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何時才是挽回的最好時機

情感導師 7605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不要用此刻的狼狽,去面對那個人,還試圖讓對方想起曾經的你。

——青玖情感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何時才是挽回的最好時機

一地雞毛的結局

如果將這世界上的分手做一下分類,那麼和平而體面的分手,必定是占少數的。畢竟那些表面上的寵辱不驚,其背後或許也藏着一顆破碎的心,以及一地的雞毛。

人們說,現在生活節奏太快,讓我們沒有時間好好認識,就投入愛情,也沒有時間讓我們舔舐傷口,就要面對分開。

生活就是如此實際而殘忍,不論我們是否承認。

做了那麼多年情感心理諮詢師,來到我面前的,大多都是遇到問題的感情。看慣了的也是人們分手後的糾結、痛苦與不肯放手。

所以,破裂的感情,就註定無法挽回嘛?

顯然並不是這樣的。人類記憶的長久,使得那些曾經的美好被深深的埋藏在腦海深處,並不會因為一段關係的破裂,而清空這段情感記憶的儲存。

因為存在,自然就有了被喚醒的可能。

但為何仍舊有人無法很好地挽回自己的感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把握住真正的挽回時機。

不論我們曾經經歷分手,又或是對別人說過分手,都有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

一方已經決絕的做出了決定,而另一方卻糾纏着不肯放手。於是,僅剩的一點溫存也在反覆的糾纏中,被衝動與怒火打破,從此兩人徹底斷聯。

甜蜜的感情就此化作滿地雞毛,不論對於哪一方,曾經的美好都被埋葬在了這厚厚的雞毛之下,再不見天日。

挽回不能趁熱打鐵

我們常說,在感情問題上,遭遇問題,儘快解決,才是面對問題正確的態度。但這個觀念,卻有一個例外情況。那就是,分手後的挽回,是不能趁熱打鐵,盲目激進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做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是心理學家A·盧琴斯根據實驗首次提出的,它的是在多種刺激出現的時候,我們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

這也就是說,在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新的認識會占據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被稱為「新穎效應」。

近因效應告訴我們,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印象受到最近一次接觸的影響很大。

如果放在交往中,我們自然希望自己每一點的進步,都被對方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從而不斷地提升對方對我們的印象。

但若是在面臨分手時,近因效應起到的就變成了反效果。我們每個人面對分手必然是感情上遭遇到了問題,而我們在分手時的樣子註定也不會是美好的。如果此時貿然糾纏,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加重對方對我們的壞印象,讓那些感情中的問題,變得更加的深刻。

因而對於分手後的挽回來說,分步計劃遠比趁熱打鐵有效。

重建美好

愛情是個自私的東西。我們享受愛情,憧憬愛情,永遠都不是為了付出,而是為了得到。我們期待着愛情帶給我們的甜蜜、幸福,需要一個人好好地愛我們、照顧我們。

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在一起是為了感受愛情的美好。那麼分手,最根本的原因自然就是,在一起已經無法感受到美好了。

所以,情感挽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美好重建的過程。

想要擁有一段美好的愛情,首先我們自己要是那個美好而幸福的人。

別人愛上我們,是因為我們身上的優點,而絕不可能是因為我們的頹廢沮喪,歇斯底里。

當我們面臨是分手時,第一件事不是去糾纏,而是用最快的時間調整自己。

人類是感情動物,面對感情沒有人能做到平靜如水。所以,我們需要給自己時間,來調整。調整自己的情緒,也調整自己的身體。

我們需要在調整中認真的詢問自己,分手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彼此之間有哪些問題?自己在這段感情中應該負哪些責任?如果還要在一起,可以從哪些方面着手解決問題?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問清楚自己,是否還愛Ta。

等一切都有了答案之後,我們就需要將那個曾經吸引對方,讓對方深愛的自己找回來。不論是外表的悉心打扮,還是舉止態度的調整,都要讓自己恢復到一個可以被再次深愛的狀態。

此時再去尋找接觸對方的機會,從那些對方感興趣的事情、話題入手,平靜的流露出自己的愛意。

如此溫和而美好的態度與氣氛,才會讓挽回的幾率有效提升,也會讓對方感受到,或許曾經分手的決定,不過是一時衝動,我們始終是那個美好的我們。

永遠不要丟掉愛情里的風度。

挽回,也要做得從容而有序。

#情感#

振奮效應:愛情可以使我們變得優秀嗎?

情感分析:男生不要隨便提分手(三)

從南風效應看,分手後如何讓感情回溫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3-13 05:03:18

我最近了解了一下,是我朋友給我推薦的,很靠譜,推薦大家情感有問題的可以嘗試一下

頭像
2023-12-17 22:12:20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頭像
2023-12-11 06:12:32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