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學——青年男女對待友誼與愛情的態度差異

情感導師 8387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關於愛情的心理實質很早就引起人們的爭論,現代發展心理學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人們稱之為愛情的情感和體驗的總和,就其實質來說,是建立在生物性慾之上的心理的上層建築。

青年男女的愛情和友誼

弗洛伊德最徹底地堅持這種觀點,他認為人類的一切依戀都來自一個共同的本源一一性慾,也就是「里比多」(Libi-do)。

他在《大眾心理學和「自我」分析》一書中寫道,我們稱之為愛情的那種東西的核心就是性愛,它的目的是性的親近。

發展心理學——青年男女對待友誼與愛情的態度差異

它似乎是這樣一些「非性愛的」情感的基礎,諸如自愛,父子間的愛,友誼,對全人類的愛,甚至對具體事物和抽象觀念的迷戀。在弗洛伊德看來,所有這些情感都是同一種本能需要的表現。

只有在性的關係中,這種需要才能通過生理的接近得到滿足,而在其他情況下,性慾便離開了直接目的或者不能達到直接目的。

然而需要經常以渴望親近和自我犧牲的程度為根據,才能理解這些情感的最初本質。

弗洛伊德觀點的本質在於,他力圖把「精神的」欲望和「肉體的」欲望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在從柏拉圖開始的所有唯心主義的理論中,這兩者一直是分開的。

弗洛伊德雖然正確地理解到人的性生活不是一種孤立的東西,而是由一些牢不可破的紐帶把它與人的整個個性聯繫在一起的,但此後他就毫無根據地宣布人的性生活是心理生理的基礎。

由於所有非性愛的依戀都是無法實現的東西,因此它們在個人身上的發展便與性的情感本身的發展構成相反的依存關係。

當性本能表現得越自由,則人對其他依戀的需要似乎就越少,而其他的依戀不過是同一個「里比多」的「變化了的形式」,是「里比多」的「偏離常態」或反常。

弗洛伊德的觀點曾遭到發展心理學家的嚴厲批判。學界不滿意於「性本能」、「欲望」或「里比多」的概念,當然,誰也不否認人有一定的性的需要。

但是「性」並不是唯一的欲望,每個人都具有某些先天的性的潛能,但是他們的性行為的表現方式,他將愛誰和如何愛,則決定於形成他的個性的全部條件的總和。

弗洛伊德的「泛性論」也曾受到批判。如果弗洛伊德關於「性愛」以及產生熱情依戀的理論是正確的話,那麼這個理論也應當適用於動物。

既然動物沒有必要壓抑它們自己的本能,或者使這些本能升華,那麼它們彼此間的依戀就顯然應當是屬於性慾方面的(至少在一定的期間內是這樣)。

可是動物心理學家證明了許多這種情況:動物個體之間,甚至在種類不同的動物個體之間,也存在着牢固的和高級情感的依戀心,這些依戀心並沒有性慾的內容。

「利他主義」和與其他生物情感接近的傾向,顯然不是性本能的「擴展」或「偏離常態」,而是另一種同樣深刻的獨立需要的表現。

因為在人的活動中沒有交往就不能對人的活動形式進行分類,所以在「基本的」需要或欲望的任何分類中都包含着對「情緒接觸」、「隸屬」和「愛情」的需要。

大概正是人從動物祖先繼承下來的這種需求組成了他的交際本能的生物基礎。

但是這種交際能力在兒童身上並不是自發地發展起來的,而是在他與周圍人的交往過程中以及在這種交往的影下發展起來的。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雖然性可以影響人際的依戀性質,但它不是引起熱烈依戀的唯一基礎,甚至它自己的表現也決定於具體的社會條件。

換句話說,個人的愛情和依戀的性質(選擇性、強度、深度和持久性)決定於上面已經說過的他的一般交際品質,並且是與青年的友誼相聯繫着的。

一方面可以把愛情理解為對占有的需要和渴望;這種熱愛感是與古希臘人所說的「愛羅斯」一致的。另一方面,愛情是對無私的自我貢獻的需要,是將愛者的情感融化在對所愛的人的關懷之中,人們常用「阿加普」這個詞來標誌這種愛情。

愛羅斯式的愛情與阿加普式的愛情,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立的:前者主要是力圖占有,後者主要是力求作出貢獻。

同時,它們是同一種情感的兩個不同的極端。從這方面說,過渡年齡充滿着尖銳的矛盾。青年關於愛情的幻想首先表現着對於情緒接觸、理解、精神接近的需要。

在這種幻想中幾乎沒有情慾的動機,或者沒有意識到這種動機。對自我揭露、與人親近的需要經常與肉慾的願望不相符合,它們可能指向不同的對象。

用一位學者的形象說法,男青年不愛引誘他的女人,而他也不引誘他所愛的女人。由此產生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學校常爭辯的典型問題:如何區分愛情與熱情?是否可以同時愛兩個或三個人?等等。

愛好肉慾的傾向與愛好「溫情」的傾向,這兩者在男青年身上並不是同時出現的。

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可能這樣:許多男青年的性成熟的速度大大地超過了諳練的交際品質(其中也包括共同感受能力)的發展。

此外,傳統上對「男性」的習慣看法也起着一定的影響,按照這種看法,男人應當「以力量觀點」對待女人。

高年級男生感覺自己沒有這種力量,於是便企圖冒充有這種力量,以便達到傳統看法的水平,但這徒然增加他的困難。

對愛情的渴望常常是與害怕「自己吃虧」、「處於屈從地位」等矛盾心裡結合在一起的。

由於沒有為女青年規定必須具備這種「力量」,所以她們便不操心這回事,但是她們也不得不隱瞞自己的熱情,以保護自己的自尊心和名聲。

高年級女生在對待男青年時,所體驗的情感也不盡相同。要解決人們內部的這些矛盾,多半要看在較大的範圍里所形成的男女青年之間的關係如何而定。

用某種方式將男孩和女孩隔開,這在文化史上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在現代社會裡,兩性隔離較為緩和,如果有的話,那也是兒童們自己自發地那樣做的。

然而這種隔離現象確實存在着,從而在男女兒童之間樹起一道心理屏障,並且不那麼容易克服它。

起初和同性別的人在心理上較容易接近,而少年與同性別的人的聯繫則是通過範圍廣闊的有共同意義的體驗實現的。

其中也包括情慾體驗。在一項研究列寧格勒高年級學生友誼關係的調查中,有一個量表是專門評量交往難易的。

學生們在回答「你感到和誰交往最有信心和最自在?」這個問題時,除了說朋友、親屬和教師外,也曾提到同性和異性的同齡人。

正如所預料的那樣,在與異性同齡人交往時要比和其他所有人(教師除外)交往時緊張得多。

並且這種緊張現象,在男孩方面從七年級到八年級不斷增長,而在女孩方面,則從八年級到九年級不斷增長。

但一般說來,姑娘在與男青年交往時,比男青年與姑娘交往時,更自在和更自信。

七年級到十年級學生在回答「在你看來,男女之間能否有真正的友誼(不涉及愛情的)?」這一問題時,有四分之三作了肯定回答。

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懷疑也就多起來,列寧格勒男大學生有過半數的人,對這個問題作了否定的回答。

在回答「你選誰做你的朋友,是男青年還是女青年?」這個問題時,選擇異性朋友的女青年,不管是哪個年齡的,其人數都比男青年為高,並且這種差距隨年齡而增長。

卡爾皮科夫(Karpikov)對奧爾洛夫斯基省的農村學生的調查,B.扎佐在法國的研究,以及其他人的研究,都獲得了類似的結果。

顯然,這不僅與男女青年成熟速度的不同有關係,而且也由於在劃分愛情和友誼的界線時,男青年比女青年更嚴格些。

對異性友誼的需要實質上也就是對愛情的需要。高年級男生的異性朋友要比同性朋友少得多。

列寧格勒九年級男生有57%的人說,他們根本沒有女朋友,而九年級的女生有46%的人說,她們根本沒有男朋友(在農村,男生這樣回答的有53%,女生有34%)。

把異性的人稱為最親密朋友的人更少。

在青年期,友誼和愛情的相互關係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這些關係是兩者不能同時兼得的。

根據科恩和洛辛科夫(Losinkov)的材料,九年級男青年喜歡廣泛的團體交往,通常不選擇女青年做理想的朋友,在他們最初現實交往的範圍里,大半是男青年。

相反,選擇女青年作為理想朋友的人,通常比同性朋友要少一些,他們傾向於認為「真正的友誼」不多,而好內省是他們的特點。

有了心愛的姑娘,就會降低對同性友誼的熱情,朋友只是變成非常要好的同志。

另一方面,愛情與友誼相比有較大的親密性,愛情仿佛包括着友誼。

如果說在青年初期,同性朋友通常是主要的知心人,那麼此後,心愛的她或他就是主要的知心人了。

要想做到毫無掩飾地揭露自己,那就不僅要有精神上的交往,而且還須有身體方面的親近,但是只有個別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16-18歲的男青年還可能滿足於同性朋友的社團。年齡再大一點,同性友誼就已經不能彌補所缺少的與女青年的親密(自然不僅僅是性慾方面的)接觸了。

不僅如此,而且由於他感到在這方面不如同齡人,所以有時他就不大和朋友們真誠相見,而成為一個孤癖的人。

男女青年之間的相互關係使他們面臨許多道德問題,從獻殷勤、表示愛情的禮儀開始,到道德自律和責任心的問題。

高年級學生非常需要大人,尤其是父母和教師的幫助,同時希望保衛自己的隱秘世界,以免遭到無禮的干涉和窺探。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3-14 07:03:15

文章我看過,感覺說的挺對的,有問題的話可以多去看看

頭像
2024-03-07 15:03:53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頭像
2023-12-14 07:12:19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頭像
2023-10-30 20:10:51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