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策|專家:大力培養複合型醫科人才以應對公衛人才不足

情感導師 6665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編者按】

面對新冠疫情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異常艱巨的戰「疫」使命扛在了肩上。

當前,中國政府和人民正處於疫後復工復產復學、振興經濟生活恢復常態的關鍵階段。如何改革我國疾控體系、如何鼓勵人才進入公共衛生領域、如何加強公共衛生應急法治建設、如何服務好「六穩」「六保」工作大局,成為社會關心的熱門議題。澎湃新聞值全國兩會召開之際,開闢「疫後策」專欄,對疫後中國的各項工作的開展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下面的文章談及醫科人才培養相關問題。

疫後策|專家:大力培養複合型醫科人才以應對公衛人才不足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更多人開始轉向對後疫情時代的思考。醫科人才的培養問題是業界專家關注的焦點,也是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

「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暴露出我國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重大疫情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和高層次複合型人才短缺、知識儲備不足等短板,這與我國公共衛生教育體系構建密不可分。」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主任醫師劉玉村在《關於優化調整公共衛生學科結構和專業培養能力的提案》中指出。

對此,劉玉村建議,加強社會醫學和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及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專業的建設,拓展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專業,培養一批覆合型衛生管理人才,以及一批能調查、懂規律的現場流行病學專業技術骨幹。

劉玉村的觀點也是業內專家的共識。

疫情發生以來,多名專家、學者從醫科人才培養的角度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建設性意見。總的來說,專家們認為,針對當前公共衛生人才不足這一突出問題,後疫情時代應注重調整醫科人才培養結構,加強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培養一批高水平複合型人才,並從構建健康中國的角度出發構建全鏈條的公共健康人才培養體系。

醫科人才培養存在結構性不足問題

疫情之下,白衣執甲、逆行出征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但公共衛生人才數量不足、質量待提高,醫務人員公共衛生知識欠缺等問題也暴露了出來。

根據3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通報的數據,疫情早期,湖北省有超過3000名醫護人員被感染,其中40%為在醫院感染,60%是在社區,均為湖北當地的醫護人員,且大都是非傳染科的醫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國支援湖北的4萬名醫護人員沒有感染報告。

其中原因,可以從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此前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找到答案。肖海鵬在文中指出:在全球傳染病總體發病率下降的背景下,從事感染、重症、急診等專業的醫護人員數量少、缺口大,疫情來臨時,我們不得不依靠大量非上述專科背景的臨床醫護人員奔赴前線。他們普遍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傳染病防控和危急重症救治培訓,加之早期防護物資缺乏,這使他們在疫情防控過程中被感染的風險增加。

此外,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此前撰文指出了醫科人才培養中的另一問題。

「在此次疫情發生早期,臨床醫生從個案診治中已經隱約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及人傳人的可能性,但沒有一支專業高效的公共衛生隊伍能夠及時在第一時間深入現場,進行細緻、縝密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及時確診問題。」詹啟敏在文中寫道,這與醫療系統和公共衛生系統人才培養相互獨立有關,而這種相互獨立關係不利於重大疫情中防控、治療和科研的緊密結合。

詹啟敏還指出,目前我國醫藥衛生人才培養重心和政府投入總體上仍存在「重醫療、輕預防」的問題,有待完成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

公共衛生人才培養之困與解決對策

相較於「從事感染、重症、急診等專業的醫護人員數量少、缺口大」這一普遍性問題,由醫療系統和公共衛生系統人才培養相互獨立帶來的問題更值得關注。

因傳染病的突發性特點,我國疾病防控體系在無疫情時會長時間處於一種「待命」狀態。相應的,公共衛生人員存在待遇普遍不高、職稱晉升較困難、成就感和社會地位較低等問題。這種境況繼而導致公共衛生專業吸引力較低,生源質量水平較低,學生畢業後轉行人數比例較高,人才流失嚴重的問題。

又由於我國多數醫學院校公衛人才與醫療人才的培養相對獨立,所以臨床醫學背景學生參與公共衛生實踐的機會很少,公衛知識和技能薄弱。

因此,一旦遇到疫情就必須面對公衛人才不足,而人數眾多的醫療人才卻缺乏公共衛生知識的困局。

對此,多名業內專家提到了同一個解決方案——推動多學科融合發展,培養複合型人才。

詹啟敏認為,現有公共衛生學院的課程設置應做調整,特別是綜合型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可藉助政治、社會、經濟、公共管理、大數據等多學科交叉的優勢,重視應急防疫方面的人才培養和雙學位教育,快速培養一批既懂得公共衛生,又懂得系統防疫、應急響應的人才隊伍。

中南大學副校長陳翔也認為,應重視所有醫學生公共衛生知識的學習,培養防治結合型的臨床醫學人才。同時,鼓勵醫學與生命科學、人工智能、人文科學等學科深度交叉和有效融合,大力度推進多學科背景的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開展醫師科學家改革培養試點。

類似的,肖海鵬提出了「醫學+X」概念,他認為,要強化醫學人才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重視培育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的複合型領軍人才、臨床醫學+基礎醫學(MD+PhD)的醫學科學家、以及「醫學+X」創新拔尖人才。

後疫情時代對醫科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

後疫情時代,醫科人才的培養要回歸到服務健康中國的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的健康生活的追求。

多名專家提到,未來醫科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優化生源、重視公共衛生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同時要更加重視醫科人才繼續教育。

詹啟敏認為,未來醫科人才培養要完成以治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他建議構建以大健康為中心、覆蓋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全鏈條的公共健康人才培養體系。

在基本原則方面,詹啟敏認為,院校教育的本科生應強調「核心能力」,學術學位研究生應強調「創新能力」,專業學位研究生和繼續教育應強調「崗位勝任力」。在畢業後教育階段可建立公共衛生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納入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體系統一管理。

後疫情時代,人們希望病有所醫,更希望能將疾病扼殺於搖籃,因此也將對醫科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

對此,詹啟敏表示,我國可參考推動臨床醫生的MPH教育,「早期發現慢性病徵兆,及早告知患者並控制進展,可避免後期連鎖反應式的個體損失。國外主要通過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之前的一年公共衛生碩士(MPH)教育,培養身處人群接觸第一線的臨床醫生具備相應的公共衛生知識和處理能力。」

陳翔則提到,為適應醫學由「以治療為中心」向「以促進健康為中心」的轉變,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臨床實踐能力,還要加強他們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疫情防控策略與措施的學習,對傳染病相關法律法規、傳染病防控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對院內感染防護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包括對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的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加強醫科人才培養的工作已經被提上日程。

今年2月,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透露,今年研究生招生規模同比增加18.9萬。研究生計劃增量,將重點投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專業,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

此外,一些人才培養單位也順應時代要求作出相應調整。5月4日,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邱水平在「疫情重襲後的全球治理」理論研討會上表示,北大正在抓緊籌備成立「北京大學公眾健康與重大疫情防控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希望凝聚多學科力量,研究和思考影響人類未來健康和福祉的重大問題。首都醫科大學則在5月20日正式成立了臨床流行病學與臨床試驗學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5-11 03:05:56

寫的東西感觸很深,對情感上幫助很大

頭像
2024-05-10 00:05:09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頭像
2023-12-13 01:12:36

求助

頭像
2023-11-28 03:11:15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