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肥胖人群抑鬱風險高出55%?

情感導師 6476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肥胖本身不是一種病,

但它是其他疾病的前兆。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肥胖人群抑鬱風險高出55%?

01

「瘦理想」

真的讓我們過得更好了嗎?

人類學家Nichter等發現,在女性之間常常進行一種表達身體不滿意的談話,她們認同社會「瘦理想」、對自己的外貌做出消極描述和負面評論,Nichter等將之命名為「肥胖談論」。

肥胖談論與一系列負面身體自我的變量相關聯,如身體不滿意、瘦壓力感知和身體羞恥感等。

在小紅書搜索「減肥」,「21天減肥法、純餓減肥」這種不健康的減肥方式排名相當靠前。

映入眼帘的還有「BM女孩身高體重對照表」。

進食障礙致死率居高不下

台媒曾做過一項調查:針對年滿20周歲以上女性進行心理調查,統計了收到的1785份回函內容後發現,關於自己的外表(身材加容貌),只有約1/3的女性感到比較滿意。

從心理上說,這其實是一種「胖負面身體自我」,也就是個體對自己身體胖維度的消極認知、消極情感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調控。

事實上,很多存在「胖負面身體自我」的人,都處在標準的身體維度內。

● 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大於等於24為超重,大於等於28為肥胖;男性腰圍大於等於85厘米,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厘米為腰部肥胖標準。(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

有一種胖,叫女明星覺得自己胖。

有着「胖迪」之稱的迪麗熱巴身高169厘米,體重只有94斤;《乘風破浪的姐姐中》,金沙帶秤吃飯,笑稱自己帶稱走天涯。

胖負面身體自我往往會降低個體身體滿意度,引發抑鬱、自卑、身體羞恥感等心理問題或可能出現進食障礙。包括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暴食行為。

數據顯示,患進食障礙的人,女性遠高於男性,青少年幾率高於成年人,而厭食症是精神障礙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占到5%-20%,其中20%死於自殺,80%死於各器官衰竭帶來的軀體併發症。

影片《骨瘦如柴》

37歲的美國女演員瑞秋,患神經性厭食症,從68公斤瘦到了18公斤,體重僅相當於5歲女童。

在綜藝《親愛的客棧》裡,有一期是身高172cm,體重47kg的喬欣來做客,晚餐吃了煮麵,當被問到「女明星不是晚上不吃飯嗎?」時,她回了句話:「我們剛摳完吐。」

一旦進食障礙變成一種人們廣泛認定的「行為問題」,那麼原本已經有着情緒障礙或焦慮問題的人,又或者已經有病態心理模式或者人格發展脆弱的人,再或者曾遭受性虐待或者家庭成員中有過體重失控問題的人,他們都更傾向於採取這一被文化許可的行為來應付內心的重重痛苦。

——理查德·戈登《進食障礙症:解剖社會流行病》

02

身材並不是一種選擇

你是「體重污名」的受害者嗎?

永遠不要把體重超標等價於意志力弱,不管你是評判自己還是別人。

——《意志力》

肥胖談論不僅存在於女性中,也存在於公眾間,悄悄地演變成一種默許的「體重污名」。

被稱為體操界「女金剛」的美國選手拜爾斯,作為美國女子體操領軍人物,因身材飽受詬病。長期服用抗抑鬱藥物。在2021東京奧運會接連宣布退出團體和個人全能項目賽事。

體操賽事話題下,有一個名為「看拜爾斯比賽,真的很辣眼睛」的帖子。

跟帖的網友如此抨擊:

其實並非是膚色和外貌問題,而是這個體型和風格完全失去女子的柔美;

拜爾斯真的很驚悚,丑的讓人頭皮發炸,哪有女子體操的半點美,就一黑猩猩在雜耍;

女子體操發展成暴力美學,反正我不喜歡;

不喜歡看大粗腿;

比力量幹嘛不參加舉重、拔河,來霍霍體操...

女演員的身材,也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常常引起熱議。

早在拍《瘦身男女》時,鄭秀文為了角色需要,在短時間內增肥、減肥,患上了抑鬱症。

「金馬獎影后」馬思純一出現,「靠小姨的星二代」、「胖」這種議論就會不絕於耳。然而患有抑鬱症的她需要靠服用藥物才能控制情緒。

「胖瘦為了塑造角色值得,為了塑造形象沒必要。因為女明星永遠都是女明星,而女演員下了班就是我自己,坦言自己不想當一個女明星,被身材左右,只想當一個女演員,陪大家春夏秋冬。」很慶幸不再被身材枷鎖禁錮的馬思純最後能這樣認為。

馬思純短片《救》

零台詞素顏演繹抑鬱症患者

同樣因服用抗抑鬱藥物變胖的還有女辯手馬薇薇,她曾在節目中提起自己的身材管理,打趣地說道「自身變胖是因為和自己內心達成了和解,以前的自己很瘦身材很好,但是自己也原諒了變胖的自己。」

做了切胃手術的楊天真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的自律都是有額度的。她可能都把自律都用在了工作上,只能對身體零信用。」這也提醒大家要警惕「過勞肥」。

《大有可為的我》

當然,我們並非倡導這種切胃縮食的方法,只是想告訴大家,總有些人默認「胖」和懶惰、貪吃、醜陋,缺乏自律、缺乏意志力、放縱自我等脫不開關係,是很狹隘的。體型的成因不僅僅是生活習慣,還可能受遺傳、代謝、社會文化、個人心理等多重因素影響。

加拿大社會學家戈夫曼認為:體重污名;伴隨體重污名而發生的偏見、消極態度和歧視以及社會交往中的不適感都會導致受害者將此態度內化為羞恥和自卑。

體重污名與生理後果相關,如過量的體脂堆積,舒張壓和收縮壓的升高以及動態血壓的升高;體重污名也與心理後果有關,如抑鬱和焦慮症狀、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極度瘦的渴望、對自己身體的不滿態度、暴食症狀、物質濫用以及自卑和低自尊感等。

並且,這些相關與BMI指數無關。不論被污名者BMI指數為多少,本身體型是否偏胖,只要受到歧視和羞辱,都會產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後果。

03

心寬體胖是個偽命題

肥胖人群抑鬱風險高出55%

人們在到底是抑鬱造成的肥胖還是肥胖引起抑鬱這個話題上爭論了很久。俗話說的「心寬體胖」其實是個謊言,很多「體胖」的人心並不寬,反而會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

丹麥奧爾胡斯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身體脂肪每增加20kg,患抑鬱症的風險就會增加17%。

脂肪量是抑鬱症的誘因,減少脂肪量能降低患抑鬱症的風險。——《轉化精神病學》

而且,肥胖和抑鬱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顯示,肥胖人群患抑鬱症的風險比一般人群高55%;抑鬱症人群發生肥胖的風險比一般人群高58%;43%的抑鬱症患者同時存在肥胖。

兩者之間如何互為因果,現有科學研究已經從幾個方面證實。

飲食習慣對人體代謝的影響

情緒狀態可改變人的進食選擇,抑鬱症患者經常通過進食高熱量飲食來緩解不良情緒,形成「抑鬱–多食–肥胖–抑鬱」的一種惡性循環。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直覺進食,簡單來說就是按照我們的直覺來吃東西。試想,你此刻吃下的東西,是身體生理的需要,還是情緒的需要呢?

飲食者的「負面情緒」「攝入食物超過原本控制的邊界而產生的破罐破摔心理」都是過度進食的誘因。

瘦素

瘦素,作為厭食性激素具有調節體重和能量代謝等功能,主要作用於下丘腦,功能具體體現在抑制胰島素的合成與分泌、抑制食慾、增加交感活性、促進脂肪分解、增加機體代謝產能。

如果體脂含量過高會產生瘦素抵抗,這就會導致肥胖,而且,瘦素還具有抗抑鬱的功能。(此瘦素非微商酵素)

炎症因子

抑鬱症與肥胖症都可被認為是一種「低炎症狀態」。兩類疾病同樣伴隨着慢性低度炎症,且擁有相似的促炎因子水平變化,這種共性的慢性炎症狀態,也都共同來源於慢性應激所致的神經內分泌紊亂。

肥胖、抑鬱、炎症的三角戀

神經系統

BMI越高者,大腦體積縮小的速度越快。肥胖造成的大腦萎縮可直接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

英國萊斯特郡拉夫堡大學的科學家馬克·哈默和大衛·巴蒂在國際知名臨床神經學期刊《神經病學》表明:肥胖,尤其是腰臀比高的肥胖,與大腦萎縮存在相關性,可以說「肚子越大、腦子越小。」

肚子越大,腦子越小。確定不是在說領導?

04

跳出怪圈

惡性循環模式OFF

如何儘量避免肥胖與抑鬱形成惡性循環呢?

健美人士保持快樂的密鑰:

● 良好的睡眠

足夠黑暗的夜間睡眠環境對保持愉快心情和健康體重是必須的。光線會影響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和人體整個免疫系統、代謝都相關。

● 健康的飲食

遠離高脂肪加工、快餐食品,飲食太過於精細,身體會缺乏維B族,導致大腦神經方面的問題,如精神抑鬱、煩躁失眠等。

● 規律的運動

研究表明,即便是每天20-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做家務,都可以有效的抵抗低落情緒,預防和治療抑鬱症。運動能夠重組大腦,從而緩解壓力。

● 足夠的日曬

陽光照射皮膚時,人體產生的維生素D3會使大腦分泌一種名叫血清素的激素,從而讓人愉悅放鬆,並增加飽腹感。

對於藥物性肥胖,除靠運動加快藥物代謝外,如確有必要,可參考電針治療及平衡罐療法,本質都是調整人體神經和內分泌的功能,促進機體自我恢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標準,每個時代也都有代表性的審美。

在歷史長河中,人類大部分時間都在食物匱乏的狀態中掙扎求生,因此視肥胖為財富與繁榮的象徵,這是對脂肪積極審美態度的起點。

——克里斯托弗·福斯《肥胖·生命文化史》

雕像: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

人類對脂肪的迷戀,最早可追溯到3萬年前,如舊石器時代的雕塑「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這塊雕塑的女性體態豐滿到臃腫,因為象徵着生育能力旺盛,肥碩的身材正是遠古人類最喜歡的審美外觀。

中國歷史上,也有被世人熟知的以「豐腴」為美的唐代。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但唐代典型的雍容華麗仕女形象在宋代幾乎消失不見,宋代女子流行削肩,平胸,柳腰,纖足的以瘦為美。

宋·錢選《招涼仕女圖》

由此可見,古今中外,對胖瘦的趨避只是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社會文化構建的產物而已。

最重要的,還是在確保身體健康的前提下,能夠真正地接納自己的身型。回到醫學之父的那句話「肥胖本身不是一種病,但它是其他疾病的前兆。」在生理上,比如肥胖通常會伴隨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不良症狀,心理上影響着自我心理健康的發展。

美國精神病學會(APA)專家Anita Everett稱:「抑鬱和肥胖都是慢性疾病,治療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或許,治療抑鬱共病肥胖依然任重道遠,這也使得關注體重和相關心理學變量的關係,變得尤為重要了。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6-27 04:06:44

我對比過很多家,你們家的服務真的很不錯,很慶幸選擇你們幫忙挽回!

頭像
2023-10-03 11:10:36

可以幫助複合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