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分析:為何你明明想變得更好,卻總也改變不了糟糕的現狀?

情感導師 8139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關注「聽見藍說」,陪你更好地成長為自己。

01

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懂得很多道理,例如:早起早睡身體好,自律才能成功,堅持才能看到結果……等等。

我們其實也知道,從平庸到達優秀,中間的路徑應該怎麼走,因為市面上有無數的課程和書籍、前人的經驗可以給我們參考和借鑑。

心理學分析:為何你明明想變得更好,卻總也改變不了糟糕的現狀?

是的,我們似乎擁有無窮無盡的資源,好像變得更好這件事,也並不難。

可,為什麼現實里,還是有那麼多人,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感覺人生迷茫,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明明知道努力很重要,可我們就是無法完成自己的定下的目標呢?

這一切,皆是因為我們渴望改變,卻不懂得如何才能做到「改變」。

上一篇文章,我詳細介紹了一個人無法輕易改變現狀的原因, 這篇文章作為續篇,繼續和你探討關於如何達到「改變」的具體方法。

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說:

改變的本質是創造新經驗,並且通過強化把新經驗變成新習慣。

而改變之所以困難,是因為舊經驗難以擺脫。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舊經驗,代表了我們內心的舒適區。

比如一個人不愛出門、也不愛與人打交道,獨自呆在屋子裡才覺得舒服,這便是他的舒適區。你讓他走出家門去和別人交朋友、聊天,他就很難做到。因為走出舒適區,意味着不習慣、恐懼和焦慮。

當然,這個例子並不能全面解釋「舒適區」這個概念,要知道,舒適區並不意味着舒適。有部美國電影叫《肖申克的救贖》,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講的是在監獄裡面發生的故事。

一般來說,外面自由的世界肯定要比在監獄裡的生活舒適吧。可有人偏偏不這麼認為。電影裡有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在監獄裡呆了50年,等刑滿釋放出來後,他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最終上吊自殺了。

對這個老人而言,監獄的生活雖不自由、艱苦,可他已經習慣了,對別人而言痛苦的地獄,就是他的心理舒適區,因為他熟悉。

但是,一個人離開熟悉的環境,換一個新的環境生活,就意味着離開舒適區了嗎?

前幾年我特別愛換工作,領導脾氣不好、和同事相處不來、在工作中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就會用換工作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我一直以為我很努力,願意不斷挑戰自己和適應新環境,結果證明我這種行為是極其幼稚的。我並沒有踏出我的舒適區,因為我只是換了環境,但是我沒有改變我應對環境的方式。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給「舒適區」下一個全面的定義了。陳海賢老師認為:

「真正的舒適區不是熟悉的環境,而是我們熟悉的應對環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環境,並不意味着我們走出了心理的舒適區,只有改變應對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舒適區。」

拿我來說,變換新的工作環境依然是我的舒適區,因為我不願意反思自己在職場中存在的問題,也沒有勇氣去面對這些問題。

於是,即使換了新環境,我依然不會和領導同事打交道,依然無法解決出現在職場上的種種問題,所以,即便我換N個工作,我的人生也不會的任何的改變和好轉。

02

一個人難以走出舒適區的原因,還在於,舒適區意味着控制感。

之前我還寫過一篇心理學書評,裡面引用過一個例子,是批判主義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裡面的一個故事。

故事講了一隻小狗卡什坦卡,在原先脾氣不好的主人那裡受過很多折磨和打罵,而且因為主人窮,它常常填不飽肚子。有一天它和主人上街走丟了,被一個溫暖的小丑撿回去養,小丑待它很好,給它吃好穿暖,還教它表演的特技。

可是你猜後面的結局怎麼樣?有天,小丑帶着卡什坦卡上台表演,它在人群里發現了原先的主人,於是義無反顧離開小丑,跟着主人回家去了。

為什么小狗會這樣選擇呢?我認為,他已經習慣了「難過」的生活,他也知道如何去應付這種打罵和飢餓。相比起小丑提供給它愛與溫暖,它反而覺得不真實,不是屬於自己的東西。

這則故事反映出了現實。有些人,因為原生家庭不好、父母感情不和,他成年結婚後,也會無意識地把自己的新生家庭經營得很糟糕,原因是他的潛意識裡覺得婚姻不幸才是常態,痛苦的環境才會讓他覺得熟悉,有控制感。

利用心理免疫的X光片,看清心中的恐懼

有時候,你沒法改變,不是因為你不知道方法,而是因為你不了解自己。

當你呆在自己的舒適區久了,你已經習慣了運用一套應對的方法,這個時候要求你踏出舒適區,去採用另外一種新的應對方法,你內心自然會產生慌亂,真實的愛與怕。

哈佛大學研究成人發展的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認為,就像人類的身體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統,以抵抗外界的病毒和微生物入侵以外,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統,它會排斥我們採取新的行為方式,以此來維持心理結構的平衡和穩定。

《了不起的我》一書裡面說,心理免疫的本質是一套焦慮控制系統。當我們用新的行為方式行事時,心理免疫系統會讓我們感到焦慮。為了避免焦慮,我們就用回了老辦法。

因此,我們要利用心理免疫的X光片,去好好剖析我們的內心。

以前我特別內向和自卑,當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時候,朋友提議去某個地方吃東西或者去哪裡玩,即使我內心並不贊同這樣做,可我卻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害怕會因此失去朋友。為此,我深感苦惱。

讓我們一起來畫一下在這件事裡,「我的」心理免疫的X光片。

第一欄:寫下「我」希望達成的行為目標。在這裡,我的目標是希望可以在朋友面前真實表達想法。第二欄:寫下「我」正在做那些跟目標相反的行為。我的目標是希望真實表達自我,可我卻總是在朋友提出一個建議時,嘴上違心地說「可以啊、沒問題」。為什麼我會做出和自己目標相反的行為?原因是這樣做能給我帶來隱秘的「好處」。第三欄:思考與目標相反的行為存在哪些「好處」。如果想不到,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問自己:如果不這樣做,會引發什麼糟糕的後果?(如果我不贊同朋友的建議,會引發什麼我不想要的結果)這個時候,我的內心就有了答案:我害怕提出不同的意見,會被朋友不理解,從而讓自己陷入尷尬,也讓雙方不歡而散。而附和朋友,便能讓自己的性格顯得隨和、容易相處。

以上,便是我不敢表達出真實感受的隱秘的「好處」。

看到這裡,其實大家可以看出,我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X光片第四欄:思考「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想法——

因為我的內心有一個重大的假設。

陳海賢老師說:「這個假設隱藏在一系列與目標相反的行為背後,正是這個假設讓這些行為的所謂『好處』成立了。」

我內心的假設是:第一,我害怕提出和朋友不一樣的意見,朋友會不重視,拒絕我,而我是一個很害怕被人拒絕的人。拒絕會讓我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不被尊重,從而產生低價值的糟糕體驗。

第二,我害怕不附和朋友,會導致朋友的不理解,從而失去一個朋友。

我的內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假設呢?這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跟我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我的原生家庭里,父親是一個脾氣差且唯我獨尊的人,家裡很多事情都要順着他的意來,如果做我們做子女的有違抗或不順從的行為,經常會引來一場可怕的家庭戰爭。

於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為了「息事寧人」,我養成了「順從聽話」的性格。

畫出了心理免疫的X光片以後,我們就搞懂了為何改變難以發生。因為改變的願望和不改變的動力之間,存在嚴重的衝突。

正如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所說:我們想要讓車運行,卻一直腳踩着油門,另一隻腳踩着剎車,能量和動力就在這樣的空轉中痛苦地消耗着。

03

改變之所以很難,是因為我們看不見的潛意識裡面,藏着太多的「怕」。在《了不起的自己》一書里,陳海賢老師給我們提供了四個有效做出「改變」的原則和方法。

第一:檢驗人生假設,看清自我限制的規則心理學大師榮格說:一個人的潛意識就是他的命運。要改變命運,就要把潛意識轉化為意識。同樣的,你想做出改變,就需要把自我的內心假設找出來。

剛才上面,我通過自身的例子,闡明了我內心的假設,也就是第一步:看見內心的假設。我以為自己提出和朋友不一致的意見,就會導致朋友間矛盾的產生。

當我們看到內心的假設後,就要進行第二步:驗證內心的假設。只要我提出不同的意見,朋友就會嫌棄我,離我而去嗎?

後來,我在生活中嘗試在朋友面前表達真實的感受,朋友不僅沒有不開心,反而樂意和我一起探討和接受我的想法。

我把得到的反饋和自己原先的設想對比,發現我腦海中的設想並不真實。這讓我在嘗試中得到了新的體驗。

第三:讓錯誤的假設倒塌。當我們通過實際行為來驗證了自己的假想,發現該假想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那麼我們就要摒棄掉這個假想。

拿我來說,從此以後,就不必再害怕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提出不同的意見,也不害怕表達真實的感受會失去朋友。從而改寫了自己的潛意識。

第二,小步子原理,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前段時間我寫過一篇文章,就是講我怎麼慢慢克服掉社交焦慮的。有個粉絲疑惑地問我,你為什麼有勇氣踏出第一步?

其實,除了現實的「逼迫」給我壓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我掌握和運用了小步子原理。

什麼是小步子原理呢?陳海賢老師認為,就是改變的路上邁出小小的一步,獲得一個小小的成功。通過不斷獲得小的成功來積累經驗的好處,從而為下一步行動提供心理動力。

也許你會問,如果你頂着內心的焦慮走出門社交,萬一遭到別人的排擠和冷落,從而得到了壞的體驗,你該怎麼辦?

這裡,我們要理解:

「小步子原理不是一個讓我們最終獲得成功的策略,而是一個讓我們有所行動的策略……如果你需要有最終成功的承諾,才能去做一件事,那你已經陷入了讓自己無法行動和改變的思維模式。」

如果你真的在社交過程中遭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遭受了別人的嘲笑或不認可,你也可以認真去審視別人的嘲笑、目光和評價,是不是真的像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可怕?

當你發現原來這一切都不是那麼可怕、嚴重到威脅自己的生命和安全,你一樣也能得到新的體驗。

第三,培養環境場,讓新行為改變新習慣有些讀者經常在我的文章底下留言,說自己也想像我一樣讀書寫作,可是每當拿起書的時候,總是看不進去,或者看了馬上就忘了,根本起不到一點作用。

這個時候,我一般會建議他好好打造一下自己學習的「環境場」。什麼是環境場呢?它指的是包含大量行為線索的環境。這些行為線索能激發特定的行為。

就像我們到了臥室自然想睡覺,到了辦公室自然想工作,到了餐廳自然想吃飯一樣。

如果你總是無法靜下心讀書,就要檢查一下,自己的環境場是不是布置得不夠好?是不是總是在床上躺着讀書?是不是書桌上放着很多雜亂的生活用品?是不是經常在書桌前玩手機打遊戲?……

還有些人計劃下班回家後好好學習提升自己,可就算買了一大堆課程,卻總是無法提起勁學習,更多的時候把下班後的時間浪費在追劇、刷手機和網購上。

如果追其究竟,這種現象也大部分和環境場有關。他們待在屋子裡,自覺地放鬆下來,認為家就是休息的地方,不知不覺當中就忘記了自己原本學習的計劃。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那你就要重新打造你的環境場。比如下班後或周末的時間,你可以選擇到學習氛圍濃厚的地方學習,像圖書館、自習室、書城的咖啡廳等。

如果你希望能在家認真學習辦公,那就要把學習區和休息區分開,讓兩者有明顯的分界線。在學習區,書房或書桌方面,添加更多的學習元素和物品,把非學習類的東西通通清理掉。

第四,感情觸動,改變最重要的動力改變需要情感的觸動。如果沒有情感認同,就不會有改變的發生。

一般而言,我們容易用焦慮、恐嚇的心態來逼迫自己的改變。就像一個媽媽不希望孩子玩遊戲,就會警告他如果讀書不好,考不上大學,將來就會淪為乞丐。

之前我改掉熬夜晚睡的習慣,於是常常刷「熬夜猝死」一類的新聞,然後焦慮的警告自己:如果你再不早點睡覺,身體肯定會變差,到時連健康也失去了,我看你怎麼辦。

結果可想而知,用焦慮恐懼的方式來促進自己改變,是行不通的。那麼被媽媽逼迫學習的孩子,依然不愛學習。而我,用焦慮的方式希望自己堅持健身,反而更加不願意去健身房了。

為什麼會適得其反呢?陳海賢老師說,原因在於,很多我們想改變的習慣,就是為了應對焦慮和壓力而產生的。

如果再用內疚和自責給自己增加更多的焦慮和壓力,那我們會如何處理這些過度的精神壓力呢?還是會繼續打遊戲 、熬夜玩手機等轉移自己的焦慮情緒。

而且,內疚和自責會損壞我們的自尊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差勁,反而更容易自暴自棄。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做出改變,就要檢查一下,你對自己提出的高要求裡面,是來自對自己的厭惡,還是愛和期待。只有愛與期待,才是改變的動力。

由於父母那一輩,喜歡用強制性的教育方式來促使我們進步,導致我們受到很多負面的評價和要求,長大以後,我們也習慣了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這也是導致很多人陷入到自我折磨、卻一直無法變成更好的自己的根源。

最後,我想用《了不起的我》一書裡面,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與你共勉,希望你能看懂以上內容,找到有效改變自己的方法。

「大象(感性的自我)也許聽不懂你說的道理,但是它是能聽懂愛的。它會很清楚地直達奧,你愛不愛它。只有愛,它才會心甘情願,為你上路。」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作者@聽見藍說,心靈成長導師、情感諮詢師、寫作導師,劈柴餵馬,寫字修行。成長無止境,願與你成為同路人。】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讚|轉發|評論|收藏|關注,持續輸出優質成長好文!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9-07 00:09:57

挽回一段感情就是挽救一個家庭。

頭像
2024-08-20 20:08:34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頭像
2024-06-08 17:06:25

求助

頭像
2023-12-20 08:12:18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