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這本書時,以為又是一本成功學和勵志類的書籍,不過還是按書中的建議先看了一下目錄,再通讀了一遍後,我發現這本書與其說它是一套個人或商業管理方向的書,不如說它是教你怎麼做人的書。這本書很多章節我都重複的看過,有的甚至看了不下四、五遍。對「它」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心裡有種強烈的願望,我一定要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朋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京東好評率100%無理由退換 ¥35 購買也許是個人經歷的原因,書中的一些話在我心裡產生了一次又一次共鳴,並讓我不斷的反省和思考。每回去再念一遍作者的意思,重新理解一次,就是一次結合我自己的經歷和痛苦「內化」的過程。
它甚至給我在浮躁的環境下帶來了很大的平靜感和幸福感,讓我的生活也變得輕鬆了許多。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要想讀懂這本書,就要了解背後它的真正含義。
1、為什麼許多人雖然成功,但是內心不幸福
許多人,包括我自己,會有內心的焦慮和迷茫,他們有的甚至外表看來非常的成功,但是內心經常是痛苦不堪。
你是否也碰到過這樣的不安?
「我在職場一路晉升,但是我犧牲了自己的時間。我經常問自己,這樣真的值得嗎?」
「我上了許多管理學的課,希望能管好員工。我已經很努力地對他們好了,但是我就是得不到他們的衷心。我一休息幾分鐘,他們就也給自己放假了。為什麼他們就是做不到主動為公司負責呢?」
「我的小孩就是學不會,笨死了,真讓我操心。」
「我很忙,每天都很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忙,自己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
作者柯維花了許多年研究人類的感知,他發現了自從1920年一戰以後,人們對成功的定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視角變了。
人們更開始追求「個人魅力」,而不是以前的「品格素養」。
什麼是人格魅力?比如演講能力、交際能力,那些能讓你看起來更加體面的技巧。而品格素養是那些百年來跨越任何文化被尊重的品格:誠實、友善、耐心等等。
換而言之,人們更追尋技巧,而非品格。
比方說,我們通常研究如何才能讓孩子考上更好的大學,而不是如何能讓孩子學好自己喜歡的科目。
又比方說大家會說:」多笑,少皺眉頭,這樣才容易交到更多朋友「。而不再說「真誠待人」。
我們通常研究能讓員工更多加班的套路,而不是怎樣和員工培養互相信任。
我們會研究如何讓自己看起來不能一無所知,而不是問一些笨的問題,暴露自己的無知,然後學習。
我們研究如何能更好的裝逼,而不是思考牛逼的真正意義。
這些技巧和套路像是一針快藥,可以迅速帶來一些效果。技巧可以後天偽裝,品格卻需要時間塑造和培養。
今天我們可能遇到一些人,他們活的像一個機器。他不知道也不理解他自己,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他該裝成什麼樣一個人。無聊的空話代替了有意義的交流,假笑代替了真誠的笑聲,乾枯的絕望眼神代替了真實的疼痛。
2. 由內而外的改變自己:從視角到習慣到品格。
俗話說得好。播種一個想法,收穫一個行動;播種一個行動,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穫一個品格;播種一個品格,收穫一個人生。
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行動決定了習慣,習慣決定了品格,品格決定了人生。
想要有一個自律而自由的人生,為自己所控制的人生,就必須從改變視角開始。
你有沒有意識到,不同的人看待世界的視角是截然不同的?
不同視角看到的世界不同,而行為也會不同。
很多人用錯誤的視角,所以也用錯誤的方式去獲得成功。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就是最大的問題。
如果你把視角基於人格魅力,那你必定會收穫一個錯誤的習慣,最後導致不開心。
比如你認為多笑才能贏得朋友,那你就學會了假笑,雖然你可能的確贏得了很多人的賞識,但是你的內心是空虛的。
想要真正的「高效」,必須先改變自己的視角,真正的從根源上從內到外的從視角,改變行為,行為改變習慣,習慣改變品格。
視角必須基於原則,而非任何人為的價值觀。
注意:價值觀和原則是不一樣的。價值觀是人造的,原則像是不變的,貫穿時間和文化的,例如:正直、誠實、尊嚴、價值、耐心、鼓勵、孕育。
原則就像一盞明燈,它永遠指向正確的方向。
原則是人類驗證過會經久不衰的行為準則。
只有基本的善才能給技巧注入生命。
把視角基於原則後,就可以開始培養有效的習慣,不然一切都是徒勞,沒有任何捷徑,只有打好基礎。
那麼什麼是習慣?
習慣是知識、技巧、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要養成一種有效的習慣,三者缺一不可。 知識指點「做什麼」和「為什麼做」。 技巧是「如何做」。 意願是「想要做」。
就算改變了視角,培養習慣必須知道為什麼這麼做,做什麼,怎麼做,才能真正達到有效,不然只是「道理我都懂依然過不好人生」。
3.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概論和框架。
那麼基於原則的7個習慣到底是什麼呢?
柯維提出了七個高效能習慣的框架,它們循序漸進,依次為:自我驅動而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及,綜合綜效,不斷更新。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7個習慣看起來簡單,其實極其難,所以我們必須正確的理解每個習慣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做,不然就不是習慣,只是信條。
柯維指出人從幼童到成熟一共有三個階段:
人一出生在嬰幼兒時期都處於依賴期,吃不飽不開心都是依賴於父母,會以哭鬧來以示父母。
然而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就算很多人到了30多歲,可能還沒有脫離「依賴期」的一些症狀:
被動、依賴別人、被他人控制情緒、自己無法給自己安排時間。很多人的思維經常是被別人操控的,是被潮流推着走的。
上什麼學校是爸媽安排,去什麼單位是被分配的,上班是老闆規定的,下班就休息,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動性。被別人說兩句就心理難受,整個失去了自己對自己情緒、思維、時間的掌控性。
習慣1、2、3能幫助我們達到獨立。從凡事依賴於他人,變成了主宰自己,不受他人控制和影響,不依賴於他人的情緒。自己是自己的規劃師、主宰者,重新塑造自己的目標。並能夠自律地完成自己給自己規劃的目標,獲得個人勝利,戰勝自己。
在獨立後才能追求第二階段,自己能對自己有所掌控以後,就要達到在社會上和他人合作的平衡。畢竟我們不是打單機遊戲的,很多事情需要合作和團隊,不懂雙贏合作的人最後只能落得單打獨鬥,效率不及。
習慣4、5、6能夠幫我們到達相互扶持,在這期間,學會雙贏的思維而非零和思維,懂得如何和他人溝通培養信任,最後獲得最大效益1+1>2,獲得公眾勝利,畢竟這個社會是需要合作的。
最後習慣7讓我們不斷更新和迭代,自我成長。
為什麼這七個習慣是高效能的?
首先讓我們理解下什麼是效能。柯維定義高效能為:產出/產能平衡。
(P/PC 平衡)
P——獲得的產出; PC——產能,及生產的資產或能力。
在理解這個概念前,我們先講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
從前,有隻鵝能生金蛋,每天只有一顆,但是有個農夫因為心急,就把鵝殺了掏蛋,結果反而鵝死了,蛋也沒了。 這裡鵝就是PC 蛋就是P 太過注重想要加快生蛋(P),就會殺死鵝(PC)。但是如果過度注重鵝(PC),P就會減少(P)。 只有找到鵝和金蛋的完美平衡,才能又得到金蛋又保證一隻健康多產的鵝。
找到產出和產能的平衡點,才算真正的高效能。
通常效能可以反映在三類資產上:物質、財務、人力。
舉個例子,在人力上,如果一個老闆一味的想要短期能產出大量的活,則會讓員工大量加班,P增加。但是如果長期如此,PC則會耗盡,員工就會辭職。但如果一直對員工呵護有加,不出活,PC上升,P就下降。在物質上同理,如果一直用一個機器,機器就會壞掉,但如果及時做保養,機器就能維護地更好。
高效能是指短期與長期目標之間的平衡。
只有自己對自己的時間、注意力、情緒都有了掌握(主動性),知道自己要什麼(短期和長期的目標),知道什麼比什麼更重要(要事第一)並且懂得如何能夠讓別人舒服的同時雙方獲利(雙贏、聽取、綜效),並不斷迭代更新,才是真正的取得高效能。
柯維發現大多人由於信奉「人格魅力」,做許多表面的技巧功夫,雖然達到了一些效果,但仍然很難快樂起來,因為它們往往失去了自己原來的方向、目標和平衡。他的觀點是,想要真正的高效能,也就是能在短期和長期目標中取得平衡,必須將自己的視角基於原則和品格,而非技巧。基於這個視角上,他提出了7個習慣,可以幫助我們依次獲得個人勝利,取得真正的獨立、再獲得公眾勝利,取得社會合作上的互相依賴,最後不斷更新迭代。
上面我們講了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這本書的緣由和思維框架,作者認為想要真正的高效和幸福,需要關注本質而非言行,從心改變,而非只是關注行為。
接下來說下前三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
這三個習慣看起來簡單,但要真的掌握,就可以不輕易被他人、情緒等控制,而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主宰者。
習慣1:積極主動
我們每天周圍都有很多的刺激進入我們的大腦,辱罵、輕視、取笑、或者是取悅、笑聲等等。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對於每個刺激我們都會條件反射一樣有反應嗎?你罵我我就會難過嗎?如果今天你指責我說你的文章寫得很糟糕,我就會憤怒嗎?
不會,因為人天生具備着一個過濾器。
人類之所以和動物不同,因為人在「接受刺激」和「給出反應」之間,其實有一個屬於人的自由。之所以我們有這個自由,因為人有自我意識、想象空間、道德心和自由意志。
因為人擁有自我意識,所以在生氣和憤怒的時候,我們有能力把自己隔離開,並平靜地發現"哦,我在生氣呢」。
你再仔細想想,每次你生氣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生氣,你甚至能脫離出另一個清醒的自己安慰自己讓自己不再發火?
能自如運用這個過濾器的人,才是真正掌握了習慣1的人。
因為積極主動的人不受環境、周圍刺激、他人或情緒的刺激,能夠主動地運用自我控制,有效過濾,留下「屬於自己的自由」。
奧地利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Victor Frankl,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在了納粹的魔掌,他自己在納粹的監獄遭受殘酷的虐待,每天生不如死,讓他非常痛苦。
有一天,弗蘭克赤裸着身體一個人躺在小房間,經歷了無數的波折與思考之後,他突然有了一個醍醐灌頂的領悟,並感到無比的安寧:
就算納粹如何虐待他的身體,他們也無法掠奪他精神的自由,人性最後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無法被剝奪。
就算肉體有再多的痛苦,他都可以想象自己是在教室教學生課程,他可以把自己精神和肉體隔離,並選擇不去想痛苦。
事實上,你想想,我們之所以為許多事而受傷,只是因為我們賦予了他們傷害我們的權利。
主動積極的人不會把自己的選擇歸咎於環境,外界條件或他人的影響,他們根據自己的價值觀,有意識的選擇待人接物的方式,不會因為外界或一時情緒衝動而行事。
想想你周圍負面的人:你還記得那些老覺得全世界都在為難她的「怨婦」嗎?
比如有的人會跟我說,我的年紀很大了,媽媽整天催我結婚,我要是年輕幾歲就好了。
有人會說,公司工資實在太低了,要是老闆再多考慮考慮員工就好了。
那只是因為被動的人把精力都放在了它們關注而無法影響的事,把責任都歸咎給外界。
事實上,人都有兩個圈:關注圈和影響圈。
關注圈就是你關心的所有東西,比如薪資、市場環境、別人的意見、家族的期待等等。
影響圈就是你可以影響的東西。
影響圈又分2種:1、你可以直接控制的 2.你可以間接影響的。直接影響的就是你個人可以控制的,比如你的經驗、你怎麼分配時間、你投入到什麼事情上等等。間接影響的就是你必須通過影響其他人來影響的。前者靠個人勝利(習慣1、2、3),後者靠公眾勝利(習慣4、5、6)。
在關注圈和影響圈中間的空白就是你關注但你也影響不了的,比如別人家的事。
如果你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影響圈,影響圈就會越變越大。
但如果你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關注圈,你的影響圈反而會越來越小。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漲薪
主動的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如何能跟老闆溝通這件事上,她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被動的人關注老闆為什麼不給你漲薪而抱怨說三道四,反而會越來越消極灰暗,失去自己在職場上的地位。
主動積極的人關注自己的影響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公眾影響力,想辦法達到目標。
消極被動的人全神貫注於「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情不放,怨天尤人、自艾自憐。
你是一個對自己人生負責的主動人格還是被動人格?聽聽你平時喜歡說什麼就知道了
被動的人喜歡說:
我也沒辦法啊
我就是這樣沒法變了
他氣死我了
他們不同意我也沒辦法
我不得不這麼做
要是……就好了
主動的人喜歡說:
我們想想還有什麼辦法
我們也許還有走另條路
我會控制我的脾氣
我會想辦法說服他
我會用適當的方式的
我選擇這麼做
怎麼做到從被動人格變主動人格?
1、從今天開始,反覆刻意練習,每當有人攻擊或刺激你的時候,你就記住它是一個刺激的輸入,你有自由去選擇不要對它做出反應,你說決定你人生的人,不是別人。
2、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影響的事上,集中注意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習慣2: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就是凡事做之前都已經想好了它最終的樣子。而這時候的創造,其實都是二次創造。事物其實早就在心裡被創造了第一次,第二次才是實際的創造。
比如你要做創業公司,你就要想好你的公司的使命是什麼,你想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在心裡你已經有一張藍圖和你的信念了,而實際創造的公司,只不過是把你心中的藍圖真的造了出來而已。
相反,如果你心中並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意義,你會因為很多決定無法抉擇而陷入許多雜碎的反覆討論中間,並且最後變成別人計劃中的一個棋子。
做人,做企業都是如此。
我們都需要領導自己的人生,而不僅僅是管理。領導與管理就好比思想與行為。領導關注的是「我想成就什麼」。管理關注的是「怎樣才能有效的把事情做好」。真正的領導力是做對的事。帶對方向比多少勤奮都更重要。
那麼,你人生的使命和願景是什麼?
說起個人願景,很多人很容易把自己的人生重心放在一件事上。但其實無論重心放在哪件事上,都可能造成這個事的一些小變動而讓你的人生徹底翻船。
如何找到你的人生願景和目標?
現在閉上眼睛,用豐富的視覺想象力,想象一下,如果……明天是你的葬禮,你的孩子你的親人你的朋友都在討論你的一生,你有機會能夠漂浮在空中,聽別人是如何說起你的,你希望他們是怎麼說你?
你希望你的孩子說你是一個偉大的父親/母親?你希望你的朋友說你是一個仗義的人嗎?你希望世人怎麼說你?
想5分鐘然後寫下來,這才是你真正的人生目標。
這樣問自己,我寫下了我自己的人生願景,可以跟你分享:
我的人生願景:
做一個對他人有影響有意義幫助的人。自己也能快樂、成長、正能量。
家庭:讓家人健康(健身、吃好喝好)、快樂(陪伴)、富足(教育、醫療、基本、住房、娛樂)。希望自己有愛、培養、信任、理解。
朋友:有5-6個死黨,互相信任、扶持、保持溝通、支持。好友(弱關係)滿天下。
財務:財務自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讓我愛的人也是。
職場:擁有自己的品牌 (店、餐館、公司或任何)、有我的理念但也能賺錢,能給予別人正能量積極的意義。
你的是什麼呢?歡迎寫下,或和我及朋友分享。
我寫下來以後,很驚訝的發現,我平時在忙碌的許多事,似乎和我想成就的事並不相關。我當時恍然大悟,才想起人生短暫,而我要做的是有意義的事。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習慣3:要事第一
習慣1告訴我們,我們才是自己的主宰者。習慣2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有自己的使命和目標。習慣3幫助我們基於目標,區分什麼事是重要且優先的,並怎麼有效率的完成它。
效率完成分成三塊:知道什麼事情重要,有優先級;知道怎麼去分配時間;知道什麼是自己做,什麼事讓別人做。
1、知道什麼是有優先級
很多人都知道知名的時間四象限,並把優先級放在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上。但是往往很多人容易忽略重要且不緊急的第二象限。
久而久之,很多人總是在做緊急又重要的事,所以每天就是在撲火,長期下去壓力加大,而不能長久。
長期有價值的東西往往來自於第二象限,那些對長期有意義,但是短期看起來不緊急的事。他們短期看起來毫無卵用,但長期累積點點滴滴會增加非常大的好處,例如:健身、寫自己的人生宣言、陪爸媽喝茶、培養友情等等。所以有句話說,多做沒用的事。
2、知道如何分配時間
除了分清優先級,也需要有效率的完成。為此柯維專門發明了一種新每周每日形成的時間規劃表。它從你的社會角色出發,你需要寫下每周根據你寫下的個人宣言,什麼是本周需要完成的目標,然後再拆分到每天需要做的事,最後到每天幾點做什麼。
3、知道如何分配給別人
效率的提高僅僅在於什麼事要做,什麼事先做,也在於如何高效地讓別人去做。
不要什麼事都自己做,要把手中的活委任出去。什麼樣的活該委任?對自己的PC沒有幫助,僅僅只是P的工作。(在上文提到過)
委任一般分成2種:
手把手的教對方怎麼做的委任方式。這種委任並不長久,反而會讓自己更累。
關注結果而非過程的委任方式。委任人只需要告訴對方他4個要素(RRAC),剩下的就交給他吧。A.結果;B.確認需要的資源;C.規定時間和標準;D.並明確做的好和不好的後果。
如何開始管理時間完成你的目標?
試着把你手上的所有活分類成這四個象限?
我自己做一個示範,例如:
第一象限(重要又緊急):準備馬上要發的公眾號文章。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給家人做一頓晚餐,上一門自媒體,陪陪孩子。
第三象限(緊急但不重要):買衛生紙、付電話費。
第四象限(不重要不緊急):看最新出來的如懿傳(不用做)。
你有沒有發現你經常在無限拖延你的第二象限呢,而自己經常在撲火呢?
用下載上圖開始規劃每周你的優先級和行程,刻意留時間給第二象限的事。
把對增加自己效率無幫助的事分配給別人,利用RRAC原則。
習慣4:雙贏思維——既大膽又為他人考慮
通常在兩個人立場不同的時候,很多人心理都有一杆輸贏的秤:他贏了就等於我輸了,我贏了就是他輸了。
這樣的「不是你贏就是我贏」的心態,叫「窮人心態」,窮人心態的人認為這個世界上資源是非常緊缺的,而遊戲最終是零和遊戲。所以他要麼選擇贏,要麼就等於輸。他們相信只有一個人可以得到,不是你,就是我。甚至,如果我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我們一起輸。
有窮人心態的人,不單單在談判中好勝,在生活中通常很難看到別人開心、成功。因為他們的心裡會覺得,別人成功變相意味着自己的失敗。
你是不是有見過誰聽說自己好友成功了以後反而自己很不爽?覺得自己落後了失敗了?這就是窮人心態。這樣的心態很常見,但其實很多人沒意識到的是:
無論是損人利己、捨己為人,或是兩敗俱傷,都是一個對長期合作來說都意味着友盡。
如果你贏,他輸,雖然你暫時贏了,但是其實是在對方讓步的代價下,對方下次就不再和你合作了,便宜不會一直讓你占。
如果是你輸,他贏,下次合作你心裡總是會有傷疤,想着這次要討回便宜。還是友盡。
而能有良好長期合作的人往往有的是「富人心態」,他們相信世上資源足夠到每個人都能獲利和成功。
而擁有富人心態的人往往有的就是雙贏的心態:我贏你也可以贏。
往往越大膽的人越善於為自己爭取利益,越為他人考慮的人越容易自己讓步。而雙贏思維的人就是勇氣和為他人考慮都能達到最高值的人:一種敢作敢為與善解人意之間的平衡狀態。
那麼如何獲得雙贏呢?其實可以採用以下四個步驟完成雙贏過程:
1、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需要和顧慮,有時甚至比對方理解的更透徹。
2、升維認清背後的主要問題和顧慮。
3、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4、找到實現這種結果的各種可能途徑。
「當你培育自己的雙贏心態的時候,你將發現一件美妙的事:人際關係變得更容易了。」 ——喬治.埃里奧特
習慣5:知彼解及-共感式聆聽和表達
有了雙贏思維,更重要的是接下來如何表達。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比如你和你的男友說自己今天發生的一件很煩惱的事情,你還沒說完,他就說:哦,這樣的事很常見,你可以這樣這樣做……聊着聊着,你已經失去了聊下去的興趣了。
這樣的事情其實不僅在情侶中間,更是在朋友、合作夥伴之間每天都在發生:我跟你說我的悲痛,你卻拿我的悲痛做自己的判斷。
我們以為自己是很善於聆聽的人,但其實你聽聽你平時的話,往往都是「自我式回答」。
自我式回答經常分成4步:
1、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2、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的隱私。
3、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4、自以為是——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和動機。
你有過這樣的情況嗎?你抱怨兩句,結果還被對方教訓了,你都沒聽到我真的苦衷呢,我懶得跟你講了。
這樣的溝通不但無效,而且反而會讓雙方的情感儲蓄儲值大大下降,非常不利於互相信任的建立。相反,應該採用的是同感式傾聽。
同感式傾聽也分成三步,學習非常簡單:
1、重複對方的話語。
2、用另一種方式重組對方的表達內容。
3、反應對方的感受。
4、結合對方的感受和內容一起表達。
同感式傾聽,不但能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在理解她、傾聽她,同時會增加兩個人的情感賬戶儲值,而她也會更溝通自己的隱藏願意,也更傾向於聽你的。
其實我們平時的溝通,10%是從我們的語言表達的,30%是從我們的聲音傳遞的,60%是從我們的身體語言中傳遞的。
在理解了對方以後就可以更有效的表達自己。
你會怎麼表達?很多人在交談或者演講的時候,希望一上來就去講邏輯,但是人天生並不是一上來就能接受乾貨的。所以,與其上來就講道理,不如先讓對方對你有所了解、跟你產生共情,然後再展開原理。
所謂,平庸的業務員推銷產品,傑出的業務員銷售解決問題、滿足需求之道,就是這個道理。
怎麼做到共感式溝通,最好的方式就是結合信用、同感和邏輯這三大元素依次排序。
信用是你個人的信用,別人對你能力和正直的信任。
同感是共情感,和他人的感受、情感產生共鳴。
邏輯是邏輯,演講背後的原理等。
先用信用讓對方產生對你的信任,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聽你的。
運用共感式理解和表達,先理解再表達,不但對方對你充滿好感,認為你懂他,然後再讓對方相信你、認同你、最後聽你的。
小練習:
1、觀察兩個人聊天,試試遮住耳朵,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感受他的真實表達情緒是什麼?
2、下次女朋友再抱怨你不懂他的時候,按照我說的「共感式傾聽」試試,也許他反而會跟你敞開心扉。
3、下次在溝通時,用信用、同感、邏輯遞進,依次傳遞信服、共情和邏輯,試試效果是否更好?
習慣6:綜合綜效-接受不同
就算如此,很多時候道理我們都懂,還是沒有辦法忍耐對方。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有些人說話,也沒說錯,但總是會讓你不爽?
比如我是一個銷售,我碰到產品部的人通常很難溝通。我喜歡看大局,他喜歡看細節。我喜歡樂觀的看待很多事情,他總是說這個需要謹慎考慮,那個需要再想想。我發現我和這類人總是無法互相贊同。當我在暢想未來的時候,他就是會限制我的想象力!
但這其實是因為他的思維方式跟我本身就不一樣。
所謂綜合綜效,其實就是基於前兩個習慣(雙贏思維、知彼解及)之上,尊重差異、建立優勢並彌補缺點。開始對外界有包容性,產生1+1>3的效應。
你想想。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你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你尚未體會的奧妙,其實不正是你提高自己的機會嗎?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
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穫。
小練習:
想想你身邊哪些人你總是聊不到一起去,總覺得思維有差異?想想哪些人你總是意見相似,想法一致?
習慣四、五、六依次疊加,就可以達到互賴期的公共勝利。從剛開始的求贏或輸、漸漸試着尊重對方並做出退讓、而綜合綜效則是最終境界。我尊重你和我的不同,並願意和你產生摩擦來提高自己的反向思維。
習慣7:不斷更新
習慣七是基於習慣一到六之後的最後一環:不斷更新個人產能。它其實就是保護和優化你所擁有的最重要的資產——你自己。
它從四個方面更新你和迭代你的天性: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
更新身體資產:好好吃、好好休息和放鬆、固定時間鍛煉和拉伸。這樣也可以幫助鍛煉習慣1:積極主動鍛煉自己的肌肉。
更新精神資產:每日冥想、與大自然溝通、閱讀文學作品、聽音樂。練習更新精神資產也能幫助鍛煉習慣2:以終為始。
更新智力資產:讀書、寫作(寫自己的想法、創意、經歷)、適量的觀看能讓你精神富有的電視。練習更新智力資產能幫助鍛煉習慣3:要事第一。
更新社會/情感資產:想辦法理解他人、做一些對他人/社會有意義的項目、擁有「富人心態」,幫助別人獲得成功。這樣同時也能幫助我們鍛煉習慣四、五、六,雙贏心態、知彼解及、產生綜合綜效。
哈馬舍爾德說過:「把玩內心獸性的人,早晚會變成真正的野獸;整天弄虛作假的人,終將失去獲得真理的權利;暴虐成性的人,頭腦的判斷力會日益減退。如果真的要保持花園整潔,就不能讓雜草有立足之地。」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要達成良性循環,就必須學習、堅持、實踐——再學習、再堅持、再實踐......
「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引發驚人的結果,每念及此,我就認為世上無小事。」——布魯斯.巴登
這七條融會貫通,層層遞進,才能真正的達到自我勝利和公共勝利,並從內到外形成品格,找到效能和產能的平衡和不斷迭代。
與其說《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一本書,不如說是精神力量、文化底蘊,真正推動每個人和組織不斷發展和超越的源動力。自2006年以來,宜信所走過的改革創新道路的背後,都是「以終為始」為我們指明方向;「知彼解己」讓我們不斷壯大;「雙贏思維」為我們贏得客戶;「統合綜效」讓我們茁壯成長……而所有一切的核心,就是「積極主動」,這已經成為三萬多宜信人血液里的堅持與信仰。願《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成就更多卓越的個人和偉大的公司!
—— 唐寧|宜信公司 創始人、 CEO
評論列表
我一直有關注,真的很有幫助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