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選擇不糾結:避開2個誤區,做理性選擇

情感導師 6868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我們一生中會面臨無數的選擇,有的選擇,可以做到毫不猶豫;而有的選擇,會讓我們不知所措;因為有些選擇,會改變我們的命運。

也正因如此,大家對選擇都產生了恐懼,害怕一旦選錯,就影響了整個人生。

本文①②部分,從影響選擇的2個誤區:內外影響因素切入,帶大家「認識」以往做選擇時,踩過的坑;以及解決方案。

第③部分,有一個做理性選擇的方法。

面對選擇不糾結:避開2個誤區,做理性選擇

文章有點長,5000字左右;建議收藏,找個安靜的地方逐字逐句閱讀。

也許讀起來不輕鬆,但對你有用。現在,直接開始吧!

內在影響

獨立思考

既然是做選擇,那就要進行思考;而大家也常常標榜自己的選擇,是進行獨立思考後的選擇。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思考真的獨立了嗎?

今天,是個信息暴增,思考驟減的時代。面對疑難雜症,我們會先去網上搜索相關的信息,而網上提供的「援助」,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的獲得解決方案;

但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時我們的思考,是基於別人的觀點上進行的,而非自己的獨立思考。

假設網上的信息是錯誤的,而我們又沒有質疑過它是否可靠,那接下來的一系列「解決動作」就都錯了。

也許你會說,「既然這樣,那我們『質疑一下』不就可以了嗎」。

起初我也是這麼覺得的——這多簡單的事啊。

但是,往往越簡單的事,就越容易被我們忽略,以至於它不會被「擺上檯面」,而是在潛意識裡去迎合信息。

迎合的原因:

獲得諾貝爾獎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指出:我們的大腦有兩種運行系統,分別是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是在潛意識裡運行的,是一個相信「眼見為實」,並憑直覺做出快速決策的系統。

系統2則與其相反,是需要我們有意識的去調用它,才會啟動的系統。

系統2它比較慢,分析和解決問題都很理性;但是它很懶,像一個不願起床的賴床分子,經常把工作交給系統1去完成。

也正因為大腦系統中存在惰性,所以當大腦接收的外界信息,不與我們的認知發生衝突時,大腦就會走捷徑;本該由系統2處理的問題,被直覺型的系統1快速處理掉了。

因此,當我們接收到一個符合自己認知利益的觀點時,會下意識的去迎合,從而在別人的觀點上進行思考,而我們還以為自己在獨立思考。

破局:

解決這種思考惰性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帶着批判性思維去持續地質疑。

質疑沒什麼好說的,關鍵在「持續」這個動作。

我們都知道一直持續某種行為會養成習慣,但你知道為什麼嗎?

要知道,如果不能明白一個「事物」的底層運行機制,只是膚淺的認識到表面道理,那這個道理對我們來說,僅僅是道理這麼簡單;它促進不了我們發生改變,只會給我們增加「知行不合一」的負罪感。

要「持續」的原因:

大腦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網絡系統,這個網絡是由無數個腦細胞之間互相鏈接組成。

隨着年齡的增長,神經網絡會越來越少,一些沒「人」走過的路線會枯萎。

而一些經常受到外界刺激的細胞們,它們的鏈接會不斷增強;鏈接細胞與細胞之間的路線,會從原有的小胡同變成四車道。

鏈接路線越大,神經迴路就越強,反之則越弱。其中,最強的幾條神經迴路,決定了一個人日常的思維、感受和行為模式。

以至於同樣的信息,被不同的人接收,會得到不一樣的處理結果——原因就是每個人的神經迴路不一樣,處理方式也不一樣。

因此,要改變我們的思考習慣,就要刻意持續地進行鍛煉,去增強神經的迴路。

當我們在接收外界信息後,習慣性地去質疑:

這是真的嗎?論據是什麼?為什麼他要這樣說?他是站在什麼立場說的?

經過質疑後的信息,即使得出的結果確實如此,那也是經過我們獨立思考後的認同,而不是盲目的在別人的觀點上,進行思考與決策。

外在影響

環境在「幫」我們做選擇

我們從一個故事開始這段內容,現在想象你是故事裡的主人公:007。

今晚是個風和日麗的夜晚,你精心準備了燭光晚餐,等待着夢中情人來到別墅裡頭共同進餐。

這時手機鈴響起,你迫不及待地跑向沙發,接起了夢中情人的電話。手機信號突然不好,通話的聲音很模糊,於是你走了出門。

剛出門口,就見一輛越野車朝你沖了過來,車窗挺出三把槍,準備朝你開火。

等你反應過來,轉身想進屋裡,卻發現門鎖了。這時你怎麼辦?跑不跑?

「跑」,你扭頭撒腿就跑。

左拐……右拐……你跑進了一個巷子,已經沒得拐了;但巷尾陰深處有一扇門,你不知道裡面會有什麼。還沒等你想明白,汽車的轟鳴聲越來越近,請問你進不進?

「進」,你猛地闖了進去後,發現是個死胡同。

你焦急萬分,眼前除了地下一個蓋子,什麼都沒有。

接着你迅速打開了蓋子,一股暖流撲面而來,還伴隨着臭味。你一看,是個糞水及腰的糞坑,脫口就是一句「瑪德」。

語音剛落,「噔噔噔」的奔跑聲從門後傳來,請問,你跳還是不跳?

「跳」,蹭的一下你就跳了下去,並從下面輕輕地蓋好了蓋子。

隨後,你聽着上面混亂的聲音消失了,心從嗓子眼掉了下來,你鬆了一口氣。

此時的你,即慶幸活了下來,又抱怨兩人的燭光晚餐,變成了一人的糞圍盛宴。

好,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

現在假想一下,如果這事真的發生了,你會後悔跳進糞坑嗎?

我想應該不會。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不管你想不想,除了跳,沒有更好的選擇。

其實,我們生活中面臨的大大小小的選擇,就都像這個故事一樣——每次的選擇,都是基於當下所處環境的最優選擇;但不一定是自身的真心選擇。

也就是說,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受到當下環境的影響;這意味着,掌控我們人生的不是自己,而是環境;

它一直在引導着我們做選擇,人生的走向也由它支配;我們就像在大海上的一葉孤舟,隨波逐流……

今天某寶賺錢,做某寶;明天颳起了視頻風,就跟風走。

跟隨趨勢固然沒錯,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跟。這種不考慮自身優勢,盲目隨大流的人,並不會成為時代的鐮刀,反而會變成被收割的韭菜。

破局:

採用願景策略,從未來的視角往回看,而不是從當前出發看未來。

現在我們先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

我活着是為了什麼?

或者,我來到這世間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一個關於人生意義的問題,不同的人生觀有不同的答案,而這個答案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

這個問題不着急着回答,但請你一定要給自己一個答案。因為它會改變你一生的走向,讓你的選擇不再受環境的影響。

為什麼這麼說呢。

比如,我在製鞋廠工作,周邊環境都是鞋業;那我的發展路線就是:普工-主管-廠長,最理想的結果就是開一家鞋廠,自己當老闆。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不去當作家」,我會讓你別鬧;或者我和周圍的人說要當作家,他們會把我當傻子來看。

為什麼?

因為我們的視野是在已有認知內的,我們只會考慮身處環境範圍內的事物,而那些沒接觸過的,對我們來說都是不切實際的——這何嘗不是在被環境所影響,人生的可能性就這樣被局限到一個點上。

但如果,我們明白了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那我們就可以脫離環境的影響,從頂層設計人生。

設計的流程:

我的使命是什麼/我要創造什麼價值?

實現使命需要什麼身份/我要成為誰?

成為這個身份需要什麼能力/我要具備什麼?

現在我可以做什麼/怎麼開始?

當有了一個清晰且堅定的身份目標後,我們的視野看到的不再是:普工-主管-廠長;而是作家-寫作能力-持續地寫作。

這種從當下往前看,到從未來往回看的視角轉換,不僅會幫助我們獲得一條清晰的發展路線,還會讓我們的選擇不再受環境的影響。

因為當我們知道了未來要到哪時,面對選擇,考慮的不再是選擇項對當下身處環境的利與弊,而是關注它能否幫助我們完成自我實現。

如果一時半會回答不了人生意義的問題,那你可以從心出發,問問自己未來想要成為什麼人;

給自己設定一個三五年的願景規劃,並且量化到每一天該做什麼;期間你可以不斷地根據「變化」,去調整細節,只要大方向不偏離,你永遠是在「朝聖」的路上。

最後,借用生涯教練郭農的一段話,來結束這段內容。

「願你找到心中的『岡仁波齊』,未來的每一步都堅定、踏實,淡定地走在自己選擇的「朝聖」之路上。真正的朝聖,是在去遠方的路上,是回到自己心裡的家!」

做理性選擇

打分式決策

第①部分,影響選擇的內在因素;我們知道了大腦是存在惰性的,我們要避免在別人的觀點上進行思考與決策。

第②部分,影響選擇的外在因素;我們知道了選擇大多是環境在操控的。「從心出發,向心而行」的選擇,才是真正自己做出的選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無論是脫離別人的觀點進行獨立思考,還是脫離環境的束縛做選擇,都是主觀的。

這種靠主觀進行的選擇,也許是一個好的決定,但一定是個非理性選擇。

一個選擇要想做到理性,必須要有大量的外界信息來做分析與判斷,是絕對不能脫離環境,憑主觀臆斷的。

特別是一些重大的事情,一旦選錯了會後悔一輩子。例如工作機會、生活伴侶、投資項目等等對人生極具影響的選擇,這種選擇必須要做到理性。

那該如何做呢?

破局:

現在就以「生活伴侶」作為參考,用打分式的方法,在兩個難以抉擇的選擇對象中,挑選出「合適」的伴侶。

假設小美的追求者有張三和李四兩人,以下是兩人的條件:

張三,28歲,設計師,存款80萬,年收入15萬,身高170cm,長得帥,性格安靜;

李四,30歲,企業經理,存款30萬,年收入20萬,身高175cm,長得一般,性格有趣。

面對優秀的兩人,小美犯了難:想選張三吧,又感覺李四比較幽默;選李四吧,張三長得還挺迷人的。

面對這種情況,相信換誰都得糾結,「這該怎麼選?」

首先我們要明白,難選是因為總是拿雙方的優勢相比:張三的存款多,但李四的收入高;李四長得高,但張三長得帥……

當你陷入這種比對中,選誰都會不甘心;而導致這種困境的原因,是缺少一個衡量的標準。

所以我們要先設定一個標準,來衡量選擇項的好壞高低——就像1和2誰更大?都不需要思考就可以進行選擇。

因此,我們幫小美列出了一個[參考標準],並根據她的喜好,對各項標準進行權重分配。例如,小美認為:收入>存款,那分配權重的時候收入項就高點,存款項的權重就給低點。(見圖1)

圖1

有了這個擇偶參考標準,小美就可以對張三和李四進行衡量打分了。

在存款方面,張三有80萬,李四有30萬;而小美對伴侶的存款期望值是100萬,所以張三在存款項里得了80分,李四就只有30分。(見圖2)

圖2

經過衡量比對後,各項條件的評分都出來了,但是不能直接進行分數對比。

因為小美對每項條件的看重程度都不一樣,所以還要把[各項評分]×[權重占比],取最終得出的分數的總和,來進行對比。(見圖3)

圖3

最後得出:恭喜張三!以67.8分的總成績,贏得美人歸。

當然,上面這些都主要是外在條件,找對象也不能只看外在,感覺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增加參考的條件。

例如,把參考標準分為三大類:內在、外在和感覺。(見圖4)

圖4

並根據需求給內在、外在和感覺,設定[分類權重];

再把各分類下的參考標準,按100%的比例分配[各項權重];

接着將分類權重×各項權重,計算出各項參考標準的[真實權重];

然後用真實權重×各條件評分,得出的分數就是最終得分;最後取總和進行比對即可。(參考圖3)

這種打分式的方法,同樣可以用在投資、職位選擇等需要理性選擇的重大事情上。

好了,這段內容到這裡也結束了,下面我們來做一次總結。

我們從3個角度切入,談了影響選擇的兩個因素和一個做理性選擇的方法。

第1個影響選擇的因素,是我們的大腦思考習慣。

原因:大腦的惰性,會阻礙我們對信息是否可靠的判斷,從而影響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方案:保持「持續質疑」的動作,來調用和增強大腦的相關神經迴路,利用神經迴路的習慣性反應,解決大腦的惰性問題。

第2個影響選擇的因素,是外界環境。

(這個環境是指除了我們自身以外的一切人事物)

原因:在面臨選擇時,出於本能,會選擇符合當下身處環境利益的選項。

這種選擇並非不好,只是沒有一個方向,我們很容易被外界環境牽着鼻子走——就像007一樣,每次選擇都是最好的,但最終的結果卻不是自己想要的。

這種關注當下即時的回饋,而放棄長遠的利益;背後隱藏的是:人們總是高估一兩年內的發展,而低估積累十年後的變革。

方案:放棄跟隨,採用願景策略。

從心出發,想明白「我是誰」;再把視野拉到未來,從未來的視角往回看,規劃一條發展路線。

第3部分,我們說了做理性選擇的方法。

在重大的選擇中,不能僅憑內心做選擇,必須要參考外界信息。

可以先遵循自我,把內心注重的東西列出來(從心出發);再搜集外界信息做參考(持續地質疑、驗證信息),接着用打分式的方法衡量、比對選擇項的好壞高低,再做出選擇。

最後的話:

我們的今天,是過去所做選擇累積的結果,我們要為此負責,但不必後悔;因為每一次選擇,都有它的意義。

#選擇#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4-19 14:04:15

這個真的給我們很多幫助,特別是對愛情懵懂無知的年紀,可以讓我們有一個正確的方向

頭像
2024-04-06 02:04:41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頭像
2023-12-17 12:12:00

求助

頭像
2023-09-25 13:09:03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