的禮物

可能在當下,微信紅包早就取代了各個節日的祝福或禮物。但較為「原始」的禮物完全可以作為愛的視覺象徵。

送禮物可能會遇到因為不夠了解而送不稱心的情況。請放心。一方面,父母對子女的禮物其實是非常寬容的,他們會因為心意本身而滿足;另一方面,「嘲」其實變成了當下文化中很特殊的存在,它不是永遠的貶義。

例如「我媽問我有沒有穿秋褲」,反倒能帶來歡樂。所以不用過度擔心禮物選錯的問題。(更何況,平時也沒少給孩子買東西,他們有什麼好介意的!)

在選禮物的過程中可以稍加回憶對方平時提到的話題,還能促進了解。送禮物也沒有時間要求,例如出去旅行帶回來的伴手禮——只要用心,不是僅僅滿足形式而已,都可以幫助情感表達。

再補充一句,接受禮物同樣也是愛的語言。

愛的語言之四:服務的行動

沒有人喜歡被強迫做任何事,但幾乎所有人都有希望別人做的事。

有人可能會希望父母更「潮」,有的父母可能希望孩子能夠提早做好人生規劃;孩子希望父母別信那些騙人的公眾號,父母希望孩子在家不要總是「葛優躺」。

第一步,發掘對方可能存在的需要。你為他(們)完成,讓他(們)高興,來表達愛。

第二步,在批評中找線索。雖然批評讓人不舒服,但它們確實能提供最直接的暗示。例如母親責怪「那麼久才打一通電話」,意味着她想要更頻繁地交流。

第三步,調整語句呈現自己的觀點。雙方的需求肯定存在差距,甚至矛盾,和諧的關係並不等於一方永遠妥協。

在拒絕的時候,請不要用情緒類語言回答,類似「別囉嗦了」,或是「我白養你了」。先表達理解與傾聽,例如「我知道了」,然後過渡到自己的觀點,例如「但我能不能……」,才是有效的溝通。充分照顧到信息接收者的情緒才是愛的表現。

愛的語言之五:身體的接觸

我們早就知道,身體的接觸是溝通情感的一種方式。

在兒童發展方面,無數的研究下了這樣的結論:有人擁抱、有人輕吻的嬰孩,比那些長期沒人理會、沒能接受身體撫觸的嬰孩,在情緒發展上會來得健康。

《生活大爆炸》裡萊納德的母親一開始就是一個完全拒絕物理接觸的形象,但後來,她也終於勇敢地擁抱了自己的孩子——沒有人在這個擁抱里受傷,反而都得到了治癒。

但和圖中一樣,可能因為長時間沒有和父母有過身體接觸,初次嘗試會給雙方帶來不適應感。

請不要即刻放棄,也不必大驚小怪,試着將它看作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慢慢接受。不習慣是源於文化中的環節缺失,並不是這個行為本身的不良反應。

(對了,也請大家不要「突襲」,小編不能保證對方不會像螞蚱一樣彈開。)

臨走前,嚴老師對我說的最後一段話是這樣的

「這些表達本身只是一種方式、一種技巧。它的效果只有一條,就是幫助對方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感情、或者心情。這種情感的傳遞在溝通過程中非常有必要,因為千千萬萬次的溝通是組成一段感情、一段關係的牢固基礎。有效的表達可以避免誤解。避免了誤解,後面的爭執就不會產生。

「但是如果衝突已經出現,誰也說服不了對方,那麼只有一方能主動退一步,才有可能一起冷靜下來慢慢解開心結;即使情況特別糟糕,已經成了『冷戰』,主動的退讓、溝通或禮物或許能成為讓冰雪消融的第一縷陽光。

「這就是為什麼我之前說,你看似不走心的道歉卻是正確的行為。

「當下成年親子關係中很少有人擅長表達愛。針對你的問題,我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從我做起』,先自己改變,再影響他人。也許查普曼給出的建議仍然是不完備的,但已經足夠讓我們身體力行地去做出這種改變。」

從諮詢室走出來,我收到了媽媽的微信回復。她說,我理解你。

文 / 馬心馳 季雨來

圖 / 網絡

美編 / 王鈺祺

責編 / 馬心馳 周嘉珺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9-05 23:09:27

差一點就放棄了,幸好遇見你們,真的很感謝你們的幫助!

頭像
2024-01-13 02:01:32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