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語叫做:「養兒方知父母恩」。
只有當家長們親身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才能知道育兒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不止要管孩子的吃穿用度,更要教育他知禮守節,進退有度。
以前物質貧乏的時候,教育孩子似乎並不怎麼難,不聽話,打一頓就是了,現在的家長們,有誰沒挨過一頓打。
但現在不同於往日,生活水平提高,對精神上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是家長們還只會用打罵去教育孩子,就很容易造成一些極端的情況。
之前,成都某小區內,一名8歲的女孩,因為奶奶不讓她看電視,她一賭氣,就從21樓一躍而下……
昆明市,一位父親當街訓斥自己15歲的女孩,結果被女兒結交的社會青年毆打了一頓;父親帶女兒回家,這些社會青年還拿着棍棒趕上門來……
這些案例給家長們的第一印象就是:現在的孩子,實在是太難管了,問題行為太多,還不能對他嚴厲一點,不然他們腦子一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但家長們也要看到表面現象背後的關鍵,本來天真無邪、懵懂無知的孩子,變成了這般模樣,其根源,還是出在家庭教育身上。
錯誤的教育方法,確實會對孩子產生全方位的負面影響,那麼究竟該怎麼教好孩子呢?
現在的育兒書籍,提出了各種教育方式,有鼓勵式的,懲戒式的,都有自己的道理,弄得父母們一頭霧水,不知道該怎麼來。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最不能忽略的這一點:隨着孩子年齡的發展,教育孩子的方法也要有所變化。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提出:小的時候要跟孩子鬥勇,大的時候要跟孩子鬥智。
小時鬥勇
小的時候,孩子還什麼都不懂,無所畏懼,又橫衝直撞,什麼事都想按照自己的意願來。
這樣的特質,決定了父母需要拿出自己的權威來,和孩子鬥勇,讓他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規矩要遵守。
1. 讓孩子建立敬畏之心
什麼是敬畏?李玫瑾教授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同事,小時候特別調皮,壞事沒少干,打也沒少挨。奶奶放在門後的一根藤條,是他最怕的東西。
每次奶奶把門一關,藤條一出來,他就嚇得下跪,說奶奶我再也不敢了。
很多孩子都是天性頑皮,什麼危險的事情都敢去嘗試,什麼用手去摸插座、玩火、在馬路上奔跑嬉鬧等。
因此,一顆敬畏之心是不能缺少的,他只有知道怕,才會在行為上有所收斂,不會在日後闖出大禍來。
那麼「敬畏之心」從哪裡來呢?當然是來自於父母的懲戒教育。
現在的很多家庭,都缺少了懲戒教育,對孩子太過溺愛,連重話都不敢對孩子多說,只會把孩子養成無法無天的「小霸王」。
如果孩子犯了錯,懲戒是必須的,該打還是要打,但也不是為了父母自己出氣,痛打一頓,懲戒孩子也有一定的方法。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打,他做了哪些不該做的事情,越過了父母的底線,因而要收到懲罰。
如果用打作為懲罰方式,更要注意方法。
打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錯了,而不是為了打而打;有時候,只要把樣子做足,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就行了。
而且有些地方不能打,比如頭部、後背等,否則會對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2. 趁早給孩子樹立規則
李玫瑾教授說過,6歲之前,就該給孩子立好規則,過了這個時間以後,父母想管孩子也難了。
孩子本來是無拘無束的,讓他學着去遵守規則,必然會遇到一些反抗。
孩子小的時候,反抗方式最多是哭鬧、不吃東西,還能在父母的掌控之內;等孩子長大了,反抗就可能是離家出走,跳樓等,父母想挽回也難了。
而且,小孩子也是懂得守規矩的,只要父母先和孩子說好,他能試着去遵守。
另外,立規矩還要注意一點,父母也該說到做到,才能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否則,孩子也不會去遵守自己的承諾。
長大鬥智
等到孩子逐漸長大,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後,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就不能和以前一樣「鬥勇」了,有時候,也要學會適當的示弱,用智慧去教育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極強,又很衝動,對父母的態度也不一樣了。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他是聽不進去的。
不僅如此,他們還會覺得父母煩人,總是說些老話,他們也不願意聽,要是被說了幾句重話,情緒上來,可能會做出一些難以挽回的事情。
之前在上海,以為17歲的男孩因為被母親批評了幾句,直接從車裡出來,穿過車流,跳橋自殺,是在令人惋惜。
這段時間,父母更應該和孩子「鬥智」,用更巧妙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強,想證明自己,所以家長可以適當地在孩子面前示弱,有什麼事情,可以讓孩子出手,讓他收穫一定的成就感。
之後再和孩子好好溝通,多聽聽孩子的想法,理解他們的感受,再提出自己的建議,更能讓孩子接受。
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學有法,亦無定法,貴在得法。
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長們一定要根據年齡的不同,有針對性的採取不同方法,才能教好孩子,這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事情,家長們可要重視!
評論列表
我對比過很多家,你們家的服務真的很不錯,很慶幸選擇你們幫忙挽回!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