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社交,內向成長者的制勝之道

情感導師 8270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隨着信息碎片化、智能化的進步,這個世界越來越喧囂了。

只要點開屏幕,就能看到各種面孔對你說:「在這個時代,你一定要學會在眾人面前銷售自己,要敢於表達、主動連接,要拉得下臉,要八面玲瓏廣交人脈,否則你會錯失各種人生機遇,活得默默無聞…」

無論是網絡平台還是現實世界,到處都充斥着這種套路,好像你不跟着做就會落伍一樣。

這讓很多人焦慮不已,特別是那些天生內向、不善言辭和表達的人,因為這些對他人顯得極為平常且輕鬆的事,換到自己身上就會變得異常難受和彆扭。

被動社交,內向成長者的制勝之道

為了不被時代淘汰,他們依然鼓足勇氣,衝進「擁擠的潮水中努力遊動」,美其名曰挑戰自己、突破自己。然而,這樣做似乎並不能真正緩解焦慮,因為同質化的內容實在太多了。

在眾人自我叫賣的時候,自己那點不夠自然和自信的聲音依然顯得默默無聞。

如何才能在焦慮的時代,找到內向成長者在社交生活中的制勝之道?

周嶺在《認知驅動》一書中指出:

「成長的根本是:創造價值、做成事情。從「習慣養成」到「技能培養」,從「對內輸入」到「對外輸出」,從成為「更好的人」到成為「更有價值的人」,這些刻意的轉變會讓我們走出焦慮的怪圈。」

學會用認知來驅動自己、更好地看清自己、破除某些認知上的藩籬,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對於人際關係中的社交難題,作者在書中也給出了答案。

事實上,我們根本無須在「主動社交」這條路上擠得頭破血流,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條通往成功的路。

比如與之相反的「被動社交」這條路就非常好走,它不僅暢通不擁擠、安靜不焦慮,而且還特別適合那些不擅長即時表達的內向成長者。

01、被動社交一一用作品替自己說話

作者在《認知驅動》一書的開端以李子柒為例詳細講述了被動社交的理念和成果。

李子柒從不在視頻中和觀眾對話,也不會為了討好觀眾而保持熱情,更不會在視頻的最後求大家點讚、關注和轉發,她只是專注於作品本身。

在視頻里盡情地演繹自己,甚至為了拍好一個視頻,她要經歷春夏秋冬一整年的準備,這種冷淡的風格卻讓她火遍全球,使她不僅獲得了可觀的財富,也收穫了獨一無二的個人影響力。

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她只用作品說話。

她的作品不僅精緻有特色、清新不浮躁,而且還有長遠價值,就算幾十年後再看,依然可以成為中國鄉村理想生活的代言。如今,她最不擔心的就是缺少外界的關注和聯繫,要操心的反而是對海量的合作請求進行篩選。

這就是所謂的「被動社交」—通過產出獨一無二的、具有長久價值的作品或產品來與這個世界保持連接。

如此,就算創作者自身不善言辭,也同樣可以讓自己產生強大的社交吸引力,因為他可以讓作品代替自己說話。

而有價值的作品,特別是精心打磨的作品所產生的影響力要遠遠超過個人在檯面上的高聲叫賣。

02、揚長避短——內向者更有創造優勢

《認知驅動》這本書中不僅有李子柒一樣的名人案例做解析,作者也提供了大量的科學理論和研究依據。

關於內向者的心理動機同樣有科學解釋。內向者不是愚笨不善言辭,也不是因心理作用而恐懼社交,而是生理上的影響;作者在書中詳細介紹了這一點。

科學研究證明,內向者與外向者在生理機能上有顯著的差別。

比如,內向者頭腦中的血液流動路線更長、更複雜,猶如很多蜿蜒的路徑,因為他們的血液聚集在離腦幹更遠的前額葉和布洛卡區—負責計劃、思考和語言處理的區域,而外向者頭腦中的血液聚集在離腦幹更近的負責感官印象和感知情緒的區域。

換句話說,內向者更傾向於使用理智腦與外界互動,而外向者更傾向於用本能腦和情緒腦與外界互動。

由於理智腦運行時非常緩慢且耗能,所以內向者與外界互動時往往反應遲鈍,且社交之後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才能恢復能量——這也是內向者通常不喜歡社交的原因。

而本能腦和情緒腦正好相反,它們與外界互動時反應快速且不容易疲憊,甚至還能從社交中獲得能量。

另外,內向者與外向者體內的神經遞質分泌也有所不同。

內向者體內的乙酰膽鹼分泌通常比較活躍,乙酰膽鹼是一種幫助集中精力、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記憶力的神經遞質,它會抑制我們的行為系統,讓我們安靜下來,以此來豐富我們的能量儲備。

而外向者體內的多巴胺分泌通常更加活躍,多巴胺是一種傳遞興奮、愉悅、開心的神經遞質,它會激活我們的行為系統,使人充滿精力。

因此,比起外向者,內向者更容易看到事物的全局,行為也更為審慎。

但由此帶來的副作用便是,他們在與人交往時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合適的措辭,也更容易感到疲憊。

所以,內向者的總體優勢體現在他們更加擅長與事物打交道,面對靜態事物時,他們更理性、更有創造力,也更加關注事物的根本——這可能也是很多內向者不太合群的原因之一,因為習慣關注根本的人會覺得普通的閒聊太膚淺、沒有意義,他們與人交流時不知道說什麼好。

綜上可知,內向成長者雖然在社交上不具優勢,但在創造上更具潛力,所以專注創造並用創造的價值來吸引外界與之連接,往往是他們更具優勢的人生賽道。

如果你了解以上知識,或許會主動揚長避短,切換到更適合自己的人生賽道上來。

03、人生的兩種驅動力—被動的痛苦和主動的喜悅

潛能大師托尼·羅賓斯說過,人的驅動力分為兩種:逃避痛苦和追逐快樂這也體現了我們大腦趨利避害的特性。所以我們要特別留意生活中的痛苦和喜悅,因為它們才是自我改變的底層驅動力。

《認知驅動》一書中,以《刻意學習》的作者 Scalers為例講述了驅動力的影響。

Scalers的可貴之處在於,他能在真正的痛苦還沒到來之前就運用未來視角對當前的狀態進行審視,從而讓自己提前感受到痛苦,並以此驅動自己。

可惜的是,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缺乏這種自我覺察的元認知能力,所以對生活中的痛苦和喜悅不夠敏感。

他們每天有吃有穿,也有事情做,但就是對自己的人生很迷茫;他們對眼下的生活不夠滿意,但似乎也能忍受;他們對未來的生活有嚮往,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總之,他們處於那種「不是特別痛苦,也不是特別喜悅」的中間狀態,前無壓力、後無推力,心裡想過更好的生活,但身體充滿惰性,於是成天在「想變好」和「想偷懶」之間拉鋸,無法主動做成一件事。

生活中的痛苦其實是我們寶貴的人生資源,它會鞭策我們去改變現狀,並給我們指出努力的方向。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非但不應該去抱怨它,反而應該去觀察它、放大它,甚至感謝它,因為一個缺少痛苦的人往往會碌碌無為。

當然,痛苦不是我們永遠的驅動力,也不應該是永遠的驅動力。

一個人如果只在痛苦的時候才知道改變,那他的人生一定是被動和低效的,但如果我們知道人生有兩種驅動力並有主動轉換的意識,就可以占據更多主動權。

我們藉助痛苦起步,但目的是遠離痛苦、奔向喜悅,比起被動的痛苦,人生更高級的驅動力是主動的喜悅。

一個聰明的成長者一定會提前布局,藉助已經擁有的無壓環境,積極探索新的人生目標,從內心出發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己在喜悅的激勵下繼續創造新的價值和成就。

否則,我們很可能慢慢回到喜悅和痛苦的中間地帶,然後再次陷入迷茫,直到重新跌入低谷、出現新的痛苦後才開始改變,周而復始。

人生百態各有千秋,無論我們是怎樣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擁有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啟發元認知,找到驅動力,探尋自己與世界的連接方式,就算是性格內向者也能運用被動社交作為制勝之道,在這個焦慮的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8-19 23:08:01

我最近了解了一下,是我朋友給我推薦的,很靠譜,推薦大家情感有問題的可以嘗試一下

頭像
2024-08-19 21:08:08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頭像
2024-08-17 04:08:58

求助

頭像
2024-04-28 05:04:00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