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佘凱文
來源|智能相對論(aixdlun)
「100個客戶裡面可能有5個左右問吧,最後真做的沒一個。」
智能家居在國內市場的滲透情況到底如何?這是一位從事了10多年家裝設計的業內人士對「智能相對論」提問的回答。
然而,若只看網上的相關報道,讓人還以為智能家居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是「漫山遍野、遍地開花」。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反差?「智能相對論」帶着這樣的問題,走訪了家電賣場、裝修公司、用戶以及家電品牌,企圖找到答案。
企業布局如火如荼,是理想還是假象?
從智能家居到家電IoT,絕對是近兩年被提及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
像近日,TCL發布了其最新10系列的智能手機,又一次將其AIoT戰略放到台前,自去3月,TCL發布全新戰略,宣布高調入局IoT後,相關話題就從未間斷。
4月8日,華為發布第二代「智慧屏」產品,從一開始,華為就是將智慧屏定義為家庭的智慧交互中心以及IoT控制中心。
除此之外,縱觀整個2019,除了TCL、華為等品牌的你追我趕,其它品牌當然也沒閒着。
去年創維電視正式對外發布了公司大屏AIoT生態戰略,以及推出首款創維AIoT生態電視產品;美的方面召開了自成立IoT公司以來的首個創新成果發布會;海爾也在繼續加大智慧家庭的布局。
面對行業的熱火朝天,市場買單嗎?從小米的數據其實可見一斑,小米在財報中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小米IoT平台已連接的IoT設備數(不包括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達到2.348億台,同比增長55.6%;擁有五件及以上連接小米IoT平台的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的用戶數增加至4100萬,同比增長77.3%。
看上去增幅很大,其實細看可以發現,整體連接設備2.348億台,5件及以上用戶4100萬,這裡就占到了至少2.05億台設備,也就是說小米的增長更多來自於原有的老用戶,增量並不大。
「我們接觸的對智能家居有需求的用戶真的很少,而且大多數對於智能的理解還停留在智能窗簾、智能開燈等層面。」「智能相對」論採訪了長沙本地數家家裝公司,得到的都是類似的回答,這也側面印證了智能家居的用戶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多。
更早之前,「智能相對論」走訪了長沙數個家電賣場,健康、節能、功效等環節依舊是各品牌銷售人員推廣的重點,而關於智能化的內容,基本是不問不說,例如在美的空調的櫃檯前,詢問銷售人員是否有智能化的產品,除了知道有部分產品能夠連接WiFi或智能音箱,其他都不甚了解,甚至銷售人員會告訴你,「那些東西都是虛的,你買空調咱們最看中的功效,一般用戶也沒有太關注那些功能。」
關於這方面的問題,我們也試圖與美的、海信等品牌進行聯繫詢問,卻都沒有獲得相應的回應。
雖說新事物的推動會存在一個過程,但2016起至今,如果家庭IoT市場進程有個能量槽的話,他積累的速度或許遠低於預期,從眾多的發布會以及發言來看,許多品牌寄希望於5G的落地,能為智能家居帶來「爆發式」增長,「智能相對論」以為這或許太過理想。
市場反饋冷冷清清,緣何會是單相思?
市場與行業呈現出兩種態度,為何會是這樣?「智能相對論」整理了一些行業人士以及用戶的看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產品價格懸殊不透明
包括對數家家裝企業的採訪,我們發現即便是有着各類裝修經驗的「老師傅」,對於「智能化」、「IoT」的意識也很淡薄,「一般我們不會向客戶主動推薦,除非他們自己有需求。」
「但是,98%以上的家裝用戶在家電這一塊都會選擇自己去購買,別看有些樣板間可能做了全屋智能來吸引用戶,一聽價格就都跑了。」曾任職於金典裝飾、泥巴公社等幾個長沙本土較大裝飾公司的設計師告訴我們。
「家電整裝這一塊利潤其實蠻大的,所以一般裝修公司和家電品牌都有合作,像工程機和家裝機很多人分不清,這裡面有很大的水分,至於智能家居那水分就更大了。」
其實單看此次華為發布的「智慧屏」就能略知一二,最貴的一款達到24999元,便宜的只要3999,如此巨大的差價讓消費者覺得一切的「概念」都是浮雲。
另外,說智能家居在高端市場的滲透率更高也需要進一步驗證,曾任職於綠米科技的銷售人員向「智能相對論」透露,他曾三個月專門負責別墅區的智能家居推廣,同樣因為現階段大部分用戶還沒有智能化的預算,使其三個月一單未成。
價格高且懸殊,再加上不透明,這是阻礙智能化真正進入家庭的一個關卡。
2、缺乏大品牌撐腰
除了價格,在售後服務上的跟進也成為市場選擇的一個痛點。
「目前國內市場智能化並不能成為一個趨勢,因為這個東西涉及的因素很多,我們了解的像售後方面並沒有一個具體的大品牌出來撐腰。」這是長沙一家規模較小的裝修公司老闆給出的回答。
「我們之前有做過一個智能化的公裝,過程之後大大小小總有毛病,他們只會找我們,因為你知道,這個東西都是集成的,牌子很多,售後方面特別麻煩,現在我們知道的除了小米算是比較系統,產品也多,其他品牌在這方面的很弱。」
也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在家裝市場選擇全屋智能的用戶少之又少。即便是對於智能化有需求的消費者,都是一件一件添加,這也使得智能家居整體顯得「凌亂」。
3、管賣,不管用,場景依舊「碎片化」
最後,則是最關鍵的原因,智能家居的使用場景還是「碎片化」。
在行業的「理想」是,「用戶在到家之前,通過遠程操控,先打開家裡的空調,在進屋的同時,燈光亮起,智能音箱親切的向你問好,電視在你的語音交互下開啟......」
但因為碎片化的市場,使得大部分用戶都做不到如此。
航莊是長沙的一個智能家居用戶,在與「智能相對論」聊天時說「反正我的使用頻率並不高,也不是說不好,可能是沒養成使用習慣,又或是很多功能達不到吧。」
「已經回不去了。」這是另一位智能家居用戶彭先生的回答。被問到安裝全屋智能的初衷,彭先生說「是真的方便。」
「進屋開始使用智能鎖開門,除了無需鑰匙,像我設置成了6點第二天早上8點,期間只要有人用指紋開鎖,廊燈就會自動開啟,而且像晚上睡覺時,也不用人去關燈鎖門,通過智能音箱就能語音操控,類似的還有很多,一時也說不完......」
用戶市場為什麼會產生這樣兩極化呢?彭先生認為「家庭智能不是說你買了就行,還要自己去設置,也不是一件兩件產品就能讓你獲得優質的體驗,就像你買台電腦,裡面的應用還是需要你自己去安裝。」或許是因為本就從事軟件技術行業,對於智能化的理解,彭先生明顯要高於許多普通用戶。
但無論如何,也是這幾個方面的原因,使得智能機家居的整體市場在多年內依舊未被徹底激活,至少與之前的預想還有距離。
總結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說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物品後,會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的東西。例如一個人買了一隻空鳥籠放在家裡,那麼一段時間後,他一般會為了用這隻籠子再買一隻鳥回來養而不會把籠子丟掉。
顯然,智能家居也是想在行業中或通過「電視」、「智能音箱」建立起鳥籠,之後再一步步將其他產品往裡面充實。但現在,很多家庭其實鳥籠已經有了,卻因為鳥籠使用起來太複雜,或是不夠美,使得無論是產品端、還是用戶端,始終都是一個「碎片化」的狀態。
其實從彭先生的事例中,我們能夠看到足夠的市場潛力,但行業不能寄希望於「彭先生」這類「懂技術、知道用」的人主動增加,而是需要去主動「創造」更多的「彭先生」。
各路玩家們,少使用點概念,多從用戶出發,或許才是對目前行業最大的助力。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評論列表
我最近了解了一下,是我朋友給我推薦的,很靠譜,推薦大家情感有問題的可以嘗試一下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