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戰爭:微眾銀行的1800天

情感導師 6851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進化戰爭:微眾銀行的1800天

文 | 史中

大家準備好了沒?一二三,一起按!

站在七八十號同事中間,馬智濤如樂隊指揮般伸出雙手,優雅地揮下去,臉上洋溢着幸福。

進化戰爭:微眾銀行的1800天

大家生無可戀地看着自己的「頑童」老闆,同時按下了手中的按鍵。

這群人不是在做什麼宗教儀軌,他們其實是在檢測一個神秘系統的穩定性。。。因為時間實在緊迫,自動壓力測試工具還沒準備好,老司機馬智濤急中生智想出了這種「人肉測試」 的騷操作。

從那一刻開始,五年時間像野馬狂奔,故事如升騰的煙花猛然閃耀,照亮了那些孩子的面孔。

當年手動測試的那些神秘代碼,日後又經過了1億人的千錘百鍊,如今成為了國內最大的民營銀行——微眾銀行——的核心系統。

而馬智濤坐在我面前,依然笑得像個風中的孩子。

一群「技術信徒」兼「未來預言家」,如何用了五年時間蓋起了一座離經叛道的「分布式」銀行?科幻電影中才有的「分布式商業」,真的會降臨人間嗎?

我比世間所有人都更想知道答案。

馬智濤

(一)「離經叛道」的銀行

2014年一天晚上,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一間會議室,五個人圍坐。

夜色沉沉,馬智濤攥着簽字筆,心無旁騖地在草稿紙上畫一張圖。大家安靜地看着。末了,馬智濤把紙推向大伙兒,說,這就是我想象中的「微眾銀行」底層總架構。

當時的手繪架構圖

恕我直言,這個圖很「怪異」,甚至可以說離經叛道。因為它完全相反於當時所有銀行使用的「集中式架構」,而是一個「分布式架構」。

剛才遇到了兩個生詞。這裡中哥稍微解釋一下。

銀行開門接客,會對賬戶、數據進行頻繁的讀寫和計算。這理應需要一套高性能的計算存儲系統。集中式架構就是把存儲和計算能力都集中在一台超級計算機上,像一個巨大的航空母艦,甲板上塞滿了了各種武器,火力超強;分布式架構就不同了,是用很多小服務器組成存儲和計算集群,像一群護衛艦,各自擁有艦載武器,編製成一個很能打的戰鬥軍團。

簡單理解:如果經典銀行的集中架構是一個「諸葛亮」,那麼「分布式架構」就是一堆「臭皮匠」。

你可能會說,等等,這可是要開一家銀行耶,怎麼搞得跟開飯店似的放飛自我。。。這幫人為啥好好的諸葛亮不用,非要特立獨行地重新研究一群臭皮匠呢??

故事還要從一頓午餐說起。

兩個月前,還在順豐集團任職的馬智濤在一次飯局中偶然碰到了老同事顧敏。席間,顧敏跟馬智濤介紹了一個能夠「創造歷史」的神秘計劃,並且有意邀請馬智濤「入伙」。

說到歷史,我們不妨把鏡頭拉遠。

那一年,新中國金融史正在經歷一次煙塵飛揚的巨大轉折。什麼轉折呢?多年以來,銀行都要「官營」(國有資本參與),不過,鑑於發展形勢的變化,國家正在籌備第一批「民營銀行」。

而顧敏,正是第一批民營銀行中的第一個——「微眾銀行」——的籌備組負責人。

這是前幾家民營銀行的獲批時間

你可能會追問,街頭有那麼多工農中建交的國有銀行,巷尾還有那麼多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還要「民營銀行」幹啥呢?

其實,民營銀行會從經濟、政治、民生各個方面影響每個人,篇幅有限,中哥只從技術角度來說。

你還記得剛才我們把傳統銀行的「集中式架構」比作諸葛亮吧?其實,諸葛亮並不完美。

1)這個諸葛亮太遠。

如果把「集中式架構」像樂高積木一樣拆開,你會發現它是由「IOE」拼成的。所謂 IOE,是指美國的 IBM、Oracle、EMC 三家公司。他們分別在「小型計算機」「數據庫」「高性能存儲」三個領域處於國際壟斷地位。而這三個技術,恰恰是銀行系統不可或缺的「氧氣」。IOE 話里話外都瘋狂暗示銀行,「你可以不買我們的產品,但你要為後果負全部責任」。

而且,這些系統是個「黑盒子」,中國人不會修。遠在美國的服務商,也並不能在系統出問題的下一秒就火速趕到。於是,「自主可控」四個字逐漸浮出水面。

2)這個諸葛亮太貴。

IOE 的產品個個光澤動人,人見人愛。它的問題不是貴,是讓人死去活來的那種「血貴」。銀行為 IOE 核心系統所花的費用,占據了總成本的很大一部分。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為了收回成本,銀行必須多做高利潤率的大生意。而利潤率比較低的「普惠金融」,就很少有人敢做了。

而目前國家的發展,最需要的恰恰是「普惠金融」。

IBM 小型機

事實上,這兩個問題正在瘋狂迫近,從「遠慮」變成「近憂」,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探索新路。而新建的民營銀行沒有固有的 IOE 「包袱」,對於新技術又很敏感,簡直是不二人選。(國家批准騰訊作為微眾銀行的股東,想必也正有技術方面的考量。)

回到顧敏和馬智濤的午餐。

顧敏向前探了探身子,問馬智濤:「我想請你來,從零開始用新技術做一套銀行的核心系統,我們用它來做普惠金融,一起改變歷史,你有沒有興趣?」

馬智濤當時就如電流穿過身體,說到「新技術」,他腦海里瞬間閃過了自己夢了好幾年的「分布式架構」。前幾年,他離開平安科技加入順豐集團,很大的原因也是傳統金融架構阻力太大,沒辦法推進技術改革。眼前的機會,莫不是上天的眷顧?

他趕快答應了這個邀請,隨即去平安尋找合作了多年的夥伴們。當年有好多「改革派」的同事,由於客觀條件限制,壯志難酬。於是,這次香格里拉會議室里,都是相識十年的老夥計。馬智濤的英文名字叫做 Henry,所以老朋友都這樣稱呼他。

Henry 手繪的「分布式架構圖」,也正是他們心中積聚已久的藍圖。

煙霧繚繞的彼岸,有一方心心念念的蓬萊仙境。

(二)「保守主義」的銀行

險峰總是伴隨陡崖。

銀行在古代叫做票號,最初就是生意人存錢取錢的地方,對國家來說是個可有可無的「寵物」。時至今日,可換了天地。今天的銀行負責把資本的血液輸送到每個細胞(企業和個人),就像「心臟」一樣,需要精準地律動,哪怕「罷工」一秒鐘,各個器官都會「缺血」,這絕非兒戲。

用一個從來沒有人用過的材料來構建這顆心臟,一旦成功,微眾銀行將開創歷史;一旦出問題,那麼千古罪人也是自己。

對於這個後果,馬智濤心裡如冬天的湖水一般清晰。

從天空俯瞰,微眾銀行的技術人員大概可以分為兩撥:一撥是來自傳統銀行的技術人,他們更熟悉傳統金融架構和風險控制;一撥是主要來自微眾銀行股東騰訊的互聯網技術大牛,他們對「分布式架構」門兒清。

就像一輛馬車,如果互聯網技術人拉動的力量過大,當然架構更靈活,但會更多犧牲金融的安全性;如果金融技術人拉動的力量過大,當然更穩妥,但很有可能讓架構的成本超標。

左邊是成本的懸崖深谷,右邊是安全的萬丈深淵。老司機必須全神貫注地拉緊韁繩,偏一點都不行。

微眾銀行科技團隊早期全家福

拍攝於2015年4月

「怎樣才能既採用分布式架構,又把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呢?」躺在床上,馬智濤可是翻來覆去睡不着。

人人都去銀行存過錢,你知道傳統銀行會在不同城市設置「分行」,除了方便用戶,其實它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風險隔離」。如果一個分行的系統發生了故障,那麼影響的只是這一個分行的用戶,就像四堵銅牆鐵壁擋住了炸彈爆破的威力。

分行

作為民營銀行,微眾銀行根本沒有線下網點,其實不用設立分行。但馬智濤多年的金融直覺告訴自己,「分行」一定要設,只不過,這個分行不是由鋼筋混凝土組成,而是由硬盤、內存、集成電路組成的「虛擬分行」。

他專門囑咐同學們:給每個虛擬分行單獨分配一個機櫃。

虛擬分行

Henry,那個,我們其實不用把這些「虛擬分行」真的放在不同的機櫃裡,在軟件里把他們分成邏輯上的「虛擬分行」就行啦!就像把硬盤分區那樣。

有同事以為馬智濤對技術不夠了解,善意提醒道。

Henry 笑笑,解釋說:「其實我知道,那樣對於資源的利用率最大,也最靈活。那確實是我們的目標。但在最初的一年裡,誰都不知道會遇到什麼問題,只有這樣『真·物理隔離』才能保證一秒鐘之內就定位出問題出在哪台機器上。」

於是,當時在微眾銀行的數據中心,六十多個機櫃,真的是每個機櫃裡面裝了一家分行,就像一個個小山頭,涇渭分明,蔚為壯觀。當然,這事兒用戶不用操心,新來一位用戶,系統就會像學校分班一樣,自動給他安排進一個虛擬分行。

「分布式架構」確實大大降低了成本,但也引入了一個新的大問題——服務器之間的數據交換非常頻繁,需要很多套高可靠又高性能的「消息總線」設備。而市面上最好的「消息總線」,偏偏又來自一家外國設備廠商。

本來大伙兒雄心壯志,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出自主可控的銀行核心,但現在又有繞不過去的瓶頸,心裡別提多難受了。

時間如沙墜落,微眾銀行開業倒計時,技術團隊必須馬上拿出方案。

有同事跟馬智濤主動請纓:我帶幾個兄弟來緊急研發一套總線。我就不信我們中國人做不出來高性能總線!

馬智濤想了又想,還是攔住了同學們:「我明白大家的心意,但這個時間我們不能搶。我的意見是先買國外的設備,但這絕對不意味着我們要用它一輩子。我們要同時啟動替代方案的開發,爭取早一天把它們再換下來!」

就這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馬智濤像駕駛 F1 賽車一樣,一腳踩着油門,一腳踩着剎車,有些地方拼命節省成本,有些地方又不計成本,誠惶誠恐地帶着同學們一鍬一鍬地夯土,一磚一瓦地砌牆,一根鋼筋一根鋼筋地檢驗,萬丈高樓層層堆壘。

(三)「國產化」的使命

2015年,微眾銀行正式營業 。

那個春天,還擠在臨時的辦公樓里「創業維艱」的微眾銀行同學們,迎來了一位重要的客人——李克強總理視察微眾銀行。

那次視察中,總理親手按下了按鈕,遠在四川的貨車司機徐軍獲得了3.5萬元的無抵押小額貸款。那是微眾銀行執行的第一筆貸款,也是中國民營銀行的第一筆貸款業務。

馬智濤和同學們心潮澎湃,這意味着歷史上第一個採用新技術的民營銀行順利連通了中國人民銀行。從此,中國銀行業的軀體,流淌着一股國產技術的血液,它將成為一粒種子,在後來者心中生根發芽。

然而,對微眾銀行技術能力的馬拉松式考驗才剛剛開始。

如果把傳統銀行的業務比作迫擊炮,一炮砸出一個坑,那麼微眾銀行的業務就是微型衝鋒鎗——把很多小額資金借給個人和小微企業,單筆交易不大,但是數量非常密集。可以想見,這套底層的分布式架構將會被數據來回摩擦,摩擦,在這光滑的地上,摩擦。

然而該來的總會來。

2015年5月,微眾銀行的主力貸款業務——「微粒貸」——正式上線測試。

貸款科技負責人江旻坐在座位上,按下了貸款按鈕。他成為了繼卡車司機徐軍之後,第二個拿到微眾銀行貸款的人。當時馬智濤就站在他身後,激動地看着這一切發生,手裡緊緊握着一個保溫杯。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里泡枸杞。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馬智濤和同事們等了很久,等到他們都已經不那麼年輕了。

2015年5月15日,微粒貸接入手機QQ;2015年8月,微眾銀行獨立 App 上線;2015年9月,微信用戶看到了微粒貸的申請入口,當年底,微眾銀行的用戶很快衝到100萬人。

2015年8月15日,微眾銀行獨立 App 上線那天,也被定為微眾銀行「分布式架構」的正式投產日。

很巧,那天是星期六,也正好是技術部門的同事李凌舉辦婚禮的日子。過去的一年時間,李凌由於加班過於頻繁,被女票「嚴刑拷打」。她甚至氣哼哼地說:什麼「微眾銀行」,八成是編出來騙人的。。。。

結婚當天,李凌邀請了一眾同事,還專門把領導馬智濤推到台上。馬智濤拿着話筒,對大家說:「我證明,前一段日子,李凌同學雖然經常不回家, 但確實是在幹活。至於微眾銀行,確有其『行』,大家可以掏出手機,跟我一起下載 App 。」

中哥也是微眾銀行App的用戶

敢賬戶截圖的那種

沒有技術生來完美。最初的一年裡,年輕的分布式架構確實會出現小毛病。但是由於金融級的冗餘設計,用戶並無感知。而且由於虛擬分行的,即使出問題也會被限定在小範圍內。隨着小問題被排查修復,一個銀光閃閃的分布式銀行核心架構出現在所有人面前。

終於,到了馬智濤和團隊兌現之前「小承諾」的時候了。

運行了一年,同學們確信對這套分布式架構了如指掌,說夢話都能背出技術指標,閉着眼睛都能庖丁解牛。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馬智濤終於下令把獨立在不同機櫃裡的「虛擬分行」打散。

不過,打散絕非易事——這個銀行系統正在運轉中,他們發現,自己相當於給一顆跳動的心臟做手術。

但承諾就是承諾,當初的臥薪嘗膽的保守不就是為了快意恩仇的未來麼?牆,是一定要拆的。為此,同學們開發了很多輔助工具,就像拆除炸彈引信那樣,小心翼翼地抽掉「虛擬分行」之間的物理壁壘。

到了2016年,所有的虛擬分行已經完全被打散在各個服務器上。一切仍然如絲般順滑。

同學們長出一口氣,不過他們連半天都沒歇,就要去兌現另一個諾言了。

隨着微眾銀行業務的擴張,服務器越加越多,對於國外那家公司的「消息總線」設備需求量越來越大,一年多時間,微眾已經成為了那家廠商全球最大的客戶之一。

外國公司感覺天上掉餡餅,高興得鼻涕泡都出來了。根據他們的經驗,自家的「消息總線」做得非常好,這就像心臟起搏器一樣,用了就不可能戒掉。「這麼大的採購量,將來我們盆滿缽滿衣食無憂呀。」

沒想到,就在2017年,對方拿着年度銷售計劃找到微眾時,微眾銀行的童鞋們說,對不起,我們自研技術已經替代了你的產品,後面可能沒辦法再合作了呢。。。

原來,馬智濤和技術同學已經花了一年時間,悄悄為這顆心臟更換了所有「血管」(消息總線),國外廠商的昂貴設備,僅僅服役一年多,就被拆下來放進了庫房。

最後一個國外產品退役時,頑皮的 Henry 專門組織同學們開了一個慶祝會,他們還印了T恤,上面寫着:「Bye-bye」 。

這是當時的合影

這一刻,微眾銀行的國產分布式核心架構徹底告別了對於國外廠商的依賴。這讓人開心,也讓人緊張。

以往銀行系統出了小故障,攻城獅們還可以埋怨「老外的系統咱控制不了」。而從今天起,手握純國產技術,興、衰、榮、辱,可全都壓在這群中國技術宅身上了。

(四)成本,成本,還是成本

2015年,微眾銀行的客戶達到了100萬。這對於分布式金融系統的承載力來說,是個不小的數字。但對於銀行業務來說,100萬用戶其實並不多。

這並不是沒有原因。

就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被虎爸虎媽攆到山上拉練。第一批民營銀行,無論從國家政策,還是銀行自身探索業務,都走得非常非常謹慎。

而歲月靜好的吃瓜群眾很難體會到這些從業者的負重前行。他們一開始對民營銀行的心理預期特別高,以為從微眾銀行可以拿到超高利息的理財產品,可以貸到很大的款項,但是漸漸發現它畢竟只是一家銀行時,失望的情緒油然而生。

這些情緒,甚至漸漸感染到微眾銀行內部。人性本來如此,住慣了天堂,即使回到人間,都感覺像地獄一樣冰冷。

2015年,微眾銀行錄得5.8億的虧損。

有些同學心思開始活動了。

一方面,根據以往在互聯網行業的經驗,一個產品半年都做不起來,就該另謀出路了。而另一方面,微眾銀行國產首個「分布式架構」的光鮮履歷,讓很多技術同學離開微眾之後馬上可以成為互金創業公司的 CTO,這個誘惑可以用「真香」來形容。

於是,不斷有辭職信遞到馬智濤面前。

當時知乎上的一個回答,代表了一些同學的想法。

馬智濤無比認真地挽留每一個人,因為他很清楚,微眾銀行最艱難的時候就是當下。而現在當務之急,恰恰是沉住氣把技術底層做紮實,一分一厘地降低每一筆交易的 IT 開銷,準備迎接席捲而來的萬億用戶。

馬智濤的判斷,並非是毫無來由的樂觀。

和互聯網不同,銀行業其實是個特殊的行業。

用微信說一句話,和用QQ說一句話,用戶的感受是有不小差別的。所以微信用戶不會輕易成為QQ用戶。但是,在同等安全性的前提下,把錢存在A銀行收到的一塊錢利息,和把錢存在 B 銀行收到的一塊錢利息,對於用戶來說是完全一樣的。無論是存款還是貸款,我從A銀行出門左轉分分鐘就能成為B銀行的客戶。

這種情況下,銀行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兩個重要指標的競爭:安全、成本。

由於銀保監會對於銀行的安全性有統一要求,大家做得都不差,所以競爭的指標只剩下一個——成本。

成本有多重要,不妨舉個栗子:

有一類貸款生意,每筆賺100塊,但是我的成本就是100塊。那這個生意我做不做?我肯定不做。因為做多少都不會有一分錢利潤。但是,同樣是這個100塊的生意,我的成本降低到了99塊,我做不做?不僅做,而且有多少做多少。最好有1億個這樣的生意一起做,那我就賺了1億的利潤。

你看,每單差一塊錢,結果總體差出了一個「小目標」。

中哥特別喜歡用大海和礁石作比喻。

銀行的成本就像大海的海面。而每個人(或企業)就像一個個礁石。一家銀行的海平面在標準的位置上,可能露出來的礁石只有100塊;如果它的海平面降1米,可能露出來的礁石就有10000塊;如果海平面降2米,也許你就會發現一塊大陸抬升出海面。

馬智濤之所以在微眾只有100萬用戶的時候,還在一門心思地拼命為銀行降低 IT 成本,就是因為他知道,水面之下一米,就有一塊「普惠金融」的巨大大陸。哥倫布已經遙望美洲,這個時候,決不允許功敗垂成!

正如股票一樣,有人在最低點賣掉,有人在最低點抄底。2015年的微眾銀行,有人走,也有人來。

老騰訊技術人范瑞彬就是這個時候加入微眾銀行的。

馬智濤交給他們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區塊鏈。

你可能會吐槽,怎麼老司機的彎拐得這麼猝不及防?上一秒還說要降低銀行成本,下一秒就要發行虛擬幣了割韭菜嗎??

別急,這個質疑可真是冤枉他們了。

微眾銀行區塊鏈負責人

范瑞彬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幣確實採用了區塊鏈技術,但是,虛擬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應用形式,這種技術完全可以不用在發幣上。事實上,從2015年開始,微眾銀行區塊鏈負責人范瑞彬就跟團隊商量,定下了「不發幣」的鐵律,把區塊鏈技術的目標鎖定在「降低成本」上。

區塊鏈,究竟怎麼降低成本呢?

(五)區塊鏈和世界的「摩擦力」

早在微粒貸剛剛上線的時候,馬智濤的直覺就告訴自己,這裡面似乎有技術騰挪的空間。

微粒貸貸出去的錢,並不純粹是微眾銀行的自有資金,背後其實有兩三家銀行在一起貢獻力量。簡單說,在一些貸款中,微眾貢獻了「流量入口」和「風控能力」,而其他銀行貢獻了「資金」。

好,問題來了,合作貸款的盈利,幾家銀行要怎麼分?

你可能會說:「簡單呀,銀行之間提前商量好分成比例,然後二一添作五,凱撒的歸凱撒,李逵的歸李逵就好了。」

沒錯,但細節里有魔鬼。為了分清利潤,每一筆進出賬,銀行之間都需要進行「對賬」操作。而這個對賬是需要耗費人力和算力成本的。

了解區塊鏈的童鞋會知道,區塊鏈的本質就是一個分布式的大賬本,賬本嘛,當然可以解決「對賬」的問題。

為了防止有些淺友仍然不太明白區塊鏈的工作原理,這裡中哥再簡單科普一下:

假設中哥欠幺哥1塊錢,說年底還。幺哥怕中哥賴賬,請來100位淺友,每個人都在小本本上記下:「中哥欠幺哥100塊錢」。到年底只要把100個淺友的記錄找來看就行。甚至,當時有人沒聽清記錯了賬都沒關係,只要其中超過半數的人都記對了這筆賬,中哥就沒辦法抵賴。中哥如果實在想抵賴,必須得找到100個淺友中的至少51人,然後賄賂他們,讓他們偷偷在賬本上作假。但是為了黑掉幺哥的100塊錢,我又得找到這麼多淺友,還得說服這些正直的人兒作假,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成本,所以造假在邏輯上就很難成立。

ok,區塊鏈的道理講完了。

你看,化學反應產生了:利用區塊鏈的記賬機制,大家都相信不會有人作假,於是也就少了很多扯皮的可能性。這就大大降低了社會協作的成本,用厲害一點的詞——這降低了社會的「摩擦力」。(中哥在另一篇文章《微眾銀行夢見區塊鏈》中,就詳細講過這個問題,牆裂建議你複習。)

要知道,不僅僅是微粒貸,世界上很多商業合作都包含「對賬」這個環節。如果搞出一個成熟的區塊鏈底層技術,不僅微眾銀行自己可以用來降低成本,還可以幫助其他行業降低他們的成本啊!

馬智濤想着想着,發現一切都對了。

不過,宏圖千般好,實現靠躬行。

從2016年初開始,范瑞彬就帶領區塊鏈團隊找到合作的銀行,一起嘗試用區塊鏈技術先「小試牛刀」——做出一個「對賬系統」。

平胸而論,區塊鏈技術並不難,但別忘了,銀行還有「安全」這條紅線——要把區塊鏈做成具有金融級安全性的產品,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這需要做很多額外的安全設計。

為了保證絕對安全,微眾的技術宅們學會了老闆馬智濤那一招——把區塊鏈節點服務器和銀行服務器做了物理隔離。

2016年8月,微眾銀行和上海華瑞銀行的「機構間對賬平台」終於推出。原來對賬結果需要兩天後才能確認,現在實時就可以確認,既精確又省時間又省人力。

不過,畢竟是新技術,不管是微眾銀行還是華瑞銀行,對於區塊鏈的可靠性還有點疑慮,為了穩妥起見,他們決定把「久經考驗」的傳統的對賬方式和「萌新」區塊鏈對賬同時運行。

開始一切順利。

突然有一天,兩邊銀行的技術同學同時發現,兩套賬本不一樣。。。

就像你只有一塊表,你永遠知道時間,但你有兩塊表時,你就不知道該相信誰了。區塊鏈技術果然出問題了麼?這可愁懷了產品負責人蘇小康。

眼看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下一天的對賬節點又臨近了,蘇小康和技術同學恨不得一筆筆賬目仔細排查。他們突然發現,問題出在了零點零分零秒的那幾筆賬上。傳統的對賬系統把發生在零點的幾筆賬切分到了上一天,而區塊鏈系統卻把它劃歸到了下一天。

調整了一下參數,賬目瞬間一致。大家擦擦額頭上的冷汗,虛驚一場。到2019年為止,這條區塊鏈已經記錄了超過7000萬筆的對賬信息,沒有一條錯漏。

這倒不是什麼奇蹟,「不出錯」是區塊鏈應該做的。

(六)有一種科幻叫「分布式商業」

你可能感覺到了,區塊鏈的奧義在於處理機構之間的協作問題上。它有點像微信,用的人越多越有價值——只有一個人用,自己和自己說話那是神經病;用的人多了,就會形成生態,大家都能得到方便。

於是,推廣區塊鏈技術,其實成為了和研究區塊鏈技術同等重要的任務。

就在區塊鏈對賬系統緊張研發的時候,馬智濤也奔走在各個金融機構之間,他發現很多銀行和金融機構都對這類技術有需求,於是,微眾銀行聯合了二十多家機構成立了「金鍊盟」,大家一起來使用區塊鏈技術。

看大家這麼踴躍,2017年,金鍊盟乾脆把金融級區塊鏈技術開源,這就是大名鼎鼎的 FISCO BCOS。人人都可以應用這項技術,降低信息溝通時候的人工和計算成本。

關鍵在於:不用交一分錢。

FISCO BCOS

很快,FISCO BCOS 被各行各業下載來用。微眾銀行的技術同學很快發現,在金融之外的一些領域,人們對區塊鏈的熱情似乎更高。。。

舉兩個例子:

廣州仲裁委利用 FISCO BCOS 把證據存放到區塊鏈上,由於區塊鏈技術具有不可被篡改性,可以直接依據區塊鏈上的證據進行仲裁。實際上,2018年3月,廣州仲裁委已經做出了全國第一份基於區塊鏈證據的裁決書。人民網利用 FISCO BCOS 把版權信息存放在區塊鏈上,一個作品的版權屬於誰,一目了然,誰都可以查詢。在轉載或者引用的過程中,系統會根據區塊鏈上的數據自動計算授權費用。

當然,從理論上來說,區塊鏈技術還能支持一些更騷的操作。

例如,一篇文章的版權原本屬於中哥一個人,但是我可以通過區塊鏈把這篇文章的版權切成50個碎塊,賣給50位淺友們持有。那麼,假如這篇文章被轉載了一次,獲得25塊收入,50位淺友就會根據區塊鏈上的協議自動分享這筆費用,每人5毛錢。

例如,一個商場的地下車庫可以和商場裡某個餐廳合作。我開車進車庫,看到入口處顯示這家餐廳的廣告,假設過了一會兒我真的去了這家餐廳吃飯,那麼餐廳就要付給車庫5塊錢廣告費。假如把這個協議寫在了區塊鏈里,那麼車庫就可以增加一點「外快」。

仔細想想,在如今的世界裡,剛才說的這兩件事都很難實現:給50個人每人分5毛錢,總共只有25塊,一般的記賬系統配備一個客服人員,成本肯定遠遠超標;同樣,車庫和餐廳如果各自指派一個人負責對賬,每天就對幾十塊錢,肯定也得不償失。

如果利用 FISCO BCOS 的底層區塊鏈技術,系統自動就幫你對好賬,讓溝通的成本急劇下降,配合5G、IoT等等技術,原來不可能存在的商業模式,就會紛紛湧現出來。

「不同的利益主體,通過區塊鏈方式協作,一起對外提供服務」,這就是馬智濤稱心心念念的「分布式商業」。

分布式商業大概就是這樣

處於一個鏈上的企業和個人,就像乘坐時光機去遠古大陸「打恐龍」的哆啦A夢一行,胖虎、小夫、大雄、靜香、哆啦A夢,雖然他們各有性格,但卻總能在面對危險的時候,瞬間達成一致。

在如今的世界,一輛汽車銷售給用戶。經銷商要把錢給到汽車廠,汽車廠再把錢給到一級配件商,一級配件商再把錢給到二級,經歷幾個月,傳遞N手才能到達最終的零件廠。

而在在「分布式商業」的世界,一輛汽車銷售出去,所有的零件廠瞬間就分到了他們應得比例的款項,可以在下一秒就投入新的生產。

那將是一個商業摩擦逼近「零」的世界——一種商業模式無論利潤多麼微小,只要在理論上可行,就可以通過分布式商業的底層技術實現。於此,一個普通人,將有能力運轉一個龐大的商業機器,在那個世界裡,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領主。

這就是微眾銀行的技術人對未來的狂野想象。

你可能會問,在分布式商業的未來中,大家通過區塊鏈協作,但底層的技術是開源的,微眾銀行沒辦法通過技術收費,那麼,對於他們來說有什麼好處呢??

別忘了,分布式商業的各種經濟活動,都需要資金的參與,而微眾銀行,正好可以為他們提供存貸匯的服務。這將是一個大海一樣廣闊的市場空間。

馬智濤笑。

正如那個經典的想象:水落而石出,一個人類歷史上從未見過的商業新大陸,正在緩緩浮出海面。

(七)浮出海面的新大陸

2016年,微眾銀行實現4億利潤;2017年,盈利14億;2018年,盈利24億。截止目前,2019年的盈利數據還未披露,但業內預測,這個數字仍將穩步提升。

有人說,微眾銀行的業務過於依賴騰訊的生態,畢竟大部分的微粒貸都是從微信和QQ貸出去的。

馬智濤並不否認,不過他提醒我注意一個問題:

如果把騰訊的流量接入傳統架構的銀行,承接這麼多小微存款和貸款,他們的 IT 支出也許會比收益還大。換句話說,如果別家銀行和騰訊合作,不僅不會賺錢,還可能會賠錢。

」我們當然感謝股東騰訊。但無論在哪裡,只有個」富爸爸「是不行的,還需要自己爭氣。」他笑。

幸運是入場券,它也僅僅是入場券。

吹滅微眾銀行五歲的生日蠟燭,回顧過往。微眾銀行這些技術人戴着金融級安全的「腳鐐」,一個比特一個比特地降低着經濟運行的「摩擦力」成本。

他們大概可以說:我們曾經全力以赴,也正在不遺餘力。我們是「第一家民營銀行」,穿行歲月,我們榮耀了這個名字。

最近,微眾銀行剛剛送走了某個國家中央銀行的考察團,微眾對於「分布式系統」的純熟應用,讓對方驚為天人。

而除了區塊鏈,微眾銀行還在緊鑼密鼓地開源包括「大數據計算引擎」、「人工智能聯邦學習框架」在內的更多黑科技。

中國的技術,成為世界學習的標杆,這件事正在發生,還挺讓人幸福的。

如今回頭看,微眾銀行區塊鏈的同事們接觸區塊鏈非常早。「如果同學們把研究區塊鏈技術的精力用來買比特幣,也許早就財富自由了。」馬智濤說。他感謝同學們能夠跟着自己做一件回報更遠,更有意義的事情。

而當年從微眾銀行辭職的技術人,很多都陸陸續續重新回到了馬智濤的麾下。

看到他們回來,我挺開心的。

馬智濤笑了,絕口不提這些年的艱難。

從「分布式系統」,到「分布式商業」,微眾這些技術宅所走的技術路線,沒有哪條在最初就被大多數人看好,甚至有很多人一直在旁邊等着看笑話。但夢想家只和上天對話。

我們生活的世界並不完美,甚至有些面目可憎:很多誠實又有能力的人,僅僅因為信息不對稱而沒有辦法獲得貸款支持。那些明明很美好的商業模式,卻因為合作夥伴無法建立信任而不了了之。

我們距離「理想版」的普惠金融還有很長的路。但慶幸的是,有人把它當做使命,並且心無旁騖地去追逐。

再自我介紹一下吧。我叫史中,是一個傾心故事的科技記者。我的日常是和各路大神聊天。

很小

很兇猛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9-06 17:09:27

情感方面有問題,真的是要找專業的諮詢機構

頭像
2024-08-03 04:08:36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